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本质,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利用几个环节——创设历史情境,促进发散思维;设计层次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展示特色习题,强化发散思维;布置专项作业,延伸发散思维,来进行独特的锻炼。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发散性思维 创新教育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在座学生这是什么?其中大学生回答很一致:“这是一个圆。”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则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太阳”、“皮球”、“镜子”……可谓五花八门。或许大学生的答案更加符合所画的图形,但是比起幼儿园孩子,他们的答案是不是显得有些单调呆板呢?大家是不是更加赞赏这些小朋友的多种答案呢?
那什么是发散性思维,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的反映,是人的认知的最高阶段。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我们现在一直提倡创新教育,创新,创新,如何创新?其实创新思维是在一定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后天培训与训练的结果。一个创新活动的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其中发散性思维训练尤为重要。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今已提上日程上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历史情境,促进发散思维
如何创设历史情境呢?平常,我会用一些多媒体图片、材料、录音等,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到回到那个时代,他们正在做着那个事情,他们为什么做那个事情,做了之后又如何?学生顿时思维开始飞快地旋转,思索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答案。像前两天,我在讲《新中国成立》时,给学生放了一个毛主席的录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顿时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新中国成立有什么意义呀?开始两个一群、三个一伙讨论起来,进而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的内容也讲解完了。课堂就成为了学生的课堂,体现了一种主人翁的姿态。
二、设计层次问题,进行发散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这是问题开始,创新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如何设计层次问题,学生才能接受?我认为层次问题就是把一个大问题变成两个甚至几个小问题进行发问,就是四则运算题,把它一个复杂的运算题变成一个简单的运算。这样难点一突破,学生兴趣就提高了,进而掌握知识了。譬如:我在将到《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讲到明太祖为什么废丞相?我出示两则材料,先让他们自己读,在同桌、前后桌之间讨论。问:“材料一说了什么问题?”“材料二说了什么问题?”“这两则材料与明太祖废除丞相有什么相关?”“明太祖为什么要废丞相?”最后绕到中心问题上来,学生在跟自己设计一个个问题,慢慢理解这个中心问题,并且紧随老师的思路,大脑飞快地转,兴趣又在悄然地上升。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打开,课堂的气氛也被变得非常融洽、和谐。
三、展开特色习题,强化发散思维
进行发散性思维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新授课内容的学习,而且体现在课堂上对新授课内容的巩固上——特色习题。我在课堂上对学生新授课的习题都是千挑万选的习题,以强化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譬如:《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是(?摇?摇)A.互相矛盾;B.大同小异;C.完全一致;D.互为补充。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可以让学生把《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关于经济的内容,在脑子里一遍一遍地闪过,思索这个问题,从而对双方的主张是怎样的呢?特色习题就是要提高学生思索问题能力,强化他们发散的思维,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四、布置专项作业,延伸发散思维
课堂上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作业布置。课堂上的新知识,学生能否真正地掌握住,和作业的布置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我进行专项作业的布置,以延伸学生的发散思维为目的。如:我们在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课时,大家都会想为什么这一次中国的战争能胜利,而甲午中日战争就失败了呢?又开始思索着,趁热打铁“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进行新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爱国教育,知识更加巩固。
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与运用,我发现进行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这需要我更加努力,进而也给了一个机会,面临更大的挑战:自身的文化素质需要不断地提高来迎接学生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所以历史课堂上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我要把现在作为又一个起点,继续充实自己,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满足学生的需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殿强,主编.新编创新能力教程.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发散性思维 创新教育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在座学生这是什么?其中大学生回答很一致:“这是一个圆。”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则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太阳”、“皮球”、“镜子”……可谓五花八门。或许大学生的答案更加符合所画的图形,但是比起幼儿园孩子,他们的答案是不是显得有些单调呆板呢?大家是不是更加赞赏这些小朋友的多种答案呢?
那什么是发散性思维,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的反映,是人的认知的最高阶段。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我们现在一直提倡创新教育,创新,创新,如何创新?其实创新思维是在一定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后天培训与训练的结果。一个创新活动的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其中发散性思维训练尤为重要。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今已提上日程上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历史情境,促进发散思维
如何创设历史情境呢?平常,我会用一些多媒体图片、材料、录音等,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到回到那个时代,他们正在做着那个事情,他们为什么做那个事情,做了之后又如何?学生顿时思维开始飞快地旋转,思索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答案。像前两天,我在讲《新中国成立》时,给学生放了一个毛主席的录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顿时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新中国成立有什么意义呀?开始两个一群、三个一伙讨论起来,进而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的内容也讲解完了。课堂就成为了学生的课堂,体现了一种主人翁的姿态。
二、设计层次问题,进行发散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这是问题开始,创新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如何设计层次问题,学生才能接受?我认为层次问题就是把一个大问题变成两个甚至几个小问题进行发问,就是四则运算题,把它一个复杂的运算题变成一个简单的运算。这样难点一突破,学生兴趣就提高了,进而掌握知识了。譬如:我在将到《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讲到明太祖为什么废丞相?我出示两则材料,先让他们自己读,在同桌、前后桌之间讨论。问:“材料一说了什么问题?”“材料二说了什么问题?”“这两则材料与明太祖废除丞相有什么相关?”“明太祖为什么要废丞相?”最后绕到中心问题上来,学生在跟自己设计一个个问题,慢慢理解这个中心问题,并且紧随老师的思路,大脑飞快地转,兴趣又在悄然地上升。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打开,课堂的气氛也被变得非常融洽、和谐。
三、展开特色习题,强化发散思维
进行发散性思维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新授课内容的学习,而且体现在课堂上对新授课内容的巩固上——特色习题。我在课堂上对学生新授课的习题都是千挑万选的习题,以强化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譬如:《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是(?摇?摇)A.互相矛盾;B.大同小异;C.完全一致;D.互为补充。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可以让学生把《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关于经济的内容,在脑子里一遍一遍地闪过,思索这个问题,从而对双方的主张是怎样的呢?特色习题就是要提高学生思索问题能力,强化他们发散的思维,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四、布置专项作业,延伸发散思维
课堂上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作业布置。课堂上的新知识,学生能否真正地掌握住,和作业的布置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我进行专项作业的布置,以延伸学生的发散思维为目的。如:我们在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课时,大家都会想为什么这一次中国的战争能胜利,而甲午中日战争就失败了呢?又开始思索着,趁热打铁“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进行新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爱国教育,知识更加巩固。
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与运用,我发现进行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这需要我更加努力,进而也给了一个机会,面临更大的挑战:自身的文化素质需要不断地提高来迎接学生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所以历史课堂上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我要把现在作为又一个起点,继续充实自己,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满足学生的需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殿强,主编.新编创新能力教程.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