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我国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的一个发展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来说,融资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广泛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体制机制创新仍然是一项中长期的重要课题。作为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渠道,近年来银行信贷服务有了明显改善,从四大银行到其他股份制、区域性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进行了大量制度安排和产品创新,但是应当看到银行服务只是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市场中介服务、公共行政服务也是中小企业信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改善中小企业信贷环境的活动中必须统筹考虑,以免出现“短板效应”。本文以盘锦市近年来实践为案例,对当前形势下统筹改善中小企业信贷环境路径进行了探讨。
2008年以来盘锦市中小企业贷款变化特点分析
中小企业贷款比例逐渐提高,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008年,盘锦市银行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90.4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46.6%,分别低于全国5.6个百分点和全省8.8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79.7亿元,占银行机构各项贷款累放总量的27.4%。2009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81.5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59.9%,分别高于全国6.7个百分点和全省6.0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49.3亿元,占全部累放总量的38.4%。2010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19.2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65.6%,分别高于全国8.7个百分点和全省8.9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24.9亿元,占全部累放总量的37.8%。从增长变化看,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增速来看,2009年9月以来,盘锦市银行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增速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009年末,各项贷款余额增幅51.5%,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幅100.8%;2010年,各项贷款余额增幅20.1%,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幅20.8%。
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贷款满足度提高。2008~2010年,盘锦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中中长期贷款总量分别为15.1亿元、80.4亿元、92.3亿元,其中,1~3年期贷款占中小企业贷款总量比重分别为16.5%、17.0%、13.8%;3年期以上贷款占比分别为不足1%、27.1%、27.8%。中长期贷款总量稳定增长和比重上升,表明中小企业贷款满足度逐年提高。
中小企业贷款行业分布呈现分散趋势,贷款覆盖面扩大。从盘锦市银行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行业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但呈逐渐分散态势。2008~2010年,上述三个行业贷款合计占比分别为74.8%、75.6%、68%,仍然集中,但总体比例呈下降趋势,与之相对应,贷款逐渐流向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这三个行业贷款余额合计占比由2008年的13.6%上升到2010年的17.9%,说明了贷款行业分布逐渐均匀化,以前相对弱小、贷款难的行业信贷支持率提高,这种变化有助于辖内中小企业的均衡发展。
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更趋弹性。2008年以前,银行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参考基准利率上浮。2008年以后,银行机构改变对中小企业“一刀切”的定价方法,按照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综合考虑不同贷款客户的风险、成本、收益制定差异化的风险定价策略。
统筹改善中小企业信贷环境的创新视角
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盘锦市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意义重大。不仅由于中小企业是盘锦市发展接续产业、摆脱经济锁定效应、实现向海发展的市场主体,而且因为长期以来盘锦市资源型经济结构的“挤出效应”使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金融机构长期形成的“业务模式的油田板块性、盈利模式的依托性”,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是经济金融运行中十分突出的矛盾。之所以近年来呈现出以上较大变化,切实推动了大批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本在于能够坚持多维视角,采取有效创新方式,建立了公共行政服务、市场中介服务、银行信贷服务相匹配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体系,大大提升了贷款可得性。
加大区域信贷政策引导,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提高信贷创新效率,是切实改善中小企业银行信贷服务的着力点
一是强化货币政策导向。出于成本收益考虑,商业银行信贷营销偏好大企业,这是制约中小企业信贷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近年来国家在宏观调控中,始终把中小企业列入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强调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但由于调控政策的宏观性,基层实施效果不一,与政策设计和总体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客观需要对基层银行机构贯彻执行中小企业信贷政策设计相应的政策效果评估考核机制,强化区域引导。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在辽宁省率先建立实施了综合信贷政策效果评估机制,通过一整套系统、科学的评估计算方法,全面评价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执行效果,每半年发布一次,指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宏观货币政策,切实改善信贷服务。在评估体系设计中,始终把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列为重要指标,设定了较高的权重系数,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服务。该机制运行以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切实发挥了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积极作用,强化了国家货币信贷政策的区域导向力,得到了上级行和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是提高银企对接效率。银企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一个基本问题,地方政府和银行管理部门普遍采取银企对接会、洽谈会等形式,促进信息交流。但这种传统的对接方式,多数“只联络、不管理,只牵线、不跟踪”,对接效果大打折扣。针对银企对接会、签约会等传统对接方式成功率较低的现实问题,盘锦市创造性地建立了贷款咨询评估机制,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定期组织辖区金融机构集中对全市中小企业贷款项目进行论证,逐一分析论证企业贷款条件,第一时间将符合条件的企业向银行重点推介;对基本符合条件的项目和企业提出完善相关手续的指导意见;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和企业通过实地调研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有效改变了传统对接方式“对接数量多,资金落实难”的状况,节省了调查评估时间,提高了信贷资金到位效率。2009年以来,推动金融机构对352户企业和重点项目投放信贷资金122.8亿元。
三是突出金融创新实效。创新的实现有赖于创新主体、创新本身的均衡。根据金融创新理论,金融业创新均衡主要决定于银行创新需求及供给的相互作用。创新均衡只有在创新需求者与创新供给者均乐于接受的条件下方能达到。基于这种理解,盘锦市在对中小企业信贷创新活动中,坚持从解决制约信贷供给的矛盾入手,努力创造实现创新供需均衡的条件。在盘锦市小企业联保贷款创新实践中,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调研发现,小企业联保贷款的市场需求是广泛存在的,决定联保贷款创新实现的关键问题在于供给者的意愿与能力。国有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更倾向于保理等贸易融资业务,对仍然属于传统借贷方式的小企业联保贷款参与意愿不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出于业务竞争、市场拓展和盈利的考虑,实际存在开办企业联保贷款意愿,并且对于小企业相对额度较小的贷款需求,也具备满足能力,但在微观管理机制、风险补偿缺位等金融约束条件下,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人民银行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围绕制约供需均衡的矛盾问题,通过出台政府扶持政策、解决基层机构金融创新权限的制度安排,使上述金融机构开办联保贷款成为可行,最终实现了金融产品创新。截至2011年4月末,累计投放贷款1410万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及辽宁省政府充分肯定了盘锦经验。按照同样的创新思路,盘锦市积极组织引导金融机构依托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开办保理业务,有效解决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辽河油田附属中小企业到期贷款偿还难等问题,2009年以来,辖内金融机构累计办理保理业务132笔,金额21亿元。
以金融生态建设为主线,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发挥财政政策对信贷政策的杠杆作用,是切实改善中小企业信贷公共行政服务环境的切入点
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持续稳定获得金融资源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于大量处于成长期的有市场、有效益,但尚未形成足够银行信用的中小企业而言,能否取得有效金融支持,扩大生产经营,完成商业信用和财务信用的积累,根本取决于所处地区金融生态建设程度。其间又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生产周期短、周转速度快等经营特点,决定了其资金需求“短、频、快”特征,在选择信贷融资行为中,对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项目立项、可研、环评、土地抵押登记等公共行政服务时效性要求很高;二是中小企业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缺乏信用支持等现实问题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约束强化的矛盾,使得大量中小企业贷款需求达不到银行条件,急需地方财政建立合理的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提高财政资金对银行贷款的杠杆率,建立可持续的中小企业信贷促进机制。以此为出发点,盘锦市紧紧围绕改善公共行政服务积极开展创新。
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通过推动盘锦市委、市政府联合转发人民银行起草的《加强盘锦市金融生态建设的意见》,在辽宁省率先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在中心支行的积极建议下,地方政府实施了“守信示范工程”,全面开展政府及其直属部门、关联企业拖欠贷款清理工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投资环境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二项工作措施,针对企业提出了“实行项目审批限时办结制”、“企业设立类项目原则上控制在7个工作日以内”,“实行企业登记条件放宽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电信、电力、航空、铁路、石油、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垄断行业及领域”等多项措施;对于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相关问题的报告》中具体的风险补偿基金额度和运作机制建议,政府高度重视,纳入了决策程序。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意见》,以“征信+信贷”为模式,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特别是通过银税政务协同,提高了中小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提升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效率与质量。截至2011年4月末,已累计采集加载中小企业信息2196户,取得银行授信意向中小企业875户,据此获得银行贷款企业487户,金额132.2亿元。盘锦市中心支行相关做法在人民银行总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现场会”上做了经验交流,盘锦市被人民银行总行确定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
降低成本,拓展功能,壮大主体,是切实改善中小企业信贷中介服务的基本点
担保机构担保能力满足不了中小企业需求、抵押贷款中介收费过高等实际问题,反映出了市场中介服务与中小企业融资的不适应性。而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财务不规范,也呼唤市场中介提供相应的辅导性服务。针对这些问题,盘锦市积极探索有效解决途径。
一是规范抵押登记收费。针对银行和企业普遍反映的企业抵押贷款收费高、评估期限与贷款期限不匹配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多次通过工作汇报会、金融形势分析会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正式反映,最终推动盘锦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规范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收费的意见》,明确提出“除为保证贷款资金安全所必须的法定登记外,不得随意要求其他任何登记和收费”;“办理不动产登记按件收费”、“在贷款期限内,评估机构不得对抵押物重复进行评估收费”、“登记部门不得强制进行公证、鉴证”、“相关部门办理抵押手续时限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等6个方面共14项规范性措施,切实减轻了中小企业贷款成本,加快了融资进度。
二是拓宽评级服务范围。一方面,督促和指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外部评级的揭示风险功能防范信贷风险,外部评级使用范围已由地方性金融机构拓展至国有商业银行,初步发挥了中小企业二次筛选和预警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指导信用评级机构承担企业财务培训任务,辅导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为达到银行受理门槛创造基础条件,得到了企业和银行的普遍欢迎。
三是扩大担保市场规模。以担保机构信用评级为切入点,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扩大与担保机构合作。2008年以来,全市新增担保机构27家,新增注册资本17.9亿元,是2007年末的3.9倍,累计为2812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87.4亿元,是2007年末的7.6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
2008年以来盘锦市中小企业贷款变化特点分析
中小企业贷款比例逐渐提高,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008年,盘锦市银行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90.4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46.6%,分别低于全国5.6个百分点和全省8.8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79.7亿元,占银行机构各项贷款累放总量的27.4%。2009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81.5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59.9%,分别高于全国6.7个百分点和全省6.0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49.3亿元,占全部累放总量的38.4%。2010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19.2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65.6%,分别高于全国8.7个百分点和全省8.9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24.9亿元,占全部累放总量的37.8%。从增长变化看,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增速来看,2009年9月以来,盘锦市银行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增速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009年末,各项贷款余额增幅51.5%,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幅100.8%;2010年,各项贷款余额增幅20.1%,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幅20.8%。
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贷款满足度提高。2008~2010年,盘锦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中中长期贷款总量分别为15.1亿元、80.4亿元、92.3亿元,其中,1~3年期贷款占中小企业贷款总量比重分别为16.5%、17.0%、13.8%;3年期以上贷款占比分别为不足1%、27.1%、27.8%。中长期贷款总量稳定增长和比重上升,表明中小企业贷款满足度逐年提高。
中小企业贷款行业分布呈现分散趋势,贷款覆盖面扩大。从盘锦市银行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行业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但呈逐渐分散态势。2008~2010年,上述三个行业贷款合计占比分别为74.8%、75.6%、68%,仍然集中,但总体比例呈下降趋势,与之相对应,贷款逐渐流向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这三个行业贷款余额合计占比由2008年的13.6%上升到2010年的17.9%,说明了贷款行业分布逐渐均匀化,以前相对弱小、贷款难的行业信贷支持率提高,这种变化有助于辖内中小企业的均衡发展。
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更趋弹性。2008年以前,银行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参考基准利率上浮。2008年以后,银行机构改变对中小企业“一刀切”的定价方法,按照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综合考虑不同贷款客户的风险、成本、收益制定差异化的风险定价策略。
统筹改善中小企业信贷环境的创新视角
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盘锦市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意义重大。不仅由于中小企业是盘锦市发展接续产业、摆脱经济锁定效应、实现向海发展的市场主体,而且因为长期以来盘锦市资源型经济结构的“挤出效应”使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金融机构长期形成的“业务模式的油田板块性、盈利模式的依托性”,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是经济金融运行中十分突出的矛盾。之所以近年来呈现出以上较大变化,切实推动了大批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本在于能够坚持多维视角,采取有效创新方式,建立了公共行政服务、市场中介服务、银行信贷服务相匹配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体系,大大提升了贷款可得性。
加大区域信贷政策引导,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提高信贷创新效率,是切实改善中小企业银行信贷服务的着力点
一是强化货币政策导向。出于成本收益考虑,商业银行信贷营销偏好大企业,这是制约中小企业信贷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近年来国家在宏观调控中,始终把中小企业列入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强调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但由于调控政策的宏观性,基层实施效果不一,与政策设计和总体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客观需要对基层银行机构贯彻执行中小企业信贷政策设计相应的政策效果评估考核机制,强化区域引导。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在辽宁省率先建立实施了综合信贷政策效果评估机制,通过一整套系统、科学的评估计算方法,全面评价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执行效果,每半年发布一次,指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宏观货币政策,切实改善信贷服务。在评估体系设计中,始终把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列为重要指标,设定了较高的权重系数,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服务。该机制运行以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切实发挥了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积极作用,强化了国家货币信贷政策的区域导向力,得到了上级行和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是提高银企对接效率。银企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一个基本问题,地方政府和银行管理部门普遍采取银企对接会、洽谈会等形式,促进信息交流。但这种传统的对接方式,多数“只联络、不管理,只牵线、不跟踪”,对接效果大打折扣。针对银企对接会、签约会等传统对接方式成功率较低的现实问题,盘锦市创造性地建立了贷款咨询评估机制,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定期组织辖区金融机构集中对全市中小企业贷款项目进行论证,逐一分析论证企业贷款条件,第一时间将符合条件的企业向银行重点推介;对基本符合条件的项目和企业提出完善相关手续的指导意见;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和企业通过实地调研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有效改变了传统对接方式“对接数量多,资金落实难”的状况,节省了调查评估时间,提高了信贷资金到位效率。2009年以来,推动金融机构对352户企业和重点项目投放信贷资金122.8亿元。
三是突出金融创新实效。创新的实现有赖于创新主体、创新本身的均衡。根据金融创新理论,金融业创新均衡主要决定于银行创新需求及供给的相互作用。创新均衡只有在创新需求者与创新供给者均乐于接受的条件下方能达到。基于这种理解,盘锦市在对中小企业信贷创新活动中,坚持从解决制约信贷供给的矛盾入手,努力创造实现创新供需均衡的条件。在盘锦市小企业联保贷款创新实践中,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调研发现,小企业联保贷款的市场需求是广泛存在的,决定联保贷款创新实现的关键问题在于供给者的意愿与能力。国有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更倾向于保理等贸易融资业务,对仍然属于传统借贷方式的小企业联保贷款参与意愿不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出于业务竞争、市场拓展和盈利的考虑,实际存在开办企业联保贷款意愿,并且对于小企业相对额度较小的贷款需求,也具备满足能力,但在微观管理机制、风险补偿缺位等金融约束条件下,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人民银行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围绕制约供需均衡的矛盾问题,通过出台政府扶持政策、解决基层机构金融创新权限的制度安排,使上述金融机构开办联保贷款成为可行,最终实现了金融产品创新。截至2011年4月末,累计投放贷款1410万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及辽宁省政府充分肯定了盘锦经验。按照同样的创新思路,盘锦市积极组织引导金融机构依托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开办保理业务,有效解决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辽河油田附属中小企业到期贷款偿还难等问题,2009年以来,辖内金融机构累计办理保理业务132笔,金额21亿元。
以金融生态建设为主线,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发挥财政政策对信贷政策的杠杆作用,是切实改善中小企业信贷公共行政服务环境的切入点
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持续稳定获得金融资源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于大量处于成长期的有市场、有效益,但尚未形成足够银行信用的中小企业而言,能否取得有效金融支持,扩大生产经营,完成商业信用和财务信用的积累,根本取决于所处地区金融生态建设程度。其间又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生产周期短、周转速度快等经营特点,决定了其资金需求“短、频、快”特征,在选择信贷融资行为中,对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项目立项、可研、环评、土地抵押登记等公共行政服务时效性要求很高;二是中小企业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缺乏信用支持等现实问题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约束强化的矛盾,使得大量中小企业贷款需求达不到银行条件,急需地方财政建立合理的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提高财政资金对银行贷款的杠杆率,建立可持续的中小企业信贷促进机制。以此为出发点,盘锦市紧紧围绕改善公共行政服务积极开展创新。
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通过推动盘锦市委、市政府联合转发人民银行起草的《加强盘锦市金融生态建设的意见》,在辽宁省率先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在中心支行的积极建议下,地方政府实施了“守信示范工程”,全面开展政府及其直属部门、关联企业拖欠贷款清理工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投资环境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二项工作措施,针对企业提出了“实行项目审批限时办结制”、“企业设立类项目原则上控制在7个工作日以内”,“实行企业登记条件放宽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电信、电力、航空、铁路、石油、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垄断行业及领域”等多项措施;对于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相关问题的报告》中具体的风险补偿基金额度和运作机制建议,政府高度重视,纳入了决策程序。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意见》,以“征信+信贷”为模式,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特别是通过银税政务协同,提高了中小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提升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效率与质量。截至2011年4月末,已累计采集加载中小企业信息2196户,取得银行授信意向中小企业875户,据此获得银行贷款企业487户,金额132.2亿元。盘锦市中心支行相关做法在人民银行总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现场会”上做了经验交流,盘锦市被人民银行总行确定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
降低成本,拓展功能,壮大主体,是切实改善中小企业信贷中介服务的基本点
担保机构担保能力满足不了中小企业需求、抵押贷款中介收费过高等实际问题,反映出了市场中介服务与中小企业融资的不适应性。而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财务不规范,也呼唤市场中介提供相应的辅导性服务。针对这些问题,盘锦市积极探索有效解决途径。
一是规范抵押登记收费。针对银行和企业普遍反映的企业抵押贷款收费高、评估期限与贷款期限不匹配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多次通过工作汇报会、金融形势分析会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正式反映,最终推动盘锦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规范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收费的意见》,明确提出“除为保证贷款资金安全所必须的法定登记外,不得随意要求其他任何登记和收费”;“办理不动产登记按件收费”、“在贷款期限内,评估机构不得对抵押物重复进行评估收费”、“登记部门不得强制进行公证、鉴证”、“相关部门办理抵押手续时限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等6个方面共14项规范性措施,切实减轻了中小企业贷款成本,加快了融资进度。
二是拓宽评级服务范围。一方面,督促和指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外部评级的揭示风险功能防范信贷风险,外部评级使用范围已由地方性金融机构拓展至国有商业银行,初步发挥了中小企业二次筛选和预警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指导信用评级机构承担企业财务培训任务,辅导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为达到银行受理门槛创造基础条件,得到了企业和银行的普遍欢迎。
三是扩大担保市场规模。以担保机构信用评级为切入点,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扩大与担保机构合作。2008年以来,全市新增担保机构27家,新增注册资本17.9亿元,是2007年末的3.9倍,累计为2812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87.4亿元,是2007年末的7.6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盘锦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