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又是一门要求较高的教学艺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课堂提问还存在诸多误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下面简要分析一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几种误区,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提问 误区 对策
一、为了提问而提问
有些教师不能精心设计提问课题,认为提问式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盲目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过多提出没有思维价值的简单问题。如在讲授“平面的基本性质”章节时,教师提问:“过两条相交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这个问题显然信息量不大,缺乏深度,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回答。但如果改为问:“过两条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必须经过分析和思考,然后区别“相交”、“平行”、“重合”、“异面”4种不同情况作出解答,这种提问方式应该更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
二、问题缺少逻辑性“导向”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没有事先进行科学的递进式设置,往往缺乏逻辑性,使学生不知所措。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时,教师提问:①两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相加可以相加吗?②新的公式能否作为一个新的数列的通项公式?③新数列的公差?④新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表达式是否等于两个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表达式的和?这一组问题提得有些随意,学生无法顺畅地跟随老师的节奏,无法进行合理地逻辑推理。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要随意性过大,要紧扣教学目标、设计科学、明确具体,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积极思考。
三、问题繁简难易度不适
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经常为学生做好一切铺垫,所提问题的答案过于明确,往往学生无需思考。即使个别问题较难、稍偏或者比较抽象,教师常常在自问自答中走个过场。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因其难易度不当,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造成学生“思想僵化”。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使之与学生现有知识产生关联,激发他们更大的思考热情。如一位教师在讲等差数列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数列{an}为等差数列,其前项和为Sn,若存在正整数k(n﹤k),使ak+ak+1=0成立,试比较Sk-n和Sk+n的大小关系。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学生不容易迅速产生思路,如果由老师包办代替,很难促使其知识内化,自然遗忘得快。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注意问题的逻辑性,循序渐进、难易适当,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基本都能够科学作答,这亲友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
四、提问无法激起学习兴趣
有些教师没有深入挖掘教材的精髓,就匆忙上阵,导致提出的问题单调刻板,内容枯燥,使学生兴趣索然,提不起深入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更显沉闷,其效果不言而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问题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潜能,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这种提问不再流于形式,往往特别容易打动学生的心。例如我们可以提问,今天是星期四,那么10天后是星期几?50天后是星期几?100天后是星期几?22014天后是星期几?这种问题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抱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来,相信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五、提问对象不科学
有些教师有时过于急于求成、期望值较高,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往往为了教学的“流畅”,喜欢问相对优秀的学生,殊不知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也可能让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从此觉得数学太简单没有意思,因为他没有获得思维的快感。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问不同程度的问题。这样,虽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状态不同,但他们都会从教师科学的课堂提问中获得思考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这种积极的状态必然会加深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喜爱。
六、提问方式不尽合理
有的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对于不同的问题,有时不能灵活应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从而导致提问效率不高或是效果不好.比如有一位教师在向量的复习课中,选用了这样一道例题:已知两个向量m,n是平面内两个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若向量r满足(m-r)·(n-r)=0,则向量r的模的最大值是( )。选此题的目的在于用此题引入向量问题的三种解法:(1)数量积定义法;(2)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法;(3)几何意义法(构造图形)。他首先让学生思考了五分钟,然后提问,希望能得出三种不同的解法,然而事与愿违,教师一共提问了六名学生,却只得到前两种解法,课堂时间已过大半,教师不得已提示出此题的第三种解法。这次提问不但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而且完全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其实,笔者认为这个问题还是有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法,那就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草纸上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写出来,然后根据简单的摸底,有意识提问采取三种不同解法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也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有利于后面教学活动的开展。
七、教师理答应有一定深度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应该是对学生应答的评价、补允、修正、拓展、提示本质等。学生的回答是他们直觉思维的结果,教师对此应该给予评价,不能采取冷漠的态度,无论对错都不要责难和讥讽,否则会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要明确学生回答得“对不对”,绝不能含糊,最好不要简短地评价“你回答得很好”或简单地询问“同学们,他(她)回答得对不对?”、“对,大家要向他学习。”、“不对,那应该怎么做?”,作为教师的理答,应该有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把问题的本质阐述清楚,深入浅出地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结语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为了避免低效的提问,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按照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精心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杭军.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M].科技信息.2012(3)
[2]陈陆爱.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新探[J].考试(教研).2010(3)
[3]叶建华.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探讨[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03)
[4]张胜利.数学概念的教科书呈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提问 误区 对策
一、为了提问而提问
有些教师不能精心设计提问课题,认为提问式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盲目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过多提出没有思维价值的简单问题。如在讲授“平面的基本性质”章节时,教师提问:“过两条相交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这个问题显然信息量不大,缺乏深度,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回答。但如果改为问:“过两条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必须经过分析和思考,然后区别“相交”、“平行”、“重合”、“异面”4种不同情况作出解答,这种提问方式应该更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
二、问题缺少逻辑性“导向”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没有事先进行科学的递进式设置,往往缺乏逻辑性,使学生不知所措。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时,教师提问:①两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相加可以相加吗?②新的公式能否作为一个新的数列的通项公式?③新数列的公差?④新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表达式是否等于两个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表达式的和?这一组问题提得有些随意,学生无法顺畅地跟随老师的节奏,无法进行合理地逻辑推理。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要随意性过大,要紧扣教学目标、设计科学、明确具体,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积极思考。
三、问题繁简难易度不适
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经常为学生做好一切铺垫,所提问题的答案过于明确,往往学生无需思考。即使个别问题较难、稍偏或者比较抽象,教师常常在自问自答中走个过场。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因其难易度不当,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造成学生“思想僵化”。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使之与学生现有知识产生关联,激发他们更大的思考热情。如一位教师在讲等差数列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数列{an}为等差数列,其前项和为Sn,若存在正整数k(n﹤k),使ak+ak+1=0成立,试比较Sk-n和Sk+n的大小关系。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学生不容易迅速产生思路,如果由老师包办代替,很难促使其知识内化,自然遗忘得快。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注意问题的逻辑性,循序渐进、难易适当,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基本都能够科学作答,这亲友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
四、提问无法激起学习兴趣
有些教师没有深入挖掘教材的精髓,就匆忙上阵,导致提出的问题单调刻板,内容枯燥,使学生兴趣索然,提不起深入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更显沉闷,其效果不言而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问题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潜能,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这种提问不再流于形式,往往特别容易打动学生的心。例如我们可以提问,今天是星期四,那么10天后是星期几?50天后是星期几?100天后是星期几?22014天后是星期几?这种问题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抱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来,相信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五、提问对象不科学
有些教师有时过于急于求成、期望值较高,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往往为了教学的“流畅”,喜欢问相对优秀的学生,殊不知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也可能让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从此觉得数学太简单没有意思,因为他没有获得思维的快感。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问不同程度的问题。这样,虽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状态不同,但他们都会从教师科学的课堂提问中获得思考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这种积极的状态必然会加深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喜爱。
六、提问方式不尽合理
有的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对于不同的问题,有时不能灵活应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从而导致提问效率不高或是效果不好.比如有一位教师在向量的复习课中,选用了这样一道例题:已知两个向量m,n是平面内两个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若向量r满足(m-r)·(n-r)=0,则向量r的模的最大值是( )。选此题的目的在于用此题引入向量问题的三种解法:(1)数量积定义法;(2)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法;(3)几何意义法(构造图形)。他首先让学生思考了五分钟,然后提问,希望能得出三种不同的解法,然而事与愿违,教师一共提问了六名学生,却只得到前两种解法,课堂时间已过大半,教师不得已提示出此题的第三种解法。这次提问不但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而且完全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其实,笔者认为这个问题还是有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法,那就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草纸上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写出来,然后根据简单的摸底,有意识提问采取三种不同解法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也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有利于后面教学活动的开展。
七、教师理答应有一定深度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应该是对学生应答的评价、补允、修正、拓展、提示本质等。学生的回答是他们直觉思维的结果,教师对此应该给予评价,不能采取冷漠的态度,无论对错都不要责难和讥讽,否则会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要明确学生回答得“对不对”,绝不能含糊,最好不要简短地评价“你回答得很好”或简单地询问“同学们,他(她)回答得对不对?”、“对,大家要向他学习。”、“不对,那应该怎么做?”,作为教师的理答,应该有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把问题的本质阐述清楚,深入浅出地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结语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为了避免低效的提问,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按照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精心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杭军.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M].科技信息.2012(3)
[2]陈陆爱.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新探[J].考试(教研).2010(3)
[3]叶建华.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探讨[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03)
[4]张胜利.数学概念的教科书呈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