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赡养还是啃老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1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子女的家庭,常常有一个孩子是父母最依赖的,他们吃住在一起。父母辞世,常常引起子女们的遗产纠纷:一方认为自己与父母同住,出力最多,操心最多,理应多分遗产;另外一拨则针锋相对:你已经被父母照顾最多,占便宜最多,还想多分?
  那么,与父母同住,到底是尽的赡养义务多还是属于“啃老”呢?
  陪伴慰藉很重要
  一直与老母亲共同居住的赵东没想到,近日自己竟被大姐告上了法院,还说他并非“赡养”,而是“啃老”,所以不能多分遗产。
  赵东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于2011年1月过世,留下了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一套房屋和5万元存款。这是赵东母亲单位分的房子,房改购房时,赵东的大姐赵红帮母亲出了2万元,后来母亲取得了产权证。
  海淀区法院经过审理,判定老人遗留的5万元存款中,2万元偿付给赵红,剩余3万元由赵东继承,作为他长期照顾老人和处理老人后事的补偿。而对于赵红主张的其购房款出资比例的房屋增值补偿30余万元,法院不予支持。
  海淀区法院佟冰法官强调:“赡养义务一方面包括金钱上的资助,另一方面生活上的陪伴也是很重要的。尽管小儿子的经济能力有限,但老人愿意跟他共同居住,恐怕也是从亲情等方面考虑,这是一个精神上的慰藉。而且小儿子在长期照顾护理老人方面有贡献,老人住院、去世及后事也都是小儿子在身边料理的。”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共同居住”本身就是可以多分遗产的。另外,在老人生前的相关病历中,交费的签字或者住院病历留的联系人也是这个子女的话,那么可以认定这个子女更多地实际参与了照顾老人生活及就医看护。
  到底是谁照顾谁
  究竟是“赡养”还是“啃老”?如今在许多遗产继承案中,有不少子女都向另一方子女提出质疑,双方在这方面存在很大争议。一方提出这样的疑问:“你的确跟老人一起住,但是你尽到赡养义务了吗?”“谁知道你是花钱赡养爸妈,还是靠爸妈退休金养活?”“你小孩是咱爸妈给带大的,到底是谁照顾谁?”
  而另一方子女也有自己的说法:“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是有的,我帮他们买米扛面,修理家具,陪他们看病就医、说话聊天;我工作忙,爸妈身体好时也主动买菜做饭。可是在爸妈后来长期养病的过程中,我付出了很多,白天夜里的在他们身边伺候。尤其是他们住院期间,我连日请假在病房照料,就没回家睡过觉,而他们一病就连续好几个月。你们为什么不回来照顾?要么来探视两天就走了。爸妈需要陪护时,你们人在哪里?”
  根据《继承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这一类情形,即“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根据该条款主张多分遗产,但其他继承人提出异议”。
  佟冰法官说,归纳起来,没有与老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主要提出三项异议:与老人共同生活的子女只为“啃老”,特别是在该子女没有经济收入的情况下;该子女只为要房,尤其是在自己没有房产的情况下;该子女只为沾光,特别是其有了小孩,让老人帮助照看和接送孩子上学。
  法院重点审查四项
  那么,与老人共同生活到底是“赡养”还是“啃老”,究竟可不可以多分遗产呢?针对此类争议,法院主要有以下四个审查重点:
  其一,有无遗嘱或遗赠扶养协议。如果老人已在生前立有遗嘱,或者已签订遗赠扶养协议,而且遗嘱有效,或者遗赠扶养协议中的扶养义务人已尽到了扶养义务,那就按遗嘱来处理,而不是与父母共同居住就可以多分遗产。
  其二,科学理解法条规定。该法条规定“可以多分”而非“必须多分”,是否多分遗产,可以结合一些因素综合判定,比如:其他子女的意见,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子女是否在日常生活中较多地照顾父母等。
  其三,核实共同居住期间的生活细节。如果存在“啃老”的情形,也就是说有劳动能力但不劳动,基本生活支出来源于老人的积蓄或退休工资,那么,再多分遗产明显不合理。因此,要核实相关生活细节,例如老人是否患有慢性疾病、生活能否自理,老人就医等资料中显示的陪同人是谁,是不是与老人同住的子女等。
  其四,与老人共同生活居住可否多分遗产,不仅要考量该子女的经济付出,也应当考虑其对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陪伴等精神抚慰。
其他文献
70岁那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罪名为不敬神灵和蛊惑青年。面对这种莫须有的指控,苏格拉底坦然接受了。  在苏格拉底被判入狱的半个月后,有一天,隔壁牢房里关押进来一个新的犯人。  让苏格拉底深感意外的是,每天早上一睁开眼,他都会听到隔壁那个新犯人在不停地唱歌。他的歌声不仅悠扬动听,而且充满阳光。苏格拉底赞叹道:“你唱的歌真好听啊!我非常喜欢你的歌声。你能不能也教我唱歌啊?”  对方惊奇地说道:
期刊
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后,父亲沉闷了一段时间,我们知道那都是空虚寂寞惹的祸。一天,父亲脸上布满红光,说经过考虑,准备办一份《家庭新闻报》,交流家庭内外的信息,既为自己找个事干,又为亲朋间增添乐趣。  说干就干。父亲第二天回原学校找来校报画版纸,确定了办报思路,又逐个给亲友打电话,挖掘新闻线索,并根据“采访”结果连夜撰写各类稿件。白天马不停蹄地上图书馆、书店查找相关资料,晚上戴着老花镜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家
期刊
我父亲快七十岁了,前年开始学计算机及上网,我经常会在半夜两点睡觉时接到他的电话,问我“网络怎么断线了”“打印机打不出来”“怎么切换输入法”之类的问题,我的邮箱经常收到他的转寄信件,大多是一些风景、歌曲、健康、励志等段子,这半年来越寄越欢,简直是临老入花丛,一发不可收。  去年他也开始学用智能手机,本来也就听听音乐,没想到去年年底政治明星、台北市长柯文哲一句“我都用LINE(一种手机通讯应用)联络”
期刊
虚假“便民”常出现,放松警惕就中招,工作证件先查看,正规发票应索要。上门服务盯老人,巧编名目骗信任,询问物业上网查,免费服务要谨慎。独居老人要设防,生人敲门细端详,雇用保姆找中介,正规公司有保障。  热心老乡来帮忙,巧言令色祸心藏,利用地域攀交情,小心背后放“黑枪”。街头算命称“消灾”,迷信法事把你宰,买药看病到医院,身心才能有保障。捡钱骗局经常演,糊涂路人仍不防,不当得利损人品,光明正大才安全。
期刊
她是退休在家的老局长,也是烧饼店的一把手。她的第一家烧饼店2013年开业,不到半年,在安阳已经拥有四家分店,湖南、山东、山西也有了三家分店。对此,她还远不满足。年逾六旬的她,还梦想“搭大台、唱大戏”,在自己做生意的同时,给更多人、特别是下岗工人创造就业机会。  退休后在家闲不住  马光英五年前从安阳县畜牧局正式退休。在工作岗位上时,她是副局长,一心扑在工作上,甚至忽略了对家人的照顾,身边人都叫她“
期刊
父亲今年101岁了。自打他90岁起,每当夏日来临,我们姐弟四家总要聚在一起,开个会,讨论一下父亲的避暑问题。预案总是很多,比如去外地住上一阵子,比如请三个月的全天候保姆,又比如用空调在室内保持恒温,等等。但每次都被父亲一一否决:外地不去的,保姆不用的,空调不开的。父亲说,人老了,最怕的就是生活的变动。一切如常,以不变应万变,乃最好的养生长寿之道。百岁是硬道理,他说的话是不能不听的。  父亲的话说得
期刊
我还是幸运  时至今日,父母健在  这个世上,还有人叫我孩子  还有种种叮咛和嘱咐  尽管,那些话基本多余  早已丧失了应用功能  父母大人,都比盛年时  小了整整一圈  挺拔的不复挺拔  窈窕的不复窈窕  此时,就坐在我的面前  却是逐渐变远的样子  父亲母亲,如今  想到他们就有些心酸  我知道,他们已经分别  写好了遗嘱,不用看  我知道那文字里的内容  他们会把那有限的  用工资存起的钱,
期刊
老经验越来越不值钱  按照《衰老与老龄》一书的作者波斯纳的说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老年的价值、老人受到尊敬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在原始社会,因为没有多余的食物,已经没有生产能力的老人,很可能被抛弃或杀死。日本电影《楢山节考》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习俗:在日本信州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里,老人一到70岁,不论身体健康与否,都要被子女送上山等死。  在农业社会中,老人的地位比狩猎采集社会要高。农业社会流动少,不
期刊
2015年4月30日,敬一丹主持完她职业生涯中最后一期《焦点访谈》,正式退休。第二天,她的新作《我遇到你》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敬一丹在央视任职了27年。4月29日,她首次不以《焦点访谈》主持人的身份亮相电视节目,和观众畅谈“退休”这个话题。有观众问敬一丹:“您这样突然退休,会不会有些落寞?今后,您又该怎么去适应退休生活?”  敬一丹笑着回答:“我写了一本书,对自己已有交代。该说的我说了,该回
期刊
一直以来,我和老伴分工明确,她主内,我主外。她负责洗衣做饭,而我只管工作挣钱。我称她为“后勤部长”,她送我外号“搂钱筢子”。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各司其职,她这个“后勤部长”十分称职,把日子打理得有滋有味。我家能有今天,老伴功不可没。  然而,老伴不能与时俱进,家庭经济条件变好了,她却仍以原来的生活方式经营家庭。比如,她看电视不开灯,家里的灯很少有两盏同时亮的时候;上街买蔬果,她很少关注那些质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