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仍有很多教师只管认真负责地改习作,不管学生是否消化吸收;只管不厌其烦地讲评,不管学生是否愿意倾听,而学生对其批改又视若无睹。由此导致的问题是教师劳而无功,学生进步甚微,习作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教师越勤劳,学生进步越小。结果就是教师灯下勤耕不已白发苍苍,学生写作能力却原地踏步。对此,我就习作评改做了几点思考,提出三条建议:
1. 习作批改的过程是教师收集素材的过程,教师的批改应是大致地看,大致地改,应该是多批少改,把主要的错误标出来。如明显的错别字和病句,明显使用错误的标点不要改,让学生自己去想,去改。
2. 修改的过程中强调“读”的重要意义,把自读当成首要的环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3》“语文与生活”中这样写道:“老舍先生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叶圣陶先生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引导学生改前读,在读中感悟出毛病;读中改,边读边悟,悟出病因,悟出改法;改后读,在读中感受改后的通顺、正确,感受心灵上的畅快淋漓和愉悦幸福。有了这样一种改前改后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慢慢地把自改习作当作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形成良好习惯。
3. 不能每一篇习作都让学生自改互改。自改互改的次数多了,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容易马虎、草率,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也容易被削弱。因此,教师的精批细改不能抛弃,可以隔篇精批一次,面批一次。
就拿小组合作修改习作来说吧,小组的组合形式要多样,原则上自由组合。愿意和谁组合、愿意向谁请教都可以,但有时也要有老师人为的安排,尽量让每个小组都能优势互补,或者说强弱搭配,避免一组三四个人全是优等生或全是后进生。同时,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营造合作氛围,使同学们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分享乐趣,养成习惯。
小组合作时,可互相交换习作修改。教师要注意指导小作者哪儿需要改,然后让他自己改,最后再来评价他改得怎么样,鼓励形成辩论,学生在争论中才会得到进步。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予以解答并参与讨论。批改结束后,小组要分别给习作下评语,打一个合适的成绩。学生自改、互改后的习作,教师要作检查,并做评改总结。
教师指导改,学生学着改,同学帮着改,三种批改形式穿插进行,学生才会真正感觉到,学写习作是轻松的,改习作是愉快的。如若这样改革我们的习作批改,学生就会慢慢地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自改能力和习作水平也将得到逐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学生自己在动脑,自己在动手,也就是说整个过程是学生自己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创造性都得到强化锻炼,良好的思维习惯也得到逐步的培养。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
1. 习作批改的过程是教师收集素材的过程,教师的批改应是大致地看,大致地改,应该是多批少改,把主要的错误标出来。如明显的错别字和病句,明显使用错误的标点不要改,让学生自己去想,去改。
2. 修改的过程中强调“读”的重要意义,把自读当成首要的环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练习3》“语文与生活”中这样写道:“老舍先生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叶圣陶先生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引导学生改前读,在读中感悟出毛病;读中改,边读边悟,悟出病因,悟出改法;改后读,在读中感受改后的通顺、正确,感受心灵上的畅快淋漓和愉悦幸福。有了这样一种改前改后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慢慢地把自改习作当作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形成良好习惯。
3. 不能每一篇习作都让学生自改互改。自改互改的次数多了,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容易马虎、草率,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也容易被削弱。因此,教师的精批细改不能抛弃,可以隔篇精批一次,面批一次。
就拿小组合作修改习作来说吧,小组的组合形式要多样,原则上自由组合。愿意和谁组合、愿意向谁请教都可以,但有时也要有老师人为的安排,尽量让每个小组都能优势互补,或者说强弱搭配,避免一组三四个人全是优等生或全是后进生。同时,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营造合作氛围,使同学们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分享乐趣,养成习惯。
小组合作时,可互相交换习作修改。教师要注意指导小作者哪儿需要改,然后让他自己改,最后再来评价他改得怎么样,鼓励形成辩论,学生在争论中才会得到进步。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予以解答并参与讨论。批改结束后,小组要分别给习作下评语,打一个合适的成绩。学生自改、互改后的习作,教师要作检查,并做评改总结。
教师指导改,学生学着改,同学帮着改,三种批改形式穿插进行,学生才会真正感觉到,学写习作是轻松的,改习作是愉快的。如若这样改革我们的习作批改,学生就会慢慢地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自改能力和习作水平也将得到逐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学生自己在动脑,自己在动手,也就是说整个过程是学生自己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创造性都得到强化锻炼,良好的思维习惯也得到逐步的培养。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