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县级职教中心通过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技能培训项目,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背景下,对县级职教中心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政策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县级职教中心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具体实践
张掖市六所职教中心作为当地职业培训的骨干力量,承担了近年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主要任务。以山丹县职教中心为例,自2005年正式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后,即成立“培训部”,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和培训教师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1.开展培训意向调查。2008年11月,山丹县职教中心配合有关部门采取抽样调查方式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960名农村劳动力有55%在每年2—12月期间连续或断续外出务工,年平均务工时间153天,日平均工作时间10.5小时。主要从事建筑、矿山、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以高强度体力劳动居多,从事技术工种的仅占19.4%。接受调查的近70%的农村劳动力能认识到自身素质和技能与市场需求有差距,希望通过培训掌握一门就业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以谋求更为优越的就业环境和更高的就业收入。
2.做好培训前期准备。以上述调查结果为依据,职教中心制定了培训计划,对参训农村劳动力进行分层次培训,编写培训教材,抽调校内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和外聘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教师,力争高质量、多层次、多元化满足参训人员的需求。在培训方式上,坚持技能性培训和引导性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培训相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3.技能性培训。技能性培训旨在改变转移农村劳动力大多从事手工操作和重体力劳动的建筑、矿山等行业的就业现状,提高其在更多非农领域的就业能力。首先,对参训人员进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目的是使其具备遵守法纪、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就业基本素质。其次,根据学员就业意向和文化基础情况制定课程计划,重视实训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高中文化程度的学员开设企业管理、文秘、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并鼓励他们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旨在为企业培养一批初级管理人员,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学员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方向集中在企业需求量较大而对文化基础要求相对较低的焊工、电工、建筑工匠、机械加工、餐饮服务等方面,旨在为企业培养大量的基础型技术人员。
4.引导性培训。引导性培训包括创业教育和务工常识教育等内容。创业教育主要针对少数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一定经济实力的学员以及回乡创业的务工能人,围绕种植、养殖、采矿、运输物流、农产品加工等地方特色产业进行创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具有市场经营观念和现代管理能力的农村创业型人才,并邀请创业成功的能人和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为他们讲课,从他们的创业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5.职业技能鉴定。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市场的求职能力,满足参训学员的需求,职教中心积极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组织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参训学员报名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后颁发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统一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为他们实现外出务工时拿到更高薪酬,甚至成为高级蓝领的愿望奠定了基础。
二、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建议性思考
农村劳动力培训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然是县级职教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体制机制、落实经费保障,更好地服务“三农”,提出以下建议。
1.整合有效培训资源,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和社会事业,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相关政策支持。要发挥政府在政策协调、项目开发、经费筹集和舆论宣传方面的主导作用,打破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的整合和配置。
2.发挥职教资源优势,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训体制。县级职教中心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办学模式,开放办学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其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实训基地的优势和对其他培训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培训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提供多功能、多途径、多形式的学习服务。建立更加方便农村劳动力培训学习的灵活的培训管理机制,在学习形式上以农村劳动力业余学习为主,尽量不占用工作时间。
3.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企业和社会可以通过其在人力资源和教育方面的投资,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而政府“必须始终承担投资于基础教育和初期培训的主要责任,并分担向面临社会排斥或歧视风险的群体投资的最大责任部分”。因此,必须建立“政府投入、社会多方参与、个人合理分担”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筹措机制。
一、县级职教中心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具体实践
张掖市六所职教中心作为当地职业培训的骨干力量,承担了近年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主要任务。以山丹县职教中心为例,自2005年正式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后,即成立“培训部”,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和培训教师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1.开展培训意向调查。2008年11月,山丹县职教中心配合有关部门采取抽样调查方式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960名农村劳动力有55%在每年2—12月期间连续或断续外出务工,年平均务工时间153天,日平均工作时间10.5小时。主要从事建筑、矿山、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以高强度体力劳动居多,从事技术工种的仅占19.4%。接受调查的近70%的农村劳动力能认识到自身素质和技能与市场需求有差距,希望通过培训掌握一门就业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以谋求更为优越的就业环境和更高的就业收入。
2.做好培训前期准备。以上述调查结果为依据,职教中心制定了培训计划,对参训农村劳动力进行分层次培训,编写培训教材,抽调校内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和外聘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教师,力争高质量、多层次、多元化满足参训人员的需求。在培训方式上,坚持技能性培训和引导性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培训相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3.技能性培训。技能性培训旨在改变转移农村劳动力大多从事手工操作和重体力劳动的建筑、矿山等行业的就业现状,提高其在更多非农领域的就业能力。首先,对参训人员进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目的是使其具备遵守法纪、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就业基本素质。其次,根据学员就业意向和文化基础情况制定课程计划,重视实训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高中文化程度的学员开设企业管理、文秘、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并鼓励他们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旨在为企业培养一批初级管理人员,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学员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方向集中在企业需求量较大而对文化基础要求相对较低的焊工、电工、建筑工匠、机械加工、餐饮服务等方面,旨在为企业培养大量的基础型技术人员。
4.引导性培训。引导性培训包括创业教育和务工常识教育等内容。创业教育主要针对少数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一定经济实力的学员以及回乡创业的务工能人,围绕种植、养殖、采矿、运输物流、农产品加工等地方特色产业进行创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具有市场经营观念和现代管理能力的农村创业型人才,并邀请创业成功的能人和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为他们讲课,从他们的创业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5.职业技能鉴定。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市场的求职能力,满足参训学员的需求,职教中心积极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组织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参训学员报名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后颁发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统一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为他们实现外出务工时拿到更高薪酬,甚至成为高级蓝领的愿望奠定了基础。
二、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建议性思考
农村劳动力培训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然是县级职教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体制机制、落实经费保障,更好地服务“三农”,提出以下建议。
1.整合有效培训资源,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和社会事业,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相关政策支持。要发挥政府在政策协调、项目开发、经费筹集和舆论宣传方面的主导作用,打破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的整合和配置。
2.发挥职教资源优势,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训体制。县级职教中心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办学模式,开放办学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其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实训基地的优势和对其他培训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培训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提供多功能、多途径、多形式的学习服务。建立更加方便农村劳动力培训学习的灵活的培训管理机制,在学习形式上以农村劳动力业余学习为主,尽量不占用工作时间。
3.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企业和社会可以通过其在人力资源和教育方面的投资,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而政府“必须始终承担投资于基础教育和初期培训的主要责任,并分担向面临社会排斥或歧视风险的群体投资的最大责任部分”。因此,必须建立“政府投入、社会多方参与、个人合理分担”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筹措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