清明植树正其时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_ji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年清明节,今又清明节,众所周知,清明节是民族扫墓节,目的是为了体现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另外,清明节还有一种叫法:植树节。清明前后,春阳高照,春雨潇潇,此时种树成活率高,成长快,种植树木正其时。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原本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传说有三,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一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二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人民间,三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清明节期间,杨柳发芽抽绿,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再说,折损树木亦不宜提倡,今人舍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戴柳,却将插柳种树的习俗发扬光大,幸莫大焉。
  事实上,时至今日,能在清明节期间参与植树活动者少之又少,究其因,政府的号召力度不够,媒体的宣传力度也不到位。笔者的老家在粤东山区农村,以前每年清明祭祖期间,都会发生大大小小规模的火灾,导致封山育林的成果被一烧了之,实在可惜。近几年,由于防火宣传工作落到了实处,各位乡贤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文明祭祖,不放炮竹,不燒香烛,火烧山的现象基本绝迹,原本光秃秃的山岭慢慢恢复了生机,有了一丝绿意,然而大都是一人高的杂草,树木稀少,被烧毁的树木一直无人补种。鉴于每年清明节都有半数以上的乡贤回乡祭祖,政府部门完全可以将文明祭祖的宣传进行升级,提倡文明祭祖的同时,号召乡贤多种树,种好树,用青山绿水告慰先人,聊作弥补当年火烧山的损失以万一,岂不妙哉?!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提前做好宣传工作,准备好足够的树苗,相信回乡祭祖的乡贤肯定乐意为之,——如果在墓地周围种上一些树木,可以免去水土流失之虞,何乐而不为?
  借力祭祖乡贤进行植树造林,任重而道远,基层干部要有植树造林的意识,必须充分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假以时日,将清明节变成多功能的节日,祭祖植树两不误,待到万山绿遍时,天下游子俱欢颜。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林语堂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早年,林语堂夫妇有过令人惊异的举动:烧婚书,即把结婚证明书烧掉。那一年,林语堂对妻子说:“把我们的婚书烧了吧,因为婚书只有离婚时才用得着。”妻
期刊
一直觉得,在图书馆里面做图书管理员已经是让人十分欣羡的工作,而图书馆的馆长自然就更是令人无比愉悦的职位了。  因为,我想拥有一座图书馆。  闲时乱翻书,看到古代大哲学家老子曾经做过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老子的职务的守藏室史,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身为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守着无数的藏书,仿佛就是守着无价之宝的宝藏,他勤奋攻读,博览群书,做起学问来自然是如鱼得水。老子写的一篇只有五千言的《
期刊
春天里,百花盛开,是赏花之季,也是啖花的好时节。  说到吃花,有人觉得小资,雅致而具情调,有人觉得不能接受,觉得是对花儿的一种“亵渎”。比如饮食文学家沈宏非就旗帜鲜明地表示:“花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吃的。”  其实,吃花之事,古即有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恐怕不是没有生活的乱抒情。现实生活里,又有几人没吃过花呢?喝菊花茶、饮桂花酒、烧黄花菜、炒百合肉……  
期刊
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涉及情志的生理病理及其运用的内容不胜枚举,其养生学说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  乐观愉悦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快,不因物欲影响心情。如能做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就可保持形体和心理健康,达到百岁。现实生活中,高寿者大多性格开朗,情绪乐观,而急躁、焦虑、忧郁等性格常是产生疾病的土壤,甚至是早夭的原
期刊
词:段路晨  作曲:任意  打击乐:王瀚冲  领唱:厉刃张丽贺艳  “敦,大也;煌,盛也。”歷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对外交往的国际都会和重要的通商口岸,这里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合唱分启程、圣光、欢歌三个情感层次,音乐素材提取汉族和藏族音乐的典型音调,采用传统与现代交叠的作曲技法,表现丝路大背景下多元交融的敦煌文化。  任意,青年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
期刊
摘要:玄鸟之后、天命殷商,最终归于牧野的尘土,半隐在历史的黄土下三千多年。若不是近代考古发掘,这样一段动人的历史便不会栩栩如生地走进我们的视野;我要讲的关于妇好的故事,不是单纯在介绍一位上古的巾帼英雄,而是在努力地解读一个不可思议的人。我努力从散落的甲骨碎片和金文残迹中揣摩着晦涩的只言片语,敬畏而拘谨地拼凑着破碎的身影,但苍白语言的尽头,仍然是连天的迷雾。  现存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
期刊
文人,都有一种书房情结。在小家屋檐之下,享受了人间温情,世俗烟火之后,书房,常常成为心目中极好的去处。再困窘的文人,都會辟出一方空间作为书房。但有书房的人,不一定就是文人。  书房,自然是读书用功的去处。为什么要读书?自古至今,人们都有较共性的认识。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人们对书寄予的美丽情感、美好愿望。现代人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这正是古人说法的翻版。古人的很
期刊
“开了!开了!桃花开了!一朵,两朵,三朵……”小孙女仰面望着桃树,兴奋的用小手点着桃枝上的花,数着一二三,却怎么也数不清。那笑脸也如那盛开的花朵,粉红妖妖,真正的应了那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一抹暖色竞如蜜水般泛起在我的心潮。  家居里的一方小院,是我两老退休后的心灵寄托。我们把大把的时问经营它,把大量的余热都抛撒在这方小院里。我们见缝插针,把院中有土的地方都铺上红红绿绿。没有章法,不讲品位,贵花贱
期刊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丫环晴雯冬夜薄衣外出,不慎着凉伤了风,“鼻塞声重,懒怠动弹”宝玉悄悄地请了位大夫来怡红院治疗。由此,引出了胡庸医乱用虎狼药,治疗晴雯的“小伤寒”的章回。  晴雯月夜外出戏耍,因风寒侵袭肌肤而发病。胡君荣诊了脉象后说:“时气不好,竟算是‘小伤寒’,吃两剂药疏散疏散就好了”。“小伤寒”这句中医伤寒学派的术语,出自清代医学家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又名冒寒。此症属四时感冒
期刊
很喜欢明代爱国将领于谦《观书》中的那几句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在这首诗中,于谦将书比作多情的老朋友,与书朝夕相伴、形影不离,表达了他在读书时心无杂念、乐在其中的情形,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  我的老家坐落在黑龙江省东部山区的深山老林里,因此,生命中便有了许多在山中读书的体验,特别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坐在明月朗照的山里静静地读书,室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