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日已然褪去晚冬的寒衣,温暖和煦的阳光伸出臂膀拥抱着大地。大巴满载着一车欢喜的人们,在山路上盘旋而上,阳光和新绿的嫩叶滑过我们的玻璃窗。
司机一个完美的转弯,坐在我身旁年轻的诗人欣喜地欢呼:“你看你看!栈道!”
我顺着她的手望去,对面的山壁下方悬空的栈道如丝带般缠绕在岩石上,横亘在峭壁边,下面是宁静微澜的褒河水,缓缓流淌,河水碧绿,带着几分通透,却又深不见底,如同一块精致的翡翠。
大抵是华山的长空栈道、天门山的鬼谷栈道等险要的栈道留给人们的印象过于惊险,因此眼前这依山傍水,颇有温润气质的石门栈道不免令人有些诧异。
诗人叹息:原来没有我想象中的美峻啊!
我回答她:“因为其实你没有在它最美的时刻遇见它。石门栈道之美,或美于晨,清晨山间云雾未散,缭绕回旋,栈道便是盘云的游龙,行走之上,有犹踩云端,平步青云之感;或美于汛期,石门大坝开闸泄水,湍急巨流急冲直下,低头就是白色的巨浪,令你胆战心惊。”
诗人疑惑:“你为何得知?”
我漾起笑容:“现在,请允许我认真地欢迎你,因为此处,便是我的故乡。”
我第一次踏上石门栈道,是在1998年,我大概三岁,完全没有印象,只有家里相册中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下来。
其中有一张,家人牵着我站在一处悬崖碑刻处,清晨褒河涨水,河水与栈道几乎齐平,轻柔地舔舐着栈道,留下弯弯的水痕。河面上邅回着一层雾气,雾气浓厚,缓缓地弥漫至栈道,湿润和包裹着每一块石板和木板,我们一家也仿佛站在仙境之中。
照片里的栈道是真正的古栈道,现今已不为游客开放。那历史记载中上千公里的汉中古栈道,是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强行征服,如今,它为了惠泽一方百姓,静静地淹没在石门水库深处。我凝望着它沉寂的地方,水面平静地不起一丝波澜,但遥想数千年前,那里曾闪现刀光剑影,勒马嘶鸣:刘邦为汉中王时,听从大将韩信的计谋,派樊哙带领少数人明修栈道,以转移陈仓城雍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沿着西边地势艰难险要的陈仓栈道,带领部队北出大散关,攻占下陈仓城,顺利进军咸阳,为汉朝四百年奠定了的基础——这便是耳熟能详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每每想起来,除却历史定义的血腥计谋,更多的,是我感受到韩信的智慧与机敏,穿越千年,仍令人敬佩。
再见栈道,恰逢是我十八岁的生日。
我的生日在夏季,因此得以见到石门水库泄洪盛景。
我随着栈道逐步走近水库,飞架在连城山山谷之间的便是石门水库的泄洪闸,闸门上建有从平地至坝顶的Z字型阶梯,气势宏伟。六道溢洪口,一字排开。闸门开启,河水飞流直下,八十八米高差,激起银白色的巨大水花,水珠飞溅,栈道也跟随着一起沉闷地震动,水声喧嚣,声震欲聋。从远处观看,水雾弥漫,如同六条巨型白色丝巾悬挂山谷空中。
站在水库大坝上,坝体在轰鸣声中微微震颤,水柱仿佛就是从脚下落入河中,将原本碧绿的河水激出乳白的涟漪,层层叠叠,格外壮观。
泄洪结束,山水渐渐平静下来,抬起头遥望水库和栈道全景,这才叫真正体会到山水一色,一碧万顷的美丽景象:四周是青翠的山峦,绿树成荫,栈道隐藏在树林里,树林又与河水相辉映,这种开阔磅礴的气势,着实令人倾心。
又见栈道,就在今日。
在这个春天,我能够与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廖奔老师、《星星诗刊》主编、著名诗人龚学敏老师、《诗选刊》主编、著名诗人简明老师、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长马慧聪老师,常务副会长马召平老师等一行三十人同游故里,我深感荣幸。
这次采风活动,所有的人从不同的地方汇集起来,谈谈诗歌,聊聊文学。我虽不作诗,但也喜欢欣赏诗歌的风雅,我尝试着去读这些老师们的诗歌,它们淡淡的,轻轻的,司空见惯的慷慨激昂反而会伤害这样的晶莹剔透,我喜欢这种平淡,更喜欢这种冷静,因为冷静的思考,反而賦予一首诗歌之雄伟。
同行的老师中有擅长并爱好书法的,向导游问起著名的“石门十三品”,导游告诉大家,石门十三品原先是在石门隧道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刻的十三处题咏和记事,其中有曹操的《衮雪》,张良的《玉盆》,郑子真的《石虎》,但在1970年以后因石门水库的修建,只得将淹没区中最受推崇的这十三件摩崖石刻迁至汉中市博物馆珍藏,这些石刻作品号称“石门十三品”,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被誉为“国之瑰宝”。并且未来的汉中发展规划,石门十三品将“荣归故里”,搬至栈道到新建的汉文化石刻博物馆,届时人人都可以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物了。
讲解结束后,我们一行自由漫步在栈道上,一米多宽的栈道仅容两人并排行走,大家平日里走惯了城市的水泥路,抑或走惯了乡间的土路,栈道的木板咯吱反而横生趣味。青岱如画,碧水似玉,三三两两走在栈道上,轻声谈笑,仿佛走进了一片青翠,一脉清静幽淡的时光。这长长的栈道,快乐着走过的每一个人的步伐。
微风轻拂,水声悦耳,我不免思索,也许人生的路,最佳的状态就如这石门栈道,虽蜿蜒逶迤,却也是一路顺风顺水;虽无勇攀高峰的欢喜,但也无跌至尘埃的失落,生活平稳,时光从容。
或许等我能够收获岁月给予的那一份平静时,我就会回到故乡,在山水之间闲适隐居,因为青山至情,碧水至性,山水之间才是文艺的归处。
感谢这趟旅程,我得以又见栈道,又见身体与灵魂的回归。
司机一个完美的转弯,坐在我身旁年轻的诗人欣喜地欢呼:“你看你看!栈道!”
我顺着她的手望去,对面的山壁下方悬空的栈道如丝带般缠绕在岩石上,横亘在峭壁边,下面是宁静微澜的褒河水,缓缓流淌,河水碧绿,带着几分通透,却又深不见底,如同一块精致的翡翠。
大抵是华山的长空栈道、天门山的鬼谷栈道等险要的栈道留给人们的印象过于惊险,因此眼前这依山傍水,颇有温润气质的石门栈道不免令人有些诧异。
诗人叹息:原来没有我想象中的美峻啊!
我回答她:“因为其实你没有在它最美的时刻遇见它。石门栈道之美,或美于晨,清晨山间云雾未散,缭绕回旋,栈道便是盘云的游龙,行走之上,有犹踩云端,平步青云之感;或美于汛期,石门大坝开闸泄水,湍急巨流急冲直下,低头就是白色的巨浪,令你胆战心惊。”
诗人疑惑:“你为何得知?”
我漾起笑容:“现在,请允许我认真地欢迎你,因为此处,便是我的故乡。”
我第一次踏上石门栈道,是在1998年,我大概三岁,完全没有印象,只有家里相册中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下来。
其中有一张,家人牵着我站在一处悬崖碑刻处,清晨褒河涨水,河水与栈道几乎齐平,轻柔地舔舐着栈道,留下弯弯的水痕。河面上邅回着一层雾气,雾气浓厚,缓缓地弥漫至栈道,湿润和包裹着每一块石板和木板,我们一家也仿佛站在仙境之中。
照片里的栈道是真正的古栈道,现今已不为游客开放。那历史记载中上千公里的汉中古栈道,是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强行征服,如今,它为了惠泽一方百姓,静静地淹没在石门水库深处。我凝望着它沉寂的地方,水面平静地不起一丝波澜,但遥想数千年前,那里曾闪现刀光剑影,勒马嘶鸣:刘邦为汉中王时,听从大将韩信的计谋,派樊哙带领少数人明修栈道,以转移陈仓城雍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沿着西边地势艰难险要的陈仓栈道,带领部队北出大散关,攻占下陈仓城,顺利进军咸阳,为汉朝四百年奠定了的基础——这便是耳熟能详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每每想起来,除却历史定义的血腥计谋,更多的,是我感受到韩信的智慧与机敏,穿越千年,仍令人敬佩。
再见栈道,恰逢是我十八岁的生日。
我的生日在夏季,因此得以见到石门水库泄洪盛景。
我随着栈道逐步走近水库,飞架在连城山山谷之间的便是石门水库的泄洪闸,闸门上建有从平地至坝顶的Z字型阶梯,气势宏伟。六道溢洪口,一字排开。闸门开启,河水飞流直下,八十八米高差,激起银白色的巨大水花,水珠飞溅,栈道也跟随着一起沉闷地震动,水声喧嚣,声震欲聋。从远处观看,水雾弥漫,如同六条巨型白色丝巾悬挂山谷空中。
站在水库大坝上,坝体在轰鸣声中微微震颤,水柱仿佛就是从脚下落入河中,将原本碧绿的河水激出乳白的涟漪,层层叠叠,格外壮观。
泄洪结束,山水渐渐平静下来,抬起头遥望水库和栈道全景,这才叫真正体会到山水一色,一碧万顷的美丽景象:四周是青翠的山峦,绿树成荫,栈道隐藏在树林里,树林又与河水相辉映,这种开阔磅礴的气势,着实令人倾心。
又见栈道,就在今日。
在这个春天,我能够与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廖奔老师、《星星诗刊》主编、著名诗人龚学敏老师、《诗选刊》主编、著名诗人简明老师、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长马慧聪老师,常务副会长马召平老师等一行三十人同游故里,我深感荣幸。
这次采风活动,所有的人从不同的地方汇集起来,谈谈诗歌,聊聊文学。我虽不作诗,但也喜欢欣赏诗歌的风雅,我尝试着去读这些老师们的诗歌,它们淡淡的,轻轻的,司空见惯的慷慨激昂反而会伤害这样的晶莹剔透,我喜欢这种平淡,更喜欢这种冷静,因为冷静的思考,反而賦予一首诗歌之雄伟。
同行的老师中有擅长并爱好书法的,向导游问起著名的“石门十三品”,导游告诉大家,石门十三品原先是在石门隧道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刻的十三处题咏和记事,其中有曹操的《衮雪》,张良的《玉盆》,郑子真的《石虎》,但在1970年以后因石门水库的修建,只得将淹没区中最受推崇的这十三件摩崖石刻迁至汉中市博物馆珍藏,这些石刻作品号称“石门十三品”,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被誉为“国之瑰宝”。并且未来的汉中发展规划,石门十三品将“荣归故里”,搬至栈道到新建的汉文化石刻博物馆,届时人人都可以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物了。
讲解结束后,我们一行自由漫步在栈道上,一米多宽的栈道仅容两人并排行走,大家平日里走惯了城市的水泥路,抑或走惯了乡间的土路,栈道的木板咯吱反而横生趣味。青岱如画,碧水似玉,三三两两走在栈道上,轻声谈笑,仿佛走进了一片青翠,一脉清静幽淡的时光。这长长的栈道,快乐着走过的每一个人的步伐。
微风轻拂,水声悦耳,我不免思索,也许人生的路,最佳的状态就如这石门栈道,虽蜿蜒逶迤,却也是一路顺风顺水;虽无勇攀高峰的欢喜,但也无跌至尘埃的失落,生活平稳,时光从容。
或许等我能够收获岁月给予的那一份平静时,我就会回到故乡,在山水之间闲适隐居,因为青山至情,碧水至性,山水之间才是文艺的归处。
感谢这趟旅程,我得以又见栈道,又见身体与灵魂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