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我国也越来越强大,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获得国际的尊重,并且在全世界得到弘扬,因此,他们都喜欢将建筑规划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增强人们了解及传承传统文化,笔者探究了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原则及理念,并且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融合;传统文化
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建筑设计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建筑物的艺术及美感,不仅可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将建筑设计事业提升至新的高峰,除此之外,除此之外,在建筑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对于建筑设计人员而言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所以探究分析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措施及途径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事设计的相关人员,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了解,形成不但具备艺术、文化价值,同时又具有实用价值的新型设计观念,通过运用巧妙的设计表现形式从而体现传统文化应用于建筑设计中的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
一、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原则和理念
(一)深厚文化内涵的体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时代变迁中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充分的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例如,各朝代的公寓,皇帝的陵墓以及古建筑及古城的遗址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的特色的文化,其具有独特风韵,通常因为其特有的庄严宏伟的建筑设计而闻名世界,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及向往,这些古代建筑不仅外表宏伟壮观,在设计构思及建造的技巧上都堪称是鬼斧神工。
(二)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人本及人伦文化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哲学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人民生活的重要思想体系,当然在现代的建筑规划设计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坚持道法自然理念
我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至今对人们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了人和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从敬畏自然发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正是道出了人們对自然的准确联系,以及人们寄托的美好期望,从远古开始,我国人们人民就已经深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所以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规划时,也应该贯彻这样的理念。
(四)贯彻批判性原则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长远、种类丰富,难免会有不足及糟粕,对于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文化,我们应该坚持批判思维,深入的分析传统文化,进行严格筛选,在设计的过程中对设计方案做出调整,从而确保建筑的质量及优美性。
(五)贯彻综合性原则
在实际运用传统文化是不能够按部就班,在设计时直接对传统文化及优秀文化进行拷贝复制这是非常不可取的,通常会背离建筑的实际功能,从而降低了实用性,设计人员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切入点应该进行综合考虑,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设计层次及艺术性,同时又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二、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策略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质量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建筑规划及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注重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对建筑物的设计阶段也特别关注。
(一)地域传统文化的应用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以在建筑的风格中利用建筑语言文化,体现地域文化的不同,不同地域在进行时建筑设计时体现的地域文化也是不同的,通常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及多样的形态来体现这些文化的不同之处,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实际的设计中,要根据地域的特有民族文化进行相应的设计,通过相符的颜色、生动的形态及独特的风格来体现建筑的地域特色,才能充分地发挥建筑设计的基本作用,另外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调查地域的特色民俗文化,可以利用地域特有的材料作为建筑的整体设计,在进行设计时,要在建筑中充分的体现不同地域特有的民族特色,要对当地的精神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当地的特色,以最完美的形式体现出来,从而可以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完美建筑,这样的设计才能确保建筑作为精神文明及文化的传递工具,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体验。
(二)传统文化符号运用
传统文化通常是通过形式各样的传统符号展现其特色,可以说符号就是一种特有的标志,传统文化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人们,人们也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荣,现在特色的建筑设计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统文化的重要要素之一就是符号,符号也是建筑中的结构及单元,这些都是设计人员及建筑物人员经过长时间沉淀的成果,(1)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合窗户及剪纸艺术的元素,目前的建筑设计中,将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完美融合是现阶段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及合作遇日益密切频繁,在我国的现代建筑设计中也融入了很多的欧式建筑元素,所以大多数的建筑都是极简的欧式风格,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魅力的感受越来越深刻,因此开始追求复古的建筑设计,因此要求设计人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进行完美融合,首要任务是设计人员要深入的了解及分析我国的传统文化,对文化要有独特的见解,了解文化的着重点,然后在建筑设计中通过设计的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例如四合院的门窗,就是传承了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元素,那么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建筑物的功能性,从而选择适合的传统文化的元素,除了应用传统文化的门窗元素外,还可以应用传统的雕花大床,在床的周围布置纱幔,可以给人带来朦胧的美感,可以想象一下,在经过了一天的忙碌之后,回到家中,推开家门,时刻弥漫着传统的文化氛围,在这屋子内品一杯茶,静静地感受傍晚的宁静,是多么舒适的体验,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我国传统的剪纸文化,设计人员在门窗上融入剪纸文化,可以使建筑物更有活力及生机。(2)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竹元素,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许多文化大家都通过植物寄托自己的精神气节,例如梅兰竹菊称为四大君子,也是人们追求君子精神的符号标志,这种文化元素已经延伸至今,当代人们也通常用这些植物表达自身的气节,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广泛运用竹元素,在进行切实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在墙上布置一些与竹子相关的画作或者利用竹子制作一些精致的竹子灯笼及竹制屏风,在建筑设计中融入高尚气节,不但能够提升设计效果,同时还在建筑物环境中完美展现了中国文化特色,这类设计手法是对传统文化最佳的应用,不仅让人们体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感受到了建筑的宏伟及美感。
(三)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
为了将传统文化更贴合的运用于建筑设计中,要求相关设计人员不仅要将传统建筑结构设计理念及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进行切合的融入,要深入的探究这些传统元素,要深刻的明白及了解这些元素中体现的人文文化及特有的哲学思想,比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太极这种传统元素,需要设计人员对太极符号的内涵及传递的思想进行透彻的了解,深刻的感悟太极的深厚内涵,如此,设计人员才能利用光影设计及空间的规划,将太极理念进行完美融合,从而体现出虚实结合,相互衬托的艺术感,使建筑物能够更好地体现传统文化深厚内涵。
三、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所以,建筑企业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探究,了解其中深厚的内涵,在进行建筑设计中要坚持批判及综合性原则,实现传统文化在建筑物中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黄小兵.建筑规划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途径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9(24):100-101.
[2]杨昌友.建筑设计与规划中传统文化元素、地域文化特色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49):114-115.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融合;传统文化
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建筑设计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建筑物的艺术及美感,不仅可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将建筑设计事业提升至新的高峰,除此之外,除此之外,在建筑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对于建筑设计人员而言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所以探究分析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措施及途径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事设计的相关人员,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了解,形成不但具备艺术、文化价值,同时又具有实用价值的新型设计观念,通过运用巧妙的设计表现形式从而体现传统文化应用于建筑设计中的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
一、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原则和理念
(一)深厚文化内涵的体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时代变迁中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充分的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例如,各朝代的公寓,皇帝的陵墓以及古建筑及古城的遗址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的特色的文化,其具有独特风韵,通常因为其特有的庄严宏伟的建筑设计而闻名世界,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及向往,这些古代建筑不仅外表宏伟壮观,在设计构思及建造的技巧上都堪称是鬼斧神工。
(二)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人本及人伦文化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哲学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人民生活的重要思想体系,当然在现代的建筑规划设计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坚持道法自然理念
我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至今对人们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了人和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从敬畏自然发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正是道出了人們对自然的准确联系,以及人们寄托的美好期望,从远古开始,我国人们人民就已经深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所以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规划时,也应该贯彻这样的理念。
(四)贯彻批判性原则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长远、种类丰富,难免会有不足及糟粕,对于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文化,我们应该坚持批判思维,深入的分析传统文化,进行严格筛选,在设计的过程中对设计方案做出调整,从而确保建筑的质量及优美性。
(五)贯彻综合性原则
在实际运用传统文化是不能够按部就班,在设计时直接对传统文化及优秀文化进行拷贝复制这是非常不可取的,通常会背离建筑的实际功能,从而降低了实用性,设计人员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切入点应该进行综合考虑,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设计层次及艺术性,同时又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二、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策略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质量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建筑规划及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注重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对建筑物的设计阶段也特别关注。
(一)地域传统文化的应用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以在建筑的风格中利用建筑语言文化,体现地域文化的不同,不同地域在进行时建筑设计时体现的地域文化也是不同的,通常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及多样的形态来体现这些文化的不同之处,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实际的设计中,要根据地域的特有民族文化进行相应的设计,通过相符的颜色、生动的形态及独特的风格来体现建筑的地域特色,才能充分地发挥建筑设计的基本作用,另外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调查地域的特色民俗文化,可以利用地域特有的材料作为建筑的整体设计,在进行设计时,要在建筑中充分的体现不同地域特有的民族特色,要对当地的精神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当地的特色,以最完美的形式体现出来,从而可以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完美建筑,这样的设计才能确保建筑作为精神文明及文化的传递工具,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体验。
(二)传统文化符号运用
传统文化通常是通过形式各样的传统符号展现其特色,可以说符号就是一种特有的标志,传统文化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人们,人们也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荣,现在特色的建筑设计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统文化的重要要素之一就是符号,符号也是建筑中的结构及单元,这些都是设计人员及建筑物人员经过长时间沉淀的成果,(1)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合窗户及剪纸艺术的元素,目前的建筑设计中,将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完美融合是现阶段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及合作遇日益密切频繁,在我国的现代建筑设计中也融入了很多的欧式建筑元素,所以大多数的建筑都是极简的欧式风格,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魅力的感受越来越深刻,因此开始追求复古的建筑设计,因此要求设计人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进行完美融合,首要任务是设计人员要深入的了解及分析我国的传统文化,对文化要有独特的见解,了解文化的着重点,然后在建筑设计中通过设计的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例如四合院的门窗,就是传承了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元素,那么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建筑物的功能性,从而选择适合的传统文化的元素,除了应用传统文化的门窗元素外,还可以应用传统的雕花大床,在床的周围布置纱幔,可以给人带来朦胧的美感,可以想象一下,在经过了一天的忙碌之后,回到家中,推开家门,时刻弥漫着传统的文化氛围,在这屋子内品一杯茶,静静地感受傍晚的宁静,是多么舒适的体验,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我国传统的剪纸文化,设计人员在门窗上融入剪纸文化,可以使建筑物更有活力及生机。(2)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竹元素,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许多文化大家都通过植物寄托自己的精神气节,例如梅兰竹菊称为四大君子,也是人们追求君子精神的符号标志,这种文化元素已经延伸至今,当代人们也通常用这些植物表达自身的气节,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广泛运用竹元素,在进行切实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在墙上布置一些与竹子相关的画作或者利用竹子制作一些精致的竹子灯笼及竹制屏风,在建筑设计中融入高尚气节,不但能够提升设计效果,同时还在建筑物环境中完美展现了中国文化特色,这类设计手法是对传统文化最佳的应用,不仅让人们体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感受到了建筑的宏伟及美感。
(三)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
为了将传统文化更贴合的运用于建筑设计中,要求相关设计人员不仅要将传统建筑结构设计理念及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进行切合的融入,要深入的探究这些传统元素,要深刻的明白及了解这些元素中体现的人文文化及特有的哲学思想,比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太极这种传统元素,需要设计人员对太极符号的内涵及传递的思想进行透彻的了解,深刻的感悟太极的深厚内涵,如此,设计人员才能利用光影设计及空间的规划,将太极理念进行完美融合,从而体现出虚实结合,相互衬托的艺术感,使建筑物能够更好地体现传统文化深厚内涵。
三、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所以,建筑企业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探究,了解其中深厚的内涵,在进行建筑设计中要坚持批判及综合性原则,实现传统文化在建筑物中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黄小兵.建筑规划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途径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9(24):100-101.
[2]杨昌友.建筑设计与规划中传统文化元素、地域文化特色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49):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