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提到了“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是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现阶段社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实现对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系统重构,避免单向思维出现对整个体系构建的影响。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产业 协同 发展
一.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1.缺乏系统性的指导结构。在现代化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综合性职业技术以及职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化的转型,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将社会的需求作为基本的立足点,通过与其他组织的协同发展,才可以在最终程度上实现复合型的组织功能转化。而在区域产业运行的过程中系统结构的构建是决定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集群发展的基本要素,高职教育中的基本层次、子系等结构应该保持其特有的秩序,才可以在最终程度上实现人才有序的发展。
2.缺乏有效性的功能指导。高职教育中缺乏一定协同性以及目标性,高职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在实质上主要是一种内部关系的职能扩展以及分工联合等所形成的一种长期的自发过程,并不是在设计及强化技术中所实现的。因此,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通过与产业的充分结合,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及创新。
3.缺乏科学化的制度协同。在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过程中,与产业集群将的利益驱动及创新存在着不成熟的现象,很多评价机制不健全,导致集群之间的协调机制缺乏较为松散的现象。因此,在现阶段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构建专业化的评价机制,推动新思想以及新观念的创新,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树立良好的依据。
二.优化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举措
1.加强行政调控,优化专业布局结构。一是行业组织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要将职业教育纳入其中,实行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立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产业布局规划、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兴产业建设规划的制度。二是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其中,引导职业院校服务区域发展,对接产业需求。三是建立政府、行业和职业院校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职业院校对话,建立省重点产业对接职业教育发展的协调对接机制。四是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专业调控制度。对于专业布点多、重复设置率高、规模大、就业率低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或消减招生指标。五是建立重点建设专业经费保障制度。引导职业学校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专业结构。
2.实施动态管理,建立专业预警机制。一是省政府应设立产业发展与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建立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提高专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二是地级市行政部门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积极与行业协会做好区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提高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三是职业院校要立足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掌握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信息,以重点和优势产业为依托,聚集优势,突出特色,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互动的特点。
3.增加院校自主权,自主确定专业方向。一是建立职业院校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自主确定专业方向的制度。使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为之服务的区域产业结构匹配,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匹配。二是建立职业院校依据产业链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群制度。使职业院校专业群设置与产业链发展相对接,专业群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加大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4.加强体系建设,服务产业发展需求。适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求,必须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提升各层级一线劳动者素质。一是加强对“知识工人”的培养培训力度,由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培养大批“企业转型、技术升级”所需的掌握数字化操作技术与技能的“知识工人”。二是加强针对一般技能劳动者(主要是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培训,满足数字化生产、智能化制造、信息化服务需要。三是推动中职学校均衡化发展、规模化办学,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四是稳定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规模,密切产学研合作,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五是建立中高本硕贯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本科院校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培养大批企业转型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发展与改造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培养大批创新型高技术人才,为产业升级服务。
(作者单位: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产业 协同 发展
一.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1.缺乏系统性的指导结构。在现代化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综合性职业技术以及职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化的转型,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将社会的需求作为基本的立足点,通过与其他组织的协同发展,才可以在最终程度上实现复合型的组织功能转化。而在区域产业运行的过程中系统结构的构建是决定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集群发展的基本要素,高职教育中的基本层次、子系等结构应该保持其特有的秩序,才可以在最终程度上实现人才有序的发展。
2.缺乏有效性的功能指导。高职教育中缺乏一定协同性以及目标性,高职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在实质上主要是一种内部关系的职能扩展以及分工联合等所形成的一种长期的自发过程,并不是在设计及强化技术中所实现的。因此,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通过与产业的充分结合,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及创新。
3.缺乏科学化的制度协同。在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过程中,与产业集群将的利益驱动及创新存在着不成熟的现象,很多评价机制不健全,导致集群之间的协调机制缺乏较为松散的现象。因此,在现阶段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构建专业化的评价机制,推动新思想以及新观念的创新,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树立良好的依据。
二.优化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举措
1.加强行政调控,优化专业布局结构。一是行业组织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要将职业教育纳入其中,实行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立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产业布局规划、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兴产业建设规划的制度。二是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其中,引导职业院校服务区域发展,对接产业需求。三是建立政府、行业和职业院校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职业院校对话,建立省重点产业对接职业教育发展的协调对接机制。四是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专业调控制度。对于专业布点多、重复设置率高、规模大、就业率低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或消减招生指标。五是建立重点建设专业经费保障制度。引导职业学校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专业结构。
2.实施动态管理,建立专业预警机制。一是省政府应设立产业发展与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建立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提高专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二是地级市行政部门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积极与行业协会做好区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提高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三是职业院校要立足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掌握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信息,以重点和优势产业为依托,聚集优势,突出特色,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互动的特点。
3.增加院校自主权,自主确定专业方向。一是建立职业院校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自主确定专业方向的制度。使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为之服务的区域产业结构匹配,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匹配。二是建立职业院校依据产业链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群制度。使职业院校专业群设置与产业链发展相对接,专业群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加大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4.加强体系建设,服务产业发展需求。适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求,必须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提升各层级一线劳动者素质。一是加强对“知识工人”的培养培训力度,由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培养大批“企业转型、技术升级”所需的掌握数字化操作技术与技能的“知识工人”。二是加强针对一般技能劳动者(主要是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培训,满足数字化生产、智能化制造、信息化服务需要。三是推动中职学校均衡化发展、规模化办学,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四是稳定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规模,密切产学研合作,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五是建立中高本硕贯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本科院校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培养大批企业转型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发展与改造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培养大批创新型高技术人才,为产业升级服务。
(作者单位: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