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三叠系层序地层及控制因素分析

来源 :石油实验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ci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里木盆地泥盆统- 三叠系层 序地层可划分为 2 个巨层序、5 个超层序、12 个层序。晚泥盆 世- 三叠纪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古 新疆板块”的局部裂解与 再拼贴的过程 ,塔里木盆地 则经历了晚泥 盆世- 早二叠 世弧后裂谷和 晚二叠世- 三叠 纪前陆盆地两个阶 段。巨层序Ⅰ为弧后裂谷演化阶段 的产物,其中超层序Ⅰ A 代表克拉 通内坳陷盆地的沉积,超 层序Ⅰ B 代表弧后 克拉通内裂谷盆地 充填沉积。巨层序Ⅱ为前陆盆地演 化阶段的沉积,其中超层序Ⅱ A 代表周缘前陆 盆地的充填沉 积,超层序Ⅱ B 和 超层序Ⅱ C 是内陆 坳陷盆地的沉积。研究表明,构造 作用在大部分Ⅲ级层序形成中起着 决定性作用,只是在构造相对稳定的 晚泥盆世- 石炭纪的被动 大陆边缘和克拉通盆地演化时期, 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才对其层序 的形成起了较大的作用。 The Devonian-Triass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the Tarim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iant sequences, five super sequences and 12 sequences.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Late Devonian-Triassic region underwent the process of local pyrolysis and re-collage of the “ancient Xinjiang plate”. The Tarim Basin experienced the Late Devonian-Early Permian post-arc rift and the late-second The two phases of the Permian-Triassic foreland basin. The giant sequence Ⅰ is the product of the post-arc rift evolution stage, in which the super-sequence Ⅰ A represents the sedimentation of the cratonic intra-basin and the super-sequence Ⅰ B represents the filling and deposition of the intra-arc cratonic intra-rift basin. Jurassic Ⅱ is the sedimenta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stage of the foreland basin, in which the super-sequence Ⅱ A represents the filling and deposition of the 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 and the super-sequence Ⅱ B and super-sequence Ⅱ C are the sediments of the inland depress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tectonism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most grade Ⅲ sequences except that during the relatively stable Late Devonian-Carboniferous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craton evolution, the global sea level rise and fall The formation of its sequence played a greater role.
其他文献
分析了厄尔尼诺与湖南洞庭湖区洪涝的统计相关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简称副高 )与 1998年洞庭湖区洪涝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在厄尔尼诺次年洞庭湖区域出现洪涝的频率较大 ;副
研究了菲律宾蛤仔在加标沉积物中对Cd的蓄积.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Cd加标沉积物中,菲律宾蛤仔的蓄积量不同,在相同的时间Cd浓度越高,蛤仔的蓄积量越大.随着时间的增加,蓄积
根据调查和分析, 本文总结了南方花岗岩残积层路堑边坡坡面冲蚀的特征, 包括冲蚀类型、冲蚀发育特征、冲蚀发生发展过程等三个方面; 简要分析了坡面冲蚀影响因素; 探讨了坡面冲刷
济阳坳陷是中国东部一 个重要的中新 生代含油气盆 地,过去一直认 为该盆地为纯 张裂成因,但 近来盆地内负反 转构造的发现和研 究表明,该盆地在中生代发育早期 曾经历了负反转
对湘桂地区泥盆系钦防海槽和南丹- 河池台盆( 沟) 及灵山- 衡阳台盆( 沟) 中发育的硅质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给出了这些硅质岩为深水盆地沉积环境产物的解释,其成因类型既包括了
中国大别山双河超高压变质岩板中发育了一系列大理岩层和透镜体,其δ18O值介于+11.1‰~+20.5‰(SMOW)间,δ13C值介于+1.0‰~+5.7‰(PDB)间.详细调查表明,大理岩的氧、碳同位素
在空间光通信系统中, 由于卫星平台的振动, 使得光发射机发生摆动, 从而对通信系统的误码率产生影响。本文针对发射光束为高斯光束时, 振动对误码率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对山西中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地球物理场异常和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临汾北部和太原南部的灵石、介休一带,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今后应给予足够重视
本文阐述了九龙江河口 SD03孔 31个主要硅藻种的分布特征,并把该孔细分为3个硅藻段、9个硅藻带且结合~(14)C测年资料进行了地层的划分。结果表明,该孔全长36m的沉积物属于全新世沉积,全新世海
汞是地下流体监测预报地震的灵敏组分之一,针对目前汞观测网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汞测量方法中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剖析,指出蒸馏水、化学试剂、温度和吸附作用是造成观测结果波动大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减少误差、排除干扰和识别异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