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部印前审读机制探讨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itage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读是加强出版管理、提升出版物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本文论述了学术期刊编辑部建立印前审读机制的重要性,阐述了学术期刊编辑部印前审读机制的具体构建思路,并指出印前审读能有效提升编辑部成员的整体业务水平,有利于保障期刊的出版质量。
  关键词:学术期刊;印前审读;差错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7-0072-03
  审读是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2009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现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了《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1]。《办法》对报刊审读的依据,审读原则,审读的主体、客体,审读内容,审读方式,审读结果的反馈做了具体规定。除了各级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审读,报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和报刊社乃至编辑部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审读。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建立健全编辑部的内部审读制度是提高刊物质量、提升刊物影响力、培养编校队伍的重要方式。上级部门组织的审读通常是印后审读,即对成品期刊进行审读。而编辑部内部审读通常有印前审读和印后审读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势,本文主要探讨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印前审读机制。
  一、学术期刊编辑部建立印前审读机制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适应常态化审读
  2018年,为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对出版活动的管理,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被划入中央宣传部,由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新闻舆论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针对新闻舆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部署。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也对出版活动加强了管理,通常都设有审读室,定期组织审读人员对属地的出版物进行审读,并在内部按期编印出版审读简报。这说明审读工作日益常态化、规范化、全面化。对于出版单位而言,常态化审读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可参考上级部门的审读制度建立编辑部印前审读机制,化被动为主动,以适应常态化审读的需要。
  (二)有利于提高刊物质量
   学术期刊的编校工作是较为烦琐的。学术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的稿件通常具有专业性强、图表和公式多、知识庞杂等特点。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要开展消灭稿件的知识性和文字性差错、核对引文、处理稿件的图表、统一体例等多项工作,难免顾此失彼。即便是经过“三审三校”、通读后的付印清样基本达到了“齐、清、定”的标准,依然会存在不少差错。一些大的期刊社在印前设有质检岗位,对经过编校、通读后的清样把最后一道关,但限于时间和精力,质检员通常只会抽检一部分内容,关注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如出版形式差错、体例等,难以逐字逐句地精读全文。而一些小的期刊社则根本没有质检岗位,“三审三校”、通读后就付印了。如果编辑部建立了印前审读机制,即对付印清样进行审读,能起到延伸质检或补充质检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刊物的编校差错率,提高刊物质量。
  (三)有利于培养编校队伍
  通常来讲,编校人员在一期刊物出刊后往往就对其置之不理了,注意力都放在了下一期刊物的出版上。而只有在看到审读完的“编校质量检查结果记录表”后才意识到哪些地方出错了,而后又出现“原来如此”“悔之晚矣”等各种心态,这就是“后知后觉”。因此,对于编校人员来说,每一次审读都是一次培养编校队伍、提高编校人员业务水平的机会。而仅依靠上级部门组织的审读来提升编校队伍的整体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建立编辑部印前审读机制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常态化、制度化的编辑部印前内部审读是编校人员熟悉学术出版相关规范、扩大知识面、提升语言文字水平、提升编校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学术期刊编辑部印前审读机制的思路
  (一)确定审读人员
  要建立编辑部印前审读机制,首先要确定审读人员。有条件的期刊出版单位可以聘请外部专业的审读人员,加上从出版单位内部遴选出的编校人员,共同组成审读组。没有条件的期刊出版单位可在编辑部内部由总编或编辑部主任牵头,挑选优秀编校人员组成审读组,也可以采用编辑部内部人员交叉审读的方式。这里建议:专业性强的学术期刊宜聘请行业专家加入审读组处理稿件的专业性问题;编辑部如存在较多新人,则不宜采用内部人员交叉审读。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审读组的成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
  (二)审读的方式
  可以参考上级部门的审读方式,对于页码较多、出版周期短的期刊,可以抽检一部分内容来审读,宜不少于10万字。对于月刊、双月刊或季刊等,可以审读全文。审读组可以根据审读员的人数、专长,确定每个人审读的页码或栏目。鉴于期刊出版的连续性,用于审读的时间不宜过长,为避免耽误其它工作,审读的时间可为2~3天。
  (三)审读的内容
  印前审读的对象是付印清样。付印清样上的文章都历经了“三审三校”、责任编辑通读的程序,其学术性和内容质量一般都有保障。因此,开展编辑部的内部审读时,审读人员要重点对稿件的编校质量进行审读,严格按照《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正文和“期刊编校差错计算方法”附件中的规定计算差错,最终形成差错记录表。除编校质量外,还要对出版形式质量进行审读。外聘专家要重点审读稿件的专业性、技术性内容。审读要全面、细致,要逐页、逐句、逐字地细读,要用“挑剔”的眼光去对待审读内容,发现问题、记录问题,以消灭差错为最终目的。下文主要针对编校质量,阐述审读人员应注意的几类差错。
  1.政治性差错
  对于政治性差错,审读人员和编校人员都要高度重视。各期刊出版单位要坚持“政治家办刊”的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审读人员和编校人员要紧跟形势,对国内外重大事件保持密切关注。审稿人员要关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上出现的一些新提法、新论断、新目标、新部署,要对有关“四个全面”、脱贫攻坚、战略布局、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等的新提法、新表述做到了然于胸。对文章中涉及民族、宗教、港澳台地区和领土主权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参考新华社发布的新一批禁用词和正确表述来进行审读。对于涉及党史、国史以及有关政治政策方面的表述,一定要小心求证,以官方权威论断为准,切忌主观臆斷。   2.知识性差错
  知识性差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含科学性差错、历史文化类差错等,涉及各个门类、各种学科。知识性差错隐蔽性强的特点,对编校人员的综合能力、知识储备、工作态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知识性差错通常被称为“硬伤”,是编校过程中必须坚决消灭的差错。
  要消灭知识性差错,需要编辑具备“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业务素养。如果发现稿件中涉及专业术语、历史事件等内容时,编辑要逐一核实。对于专业术语,应参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规范术语来核实。现如今,一些不规范的、被淘汰的或不被推荐使用的名词术语仍旧不时见诸图书、报刊,如:“心肌梗塞”“噪音”等术语都是旧称,规范的术语为“心肌梗死”“噪声”;再比如“从万历元年(1572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句,初看不存在什么问题,但仔细核对后方可发现前一处“万历元年”对应的公元纪年出错了,万历元年是公元1573年,而不是1572年。这类差错十分隐蔽,编辑在编校时不要为了图省事,心怀侥幸,一定要逐条核对。
  3.文字性差错
   文字性差错可以说是出版物审读时出现频率最高的错误了,它涉及文字、标点、用词、语法、句法、逻辑、修辞等。文字性差错十分考验编辑的基本功。绝大部分文字性差错都在“三审三校”中被消灭了,能遗留到付印清样上的文字性差错都是用词、语法、逻辑方面相对深层的差错。用词差错主要体现在对词形、词义的把握不准确。如“灯火阑珊”一词,很多人用该词来形容热闹的场景,实则是对“灯火阑珊”理解不准确而造成误用,类似的还有“七月流火”“差强人意”等。语法方面常见的差错是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词性误用;逻辑方面的差错较为隐蔽,有些是属于表述不严谨造成的逻辑差错,有些逻辑差错须结合上下文后方能确认。除上述差错外,还有一类文字性差错是内文前后表述不一致,如前文提到的一个地名或人名,后文换成了另一个地名或人名,要发现此类差错,需要编辑具有前后对照的意识。
  4.体例差错
  体例差错也是审读时常见的差错,通常包括图表和公式的编排不规范、量和单位的书写不规范,正文的表述局部不统一,参考文献不规范、不统一,等等。体例差错多种多样,限于篇幅,笔者不再分述,仅列举几种常见的体例差错。一是图表编排不规范,主要体现在:缺失表(图)序、表(图)题,图表内容与正文描述不相符、表头出现斜线(表头不应使用斜线)、图表单位标注混乱、表格用线不规范、图表位置和正文描述不一致等;二是量和单位的书写不规范,如:正斜体不分、未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使用国际符号时用错大小写、单位的书写混乱等。要杜绝体例差错,编辑就必须熟练掌握国家发布的与出版领域相关的各种最新标准,要掌握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的正确用法。
  (四)审读反馈
  审读组组长在审读完成后,要召集审读人员召开碰头会,整理各审读人员统计的差错记录表。组长要核验每张差错记录表,对存在疑义的差错进行商讨,统一意见,最后整合形成完整的差错记录表,统计全书的差错率,并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差错。此后,将整理好的差错记录表分发至编辑部的每个成员,再召集编辑部全体成员召开审读反馈会。首先由组长公布此次审读的结果,然后由编校人员现场申辩,最后讲解具有代表性的差错。审读反馈会结束后,审读组组长将差错记录存档,并可将每个编辑的差错率列为绩效考核项目。审读反馈十分重要,是提升编校队伍业务水平的关键环节。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审读后,编辑部成员的整体业务水平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建立编辑部印前审读机制对学术期刊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是提升学术期刊质量的必要措施,是对精神成果或产品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和创造性劳动[2]。近年来,国家对于学术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的发展越来越重视。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2020年9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注销登记期刊名单的公告》,对72种期刊实行注销登记。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全国的期刊行业正处在调整和变革之中,既有鼓励建设一流學术期刊的利好政策,也有注销登记落后期刊的倒逼机制。各期刊出版单位要高度重视期刊的出版质量,适应期刊发展形势,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道路。从事期刊行业的编校人员也要努力提升职业素养,提升业务水平,为繁荣我国期刊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2009-02-09)[2020-12-26].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23872.shtml.
  [2] 苗丽娟,高雪山.科技期刊印前审读的方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3):81-82.
  [责任编辑:武典]
  收稿日期:2021-01-09
  作者简介:杨呈祥,男,安徽科教文汇期刊中心有限公司《科教文汇》编辑部主任,中级职称,主要从事期刊出版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微信公众平台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的时代产物,在幼儿园家园共育中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能够极大地提高家园共育质量。简单分析在幼儿园家园共育中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的问题,提出微信公众平台在幼儿园家园共育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幼儿教育;家园共育   一、在幼儿园家园共育中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经验   教师是家园共育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
摘 要:家长课堂是指以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目的的活动。家长会也可以说是家长课堂的一种。而幼儿园的家长课堂也就是家长会、亲子活动或者就是给家长上课。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根基,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品质。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家长课堂可以帮助家长认清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誤区,帮助家长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使正确的家庭教育在每个家庭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幼儿
摘 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提升幼儿的独立自理能力,这对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积极意义。同时,家园共育能够有效推进学校和幼儿园的合作,实现对幼儿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因此,借助家园共育推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成为幼儿早期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园;自理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独立自理能力是幼儿综合素质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对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有非常大的帮助,也有
摘 要:媒介技术的发展促使传播从大众化到分众化,网络直播越来越生活化,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对于学生党和备考族来说,“学播”成为他们实现自律的手段,出于寻求陪伴、共鸣和榜样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社群。但学习不是作秀,我们也要警惕“学播”走红带来的初衷质变,应该对其给予理性看待和使用。  关键词:“学播”;需求;陪伴;共鸣;榜样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摘 要:移植优质课是教师培训的重要手段之一。新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和发展需求方面与老教师有所不同,移植活动对他们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不同。将从移植活动前给新教师的支持策略、移植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方面探讨如何通过移植活动促进新教师专业的成长。   关键词:移植活动;新教师;专业成长   移植活动,有的幼儿园又叫优质课模仿,或者叫克隆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复制”,或者是“有选择的复制
当大家看到这个题目一定都在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我这里所说的“婆媳”并不是指婆婆和媳妇,而是家长和老师。我认为家长就是婆婆,而老师就是媳妇。说婆媳关系是学问,我想一点也不为过,其实老师与家长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通过与各位“婆婆”多年的友好相处,浅谈一下我的几点经验。   一、用尊重、理解代替妥协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础,不论是清晨还是夜晚,我都会认真聆听家长打来的每一通电话或者及时
期刊
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应当积极地结合素质教育理念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当然,教师还应
当下各种综艺节目占据了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其火热背后暴露出部分电视媒体和艺人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了作为公众文化载体所肩负与恪守的社会道德责任.虽然娱乐至
摘 要: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基础上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结合,拓展新闻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增强其影响力和竞争力,深入开展基层建设,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主要围绕县级融媒体中心、新型主流媒体以及如何建设县一级的融媒体,建立一种新型的主流媒体为中心思想,面对现实情况对融媒体中心这一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其意义以
摘 要:Vlog诞生在由视觉主导的媒介背景下,将大量私人领域的信息产品公开传播。在拟剧理论视角下,Vlogger在Vlog所提供的舞台空间内进行“表演”,并通过创设“前台”和“后台”来划分自己的传播区域,但由表演所引发的虚假的后台想象等一系列问题对传播过程整体印象的破坏,要求我们重新思考Vlog中的个体传播行为。  关键词:Vlogger;拟剧理论;传播行为;前台后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