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了财富,并不等于能让年轻人回乡;有了文化自信和生活尊严,远离故土的人们才会最终找到回归的信念。”
從福州开车1.5小时,我们就穿越一梦,置身于历史水洗过的鹅卵石小道上了。老牌楼下着蓝布衫的老翁正在抽烟叶,看见我们的镜头,巧妙一转,把脸隐到了木梁后,倒是一只大黄狗毫不避忌地走入了C位,又引我们随它踱步穿过大榕树下的木质吊脚楼,走到豁然开朗的大樟溪古渡口:远山绵延、时空交错,这里分明是福州永泰县下辖的古镇嵩口,但明清时期水路通商的繁盛景象却无声地叠加在现时仿若静止的风景上。作为福州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如今的嵩口安静又闲适,心甘情愿地在时代行列中掉了队。但历史与人文的记忆却不肯轻易抛却它,它们终日随着大樟溪从这里流向永泰县城,注人闽江,到达福州,再继续奔向远方……沿着江边散步,那些尚住着人家,或早已废弃的豪屋大厝执拗地讲述着曾经巨富大贾的派头,荒草杂生也不怕,只因屋前的大榕树还蓊郁沃若,树下操着方言的孩童还追逐打闹,根系还在,记忆也仍鲜活。而对生长在都会中的我们来说,这浸透了时光浓汁的一隅,最是奢侈。
月溪花渡的读书声
原来乡村不仅有番茄和土豆,真的还有诗与远方。自然而然地,他就地取材建起了长在竹林里的“竹里馆”。
月洲村位于永泰县城与嵩口之间,要来嵩口,不能不先到风景怡然的月洲。袁晓龙初到月洲,也只是为了种点小菜、养点小鸡,过点乡闲日子。可是这个距离嵩口古镇不过10分钟车程的小村落,却在“桃红李白、竹青月明”的自然山水之外,给了他沉甸甸的文脉震撼。’“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写出这首沉郁慷慨《贺新郎》的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元干,正是出生在这个小村中。大概是因为村里有条桃花溪,又正对着笔架山,风水养人,这小村庄总出大“学霸”。自宋以降,这个不过百户、千人的村子曾出过一位状元、50位进士,甚至还有张肩孟父好6人、6进士、6位同朝、祖孙三代18人做官的“传奇”.而张元干幼时最爱流连处、建于宋朝的“寒光阁”形制仍在,乾隆御批建造的古庄寨“宁远庄”样貌依稀,“这样一个学霸村,我来时却听说村里唯一的小学已经停办,年轻人都到外面去了……”教师出身的袁晓龙百感交集,“想起电影《海角七号》里村代表的感叹,‘这么美的大海,为什么年轻人就是不回来呢?’”没有年轻人的美丽乡村,纵守着耕读传家的千载良风,又将何以为继?
于是,他把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梦抛诸脑后,“我想建一座图书馆,为孩子们留一处精神高地。”袁晓龙带着这个想法行动了。地址就选在20世纪60年代始建、彼时已成“闲置产业”的月洲发电站。这座两层夯土式建筑,北临桃花溪、南面李树园,东侧是绵延的竹林,近旁还有让作家舒国治赞不绝口的两棵老柿子树。于是图书馆的名字应运而生一月溪花渡。“因为它原是发电站,溪水像瀑布一般从建筑中穿过,如同村里的流水别墅’。”这让他仔细思考,到底怎样一座建筑才对得起如此自然、如此人文?
“我们决定做一个‘隐退’的房子:让建筑隐人山水,把姿态退给阅读。”图书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建筑的木架结构,将原本的夯土墙进一步打开,采用全锈钢板框架,引入宽阔的风景窗。“让光线进来。”这是袁晓龙第一次看到这个建筑时从内心冒出来的想法,这光不仅指自然光。风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光?因为“看见”对村里的孩子来说太重要了,“看见’决定了眼界,眼界关乎着胸怀。
斜对着寒光阁,图书馆以一条玻璃阳光长廊将来客引入室内,正中新添的12米挑高天井书架正是要让每个来人对书籍行一次仰视礼。一层书店与文创空间显得亲和有序,又因近水的缘故,让人通身舒泰。二层.阅读空间更显庄重,北面长7米的书榻式风景窗如同手卷展开,框住的不正是宋时的同般风景?但为了在原有的夯土墙上开这道窗,连村里最老道的匠人也不敢干。袁晓龙坚持跟本村的工匠合作,为了修复一个屋顶,装修队一个半月就能完成的工作,工匠们整整花费3个月。“但这项目要传统、要用心,它可不是一次装修啊!”同样他也跟工匠们学到不少,譬如如何用旧生土和切碎的稻梗一起搅拌、发酵制作修复泥。还有要在墙上喷一层夯土保护液,表面才不会因风雨侵蚀而剥落。至于外墙上曾经覆盖的白石灰,都得用手一点点铲除,才露出了现今我们看到的原生态夯土肌理。“尊重,不仅是尊重老建筑本身,还要尊重它原生的环境关系与人文肌理。我希望这个图书馆能与月洲的自然人文互为风景,从此开启我们的理想一在山水间诗意地阅读。”
從开业之初村童们的怯生生,到如今孩子们开心地融入这片阅读海洋,还有周末来此的城市孩童们的欢声笑语,袁晓龙为自己的初心感到安慰。如今他建的图书馆,不论城里、乡下,人进来了就一视同仁,在书籍面前,人平等。“其实我的这个念头也有很多‘私心’,教师出身的我每次看到留守儿童捧着城里人捐的书,在田间路头、断壁残垣间阅读,总是莫名心酸。我想把城里的人文 美学图书馆搬进乡村。我希望大家都能看到,一个在城市消失了的图书馆,在山水间却能重生。”所以他与福建著名的晓风书屋合作,挑选最新、最美、最人文的12000册书籍陈列于此,不需要捐赠,没有破书、脏书、盗版书,在这个置身山水田园的图书馆中.在书本和知识的面前,人人都有尊严。
没想到这样原以为“孤独”的图书馆却在网络上大火起来,让不少相隔千万里的朋友也向往不已:原来乡村不仅有番茄和土豆,真的还有诗与远方。于是自然而然地,他又就地取材建起了长在竹林里的民宿“竹里馆”;紧靠两棵老柿子树的地方还有既可观柿子,又能摘柿子的真正的“柿子树餐厅”。更有甚者,袁晓龙还把村里废弃的旧小学校舍用建筑和设计“重启”了,并为之取名“孩子的院子”。“孩子们在这里都玩疯了!”这是最让他感动的场景。
来嵩口,松气
嵩口古镇什么都慢,但又充满了故事感。这可不是我的臆想,站在那个有著名书法家赵玉林先生手书的四个大字“群贤毕集”的牌楼下面,我们听青年设计师石浩男为我们讲故事:这个名叫“德星楼”的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五百岁了。“德星楼”的二层供奉着林公大使一传说他 名叫林惠,是永泰汤埕人。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在文天祥的号召下,林惠与兄弟加入抗元大军。林惠战死后,头颅不见了,身体却出现在嵩口的楼下潭。当时他衣服上绣着的莲花浮出水面,村民觉得河上开莲是吉兆,就建了这个“得身楼”来祭奠他,后来演变成“德星楼”。据说他的首级后来出现在汤埕村,那里的人们就建了“得首楼”,后来演变成“德寿楼”。也因此,当地人在每年的正,月都要举行林公大使出巡的“迎神”活动。活动上,林公大使像必须由渔夫来抬,“抬神”的这3天之内不能下雨,如果下雨就要重来。所以有时候‘迎神”庙会要从正月初七一直到二月初二才能结束。
这可真是个老故事,在老故事之外,石浩男与太太谢方玲这样的年轻“乡建客”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片古老的土地续写着新文章。这对夫妻本是北京一家设计规划院的同事。2014年,福建籍的方玲听说有团队在嵩口改造古镇,便辞职回来加入乡建队伍。古镇改造模板完成,她也准备前往日本深造,此时嵩口镇的领导却因找不到后续运营者而找她商量:可否考虑留下来创业?于是客栈“松口气”应运而生。石浩男听说前同事成功将自己的乡建愿望落地生根,便在网上向她请教经验,“一来二去竟成了网恋!”这个模样清俊的四川男孩就这样带着对乡土和美人的眷恋,提着一箱书、一袋衣服,从北到南来这儿扎了根。
开始,当地村民对这些外来的年轻人持保留意见,方玲只得由镇上的人带着,开辆皮卡,走村串户去收集老家具:带锔钉的大瓦缸、老八仙桌、樟木嫁妆箱……“现在客栈里看到的这些物件,都是当时一桌一腿收集来的。”2016年元旦“松口气”正式开业,可谓是镇上第一批“青年创客”的壮举。但乡村生活不全然是诗,实际的困难如今都很难再回望。
“不过,它也有自己的得天独厚。”方玲指的是现在从客栈二楼阳台可以尽望的“鹤形路”与龙口厝古民居群.这条长150米的“鹤形路”是整个嵩口最具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在全国古镇里也属独一无二。而鹤形路尽头的龙口厝由4座大厝组成,始建于宋朝。它前后有4个大厅、183间房屋,而其内部保留的雕花木梁与此地独特的飞燕式屋檐也让人叹为观止。
TIPS
交通
飞机或火车到福州,再自驾车到嵩口古镇,行车需1.5小时
景点
嵩口古镇内:德星楼、大樟溪古渡口、天后宫,天主教堂、鹤形路、龙口厝古建筑群落、民俗博物馆、林氏宗祠、松口气客栈
住宿推荐:松口气
客栈
月洲村:宁远庄、张氏宗祠、张元干故居、张圣君诞生地、寒光阁、
水月亭、月溪花渡图书馆、孩子的院子
住宿推荐:竹里馆
美食
糍粑、蛋燕、九重棵、线面、三仙汤、青红酒等
手信
李子干、梅子饼、青梅酒
面对这样震撼的历史和建筑风景,方玲自知“松口气”的改造可不能真的松了气。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老建筑里置入现代生活的新需求:采光、通风、隔音、走水,诸多问题要攻克。房子的年纪大了,身体也脆弱,真是需要精准“医疗”。为此,这对年轻人还跟当地的工人师傅产生了“交锋”。“开始,师傅们一听要在墙上打洞开窗,都应声反对。”第一个样板间,为一个转角的设计前后拆过3次。设计图纸明确画着将承重柱露出,可在建过大量农村新楼房的老工匠看来,这一定是图纸画错了……工人们的经验变成了改造的桎梏。”怎么和当地工匠沟通成了他们的头号难题。但也是在这个磨合过程.中,“温度”产生了,他们发现最好的办法是让工匠们直接参与到前期设计和画图过程中。渐渐地,这些老师傅也试着接受年轻人的“新美学”,现在还有一些老师傅在浩男的带领下成立了自己的手工作坊,将产品商业化,“同时还接到许多软、硬装的工程呢!”
同样改变的还有一开始并不理解的当地居民,“许多居民看到当初自己不要的旧物竟在客栈里变成宝贝,都很吃惊,忙着回家把自己的旧物什再拾掇出来,好好利用一番。大家从最初的不太理解到现在积极参与古镇事务,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正在我们聊天的当口,就有老人带小辈过来参观,原来他们正准备让家人一“齐回来帮忙整修老房子……
如今,方玲和浩男已经在嵩口度过了6个寒暑,这里不仅见证了他们的爱情,还孕育了他们爱情的果实一去年,两人的宝宝也在此诞生了。“我们喜欢这里的山水田园和生活节奏,这是一个有自己生命韵律的小世界。无论是星空还是稻田、市集还是邻里,都给予我们一种莫名的能量。”夫妻俩的实践是脚踏实地的,但胸怀却指向远方。去年,在距离“松口气”不到百米的溪水边,他们又修复了一幢老房子,梦想一点一点实现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还有很多小朋友来参加我们的手工艺研学课程。”此刻我们正穿过的竹亭是十几个小朋友跟着一个竹匠师傅一同搭建的,它如此朴实,又如此鲜活,就像我们眼前的青山朗月,矗立在千年的时间里,见证着每一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