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掌握涉华经济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78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长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压舱石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媒对中国经济的关注与日俱增,对中国市场动向的追踪愈发紧密。从宏观经济到公司新闻,国际主流媒体几乎每天都有关于中国的经济报道。《经济学人》杂志开辟了中国专栏,这是70年来首个新开国家专栏;金融时报网站也开辟了专门的中国新闻板块。中国经济新闻已是国际舆论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这种高曝光和强曝光也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得日趋复杂,误读、不实报道与偏颇的言论此起彼伏,对国际社会和市场决策者形成干扰,使其难以对中国经济的运行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早在201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启动新一轮汇改,完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新政实施后人民币汇率在市场的作用下开始下调,当时就有媒体借机宣称中国操纵汇率以获取不平等的出口优势。又比如,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多项经济指标略有放缓,海外一些智库和不少外媒就预测中国GDP增速会大幅度放缓,使劲唱衰中国经济。从“崩溃论”“硬着陆”到“明斯基时刻”,这些抹黑中国的论调总是在一定时段里交替上演,虽然甚嚣尘上却从未成真。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被贴过很多负面标签,比如“货币操纵国”“全球金融波动的根源”等。由于中国的崛起被老牌西方发达国家视为威胁,而经济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中之重,如何第一时间有效回应、撕碎海外舆论的负面标签,引导海外舆论客观中肯地理解中国的经济成就,在舆论引导中争取更大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一直是对外传播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此类报道,一开始觉得头痛不已,后来在与海外言论的数次交锋中,慢慢探索出些许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需要端正态度,不能陷入宣泄情绪的骂战中。许多报道往往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大多基于或者部分基于某些现实基础,因此稿件的当务之急是抓住事件的“牛鼻子”,抢占于我有利的论战高地。并且,为了增强说服力,最好能够多引用国际媒体所熟知并信任的机构和企业的观点。此外,许多负面论调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放大了个别案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影响,这时就需要将视角拉回到整体上来,以详实的数据和事实反击孤立事件。在写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努力熟悉外媒话语体系,以便能突破思维的局限,用贴近海外读者认知习惯的方式来阐述中国的经济现实。
  本文就尝试通过几个与外媒唇枪舌剑的案例,来对比分析涉华经济舆论引导的难点,结合采编心得,浅析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回应外媒不实言论,增强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更加有效地发出中国声音。
  站稳立场 保持舆论引导的战略定力
  外媒的涉华言论其实有明显的倾向,他们总是选取于己有利的角度,来渲染自己的论调。在进行回应时,如果就事论事,往往陷入不利的舆论环境中,无法进行有效的反驳。这时,就需要从其看似冠冕堂皇的论述中,识别出破绽和漏洞,进行有效回击。2017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海内外舆情正处于敏感期。欧盟中国商会发布报告抨击中国营商环境,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使外企境遇恶化,而本土企业却能够获得不平等的竞争优势。多家外媒都对这一报告进行报道,称外资在中国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舆情迅速恶化。欧盟中国商会是在华经营的欧洲企业的联合会,其报告系通过对成员企业的调研后所得出,似乎代表了企业对环境的真实感受,很难反驳。为了解真实的外企营商环境,使报道做到有的放矢,笔者查阅了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政府招商引资的情况,发现真实情况并非外企反映的那样恶劣。为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往往降低门槛,在优惠政策上极度慷慨,比如在土地费用减免、税收返还等方面,外企往往能享受到国内企业无法想象的优待。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正在打造公平开放的营商环境,对内外企业一视同仁,外企的“超国民待遇”也因此逐渐退出。因此,宏观上看,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不公平待遇之说并不成立。为此笔者撰写了英文评论《中国制造业崛起并非威胁》阐明了这些事实,并引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表态:中国欢迎外企参与“中国制造2025”,并将一视同仁。文章进一步强化和传递了中国政府的声音。这篇稿件的核心观点和当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对此事的表态被包括法新社在内的多家媒体转载。
  在实践中,笔者感到,写作中最忌讳的是被对方带乱了节奏。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反击时,要找准我方立场,并将其始终贯穿于稿件之中。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正稳步推进,当下采取的政策措施是适合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外界的指摘并非全无道理,如果从他们的立场出发考虑,甚至还相当有说服力,这就更需要我们在稿件采写中保持相当的定力,对中国国情、发展现实、发展历程越熟悉,对中外差异把握得越精准,就越有能力展示好中国的政策立场,获得好的传播效果。
  主动采访海外智库 拓展报道的国际化视野
  稿件引用信源不够国际化,是对外英文稿件国际传播力偏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对外财经报道中,中国官员、中国经济学家和中国学者仍然占据主要版面。大量引用本土观点,方便了采写,但却存在削弱传播效果的风险。客观来说,中国的崛起触碰到了先发国家的既得利益,对西方国家形成挑战。在此背景下,外媒难以保持客观公正。在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获得全球消费者青睐时,外媒抨击中国劳动者人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而当中国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迈向行业中高端时,国际舆论又惊呼中国企业抢占了国际市场,威胁了他国企业的饭碗。因此,涉及“利益之争”的稿件,本土观点、论据越多,就越容易被外界所忽视。而增加稿件的国际元素,尽可能多地引用国际同行所熟悉的信源,往往能增强外国读者的信赖感,强化稿件的信服力。
  2017年5月,美国信用评级公司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并在報告中称中国经济将持续放缓、政府债务继续走高、实体经济债务规模将快速上升。穆迪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这份报告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事件发生后,财政部迅速回应,我们做了对外播发,但总觉得意犹未尽。正在这时,摩根士丹利在北京召开峰会。作为全球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很受市场重视,笔者意识到这是一个主动引导舆论的好机会,争取到了对其首席执行官的专访,就债务风险、去杠杆进程和资本市场开放等热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与采访对象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获得了中肯的第一手评价。英文稿件《中国独家:摩根士丹利高闻认为中国的不确定性被高估》不仅引语生动,而且事实充分,数据翔实,有力说明了外资对中国市场前景应该充满信心的理由。这篇报道除被主流外宣媒体转载外,还获得多家外媒的引用和转载。
  笔者觉得,在我们的国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媒体也要更具开拓精神,更加主动地采访海外智库和研究机构,努力在新闻采集的环节就贴近西方受众,使我们自己尽快具备国际化的报道素养,更好地记录这个时代的发展进程。
  以大视野打破小切口的局限
  西方媒体擅长以微观视角切入,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反映宏观问题。这种小切口的新闻叙事方法本身并无不妥,但是如果局部问题被过度放大,就会造成错误的结论推导,对受众形成不符合事实的误导。2017年11月,英国《金融时报》刊登稿件《中国新一轮下岗潮带来挑战》,认为中国正面临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最大规模的下岗潮。根据笔者与相关分社记者的联合调研,截至发稿,受去产能措施影响的工人中,近半数已经过再培训,重新上岗,马钢在前三季度已实现近30亿元盈利,社保负担并不存在。此外,相较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早就不可同日而语,完全有能力解决好经济转型面临的就业挑战。当前,政府预估的180万受到影响的工人总数也仅占城市劳动力的0.4%,中国失业率实际上正处于2008年以来的最低位,中国的这一轮转型不仅是主动转型而且是自信的转型。稿件《为什么钢铁工人“下岗”不会损害中国经济》播发后,获得世界钢铁专家网、希腊航运新闻、铁合金在线等国际行业媒体采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新发展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围绕新“两步走”战略推进的一系列新举措也在逐步落地,如何在舆论交锋中客观全面地讲述中国经济故事,是对一线采编人员新闻素养的挑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我们的专业化水平才能稳步提高。
其他文献
作者黄平(Huang Ping),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简称“16+1”智库网络)秘书长。该书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由于中东欧地区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地区,该地区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日益频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者同时介绍了中国-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情况,作者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之前,中国于2002年建立了“16+1”合
期刊
中日關系过去几年持续低迷,据日本内阁府宣传室的调查结果:日本绝大多数国民认为中日关系交恶,对中国的亲近感日益减少。①究其原因,虽说观点众多,但是毋庸置疑,在日本构筑中国形象方面,日本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学者高井源司指出,中日双方本身存在相互认识差异,而两国的媒体正在扩大这种差异。②因此,作为日本国民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日本媒体是如何看待中国、又关注哪些方面等问题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近二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笔者自2011年起作为中国新闻社记者被派驻印度尼西亚,在六年的采访生涯中,耳闻目睹了印尼部分媒体对中国企业在印尼正常投资合作项目的谣言与抹黑,深深体会到总书记提出“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重大命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谣言再现:印尼媒体对中国
期刊
近年来,美国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争等多场局部战争。与此同时,打响了一场场其激烈程度不亚于正面战场的舆论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探析美国近年来舆论引导惯用的做法,有利于深刻认识适应当今世界军事变革新格局,扎实做好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战时舆论工作。  凸现国家利益原则,严格实行新闻管制  展开下文之前,先看两个典型实例:  据法新社2001年10月11日的
期刊
为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在日本民众中的影响力,北京大学“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深度研究”课题组2016年底在日本进行了大样本概率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大熊貓、中国烹饪和长城在日本民众中的认知度最高,中国烹饪、茶和大熊猫是日本民众最喜欢的三个中国文化符号。总体而言,日本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度远高于喜爱度,大多数文化符号的认知度和喜爱度的排名基本相符,也有些文化符合如布达拉宫、红河哈尼梯田等的认知
期刊
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大省,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往来密切,沿线特别是在悠久的历史交往中,建立了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的人际基础、文化基础和民众基础,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这些独特优势,加强福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福建及中国形象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辐射力、影响力,既有助于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整体进程,也事关“一带一路”国家倡议顺利推进的全局。依托Fac
期刊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引发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随着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该倡议又一次引发热议。“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大陆,覆盖全球超64%的人口和30%的GDP,其国际传播的良好效果是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塑造中国国际友好形象的机会。  媒体报道在“一帶一路”的国际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属性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当媒体给予议题某一属性更多
期刊
2014年3月5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对约3000名代表和更多通过官方电视台观看现场直播的人说,“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这份声明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将经济增长置于环境保护之上的政策,不少人怀疑中国能否会坚持到底。  声明已经过去四年,数据显示:中国正在获胜,并且是以创纪录的速度。特别是,仅仅在四年里,中国城市空气中细颗粒物浓度平均降低32%。  治理污染运动的
期刊
我作为一名美国问题的研究者,常常被人称作是“中国观察家”。其实,在过去的50多年里,美国问题才是我的主要研究对象,但我对中国也给予了颇多关注。当前,中国在生态文明、全球治理与文明互鉴等很多领域都提出了新的主张,这些方面引起了我的注意。  生态文明领域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领导人多次提及生态文明问题,并为此设定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且两国都意
期刊
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的交融互动更加深刻。作为国家对外宣传的窗口,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开通的外文网站既是对外介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也是增进世界对华了解、促进中外交流的有益纽带。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政府网站在对外交流与涉外服务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打造一流的政府外文网站已成为政府对外工作中值得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