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再生产:微博维权何以可能的一个解释框架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du3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双重转型的历史背景下,民众高涨的权利意识与不通畅的制度化表达渠道之间存在着张力,促使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将微博作为谋求自身合法权益的工具.微博维权何以可能?根据吉登斯的理论,权力具有转换和支配二重特性,资源则是权力二重性得以充分体现的媒介.微博就是这样一种可以实现权力再生产的虚拟空间与资源媒介.近年来影响颇大的微博维权案例说明,微博维权的逻辑大概有这样几个环节:一是占领微博这个公共话语空间,将与对峙方的互动场所由现实社会转换至由微博所型构的网络虚拟社区,以建构维权的载体;二是将社会网络、情感支持、群体性共识等各种资源予以整合并将其转换成于己有利的力量,以增强自身的话语分贝与话语权重,从而获取维权的优势地位;三是重塑话语支配能力,转变个体在权力不对等关系中的劣势地位,以获得对侵权方的支配能力,进而达到维权的目的.在非制度化生存状态下,弱势群体可以借助于微博向强势者展示“无权者的权力”,但这终究只是社会转型背景下的过渡现象.任何个体权利的维护最终还是有赖于正式的制度安排.
其他文献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优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和行动,成为中国现代化奇迹的领导力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强党兴党、长期执政等各种风险与挑战,百年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只有深入推进自我革命,革除学风之弊、思想之乱和行为之偏,才能永葆生机活力,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2020年完成了以消除绝对贫困问题为目标的脱贫攻坚战,然而农村诱发贫困问题的诸多风险仍然存在.管控和应对致贫风险是脱贫攻坚后防止贫困再产生的重点任务.当前农村家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已成为当前多学科关注的热点领域。本文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高水平论文为数据来源,借助文献计量工具SATI与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微词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演化路径及热点领域进行分析。其中主要从刊发期刊、文献时间分布、学科领域变化、主题变迁四个方面探寻演化路径,并发现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主要集中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意识本体研究、铸牢路径研究与实践落实研究四大方面。
当技术越来越影响着人类理性与情感的交流空间时,我们对同理心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而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使这种唤醒本能、承认他者的共情情感在更大范围上得到了展现。本文从媒介技术视角出发,试图阐明共情作为一种建立在共通人性意义上的情感能力,在虚拟现实的加持下弥合技术与情感之间的界限,实现情感共振的具体路径;以及作为媒介赋权的产物之一,虚拟现实本身的技术文化属性与情感挑战仍然契机大于危机的现实思考,为助推人与技术的深度交互、构建共情社会提供理论思考。
从社会治理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话语表述,充分彰显出现代公共治理的中国特色.由于社会原子化发展及其矛盾张力,构建以实现社会治理为目标的共同体成为当下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针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其研究与阐释.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内大循环”
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各自世界历史理论上存在多重关联.在治史范式上,马克思变革了黑格尔的"哲学的历史"治史范式,建立了"唯物史观范式";在世界历史的终极目的上,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神学目的论,赋予世界历史人类自由和解放的终极目的;在世界历史主体方面,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的主体是"绝对精神",现实中存在主权国家之上国际法的"主体空场",而马克思则把世界历史的主体拉回到人类本身,把世界历史理解为"资本逻辑"的扩张和自我毁灭的过程;在世界历史的人类命运上,黑格尔认为主权国家间的"战争"不可避免,而马克思则提出通过消灭阶
延长人类的健康期望寿命是世界各国疾病负担减轻、生存质量提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相对于以往的传统健康指标,健康期望寿命结合了人口预期寿命的量与质,可以更准确、更全面地表达健康人力资本的内涵.本文利用全球11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方法,深入考察健康人力资本的提高是否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实证结果发现,以健康预期寿命为代表的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而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健康预期寿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平均预期寿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只有健康的人口才更有创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的发展流变,与现代期刊的传播倡导密切相关.自1901年蔡元培将"美育"概念引入现代中国后,《教育世界》《教育杂志》《东方杂志》等综合教育期刊就对其大力推介和探讨,着眼于"情感教育",侧重其社会功能成为当时美育思潮的突出特征.五四运动之后,以两种《美育》期刊为代表的艺术教育期刊勃发繁荣,刊发了大量专业艺术类文章,推动了美育的实践转向,"艺术教育"基本成为美育的代名词.20世纪30年代末期至新中国建立,与美育相关的文章散见于《中学生》《文学杂志》等各类型期刊上,对前期思想做了综合深化,"
艾利斯·扬认为,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协商民主理论容易导致对差异的排斥.围绕现代社会的非正义境况,她提出了一种交往民主的模式.交往民主既不将民主过程视为“占有式”个体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