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

来源 :星火·中短篇小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126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储劲松,安徽岳西人,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长篇小说选刊》《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天涯》《散文》《阳光》《延河》《安徽文学》《湖南文学》《满族文学》《芳草》《清明》《人民日报》等报刊。著有散文随笔集《黑夜笔记》《书鱼记:漫谈中国志怪小说·野史及其他》《雪夜闲书》。
  1
  下雪了,山中雪花大如兽,过耳呼呼生风。夜深归来雪作衣,覆盖了碌碌风尘,远远望见六楼家中小儿屋里的读书灯,粗砺的心瞬间软成一颗冬柿。推开门,小儿靠在床头已然睡熟,右手还捏着一本丰子恺的书,梦中的呼吸均匀如春风。站在床边静静听了十数秒,但觉人间风烟俱净。十二年,一纪岁月,和缓如蚯蚓蠕行,又疾驰如山雀掠枝。当年那个初出产道粉嫩嫩水滑滑的肉团团,悄然长成一个清秀的后生,个头逼近一米七,眉宇间渐显英气,望之生怜,又突感岁月惊心。轻手轻脚为他掖好被角,取下书,放平枕头,摸摸他的额头,然后关了灯掩上房门,心间似也飞起了绒绒雪花。
  雪夜不可辜负,正好喝茶,梳理旧日年华。坐在书房里,一篇篇翻阅以前写的关于孩子的文章,数一数,有三十余篇之多。当年发愿随时记录孩子成长的一点一滴,待到他十八岁举行成人礼时,出一本小书,作为送给他的特别的礼物。人间如驰马,孩子三岁前几乎一月写一篇,此后九年拢起来也不过数篇。愧疚如猫挠:这些年我都干什么去了?
  孩子出生前三天,我写了一篇《作品一号》:“文章写了许多年,却从未写出一件令自己满意的作品。但在这个雨水丰沛作物丰稔的秋天,我将发表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那就是我的孩子。无论从前写过多少文字,我都把他编为‘作品一号’。”又写道:“等待一个孩子的降生,是一个充满神性的过程。从去冬到现在,我一直怀有一种幸福的不安。特别是进入秋天,随着妻子的预产期日渐临近,我对她那座小山一样隆起的肚皮,越来越有一种朝圣般的尊敬。那是一座圣山。”一个男子蜕变成一个男人,犹如翠林乍染色,如稻穗初低头,胸臆间渐有丘山和层次,不是因为一个女人,而是在初为人父之时。
  有一晚我梦见了孩子,是一个瓷娃娃一样漂亮的女儿,我把她举过头顶,她“咯咯咯”灿笑如风铃,然后赏我一脖子热尿。有一天中午,我梦见一个高大俊朗的青年迎着朝阳向我走来,张开孔武有力的臂膀拥抱我,用磁性十足的男中音深情地喊我爸爸。走在闹市中,望见人家怀抱中和手推车里藕白的婴儿,望见跟在大人身后雀跃踢踏的小儿女,我的眼睛被神秘的魔力吸附,扯都扯不开。活到而立之年,忽然有飘萍之感,忽然明白父母是生命的来处、孩子是生命的去向,忽然无比渴望有一个自己的孩子。而此前,我只顾着做新闻写文章,在通往理想或者说欲念的道路上狼奔豕突。
  二零零五年九月六日,台风卡努过境,山城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水,皖水支流衙前河浩浩汤汤,哗哗漫灌进城中,城东低洼地被淹,居民东食西宿。县电视台的播音员一改往常泰山崩于前而不改颜色的淡定,焦急地播报着一条条寻人启事:有的孩子走失,有的老人外出未归,有的夫妻被困孤岛。背景是滔滔洪水,淹没房屋良田树木,泥石流如蛟龙肆虐,拉倒电杆,剃光山头,卷走人畜。流言如野兽,咬噬着数十万人心,整个县城进入战时状态。这一切,我事后听来如同天方夜谭,当时一无所感,确切地说,是心无旁骛。在衙前河之阳县医院五楼妇产科,我正经历着另一场惊心动魄的史前洪水。
  下午两点多,白衣天使说:“B超显示,孩子脐带绕颈,羊水轻度混浊,造成子宫内缺氧,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气温三十度有余,我打了一个冷颤。
  天使们进进出出,量体温,测胎音,搬来呼吸机叫妻子吸氧,恐惧一点点地将我淹没。
  傍晚,胎音突然紊乱,医生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脸色凝重地说:“羊水可能已经变色,孩子正严重缺氧,最好赶快弄破羊水,强行把孩子弄出,否则就有生命危险。”她问我是否同意。我能说什么?我的心在狂跳,周身颤栗如打摆子。
  立即把妻子架进产房,医生和助产士捅破羊水,果然已经变成浓绿色。也就是说,如果让孩子继续待在子宫里,后果将不堪设想。正在庆幸时,医生突然又说,顺产时间如果超过一小时,孩子的命怕保不住,问我是否同意剖腹产。我的心再次狂跳,妻子更是急得要哭。医生叫我在手术协议书上签字,我拿不动笔,软得像一摊田泥,脑子里冒出三个字,“生死状”。
  万幸的是,半个小时后,七点二十九分,一个湿漉漉的白肉团从血光中顺利娩出。医生一阵忙乱后,一串響亮的啼哭宣告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是个好看的男孩子,眼睛、嘴巴、鼻子、耳朵、手脚一样不缺,几近透明的皮肤吹弹可破,里面的血脉红丝线一样清晰可见,黑亮黑亮的胎发像水草一样柔顺,油油地贴在圆圆的脑袋上。医生把他赤条条地交到我手上,我笨拙地捧着,他四肢如划船,清澈如高山海子的眼睛滴溜溜地望着我,又望望头顶上的日光灯,然后放声啼哭。生命以如此神奇如此庄重的方式开场,那一刻,幸福如轰然大浪,冲得我天旋地转:我捧着一个天使,一个安琪儿,这个天使竟然是我的孩子。
  医院是一个叫人哭的地方,除了产房。第二天,阳光朗照,我的孩子躺在妈妈的怀抱中安静地酣睡着,我的父母忙着洗尿布织鞋袜,时不时凑在孩子耳朵边,轻声喊着他的乳名,他们笑得像两朵山花。我站在阳台上,看见衙前河水在慢慢退去,心中的狂喜却如涌泉,正四处漫溢。
  孩子的名字叫江天,我取的,并且用作笔名很多年。来源于两句诗,“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和“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有寄望在焉。他的接生医生和助产士名字叫江晓玲和葛玲,我永远铭记她们。
  …………
  父与子,也许是前世的兄弟,也有可能是积世的仇敌。
  六岁前,孩子很粘我,我是他最好的玩伴、护卫、导师、摄影师、成长记录者,也是慈爱可亲的爸爸。上小学之后,他的爸爸瞬间变脸成活阎王,学业上的事,轻则呵斥重则笞挞。就在昨晚,还因为作业多题做错我将小儿训斥得眼泪淋漓。我知道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需要检讨,面对他爷爷奶奶妈妈姑姑的讨伐,也诚心悔过。每一次体罚之后,关上房门,我都用体罚他的方式加倍惩罚自己,提醒、警告自己要润物细无声,要温和、克制、耐心。   但父子似乎天生相克。第二天,老师说他用矿泉水瓶子装水往同学身上洒,我只轻言细语地说下次不能这样了;第三天,他数学作业错了三道计算题,还错了一个极简单的填空题,我陪着他重新做了一遍;第四天,他语文作业上的字写得像一群蚂蚁乱爬,我让他自己打自己的手;第五天,他的英语作业错了五六题,忍无可忍,掌山劈去,他的右脸立见四根红指印。
  如此如此,他畏我如虎,像《红楼梦》里的宝玉见了贾政,父子之间一天天竖起一道樊篱,起先是竹枝扎的篱笆,后来加固成墙,泥的,然后是铁的。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我做了一个恶人,与当初发愿做好父亲南辕北辙。对于孩子,我宁愿让他现在厌我惧我甚至恨我,也不愿他将来后悔。这话我和他交流过,他似懂非懂。他其实是个好孩子,宽厚善良,爱读书,喜作文,学习也是用功的。
  古人言“冠子不詈,髦子不笞”,又说“棍棒出孝子”,其中都有至理在。不是我想做一只虎,我其实想做沂水岸上的一缕春风,和他风乎舞雩,咏而归。
  今晨六点二十分,山里气温零下七度,寒风如霜刀,陪孩子吃了酸菜鸡蛋面,柔声叮咛复叮咛,然后呆呆望着他背着沉重的书包骑车去上学,忆起龙应台的那篇《目送》。望着他一米米远去的背影,想到他昨夜十二点才写完作业上床睡觉,心房痛了一下,又痛了一下。
  成长就是一个呼吸之间。成长就是背起负担,就是渐渐离开。
  我揉了揉眼角,风吹进了一粒扬尘。
  2
  祖父的墓木已成苍林,十三年,光阴如芭茅扫帚,足以将他的痕迹一波波抹平。在故园木瓜冲一面向阳的山坡,他和松树一样安静,很少来扰人清梦。在生时他是个公认的老好人,死后也守着本分。记忆当然还在,记忆如大红的窗花一天天白淡,不被经常忆起的记忆略等于无。清明时节上坟山祭祖,小儿江天蹦上跳下驮枪舞棍欢喜如过节,他还没有经历过亲人的亡故,从未谋过面的曾祖父以及其他祖先于他,只是一块块抽象的石碑和一座座长满荒草的土馒头。其他人,祭祀如仪,也只是如仪而已。世上少了一个人,哪怕那个人是自己的至爱亲人,绿豆依旧年年绿,黄豆依旧年年黄,屋顶上的炊烟一日三餐照样袅绕地飘起,锅碗瓢盆的素淡日子照样过得如行云流水。何况,女人的肚皮你追我赶地鼓起,新的生命在接连不断地诞生。喜见花发,恶见凋零,人的好恶古今如此。
  世事的残酷性正在于此: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一根狗尾巴草,一只阿猫一条阿狗,即使会思想,有血肉、性情,有长长短短或者庸常或者离奇的故事。世事的最大公平处也在于此:只要是人,就会老,会死,哪怕是三代圣君、秦皇汉武、吕雉武曌。身躯的寂灭是可畏的,所以古人写游仙诗,唱步虚歌,问道求仙,上蓬莱瀛洲海外诸神山苦求长生不老之药;今人明智一些也实际一些,普遍讲究养生、乐活,有人甚至日均徒步四万步。但比寂灭更可畏惧的,是寂灭的过程,也就是老—老去—等死,齿摇发稀,腰弯背驼,眼浊耳聋,脸和脖子长老年斑,气血衰败,神昏志丧,周身散发出腐朽没落的气息。
  祖父暮年,是很畏老的。但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是豁达,是淡定从容,是与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庄子鼓盆而歌一样“晏如也”的透亮。六十多岁的时候,他在床铺下的稻草中,放置了镰刀、绳索、三步倒。七十多岁的时候,他在阁楼、屋角以及其他所有不被人注意的地方,又藏了砒霜、杀虫剂、菜刀、碎玻璃……那些物件当然不是凶器,那是他一个人的秘密。那十余年,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不怕老,人都会老。”
  他说的是实话。虽然满头银丝,体重不足一百斤,却精神矍铄气力强健。与壮汉子对抬三百斤的石头,他要饶人半尺杠子;盛夏薅田草,他既快又好,抵他的儿子、我的父亲、木瓜冲青壮年中最好的庄稼把式至少两个人;春节与三个来拜年的外甥彻夜抹骨牌,到了清晨五六点,晚辈们昏头瞌脑,他越战越勇,越笑越爽朗,最后秋风扫落叶,口袋里鼓鼓囊囊。
  祖父一再强调“我不怕老,老有什么可怕的”,却怕不得善终,比如突然中风半身不遂屎尿在床,比如得了绝症鼻子嘴巴插满塑料管子,比如摔断手脚吃饭都要人喂。一生中,他见多了“赖床债”生不如死的人。所以他早早做了准备,一旦遭遇大病、风瘫以及其他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不测风云,他就会选择那些物件中的一件,英勇而决绝地告别人世,不给子孙带任何麻烦。他是个响当当的硬汉,三十余歲妻子病逝,一个人昼夜劳作把三个儿子扯大,为他们起屋娶妇,不诉苦不埋怨不续弦从此不近女色;四十多岁时得肾结石粗大如成人的大拇指,按其时县城的医疗条件,只能痛死,他用手从尿道中把结石抠了出来,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惨烈恐怕也不过如此。
  一直到七十七岁,祖父都硬朗如屋后山冈上的橡树,皮苍苍,骨如铁。那时他已患高血压许多年,从不吃药,也从不主动提及,若是儿子媳妇有意无意中说起,让他保重身体,他必然脸起阴云拂袖而去。
  他自然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他故意忽略。他真正对来日无多有切肤体验,是老友的逐渐凋零。有一天,他与几个老牌友在家中打牌,其中一个突发脑溢血,嘴脸变形滑到了桌底。又过了两个月,他的哥哥也是他的知己毫无征兆地故去。在哥哥的葬礼上,我第一次见到他哭,老泪纵横呼天抢地,用头颅拼命撞击哥哥的棺材。我扶着他,一瞬间觉得他轻如一羽鸡毛。
  他一夜之间完全委顿,血压飙升,目眩耳鸣,走路颤颤巍巍,说话舌头打卷,病来如山倒。然后,我闻到他的身上以及他的房间里,甚至他用过的器物上,有一股浓烈的衰败朽烂的气息。那气息,如堆满山芋久不通风的山洞,如腌菜坛里的酸水,如菜市上的鱼腥。
  生病之后,祖父突然对时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观察和研究时间。他的研究实物,一是太阳,一是他房间里的那口石英钟。
  每天清晨,太阳刚刚从屋对面的鸡冠山顶上露脸,他就拎着一炉火坐在院子里,一边不停地揿着被河风吹出来的清鼻涕,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日头。像个三岁娃儿,他一会儿指着太阳喃喃自语,一会儿又大呼小叫,把家里人一个个依次喊出来看时间。   时间哪能看见?开始的时候,家人还对他那些梦话一样的喃喃自语感到诧异,也认真地按照他手的指向搜寻时间这个东西。后来就有些不耐烦,就见怪不怪,也就任由他看去了。
  祖父一口咬定,白天,时间就藏在太阳光里,太阳走一步,时间就走一步。他说时间的步子,有时跟猫走路差不多,轻悄悄软绵绵的;有时跟鸭进笼子差不多,左摇一步右摆一步;有时像狗咬尾巴,在原地打转;有时像跛子上台阶,跳着走;还有时像人打摆子,浑身乱颤。到了晚上,没有太阳可看了,祖父就看钟。那口钟本来挂在他床头对面的墙壁上,但祖父把它取了下来,直接放在床尾。从太阳落山到第二天天麻麻亮,他一直歪在床上,用两床叠好的被子作枕头,开着灯,出神地盯着钟摆。期间,偶尔打一个盹,一激灵醒过来,又继续看。时不时地,他就指着钟对我们说:“看哪,时间跑得比野兔子还快。看哪,时间不走了,赶快给我看看,是不是钟坏了。看哪,时间像纸钱一样,五颜六色。”
  全家人都被祖父这个看时间的怪异癖好折磨得苦不堪言。有一天上午,二叔趁祖父在院子里看太阳的时候,把那口钟偷偷藏了起来。不想,祖父中午进房间时,一秒钟就发现钟不见了。他发了大脾气,不仅砸了水瓶,踢碎了夜壶,把被子扔了一地,还抄起拐杖,追着家人劈头就打。自小到大,我从来没见他发过那么大的脾气,他一直是个温和而通情达理的老人。一家人都吓得脸煞白腿发抖,二叔赶快把钟从柴房的角落里拿出来,重新放回原处,而他的手臂,还是被祖父的拐杖打出了一道淤紫。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祖父对那口钟的迷恋到了骇人的程度。他时刻把钟抱在怀里,至少也是放在枕边,几乎一秒钟也不停地望着。隔上几分钟,就会像中了魔障,猛地用干枯的手指着钟大叫:“哈呀,不得了,钟又不走了。啊呀,钟里有鬼,在拿绳子来收我。我的天,鬼从钟里出来了,用弯刀切我的颈。”就如鬼魂附了身,他刨花一样薄的躯体剧烈地颤抖着,眼睛里射出鹰眼一样凌厉的凶光。每当此时,家人就把他抱在怀里,一边轻言细语地安慰,一边用手抚摸他的头发和面颊。祖父像一个吵闹的婴儿一样,慢慢地安静下来,眼光重新粘到钟上。
  自从祖父发病,家人排了一个值班表,每天三班倒轮流看護。一段时间下来,精神上的高度紧张,祖父不分日夜的詈骂,加上长时间熬夜,全家人都被折磨得如同一群饿鬼。更要命的是,每隔上几天,祖父就会生生弄出些要命的事来。只要看护人略一疏忽,离开房间一小会儿,回来时就会看见他在拿玻璃片割动脉,用绳子勒脖子,用头撞门框。有一次,负责看护的小婶娘中途到菜园子里赶鸡,回来时竟然看见祖父正往茶杯里倒农药。家人加紧了看护,防止发生不测。然而第二年春上,水稻栽进田里不到半个月,一天凌晨两点多,祖父还是偷偷喝下了一袋除草剂,结束了他已经虚弱如游丝的生命。
  我接到祖父病危的电话,从县城匆匆赶回家时,祖父的身躯已经冰冷。但他的喉咙里,仍然在“咔咔、咔咔”地响,一连响了一个多钟头。这让家人手足无措,认为祖父还未“落气”,也就不能按照乡俗把他抬到门板上,盖上黄表纸,并差人去请道士来做道场。最后,村里的程医生来了,决断地说:“人已经走了。”我们围在祖父身旁,悲伤而揪心地听着那要命的“咔咔”声,感觉有人在祖父喉咙里放了一口机械钟。
  关于祖父的晚境,在他离世后第二年,我写过一篇《器皿,或者谎言》,结尾是这样的:祖父如今安居的“阴边”,也会有时间吗?人世里的钟,到底是盛装时间的器皿,还是一个从未被人说破的谎言?
  时间不老,山川不老,顽石不老,草木春风吹又生。人会老,会朽,会魂飞魄散化为枯骨,颠扑不破。人的生命,不过是深吸一口气,再徐徐呼出。
  3
  医院是地底炼狱在现世人间的翻版,是一个叫人痛让人愁令人哭的地方。
  整整十个小时,我躺在病床上,剧烈的疼痛一秒不歇地冶炼我。似乎有十八个恶人拿匕首“卟卟卟”不停地扎我的肌肉,似乎有一群小鬼用锉刀“嚯嚯嚯”不断地锉我的骨头。我千疮百孔,无处可逃,生无可恋,求生的欲望如同吊瓶中的生理盐水,一滴一滴地消退、耗尽。其间我不止一次地想到,如果从十一楼一跃而下,像一片白云飘进水蓝色的天空……
  人的生命实在是极顽强极皮实的,吹得寒风淋得冷雨,吸得劣烟灌得烈酒,吃得地沟油喝得有毒奶,熬得长夜忍得大痛,经得住流感、骨折、胃溃疡、玻尿酸、心脏搭桥、失恋和亲人的离去,承受得住各种各样的流言、悲伤、煎熬、挫折和磨砺,如同弹簧和橡皮,如同打不死的白骨精砸不坏的老金刚,如同真的可以再活五百年。如果不光临医院看病或者看病人,我们的身体貌似固若金汤。
  将近四十年,除了五岁时得过急性脑膜炎差点送掉小命(因为记忆全无故而可以忽略不计),除了少年时偶尔脸上患湿疹、屁股上生小疮,找村里的赤脚医生开过药挤过脓,在这次住院之前,我体质一直很好,从没住过院,也没吊过水,甚至连感冒也很少吃药。县城里有一家县医院,还有一家中医院,都位于人烟辐辏的繁华地段,建筑瓷白、高大而虚冷,每次路过,我都下意识地绕道而走,仿佛那里是禁区,住着凶残的蛇发女怪美杜莎,仿佛里面有瘟疫,一接近就会传染。但医院每年还是少不得要去几回,陪家人看病,或者看望生病住院的亲朋同事。每一次待在医院里,哪怕只有一刻钟,看着那个白生生悲凄凄的世界,望着穿白大褂的医生穿梭来去,听着长一声短一声痛苦的呻吟,与一张张焦虑、绝望、苦楚、悲切的脸为邻,身体不自觉地萎缩下去,心如惨白的烟灰,屁股坐着针尖和麦芒。每一次走出医院的大门,我立即加快脚步,几乎是落荒而逃,如重获生天。
  医院是一个人生课堂,是生与死的临界点,是一个让人怕的地方。医院里有浓重的阴气,噬人腑脏。
  人又是极善忘的动物,走出医院,空气新鲜得让人忍不住打喷嚏,万丈红尘生机勃勃轰然扑面,像曼陀罗和夹竹桃的花,诱惑并麻痹我们。欲望如子弹,被重新上膛、唤醒和触发,足以让人在瞬息之间忘记身后那座嵌着十字记号的冰冷建筑。一头扎进火热的生活,顿时把在医院里那些关于生和死的思考全都抛之脑后,挥动四肢奋力泅渡,再次以为自己的血肉之躯刀枪不入吉寿永昌。   其实只需要半粒米大小的一个石子,就可以完全暴露隐藏在身体内部的弱、空洞与败絮,就可以彻底地颠覆自信,就可以让人生不如死。
  四年前的一个清晨,六点,我在一阵阵隐痛中醒来,感觉右腹有小刀慢绞。起初以为是睡姿不对抽筋了,咬牙扛着。疼痛感逐渐清晰,也逐渐加强了烈度。以为是昨晚吃了不洁的食物,于是挣扎着起来坐马桶,期望像往常吃坏肚子一样将疼痛排掉。马桶干净得可疑,来回三趟都是如此。而痛感在迅速加剧,控制不住地呻吟,全身冒着黄豆大的虚汗。阑尾炎?脑子里冒出这三个字。拖不得,得赶快去医院!立即打电话给要好的同事,然后左手捂着腹部,右手扶着楼梯,像一片鬼影恍恍惚惚飘到楼下,六层楼用了十多分钟。同事已经骑着摩托车赶到,这时我已经痛得无法站立。
  县医院急诊室,一个年轻的医生接诊,他漠然地瞄了我几眼,问了几句,然后说:“是阑尾炎,安排手术。”拿着诊断书,同事扶我准备上楼,一个中年主治医师恰好进门。他拦住我,飞快地看了一眼诊断书,又让我躺在床上用手指按压我的腹部,然后声音不大却威严地说:“也许是肾结石。先去做个彩超,把稳一些。”
  到了二楼彩超室,里面的人乌乌泱泱,多得叫人绝望。同事扶我坐在椅子上,他去替我排队。不知经历了几世几劫,终于进了彩超室,超声波清晰地显示,一粒结石堵塞了尿道,另有两粒粘在右肾上摇摇欲落。顿感万幸,如若不是遇到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如若不是他主动为我重新诊断,我不但要白白地挨上一刀,还会耽误病情。从前,我像许多人一样,埋怨过甚至恨过一些医生,怨他们面无表情,恨他们心如铁石,但在关键的时候,他们无疑是救苦纾难的吉祥天使。
  再次回到急诊室,同事代我一再道谢。医师微笑不语,刷刷刷重新写下:“初步诊断:肾绞痛、泌尿系结石。建议住院治疗。”
  夏秋之交,医院里人满为患,连走廊上也摆满了病床,根本住不进去。只好打电话给在医院当儿科医生的堂妹,她楼上楼下跑了数趟,半个小时之后,告知有人转院治疗让出一张床位。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先是扶着墙角,后来蹲在地上,腹中的刀添了数十把,要命的绞痛疯狂地摧残着躯体,也摧毁着我的意志。我的意识全然模糊,求生的欲望夹杂着求死的念头,把我推进万劫不复的黑洞。
  又不知经历了几劫几世,住院手续终于办妥,终于躺了下来,终于做完皮试挂上了水,GNS、GS、復方氯化钠、林格氏液、依诺沙星注射液、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大大小小的瓶子轮番轰炸,绞痛感却不见丝毫消减,反而在不断地加深,无论躺着、侧卧、趴着,还是滚下床站着、弓着、蹲着、坐到地上,都不能丝毫缓解要命的疼痛。一秒钟,一分钟,一刻钟,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剧痛无时不在,剧痛无处可逃,剧痛在身体内部四处游走。医生说:“结石不大,无须手术。它在输尿管里运动,得等结石自然排出,没有更好的办法,症状缓解恐怕要到下午。”又说:“如果实在痛得扛不住,就打吗啡。”神志不清中,依稀忆起祖父当年说的话,“鬼在拿弯刀切我的颈。”想到死亡,想到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想到手头的工作,想到跟在自己身后谋衣饭的十多个同事。
  父母来了,妻儿来了,同事来了,朋友来了,恍惚中看见他们揪心的脸色,听见他们关切的问候,仿佛人间最后的安慰。病中的人,身体和精神都脆弱如薄冰,轻轻一碰就会咔嚓碎裂。
  从清晨六点到下午四点,囫囵的十个小时,六百分钟,三万六千秒,绞、砍、钻、锉、挖,经受了漫长酷刑之后,病痛仍无缓解的迹象,我有气无力地对医生说:“我再也受不住了,给我打吗啡吧。”医生却建议我说:“吗啡轻易不能打,你去楼梯上蹦十分钟试试。”半信半疑地抓着堂弟的胳膊,在楼梯上蹦跳,到了楼下大院,疼痛感忽然减轻。再蹦跳着回到病房,痛感倏然消失,住在身体里的恶魔突然抽身离去了。医生说:“没大事了,结石已经落到了膀胱里。”然后又大大地夸奖我一番,说连续承受十个小时的剧痛,“很能扛,很坚强。”我感觉一身轻松,只是极度虚弱和飘忽。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泼水,如此奇怪。我贪婪地呼吸着从窗户吹进来的河风,如此清香,如此和畅,如此美好。生和死,有时只在一念之间,一个呼吸之间。
  傍晚时分瞒着医生,偷偷溜出病房回家洗澡,解手时听见轻微的撞击声响,低头仔细搜寻,在马桶底部,发现一个半粒米大小的石子,颜色深褐,椭圆形状。这样小的石子,那样痛的地狱,如此轻易而来的轻生之念—而世上,还有无数可怕得多的恶疾。人的旺盛的生命,在疾病时,哪怕是在一个小小的不值得小题大作的肾结石面前,其脆弱、轻盈、易碎的本质,也昭然若揭。
  时值夏秋防汛期,新闻单位昼夜上班,当天晚上,我在办公室和同事一起加班到十二点,在新闻网站上编辑发布了二十余条各地传来的汛情和一线防汛新闻。中途同事劝我回家休息,我婉拒了他的好意,我只稍微感到有一点点疲倦,白天的事情早已烟消云散,仿佛从未发生。是夜风雨大作,如同平素,我一觉睡到天明。醒来时问自己:昨天的痛是真实的么?
  第二天上午去医院挂水消炎,不到十分钟,接到领导来视察的通知,喊来医生拔了针头慌忙就走,到了单位,手背上的鲜血仍如蚯蚓在爬。医生叮嘱至少要挂三天水,我却再也没有去。医院虽然解除了我的病痛,那里仍然是一个让我畏惧的地方。
  我一直保留着那年住院时戴的腕带,草绿色的,上面是医生的手迹,写着姓名、性别和床号。它的价值是一元钱,质地是软塑料。偶尔打开抽屉看见它,仿佛看见电影《指环王》里佛罗多挂在脖子上的那枚至尊魔戒。
  4
  一九九九年的初冬,芜湾的阳光很好,朝南的草坡很暖,坡上新打的圹穴正对着溪水叮咚的村口,长宽和深度刚好容纳一口棺椁。亲戚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我外婆的葬礼。冬天是农闲的日子,也是起屋、嫁娶、葬坟的日子。外婆下世已经三个年头,依照乡俗先将棺椁厝于他处,三年后正式下葬,入土为安。
  芜湾的八个青壮年把外婆的棺椁从两里外的厝处抬到葬处,架在两条长板凳上。两名入殓师取出棺椁四周的长钉,然后打开棺盖,将逝者的骨头重新清扫整理一遍。他们用一把伞遮住外婆的面部,说亡者的脸不可见光。在打开棺椁的盖子之前,又郑重警告生辰八字与亡者相冲的人,开棺时切勿靠近。从幼年至今,我经历过数十次亲朋乡邻的葬礼,基本知晓皖西南农村葬礼上的一些习俗和禁忌,但一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相信乡村里许多人与我一样,讲不清其中的道理,但他们一代代照着做,严谨地恪守着传统。所谓习俗,约定俗成,习之可也,当初必有其道理,但时间久了,就只剩下习俗本身,后世只须遵守无须明白。   我自小膽肥,又受父母和书本的影响,从不迷信,每每开棺时总是挤到边上去看热闹,家族里的叔婶往往把我拉走,吓唬我说晚上睡觉鬼会来摸头。我也确实亲眼见过开棺时,棺椁刚刚打开,就有人应声仰面倒下,嘴巴歪斜口吐白沫不省人事,过了一刻钟又迷迷瞪瞪地醒来,仿佛经历了一个梦。既有被“冲”的事实,习俗的神秘力量也就更加强大,但今天想来,无非是为棺中毒气所熏,又或者受到了惊吓。
  那天上午,我安静地站在棺椁边上,望着入殓师收拾外婆的枯骨。他们拿起头盖骨,用毛巾仔细地清除骨头表面的灰土,那些土呈黄褐色,粉尘状,是血肉、衣物、尸虫和当初入殓时所放的石灰所化。入殓师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指着棺材里的头盖骨,不无戏谑地对周围的人说:“看看这个光溜溜的葫芦瓢,人算什么。”其中的一个,又用打杵挑起“葫芦瓢”,用一截木棍像击鼓一样把头盖骨敲得梆梆响,里面的灰土纷纷下落。他们似嘲笑又似自嘲地再次强调,“人算什么。”并在话尾补上一个词,“嘁!”围观者于是都笑了,各种意味的笑,不以为忤,并且也附和着说“人算什么。”我的舅舅舅妈和表兄弟姐妹们也跟着笑,也不认为这是对自己母亲和祖母的大不敬。人如草芥,如蝼蛄,如一缕柴烟,本来就不算什么,况且三年时光也足以冲淡亲人离世的悲伤,况且外婆当年,死胜于生。
  比医院更能让人反思和怀疑生、存在、人世争斗和追名逐利意义的地方,是埋葬亲人骨殖的坟茔。
  乡村最具仪式感也最有黑色幽默色彩的事件,是举行葬礼,以及为刚刚死去的人超度亡魂。葬礼上,除了入殓师,就数做法事的道士重要。道士的前身也许是上古时襄助帝王祭祀山川鬼神的巫师,是神职人员,身份显赫,据说黄帝是其始祖。但到了后世的吾乡,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沦为依附死人为生的人,主业是给过世草民摇头晃脑念经超度,吾乡谓之“念道士经”,副业是扎纸轿马、灵屋和莲花灯。道士虽然在葬礼和死人时不可或缺,但被视作三教九流中的末流。乡语云:“和尚撵道士。”用来讥讽人不务正业。我的父亲则直接斥之为“鬼道神经”。
  外婆的骨头整理已毕,入殓师又在骨头上涂上了一层香油,看起来新崭崭一片金黄。棺盖重新盖上,棺钉重新钉紧,棺顶上绑一只羽毛鲜艳的活公鸡(谓之“扒路鸡”,意即开道者),八名彪形大汉再次抬起来,把棺椁放到已经用柴火“暖”过的圹穴里。道士登场,在棺椁上架起罗盘,指挥人们调整棺椁下葬的位置。然后抓住公鸡,将鸡冠掐出血,一边站在棺盖上念经,内容无非是子孙人丁兴旺、后人升官发财一类的吉祥祝词,一边将鸡血滴(其实是挤)在棺盖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上。每念一句,跪在棺椁前方的亲属就齐声喊一声“好!”放下公鸡,道士接着又分别持水壶、酒瓶、米袋等等,按八个方位东斟西酌南抛北撒,跪着的人继续喊“好,好,好”。喊到后来,仿佛唱歌,袖手旁观的人笑了,一脸严肃的道士笑了,跪着的人本来哭着,至少也肃穆着,这时候也忍不住笑了。一场庄重的安葬死者的仪式,于是演变成一场并不怎么庄重的喜剧。
  “好,好,好”,仪式结束了,数十人一起动手,往圹穴中填土和石灰,顷刻间筑起一座新冢,外婆终于入土为安,舅舅们长吁了一口气,如同放下了千斤重担。然后,一众亲戚和帮忙的乡邻,聚在稻场上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家长里短谈笑风生。人世需要笑声和欢乐,人情不喜欢哭泣和悲伤,死者已矣,生者还要抖擞精神继续活着,鲜衣怒马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粗服乱头的日子也要努力过得有滋有味。忽然想到:所谓入土为安,也即是死者安了,安稳了,生者也安了,安生了,都放下了。乡村的葬礼貌似一场小戏,其中隐藏的处世哲学却可供玩味。
  时间晒白了思念,稀释了伤感,情感似乎是世间最空疏、最易变质、最靠不住的东西。情感最终让位于人情,人情是一张粉连纸,凉薄,透亮。二十二年了,外婆坟头上的青草绿了又黄,除了回芜湾做清明和拜年,我平常想不起世上曾经有那么一个瘦小的老妪,她疼我疼得只差用舌头舔,我粘她粘得恨不生在她家。不常想起,也就意味着忘记。人间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和参与,哪怕是一场无关紧要的饭局,逝去已久的亲人,不过是一张挂在墙上落满了尘灰的相片。
  许多年里我只梦见过一次外婆,那是她去世后的第二年:我下班回家,走进厨房,看见母亲正在锅台边炒菜,灶门口坐着一个穿着湖蓝色对襟褂子的老人,正往灶笼里塞柴火。我喜出望外,大声喊:“家婆!”外婆不作声,她慢慢扭过脸来,脸上凹凹凸凸坑坑洼洼,布满了黄土和苔藓。
  外婆死于食道癌,自秋至冬三个月吃不进任何食物,即使是流食、汁水,勉强吃了,也立即吐出,仿佛有恶鬼紧紧捏住了她的喉咙。我最后一次去看望她,是她去世前九天,我买了一袋橘子,带去了母亲养的一只老母鸡。外婆已经被病魔折磨得完全失了人形,瘦得可怖,只剩一张老皱的皮包着一堆骨头。她看见我,哭着喊饿,我剥了橘子塞进她的嘴里,她急急地嚼着吞下去,不到两秒钟,橘子就像玩具水枪里的水被挤着射出来。她拉着我的手说:“松伢,家婆要死了,家婆舍不得死,舍不得你。松伢救救我,救救我哇。”医生都束手无策,我当然救不了她,连为她送终也没有。我再次来到芜湾的时候,外婆已经躺在门板上,表弟许进钱跪在她跟前,一张张地烧黄表纸。那些纸,据说是买路钱。
  外婆最后一次来我家,是她得病当年的夏天。她在我家小住了三四天,像往日一样,帮她的女儿浇菜灌园洗衣煮饭,一双小脚在屋里屋外颠来颠去。她走的时候是中午,我正在午睡,朦胧听见她在厢房门口小声对母亲说:“松伢怕是睡着了吧。”母亲陪着她,送她去县城搭车,我骑自行车赶着去上班,在途中遇到了她们。擦肩而过时,我没有停留,只扭头对外婆说了一句:“家婆您慢点走,回头再到家里来啊。”后来,许多次回忆起当时那匆匆一幕,痛责自己,我只想到了一个词:扬长而去。
  风吹浮世,如狼夜行,悄无声息。从生到死,如待宵牵牛,如露也如电,如平平常常的一个呼吸。夫子答季路问事鬼神,云:“未知生,焉知死。”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
其他文献
【真题回放】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记忆值得珍藏,总有一些情感值得珍惜,总有一些道理值得感悟,总有一些梦想值得追求……  请以“值得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字数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名师题解】  “值得”一词,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价钱相当、合算,如“东西好,价
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已于2016年2月14日晚上揭晓,一位位让国人感动的面孔亮相荧屏,他们的故事温暖人心、催人泪下。什么样的善行如阳光温暖人心?什么人的名字让全中国人为之动容?一起来走进2015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在雪融花开的声音中聆听“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为真与情的故事落泪,向刚与伟的面孔致敬!  1.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按要求答题。  新闻材料:北京
印象中,他是个性情古怪的人。  不知是不是不擅长的缘故,他总是板着脸,不说话,离人群远远的,孤独得像一棵傲立于高原之巅的古松。  孩子们是怕他的,路过他那间小屋时总是走得飞快。我亦怕他,却惊异于那屋前成片的绚丽的月季,时常是倚在墙角边偷偷地观赏。那日,不巧撞见了他。或许是他长年孤独惯了,忽然见着一个顽皮的孩子鬼鬼祟祟地出现在他的院中,难免会有震惊,他那双苍老的眸子掠过一丝慌乱,却又马上恢复了平静,
【原味素材】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
【实用素材一】  生活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里拉,虽然以流浪为生,却是世上最富有的流浪者。  24岁的里拉从小生活在贫困之家,父母因病去世,他从此过起了流浪生活。因为流浪,里拉吸食毒品,深陷其中。  为了忍受毒瘾的侵袭,里拉干脆坐在路灯下读起书来,不同种类的书籍为里拉展示了不同的世界,让里拉暂时抑制住了毒瘾发作时的冲动。乞讨与读书,成为里拉最主要的生活,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书籍里的知识不仅开阔了里拉的视
1.2015年11月29日中国邮政局增加发行《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特种邮票1套3枚,请你仔细观察下面的邮票,按要求回答。  ⑴请你给三枚邮票拟写恰当的题目。  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对第三枚邮票《梦娃》进行赏析。  ⑶三枚邮票的右侧将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分成哪三个层面呢?请你分别写出来。  ⑷这套邮票的发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请你写一段对核心价值观的评论话语。(不超130字)  2.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
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人生实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的。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
【模拟金题】  “守护”,词典上解释为“看守保护”。请以“守护______”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①补充完整题目;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思路点拨】  补全一个亮丽的题目是写好本次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构思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此题而言,补题时一定要考虑到所补充的内容宜小不宜大,如:“守护祖国”“守护历史”,就比较大,没有选准一个小巧的角度,容易写空洞,而“守护自己的梦想”
摘要:作为一种听觉传达与情感动员的方式,诗朗诵在十七年时期极为流行。“大跃进”时期的赛诗会和1960年代初广泛开展的诗朗诵活动具有着不同的组织模式和文本结构,彰显出语境与文本在诗朗诵过程中的分裂。抗战时期“诗朗诵还是朗诵诗”的问题并没有在十七年时期得到解答,与此相反,内在于诗的声音结构无法通过外在于诗的朗诵行为传达给听众的同时,语境的意义逐渐膨胀直至吞噬了诗歌本身。  关键字:诗朗诵;朗诵诗;声音
柯智芳,一个甜美的上海女孩。其实,说她是“女孩”不准确,因为她早已是一个15岁男孩的妈妈。可是岁月并未在她身上留下任何痕迹,“自拍的女孩会很快乐,快乐会让人年轻自信。”柯智芳如此解释。  她喜欢别人叫她“柯柯”,她也习惯把自己拍的悬浮腾空自拍照称为“飞飞照”。她说,曾经她也和别人一样,出去旅游时得求着别人帮忙拍摄“到此一游照”,现在再回看当年的这些照片,她的评价是:好丑。在柯智芳看来,好不容易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