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又是一门要求较高的教学艺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课堂提问还存在诸多误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下面简要分析一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几种误区,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提问 误区 对策
  一、为了提问而提问
  有些教师不能精心设计提问课题,认为提问式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盲目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过多提出没有思维价值的简单问题。如在讲授“平面的基本性质”章节时,教师提问:“过两条相交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这个问题显然信息量不大,缺乏深度,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回答。但如果改为问:“过两条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必须经过分析和思考,然后区别“相交”、“平行”、“重合”、“异面”4种不同情况作出解答,这种提问方式应该更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
  二、问题缺少逻辑性“导向”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没有事先进行科学的递进式设置,往往缺乏逻辑性,使学生不知所措。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时,教师提问:①两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相加可以相加吗?②新的公式能否作为一个新的数列的通项公式?③新数列的公差?④新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表达式是否等于两个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表达式的和?这一组问题提得有些随意,学生无法顺畅地跟随老师的节奏,无法进行合理地逻辑推理。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要随意性过大,要紧扣教学目标、设计科学、明确具体,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积极思考。
  三、问题繁简难易度不适
  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经常为学生做好一切铺垫,所提问题的答案过于明确,往往学生无需思考。即使个别问题较难、稍偏或者比较抽象,教师常常在自问自答中走个过场。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因其难易度不当,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造成学生“思想僵化”。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使之与学生现有知识产生关联,激发他们更大的思考热情。如一位教师在讲等差数列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数列{an}为等差数列,其前项和为Sn,若存在正整数k(n﹤k),使ak+ak+1=0成立,试比较Sk-n和Sk+n的大小关系。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学生不容易迅速产生思路,如果由老师包办代替,很难促使其知识内化,自然遗忘得快。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注意问题的逻辑性,循序渐进、难易适当,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基本都能够科学作答,这亲友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
  四、提问无法激起学习兴趣
  有些教师没有深入挖掘教材的精髓,就匆忙上阵,导致提出的问题单调刻板,内容枯燥,使学生兴趣索然,提不起深入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更显沉闷,其效果不言而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问题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潜能,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这种提问不再流于形式,往往特别容易打动学生的心。例如我们可以提问,今天是星期四,那么10天后是星期几?50天后是星期几?100天后是星期几?22014天后是星期几?这种问题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抱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来,相信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五、提问对象不科学
  有些教师有时过于急于求成、期望值较高,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往往为了教学的“流畅”,喜欢问相对优秀的学生,殊不知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也可能让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从此觉得数学太简单没有意思,因为他没有获得思维的快感。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问不同程度的问题。这样,虽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状态不同,但他们都会从教师科学的课堂提问中获得思考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这种积极的状态必然会加深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喜爱。
  六、提问方式不尽合理
  有的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对于不同的问题,有时不能灵活应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从而导致提问效率不高或是效果不好.比如有一位教师在向量的复习课中,选用了这样一道例题:已知两个向量m,n是平面内两个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若向量r满足(m-r)·(n-r)=0,则向量r的模的最大值是( )。选此题的目的在于用此题引入向量问题的三种解法:(1)数量积定义法;(2)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法;(3)几何意义法(构造图形)。他首先让学生思考了五分钟,然后提问,希望能得出三种不同的解法,然而事与愿违,教师一共提问了六名学生,却只得到前两种解法,课堂时间已过大半,教师不得已提示出此题的第三种解法。这次提问不但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而且完全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其实,笔者认为这个问题还是有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法,那就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草纸上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写出来,然后根据简单的摸底,有意识提问采取三种不同解法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也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有利于后面教学活动的开展。
  七、教师理答应有一定深度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应该是对学生应答的评价、补允、修正、拓展、提示本质等。学生的回答是他们直觉思维的结果,教师对此应该给予评价,不能采取冷漠的态度,无论对错都不要责难和讥讽,否则会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要明确学生回答得“对不对”,绝不能含糊,最好不要简短地评价“你回答得很好”或简单地询问“同学们,他(她)回答得对不对?”、“对,大家要向他学习。”、“不对,那应该怎么做?”,作为教师的理答,应该有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把问题的本质阐述清楚,深入浅出地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结语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为了避免低效的提问,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按照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精心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杭军.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M].科技信息.2012(3)
  [2]陈陆爱.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新探[J].考试(教研).2010(3)
  [3]叶建华.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探讨[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03)
  [4]张胜利.数学概念的教科书呈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其他文献
最近我校高二周练出了一道求取值范围的问题,同学们的解法很多,可是有些解法不同,竟然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我想这是同学们理解知识、提升能力的最好素材。所以,我特地整理了一堂習題课,供大家分享。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联系,进而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并初步学会采用数学思维方式对现实
由课本知识我们知道,很多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能设计成原电池,这对于平时喜欢实验、喜爱探究的我来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探究题目,于是我就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了以下探究原电池的设計思路,现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与斧正。
在化学题中选择题的分数占比例很高,同时每一道选择题的分值也很高。高中化学的选择题考查的化学知识较为全面,同时在选项之间又存在着一些干扰因素,因此在解答之时必须十分细心才能保障正确率。我以自身解答化学习题中的经验为背景,通过实例讲解了在化学选择题中使用自定义符号法的方式,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自定义符号法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箭头(→)表示此前完成的习题进度;椭圆(О)表示进行解答的题目条件出处和题
解析几何中有一类探究最值的题型,这类有关圆锥圆线的最值问题一般是以直线或圆锥曲线作为背景,以函数和不等式等知识作为工具,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类问题的解决对于解题者有着相
[摘 要]:一题多解不但能增加数学题的使用价值,也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开阔他们的解题思路,促进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增加他们的知识和智慧,以及知识间的联系和应用。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解决问题,并从中探索最简便的方法,在解题方法中通过比较,得到最简单的方法,调动学生对一题多解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寻找多种方法从而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题。  [关键词]
摘要:数学是高中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科目,同时也是较为难学的科目。现在数学变得更为复杂,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想要学生学好数学,一定要使用创新的数学模式。本文介绍了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给高中数学教学提供教学依据。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现在,高中数学主要的教学方式依旧为灌输式,因此,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提高学习效率,就要讲究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爱因斯坦总结自己获得伟大成就的公式是:成功=刻苦努力+正确方法+不说空话。古今中
期刊
随着空间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卫星系统服务于导航、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卫星导航系统的构成及基本原理,然后对实现位置服务功能的两种技术体制进行了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以及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探究问题;探究过程;具备素质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扩张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深化的需要也是面对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在以数字信息化、全球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科研能力远比掌握知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