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探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基础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例,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几个方面,介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和教学改革的实践。
  关键词:基础化学;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孙立平(1977-),女,山东德州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王腾(1982-),男,山东济宁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讲师。(山东 泰安 271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基于PBL的临床医学专业化学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3GG17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100-02
  所谓精品课程是指能够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鲜明性特色,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高质量优秀课程。[1]泰山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基础化学课程是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等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历经几代新老教师的共同努力,基础化学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学规模、教学质量及教学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04年,“基础化学”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和完善网络教学环境等实施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形成了鲜明的课程特色,并于2012年与其他四门课程联合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群。
  一、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提高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为了实现“一流队伍”的建设目标,[2]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基础化学课程现有以教授和博士为主的专任教师12人,所有教师组成了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团结协作的教师团队。
  基础化学课程建设中通过采取“内培外引”措施,提高了课程组的师资水平。五年来共引进博士2名,2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另有2名教师先后被选派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该课程教学团队中,4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75%。过去的几年中,课程组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注重优化师资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学科的协调发展。首先,坚持以“老”带“新”制度,采取“老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的形式,组织青年教师学习、观摩老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安排青年教师给老教师助课和参与教学研究工作。其次,建立理论课试讲、实验课预试制度。要求新教师正式上课前对理论课进行试讲,实验课进行预试,合格后才能独立开始授课。最后,加强师德建设。吸纳更多的高水平教师参与基础化学的课程教学,不断提升教师素质。要求课程组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教师要以自己终身学习的实践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同时要求教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追求“业精德馨,诲人不倦”的精神。通过以上措施课程组先后有3名教师获得泰山医学院“教学能手”称号,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
  二、教学方法建设
  在基礎化学的教学中,该课程组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为目的”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方法建设体现教与学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程的总设计师。基础化学课程组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大纲式教学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讲授“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内容时,采用大纲式教学法,先以大纲形式给学生提供知识体系和要求,让学生全面了解要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在课堂上分享资料,这样学生就知道要怎样预习,要听哪些,要问哪些,喜欢哪些,学生就会真正掌握主动权。这种学生易于自学的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多读书、多思考、多提问,使学生处于高涨的学习状态,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这个过程就是过渡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备课开始,不能再敷衍,要准备一个有个性的“演讲”,要大量地查阅资料,将内容反复斟酌: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过渡,怎样深入,要以一种搞科研的态度去讲课,讲思路、讲方法、讲体会。灵活多样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2.教书育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讲授化学的哲学内涵和典型的思想,并结合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实例加以讨论,阐明科学思想的共通性,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与人生观,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注重把传授知识与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如通过讲授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强调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本课程重大问题研究中成功与失败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从中认识科学的精神及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3.小课堂制度,发挥学生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留出相对简单的内容(如:化学反应速率部分内容)让学生尝试当一次老师,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知识,并在课堂上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搞好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优良素质的有利手段,是提高基础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基础化学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切实保障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1.实验教材建设
  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的专业特点,本课程组自主编写了《基础化学实验》教材,本教材既包括验证性实验,又包括综合性和专题设计性实验。在教材建设中树立精品意识,注重立体化教材建设,形成集文字教材、习题集、学习指导、电子教案、网络学习系统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模式多样
  实验教学采取单元式教学,即按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训练,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技能、原理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三个层次组织教学,并配有部分多媒体模拟实验课件供学生课前使用。在教学中以“水总硬度的测定”实验为例,[3]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给学生提供课程设计图,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有关资料,設计出合理详细的实验方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得到了很多关于配位滴定和水硬度的相关知识,如水硬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水硬度表示方法和测定方法还有哪些,配位滴定还有哪些应用。这些与本次实验相关的一些问题由学生提出后,通过小组内讨论得到比较全面的解答。
  课题组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开放实验。由于教学资源有限,结合我校实际,目前开放实验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开放实验。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好实验方案,向实验室提交申请,由指定教师对方案进行审核,给出修改意见,完善合格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如我校很多同学申请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课题都是以开放实验的形式完成的。二是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对于学有余力并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兴趣的同学,可以参与教师的部分科学研究,让学生感受科研氛围,开拓眼界,学习知识。
  四、网络教学环境建设
  学校配有优秀的网络教学环境和条件,建立了基础化学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具有网上教学、资源下载、课程问卷、课程通知、答疑讨论、研究性教学、在线测试、教学管理、在线试题库等多项功能。目前,教师的所有教学资料已经全部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登陆后可下载使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
  精品课程建设的征途是漫长没有止境的,先进而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善的网络教学环境,雄厚的学科专业和科研背景是本课程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下一阶段,笔者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在保持现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注重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始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将“基础化学”课程建设成本科院校同类课程中各方面都具有领先地位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崔占全,赵品,景勤.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7,(1):53-57.
  [2]唐全鑫.地方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9,(8):47-49.
  [3]孙立平,王腾,董建,等.PBL教学法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43-44.
  (责任编辑:王意琴)
其他文献
摘要:“港口水工建筑物”是港航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次教学改革有机结合了专业实习、前修课程、本门课程以及后续课程,制订了“港口水工建筑物”课程主线,对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安排,同时还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实践表明改革效果良好,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港口水工建筑物;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曹周红(1978-),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
摘要:针对计算机程序类课程的实践训练效果欠佳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问题教学法为基础,采用ACM竞赛模式(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模式)来改革计算机程序类课程教学,给出了改革方案的理论依据、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实际效果表明,该改革方案能有效地提升计算机程序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实践训练;ACM竞赛模式;教学质量;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费雄伟(1980-),男,湖南祁阳人,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