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美术教学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课改的首要任务。
以下是我在美术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摆脱“像”
传统的美术课认为,课上的好坏就在于画画得好不好、像不像。一堂课下来,如果学生的作品画得都不像,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现在新课标要我们认识到让学生学习美术,不是让每一位学生将来都成为画家,而是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更滋润、更全面的发展。基于这个想法我在教学第十一册《鸟是我们的朋友》一课时,讲解鸟的头部和身体形状时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鸟头和身体,要求后一位学生画得不能重复前一位学生画的形状,逼着学生求新求异。通过这一活动,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有益于课堂教学。再例如在上小学美术第一册《我的太阳》一课时,教材以儿歌的形式对学生提出作业要求:画一画自己喜爱的太阳,它新奇又美丽。这样的作业要求很“宽松”,孩子们兴趣很浓,表现得无拘无束,他们创造的太阳有的带帽子,有的扎小辫,有的瞪着大大的眼睛,有的长着红红的嘴唇,色彩也是五颜六色的,充满了儿童特有的气息,他们表现的就是自己内心的感受,法国女画家依沙贝尔就说过:“绘画本来是充实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应该是轻松的享受,不要因绘画主题和绘画形式、方法、材料去伤脑筋,那样就失去了绘画的本质意义。”所以,我觉得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如想像、联想等打破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促使学生进行
创新思维,从而摆脱传统课中的“像”。
二、突出“变”
1.标准要变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淡化技能技巧的训练,而突出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但是在美术教学中,有一些学生也想标新立异,可是又不知如何立异的学生,有时我们会说“自己画、自己想”让他们随之任之,长此以往学生的想像力难以发挥到尽致。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可启发他们不一定非要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把好的作品改一改、变一变,同样是一种想像、一种创作,如在教美术教材第九册《退远的色彩和变化的笔触》时可以把书中的范画进行修改,把大点改成小点,把色彩变一变,暖调变成冷调、冷调变成暖调等等。这样学生也能得到一幅满意的作品,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又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保护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2.学习方式要变
现在的学生欢迎更有趣、形式更新颖的学习方式,“玩中学、玩即学”。现在新教材的课程内容“体验”味很浓,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的体验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有了拓延,强调老师、学生、环境,材料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着这一精神,教学《画表情》时,利用多方面手段调动学生,看表情猜味道、表情相片、表情歌、拼图游戏、动画歌谣等,让每个学生都真正的动起来,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理解、表达、表现、思考一系列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来掌握表情变化。
三、要“创新”
我们经常提到“创新”二字,尝试在教学方法中创新,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进行创新,但是我认为我们也不应忽略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进行创新,即对课本创新。现在我们的新版教材已经出版了,但是种种原因我们还是使用旧版教材,我想说的是,对现有的教材,我们不能认为就不能进行课改了,我们完全可以灵活运用。比如现在的教材内容比较散,每一册五花八门,手工、线描、国画、命题画,我想能不能稍微调整一下,有的学生爱上的多加一些内容,让他们吃饱、吃透。不需要的就删掉或减少。象我讲的第九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一课,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色彩,并能区别出色彩的冷暖倾向,能运用统一色调作画,并让学生能正确合理的在生活中使用色彩。分析这一目的,我觉得内容并不是很深而且很接近学生生活。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应该及早让孩子接受这一内容的训练,所以我尝试用四年级的学生,结果发现他们完全能够接受而且在理解上也有一定的深度。
另外,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也提倡我们自己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来补充现有的教材。如浙江的剪纸、吴淞的篆刻、上海的脸谱、我们学校的陶艺课程,陶艺课让孩子们有了动手亲近自然的机会,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艺教室成了孩子们嬉闹、玩耍的乐园,也成了孩子们体验成功,创造发明的摇篮。在这里,孩子们的身心放松了,自我实现了,个性发展了,潜能开发了。《鬼脸笔筒》就是这样一节生动的陶艺课,它在前几节陶艺技法的基础上,让孩子们为笔筒赋予有趣的鬼脸形象。这课题已经注入了活动的趣味,相信这将会成为孩子们难忘的一堂课。通过这些尝试,我觉得新课程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天地,而且给教师一块更大的展示空间,真诚的希望大家都能投身到课程的改革中来。
四、要引入“多媒体”
随着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使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赖于计算机工作学习已是摆在育人机构面前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但是计算机教育要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于是,我尝试将多媒体计算机引入美术课堂,建构一种新型的美术教学模式,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练习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如:教学《戏曲脸谱》一课时,由于同学们对戏曲知识的了解不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所以我利用自制的软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首先播放了一段京剧《大闹天宫》的片段,随后导入戏曲脸谱,师生在古曲的伴随下共同欣赏优秀的脸谱作品,使学生在边听,边看中仿佛一下进入了戏曲的世界中。这时学生通过创设的戏曲意境很容易就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欲望。接下来同学会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各种脸谱有什么不同?不同脸谱应该怎样画?然后再一一通过软件演示给同学,从而使学生对戏曲知识及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后,同学们还觉得意犹未尽,最后我们在《说唱脸谱》的歌声中结束了这节课。
此外运用媒体,自主探究。
如《色彩给人的感觉》一课,开始通过欣赏两幅美丽的图片:《旭日东升》、《夜幕下的海滨》,学生很容易能说出画面给人的感觉,这时我很自然的问道,现在如果老师把这两幅画的色彩对调一下,同一幅画你还会有同样的感受吗?并利用电脑快速的把这两幅画的颜色对调一下,学生很容易的就比较出来,从而得出结论:色彩本身就有冷暖之分。这时再讲解就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这时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点——绿色。分辨绿色的冷暖是本课的难点之一,绿色——这个颜色到底是冷是暖学生争执不下,各持己见。
教师适时地出示两幅绿色图片让学生感受、分析,找出不同使用PHOTOSHOP等软件,将不同画面中的绿色的成分进行修改,是学生明白当绿色中黄的成分偏多时颜色偏暖;蓝的成分偏多时偏冷。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一个难点。
可见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及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以上我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希望能和全区的同行们交流,希望大家能够留下宝贵意见。谢谢!
以下是我在美术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摆脱“像”
传统的美术课认为,课上的好坏就在于画画得好不好、像不像。一堂课下来,如果学生的作品画得都不像,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现在新课标要我们认识到让学生学习美术,不是让每一位学生将来都成为画家,而是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更滋润、更全面的发展。基于这个想法我在教学第十一册《鸟是我们的朋友》一课时,讲解鸟的头部和身体形状时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鸟头和身体,要求后一位学生画得不能重复前一位学生画的形状,逼着学生求新求异。通过这一活动,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有益于课堂教学。再例如在上小学美术第一册《我的太阳》一课时,教材以儿歌的形式对学生提出作业要求:画一画自己喜爱的太阳,它新奇又美丽。这样的作业要求很“宽松”,孩子们兴趣很浓,表现得无拘无束,他们创造的太阳有的带帽子,有的扎小辫,有的瞪着大大的眼睛,有的长着红红的嘴唇,色彩也是五颜六色的,充满了儿童特有的气息,他们表现的就是自己内心的感受,法国女画家依沙贝尔就说过:“绘画本来是充实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应该是轻松的享受,不要因绘画主题和绘画形式、方法、材料去伤脑筋,那样就失去了绘画的本质意义。”所以,我觉得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如想像、联想等打破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促使学生进行
创新思维,从而摆脱传统课中的“像”。
二、突出“变”
1.标准要变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淡化技能技巧的训练,而突出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但是在美术教学中,有一些学生也想标新立异,可是又不知如何立异的学生,有时我们会说“自己画、自己想”让他们随之任之,长此以往学生的想像力难以发挥到尽致。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可启发他们不一定非要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把好的作品改一改、变一变,同样是一种想像、一种创作,如在教美术教材第九册《退远的色彩和变化的笔触》时可以把书中的范画进行修改,把大点改成小点,把色彩变一变,暖调变成冷调、冷调变成暖调等等。这样学生也能得到一幅满意的作品,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又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保护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2.学习方式要变
现在的学生欢迎更有趣、形式更新颖的学习方式,“玩中学、玩即学”。现在新教材的课程内容“体验”味很浓,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的体验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有了拓延,强调老师、学生、环境,材料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着这一精神,教学《画表情》时,利用多方面手段调动学生,看表情猜味道、表情相片、表情歌、拼图游戏、动画歌谣等,让每个学生都真正的动起来,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理解、表达、表现、思考一系列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来掌握表情变化。
三、要“创新”
我们经常提到“创新”二字,尝试在教学方法中创新,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进行创新,但是我认为我们也不应忽略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进行创新,即对课本创新。现在我们的新版教材已经出版了,但是种种原因我们还是使用旧版教材,我想说的是,对现有的教材,我们不能认为就不能进行课改了,我们完全可以灵活运用。比如现在的教材内容比较散,每一册五花八门,手工、线描、国画、命题画,我想能不能稍微调整一下,有的学生爱上的多加一些内容,让他们吃饱、吃透。不需要的就删掉或减少。象我讲的第九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一课,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色彩,并能区别出色彩的冷暖倾向,能运用统一色调作画,并让学生能正确合理的在生活中使用色彩。分析这一目的,我觉得内容并不是很深而且很接近学生生活。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应该及早让孩子接受这一内容的训练,所以我尝试用四年级的学生,结果发现他们完全能够接受而且在理解上也有一定的深度。
另外,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也提倡我们自己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来补充现有的教材。如浙江的剪纸、吴淞的篆刻、上海的脸谱、我们学校的陶艺课程,陶艺课让孩子们有了动手亲近自然的机会,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艺教室成了孩子们嬉闹、玩耍的乐园,也成了孩子们体验成功,创造发明的摇篮。在这里,孩子们的身心放松了,自我实现了,个性发展了,潜能开发了。《鬼脸笔筒》就是这样一节生动的陶艺课,它在前几节陶艺技法的基础上,让孩子们为笔筒赋予有趣的鬼脸形象。这课题已经注入了活动的趣味,相信这将会成为孩子们难忘的一堂课。通过这些尝试,我觉得新课程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天地,而且给教师一块更大的展示空间,真诚的希望大家都能投身到课程的改革中来。
四、要引入“多媒体”
随着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使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赖于计算机工作学习已是摆在育人机构面前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但是计算机教育要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于是,我尝试将多媒体计算机引入美术课堂,建构一种新型的美术教学模式,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练习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如:教学《戏曲脸谱》一课时,由于同学们对戏曲知识的了解不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所以我利用自制的软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首先播放了一段京剧《大闹天宫》的片段,随后导入戏曲脸谱,师生在古曲的伴随下共同欣赏优秀的脸谱作品,使学生在边听,边看中仿佛一下进入了戏曲的世界中。这时学生通过创设的戏曲意境很容易就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欲望。接下来同学会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各种脸谱有什么不同?不同脸谱应该怎样画?然后再一一通过软件演示给同学,从而使学生对戏曲知识及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后,同学们还觉得意犹未尽,最后我们在《说唱脸谱》的歌声中结束了这节课。
此外运用媒体,自主探究。
如《色彩给人的感觉》一课,开始通过欣赏两幅美丽的图片:《旭日东升》、《夜幕下的海滨》,学生很容易能说出画面给人的感觉,这时我很自然的问道,现在如果老师把这两幅画的色彩对调一下,同一幅画你还会有同样的感受吗?并利用电脑快速的把这两幅画的颜色对调一下,学生很容易的就比较出来,从而得出结论:色彩本身就有冷暖之分。这时再讲解就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这时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点——绿色。分辨绿色的冷暖是本课的难点之一,绿色——这个颜色到底是冷是暖学生争执不下,各持己见。
教师适时地出示两幅绿色图片让学生感受、分析,找出不同使用PHOTOSHOP等软件,将不同画面中的绿色的成分进行修改,是学生明白当绿色中黄的成分偏多时颜色偏暖;蓝的成分偏多时偏冷。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一个难点。
可见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及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以上我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希望能和全区的同行们交流,希望大家能够留下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