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n型接触极钝化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硼扩散工艺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hz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光伏產业对高效率和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的需求促进了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的不断优化。在制造过程中,控制硅晶片尺寸和硅中杂质浓度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太阳能电池的标准化生产线包括采用柴可拉斯基工艺制作硅锭,将硅锭切块,晶圆切片,纹理化,发射极扩散,边缘隔离,抗反射涂层,丝网印刷,退火以及最终测试。该生产线的每个步骤都可以分别进行优化,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文中主要研究n型接触极钝化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硼扩散过程,研究扩散曲线对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影响。首先,使用EDNA2进行仿真模拟以确定重掺杂区的参数,进而使用Quokka软件进行进一步模拟,从而获得光伏参数开路电压(VOC)和填充因数(FF),并确定最佳扩散温度和时间,为后续的实验节省大量时间并提供指导方案。通过对扩散温度和氧化时间的分析,优化扩散过程中的相关参数,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最终将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相对应,判断工艺优化是否有效,符合预期结果。
  关键词:硼扩散温度;氧化时间;EDNA 2;Quokka;光电转化效率;
  中图分类号:TB 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315(2020)02-0298-06
  DOI:10.13800/j.cnki.xakjdxxb.2020.021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Optimization ofboron diffusion in n-type
  polysilicon passivated contact solar cells
  LI Chen,Udo R-mer,Alison Lennon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Sydney 2052,Australia)
  Abstract:The demand for the higher-efficiency and lower-cost solar cells in PV industry promotes the optimisa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solar cells continuously.The need for controlling the silicon wafer size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impurities in the silicon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manufacturing processes.Currently,the standardised manufacturing line of solar cells includes growing silicon ingot with Czochralski(CZ)process,sawing the silicon ingot into bricks,wafer slicing,texturing,emitter diffusion,edge isolation,anti-reflection coating,screen printing,co-firing and testing at the end.Each step in this production line can be optimised separatel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olar cells.This thesisfocuses on the boron diffusion process in n-type doped polysilicon passivated contact solar cell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diffusion profile on solar cells’efficiency,with four objectives addressed.First,perform simulations of EDNA2 to determine the recombination in the heavily doped region and Quokka to obtain the photovoltaic parameters open-circuit voltage(VOC)and Fill factore(FF),respectively.Reproducing previous simulation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experimental time and provide a guideline for optimising boron diffusion.Second,identify the effects of drive-in temperature in the boron diffusion process,followed by the impact of post-diffusion oxidation time,
  which attempts to
  optimise relevant parameters during the diffusion process,thereby improving solar cells’performance.
  What has been done previously is possible to compare
  the emitter recombination results with the calculation values,an important step to check if the optimisation of the diffusion process effective.   Key words:boron diffusion temperature;oxidation time;EDNA2;Quokka;solar cell efficiency
  在太阳能电池的标准生产线中,扩散是重要的一步,因为掺杂杂质形成P-N结将有效的改善半导体的电性能。例如,将硼掺杂到硅中可以形成n型硅晶片,第III族元素具有3个价电子,这些元素可以接受一个电子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硅晶格。具体来说,硼掺杂到硅中后,只需约0.02 eV的能量即可获得电子,并在室温条件下轻松使其完全电离[1-2]。与此同时,通过硼的扩散,可以有效提高少数载流子的寿命并降低表面重组率,从而极大的提升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3-4]。
  1 模拟实验
  在实验之前进行仿真模拟可以显着减少实际实验时间和成本。为了优化硼扩散工艺,首先使用EDNA 2來确定重掺杂区的重新结合速率。并通过Quokka模拟获得太阳能电池参数,如开路电压(Voc)和填充系数(FF)等。
  EDNA 2是一款对于硅材料内部一维发射极模拟的程序,它将根据掺杂数据,表面重组速度和入射光谱来计算发射极饱,电流密度(JOE)和内部量子效率(IQE)[5]。
  Quokka是一款基于常规半导体载流子传输模型对硅太阳能电池进行三维仿真的软件。这意味着,与传统的仿真软件相比,它需要的工作量更少,并且对硅太阳能电池的影响不大,从而提高模拟准确度。该软件物理原理基于7个独立的部分:电荷载流子传输模型,硅特性,光学建模,自由能损耗分析,发光建模,外部电路和量子效率。计算步骤的详细信息将显示在“Quokka 2manual”中[6]。
  1.1 EDNA 2 模拟
  EDNA 2,将会根据用户上传的掺杂分布数据来计算发射极的薄层电阻。它将结合连接深度(zj),净电离掺杂浓度(N(z))和多数载流子的迁移率(μmaj)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出表面电阻[8]。
  ρsq=1
  q*∫Z j0μmaj(z)*N(z)*dz
  (1)
  与此同时通过设置表面上的载流子密度和边界条件将会得知表面复合效果,同时也会显示连接深度与载流子之间的关系。根据载流子浓度可以得出结合处的电流和电压以及对应表面复合速率[9-10]。
  图1显示了发射极薄层电阻和饱和电流的变化,当表面浓度接近与1e19 cm-3时,发射极薄层电阻随表面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同时饱和电流趋于稳定。薄层电阻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俄歇复合的大量发生。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当掺杂剂浓度超过5e19 cm-3时,太阳能电池器件应具有较高的饱和电流和较低的薄层电阻,这意味着在此范围内太阳能电池具有潜在的高转换效率。
  1.2 Quokka模拟
  对于近表面区域,Quokka将会使用薄层电阻和表面重组率来进行模拟实验。该数据可通过实验测得,进而提高了模拟的准确性。同时,Quokka还解决了该设备的稳态电气特性,这意味着可以输出太阳能电池的大多数特性,例如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最大功率点,串联电阻等。在此步骤中,将使用上一部分所模拟出的发射极电阻和饱和电流密度。主要模拟参数显示在表2中。
  图2显示了模拟后太阳能电池的几何形状,与此同时图3显示了内部载流子流动以及自由能损耗分析(FELA)其中包含复合损耗和电阻损失。根据该图可得知,太阳能电池总损耗约为23.3 mW/cm2,钝化上部分的复合效应和电阻损耗占据了大部分损耗。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载流子在表面汇集并产生了复合,从而对短路电流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提高研究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最好方法是尝试减少表面复合损耗和电阻损耗[13]。
  图4显示了掺杂剂浓度对转换效率,填充系数(FF)和开路电压(Voc)对太阳能电池各项参数的影响。随着掺杂浓度和结深的增加,转换效率将会逐步增加到最大值。为了形成较深的结,需要较长的扩散时间或更高的扩散温度。但是,当掺杂剂浓度大于4e19 cm-3时,结较深的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更高。
  对于填充系数而言,随着结深度的加深以及掺杂剂浓度的提高,该值将会增高。通过观察可以得知,开路电压与光电转化效率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当转化效率达到最大值时,存在着最大的开路电压。根据模拟结果显示,如果掺杂浓度低,则横向电导率将降低,从而使FF减小。同时,更深的结深度可以使太阳能电池具有更高的转换效率,最佳掺杂剂浓度为2e19 cm-3.仅通过优化该工艺,可将最佳转换效率提升至21.8%.在下一部分中,将重点关注较高的扩散温度以及氧化时间的变化。
  2 实验设计及结果
  原始硅片是具有纹理表面的3.9 cm*3.9 cm的n-型掺杂多晶硅直拉硅晶圆。经过RCA清洗后,晶圆将分为2个不同的组;第1组的变量为扩散温度使用BBr3作为液体源进行扩散反应,温度变化区间为930 ℃到990 ℃,间隔为20 ℃,同时氧化时间为30 min.另一组将会改变氧化时间,分别为5,15和30 min.经过硼扩散后,使用基于涡流电阻率测量的Sinton仪器WCT-120测定载流子寿命,通过准稳态光电导方法(QSSPC)分析测得信号,将其转化为寿命[14-16]。最后将会通过传输线模型(TLM)将用于测量接触电阻[17]。
  2.1 扩散温度的影响
  由于扩散温度对扩散率以及溶解度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扩散温度的改变将会极大的改变掺杂分布。在扩算过程中,杂质粒子需要扩散穿过硅。有2种方法可以帮助促进该过程,即提高温度,可以增加活化能或降低势垒能[18]。
  如图5所示,随着扩散温度的不断提高,载流子的寿命随之升高并逐步升至最大值。当扩散温度达到950 ℃时,载流子的寿命可以提高至650 μs,此后将会逐步降低至500 μs.与此同时通过发射极饱和电流密度(JOE)的变化,可以直观的反映出表面复合率对载流子寿命的影响。可以观察到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JOE稳步升高。温度的上升将会导致俄歇复合效应发生的增多,进而增加JOE.但是,拥有较低的JOE可以改善太阳能电池在蓝色光区的性能,进而提高光电转化效率。根据载流子寿命和接触电阻的变化,较高的温度将会改善太阳能电池表面质量,增大载流子浓度,降低电阻率提高载流子寿命[19-20]。   2.2 氧化时间的影响
  通过氧化作用,将会形成SiO2层并增加缺陷的数量,随之改善掺杂的效果。在Si和SiO2层交界处,存在着多数不参与反应的原子,比例约为1∶1 000.这些原子可以移动到Si晶格中,这将使自填隙子远离界面。在此期间,将根据Watkins替换机制发生填隙过程[21-22]。
  如图5所示,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载流子寿命随之增长,通常情况,较长的氧化时间将会形成较深的钝化扩算,并且原子有足够的时间移动到晶圆内部。JOE呈现出先增加后递减的趋势,当氧化时间为15 min时,将达到最佳值。超出该范围之后,载流子寿命和JOE均得到轻微改善或降低。
  对于接触电阻率,当氧化时间为15 min时,该值也将达到最佳值,如图5所示。当氧化时间不够长,则形成的钝化层将较薄,并且降低钝化层的質量。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原子会扩散得更深,从而降低表面浓度可。因此,从该图可以看出,最佳氧化时间仍为15 min.实验结果与模拟对比图7展示了模式结果和实际测的数据的对比,由此可以发现,当薄层电阻值较低时,结深对JOE的影响较小。通过降低复合电流密度以及接触极电阻,可以有效的改善复合损失和电阻损耗。
  通过对模拟数据和实验室数据的对比,尽管在低薄层电阻区域JOE略高于模拟结果,随着薄层电阻的增加,JOE将更接近于实验模拟值。该结果意味着实验设计和结果符合模拟预期值,并表明可通过后续加工方法的优化,提高表面质量,进而提高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
  3 结 论
  当扩散温度为950 ℃时,氧化时间为30 min时,钝化的效果将会增加到最大值。在这种情况下,太阳能电池具有最高的开路电压和最低的接触电阻率。最高测量寿命为560 μs同时,在这种条件下,接触电阻率也达到了最低值,即0.001 9 Ω·m2.将模拟结果与实验进行比较,可以知道它们具有相同的趋势,这意味着如模拟结果所示,通过对硼掺杂工艺的优化,晶硅片可以有效的提升光电转换效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Fara L.Advanced solar cell materials,technology,modeling,and simulation[J].2013.
  [2]MarkvartT,Castafier L.Solar Cells:Materials,Manufacture and Operation[D].2005.
  [3]Cuevas A.The early history of bifacial solar cells[R].20th European Photovoltaic Solar Energy Conference,2005.
  [4]Cousins P J,Smith D D,Luan H C,et al.Generation 3:Improved performance at lower cost[C]//2010 35th IEEE Photovoltaic Specialists Conference.IEEE,2010:275-278.
  [5]Mclntosh K R,Altermatt P P.A freeware 1D emitter model for silicon solar cells[C]//2010 35th IEEE Photovoltaic Specialists Conference.IEEE,2010:2188-2193.
  [6]Quokka 2 Manual[OL].Available:https://www2.pvlighthouse.com.au/resources/quokka2/QM2/Quokka manual.htm.[Accessed:09-Jun-2019].
  [7]Sheet resistance calculator[OL].Available:https://www2.pvlighthouse.com.au/calculators/sheet resistance calculator/sheet resistance calculator.aspx.[Accessed:07-Jun-2019].
  [8]Surface Recombination|PVEducation[OL].Available:https://www.pveducation.org/pvcdrom/pn-junctions/surface-recombination.[Accessed:30-May-2019].
  [9]Richter A,Glunz S W,Werner F,et al.Improved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Auger recombination in crystalline silicon[J].Physical Review B,2012,86(16):165-202.
  [10]Yang L,Yang J,Fang X,et al.Boron diffusion of the silicon solar cell with BBr3[C]//Proceedings of ISES World Congress 2007(Vol.Ⅰ-Vol.Ⅴ).Springer,Berlin,Heidelberg,2008:1148-1151.
  [11]Nguyen H T,Baker-Finch S C,Macdonald D.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radiative recombination coefficient in crystalline silicon from spectral photoluminescence[J].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14,104(11):105-112.   [12]Auger P.Sur les rayons β secondaires produits dans un gaz par des rayons X[J].CR Acad.Sci.(F),1923:169-177.
  [13]Surface Recombination[OL].Available:https://www.pveducation.org/pvcdrom/design-of-silicon-cells/surface-recombination#footnote1_dqnzyhz.[Accessed:25-May-2019].
  [14]FAQs-Sinton Instruments[OL].Available:https://www.sintoninstruments.com/faqs/.[Accessed:13-Jun-2019].
  [15]Kern W.The evolution of silicon wafer cleaning technology[J].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1990,137(6):1887-1892.
  [16]Explain liquid source and gaseous source diffusion system[OL].Available:http://www.ques10.com/p/32541/explain-liquid-source-and-gaseous-source-diffusion/.[Accessed:13-Jun-2019].
  [17]Shih Y C,Shao Y,Shi F G.Novelceramic additives for screen-printable silicon solar cell metallization[J].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2016,45(8):3999-4004.
  [18]Fair R B.Diffusion in silicon[M].Pergamon:Concise Encyclopedia of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 Related Technologies,1992.
  [19]Ting C Y,Crowder B L.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Al/Ti contact metallurgy for VLSI application[J].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1982,129(11):2590-2594.
  [20]Eades W D,Swanson R M.Calculation of surface generation and recombination velocities at the Si-SiO2 interface[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1985,58(11):4267-4276.
  [21]Watkins G.Effets des rayonnements sur les semiconducteurs[J].Proc.7th Int.Conf.Phys.Semicond.Paris-Royaumont,1964:97-111.
  [22]Fair R B.Oxidation,impurity diffusion,and defect growth
  in silicon-An overview[J].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1981,128(6):1360-1368.
  [23]Massimo Rudan.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M].Springer New York,2015.
  [24]Cuevas A,Yan D.Misconceptions and misnomers in solar cells[J].IEEE Journal of Photovoltaics,2013,3(2):916-923.
其他文献
摘 要:为研究中国传统能源企业能否在新能源时代背景下通过多元经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驱动企业价值。基于实物期权思想,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在建立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对2014—2019年间传统能源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别从不考虑增长期权价值和考虑增长期权价值两个方面验证煤炭、石油、天然气上市公司多元经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考虑增长期权价值时,多元经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摘 要:元素地球化學行为统计上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研究,衍生出“大凡一切元素的化学行为统计量必呈周期性变化趋势”的科学猜想。用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对已发表的各类肺癌、癌旁和正常组织的几十种元素含量的算术平均值数据进行了计算机处理,结果证实了关于元素任意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在统计上必定会出现周期性变化的普遍规律,周期性变化趋势尽管有偏差,但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基本吻合。研究表明该方法可成功地区分出元素生物地
期刊
摘要:为了研究高温贫氧条件对煤自燃指标气体释放的影响,利用西安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高温氧化燃烧特性测试装置,测试30~500 ℃过程中煤自燃气体变化规律,通过使用指标气体的增长率分析法,并参考热分析实验温度区间划分准则,得出5个特征温度点,以此作为划分煤样常温至高温不同氧化阶段的依据,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临界温度阶段,干裂-活性-增速温度阶段,增速-燃点温度阶段和燃烧阶段。分析不同阶段的指标气体的变
期刊
摘要:为探究成型压力对相似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机理,选择IBSCM新型相似材料,运用正交试验方法系统性的研究了成型压力和配比对相似材料密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的影响;采用极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相似材料物理力学性质影响显著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胶结剂浓度、成型压力、铁粉含量、石膏含量;胶结剂浓度对相似材料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起控制作用;成型压力由2 MPa增
期刊
摘 要:急倾斜煤层采空区顶板易出现大范围悬顶及突发性垮落,诱发动力灾害,现场采用电磁辐射仪与微震监测,评价原有采空区顶板弱化方案实施效果,并探究水力致裂与切顶爆破耦合弱化方案的可行性,优化弱化方案的工序及參数,分析优化方案实施效果及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原有方案中电磁辐射最大值已超过100 mV,煤岩破碎程度较低;耦合弱化方案简化施工流程,电磁辐射平均幅值仅为17.0 mV,耦合弱化方案显著削弱了顶
期刊
摘要:风化基岩含水层是对矿井安全生产构成威胁的主要含水层之一,准确预测其富水性是煤矿水害防治的基础。针对风化基岩富水性预测问题,以张家峁井田为例,在总结风化基岩岩性特征、分布特征和富水性特征的基础上,以风化基岩厚度、风化程度、岩性组合指数、脆塑性岩厚度比和地形地貌作为判别指标,以研究区及其外围29组风化基岩抽水试验数据作为训练及检验样本,建立了风化基岩含水层富水性B aves判别模型,可对无抽水试
期刊
摘要:现存的安全几何计算协议大多采用公钥加密方法保护数据隐私,计算成本较大。当计算能力不强的用户解决复杂问题时,效率往往较低。针对这些问题,避开公钥加密的方法,而是利用矩阵论中一些特殊函数的性质和随机数混淆的方法来保护数据隐私,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将大量的用户计算外包出去。在此基础上,首先设计了常用的3个基础向量外包计算协议,分别是安全外包计算的向量模长计算协议,向量内积计算协议和向量夹角计算
期刊
摘要:为求取裂缝性储层关键参数,应用自然伽瑪、声波时差和电阻率等测井曲线建立岩性解释模型的方法,求取岩性综合系数,发现岩性综合系数与泥质体积含量成反比,与白云岩体积含量成正比,用来识别岩性;应用阵列声波测井能量衰减幅度、井径曲线、岩性综合系数等参数建立裂缝解释模型的方法,求取裂缝综合系数(F),F<0.36,裂缝不发育,0.36≤F<0.6,裂缝发育一般,0.6≤F  关键词:岩性综合系数;裂缝综
期刊
摘 要:基于轴向压缩位移控制法,利用破碎岩体渗透试验系统,测试了破碎煤样在采用单级嵌挤骨架和级配嵌挤骨架2种配比方式下,承压过程中的渗透特性。结果表明:级配嵌挤骨架煤样压缩过程中,随着20~25 mm含量的增高,渗透率出现明显的平稳变化阶段,说明大煤样颗粒对骨架具有显著的支撑作用,造成煤样内部有效孔隙通道保持平稳;以5~10 mm为主的单级配嵌挤骨架其渗透率远小于其他3组,说明小颗粒煤样对较大煤样
期刊
摘要:中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大部分浅部煤炭资源基本开发殆尽,而西部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仍然偏低,中国煤炭资源的禀赋特点决定了中国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地区一方面要向东部输出资源,以承接东部资源产能的不足,另一方面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在加大。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对“山水林田湖海”等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煤炭资源的保障能力与勘查工作也需要探索新时代下新的思路和方法。从保障中国主体能源安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