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的动物模型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儿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070703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崎病已成为小儿后天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明确.建立川崎病的动物模型可为研究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治疗措施提供重要的实验基础,为寻找川崎病的病因和研究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很多学者利用各种诱导剂,主要是某些病原微生物,如白色念珠菌、干酪乳杆菌或其产物建立了几种类似川崎病的动物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对川崎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促进了人们对川崎病的认识。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分析应用更昔洛韦与利巴韦林的药物不良反应,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727例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患儿,观察其接受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将其分为利巴韦林组832例,更昔洛韦组895例.结果 检出更昔洛韦与利巴韦林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共159例,占9.2%,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无性别差异,无发生率差异;但不同年龄组比较,婴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8:2%.更昔洛韦
目的 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基因腺相关病毒载体(AAV-hBMP4)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观察其对BMS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从而为骨组织工程寻找理想的病毒载体及种子细胞.方法 全骨髓法培养兔BMSCs,按感染复数(MOI)值不同设定为四组,分别转染兔BMSCs,观察病毒量对细胞形态的影响.选取影响最小的MOI值,进行后续实验.转染兔BMSCs,MTT法描记细胞生长曲线,观察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