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体的演变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ping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汉字不论是字体还是字形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对汉字形体在各阶段的演变做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汉字;形体;演变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080-03
  
  汉字发展至今,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汉字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而且又是分阶段进行着。商代的甲骨文,西周的金文,春秋战国时期的石刻和简帛,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汉以后的楷书,行书和草书等。各自有其鲜明的特征。它们相互间的明显差别,就是汉字形体变化发展阶段性的最好说明。
  一、商代的甲骨文
  商代的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形成体系的汉字中最古老的一种。它是以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而得名,也称契文;又由于它出土地是河南安阳市郊区的小屯村一带,历史上叫“殷墟”的地方,因此也称“殷墟文字”;其内容多“卜辞”,也有少数“记事辞”,所以还有“卜辞”或“殷墟卜辞”的名称。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甲骨文的特点:首先它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1)所见不重复的4600多单字,还不是当时是用文字的全部,规模庞大的文字体系,绝不可能是原始的文字系统;(2)汉人总结的汉字造字法——六书条例,除转注外,都已相当发达。例如:雨 ,臂 ;(3)方块汉字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它描写横向事物的字的竖写。例如:家 ,梦 。
  尽管如此,甲骨文毕竟还是离原始文字较近的字体,与后世文字相比,自然会保留不少早期文字的特征。比如:(1)象形成分相当重,会意字主要是靠部件的图画式组合起来的偏旁观念还比较薄弱;(2)构字方式多样,字形很不固定:形符随意增减变换。例如: 凤 ;(3)书写形式十分自由,有反书和倒书。例如:帝 ,侯;(4)由于刀刻难于填实,遇有肥笔,多以钩外廓表示,且多以横直线条代弧曲线。如:王 ,土。(5)假借字大量使用。形声字已产生,不过,整体上仍以象形字,会意字占绝大多数。
  除甲骨文外,商代尚有金文,陶文和石刻文。不过,后两者留下来的不多。所以谈商代文字,一般以甲骨文为代表。
  二、西周的金文
  周初甲骨文出土600多,字都很小。谈西周文字,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代表性上讲,都比不上金文的价值。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主要铸或刻在铜器上。因为古代称铜为金,所以把这样的文字称金文。由于古铜器中乐器的钟体型最大,乐器中的鼎数量最多,因此也称金文为“钟鼎文”。人们对金文的认识水平比甲骨文高出许多。
  (1)图绘成分减少,方块结构趋于稳定,偏旁意识增强。如弧曲线拉直,减少汉字描绘和实物是否相符的做法;取消左右合文结合式,留上下结合式和兼体式两种。例如:车;(2)构字方式日趋成统一,字形日益固定。倒书大大减少。如:望 ;(3)偏旁的调整。主要表现为扩大近似形符,和同化近似形符;加强主观选择,夸张区别特征,增加区别特征,规定区别方向;直接同化,有标记的同化。如:龙;(4)金文形符的增减与变换。例如:哲。
  虽然金文比甲骨文又前进了一步,但比起后世文字还不算十分进步的文字。
  三、战国时期的石刻和简帛
  这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剧烈变化,文字也进入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应用文字空前广泛,书写形式多样。除金文外,尚有书于竹简与缣帛上的简帛文,刻于玉石上的石刻文以及钤印在陶上的陶文,钱币上的货币文,印章上的玺引文等。它的特点有:(1)文字异形现象突出。如齐、楚、燕、晋等诸侯国的文字分歧很大;写刻材料与用途之品类繁多造成的文字异形;简化方式不同;饰笔不同。(2)讹变现象十分激烈。“者”字下半部讹混了“口,白,古,其”。(3)新的近似形符的发生与细腻的区别标志。(4)组合形符的增减与变换。(5)简化的形式,兼体式合文大量增加。例如:公子,子孙,并立;(6)组合声符的变换。
  四、秦代的小篆和秦隶
  六国地域差异,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不便,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着手文字的统一。标准字体为小篆。
  1.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2.小篆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具体特点如下:(1)线条化。“角”字也不像牛角了。如:马;(2)简省化。结构简单明了。如:雷 ;(3)定型化。变现为偏旁的形体、构成和位置,还有笔画数的笔顺也基本定型;(4)新的近似形符的产生比较微小。如“王”与“玉”。
  3.秦隶的特点:圆转匀称,书写不变
  (1)篆草并写。例如:素;(2)简化篆书的偏旁形体。如:始;(3)一般为竖向伸展气势,于汉隶明显区别;(4)兼顾美观。平衡因素使得同一意义的形符在不同的位置上有不同的写法的现象。
  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它的出现为汉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过渡。
  五、汉代的隶书和章草
  汉隶是到了两汉中晚期在秦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它是篆书形体的归于消失和波磔的开放由竖伸变为横展使字形扁平,体势左右相分的汉隶风格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
  1.汉隶的特点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变革,隶变的完成,是汉字形体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变篆书圆转线条为方折笔画,字形变得方正平直,看不出原来的相形面貌了。(2)对一些繁复的字的笔画乃至部件省并简化。如“雷,屈”两字的部件简省,“书,承,胜”的偏旁省并。(3)部分偏旁因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形分化为若干不同的形体。“冰、浆、注”的“水”旁,到隶书就五花八门了。(4)偏旁的变形,省略与归并,使一些篆书形体不同的偏旁混而为一。如:“丰”,到隶书基本上变得完全相同。
  隶书完全抛开古汉字的象形因素,使得汉子变成抽象的符号,实行全面的符号化,这无疑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它结束了几千年的古汉字阶段,形成了近两千年的今汉字的格局,并为楷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2.章草
  它是隶书的快写,实际上是由秦隶中的草书因素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以笔画牵带和借让为特色的隶书快写,后期隶书波磔精美,章草也跟着波磔精美。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章草是隶书的快写,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
  六、汉代后的楷书、行书、草书
  1.楷书
  它是今天通行的正体字,含有楷模,规范的意思它。由汉隶发展而来,大抵出现于汉末魏初,成书于东晋时期。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
  2.行书
  它是楷书的快写,它的取名从“民间最为流行的书体”而来它,与楷书同时产生。它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一方面,它克服了草书过于放肆而难于辨认的缺点而采取了楷书的形体。另一方面,又接受了草书书写快捷的优点,弥补楷书过于拘谨的缺陷,既易识易认,又简易快捷。所以,在实用方面,都与楷书无本质区别。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行书是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3.草书
  它包括章草和今草。“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今草是楷书的草写。这里重点说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是从长草发展过来的,他一方面承袭了章草的牵丝引带写法,并且由字字独立发展到字字相连属;另一方面,它又尽去章草的波磔,变章草的横势为纵势,使草书由隶书的体势转变到楷书的范畴,因此成为楷书的草书是恰当的。草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用笔的连和结体的简两个方面:
  (1)用笔的连。具体体现在:1)改变笔顺。2)改变笔画形态。3)改变笔画部位。
  (2)结体的简。1)笔画借用。2)笔画简省。3)偏旁简省。4)一旁多用。
  草书趋于简捷,同时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具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七、结束语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在中国文字中,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就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很有必要再次深刻认识汉字。
  
  参考文献:
  [1]杨开义.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书系[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
  [2]韩鉴堂.中国汉字[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
  [3]萧启宏.中国汉字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4]张桂光.汉字学简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张鹏(1983— ),男,陕西渭南人,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共青团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总委书记,党政管理实习研究员。  摘 要:随着近年来民族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加强民族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摆在各民族高等院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我国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理念贯彻到实践教学中去,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教育为主导,
摘 要:王夫之把现量说这个相宗术语转化为一个美学概念,并将其构成为他丰富的美学思想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王夫之形成了他独特的,具有解放意义的阐释原则,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具有较大影响意义。  关键词:王夫之;现量说;审美意象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80-02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湘西石船山,后
摘 要:从软文出现后,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对于它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的软文研究的梳理,针对软文三个争论点:软文概念的界定;软文的危害以及产生危害归责于哪方;软文合理发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综述。  关键词:软文概念;软文危害;软文发展;软文研究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97-05     一、软文概念的界定研究  “软文”是一个定义模糊的概念。本
摘 要:重纽现象是汉语音韵学中重要而复杂的现象,也是近些年音韵学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对重纽存在与否、重纽存在范围、重纽音值差异三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指出重纽问题的复杂及其音韵学家对此问题达成的共识。  关键词:重纽;八大韵系;声母;介音;主元音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078-02    重纽问题是切韵音系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