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株红景天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的非干预前瞻性集中监测

来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war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大株红景天注射液上市后的安全性进行再评价,并探讨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的方法和模式。

方法

采用药师和护士相结合的非干预前瞻性集中监测方法,对2013年11月至2016年2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处方使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的住院患者进行药物实际应用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观察和分析。

结果

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 000例,男性1 560例,女性1 440例;年龄17~97岁,平均(61±11)岁;有过敏史者29例;入院主诊断非冠心病、属于超适应证用药者388例(12.93%);溶媒剂量和/或种类不符合说明书规定者2 975例(99.17%);用药疗程超过10 d者917例(30.57%);2 999例联合用药1~30种,平均(9±4)种。用药后发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相关不良事件者19例(0.63%),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龄35~82岁,平均(60±11)岁;4例有过敏史。有过敏史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过敏史者[13.79%(4/29)比0.50%(15/2 971),P<0.05]。不同年龄段、是否超适应证用药、不同联合用药种数患者之间比较,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9例患者不良事件均发生在用药1周内,其中发生在用药第1天者8例(42.11%);症状均较轻微,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头晕、心悸等,经停药和/或对症处理后好转或消失。

结论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安全性较高。药师和护士相结合的非干预前瞻性集中监测对于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评价是一种较好方法。大株红景天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存在不符合药品说明书现象,建议药品生产厂家结合临床实际用药情况开展相关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便利。

其他文献
期刊
1例43岁、无基础肾病的男性HIV/HBV共感染患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口服富马酸替诺福韦酯300 mg、拉米夫定300 mg和依非韦伦600 mg,1次/d。用药33 d后,患者Scr 134 μmol/L,BUN 7.0 m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62 ml/min。停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改为齐多夫定300 mg口服、2次/d,其他药物继续使用。停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第5天,患者Scr 49
1例15岁男性患儿因颅内感染,静脉滴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1次/6 h)。用药后约6 h患儿全身出现针尖至米粒大小暗红色皮疹,部分皮疹处出现松弛性水疱,皮肤温度升高,伴瘙痒,触痛明显,尼氏征阳性,体温波动于37.4~37.7 ℃。诊断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考虑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所致。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给予抗感染、抗过敏和肠内营养等治疗。
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后主导眼转换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该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行晶状体超声乳化IOL植入术的258例(516眼),利用卡洞法判断主导眼,进行前瞻性研究。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试患者主导眼视力变化及对比敏感度并询问患者手术满意度。结果术后3个月,有69例主导眼发生转换,转换率为26.74%;主导眼和非主导眼近视屈光度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在3cpd、6cpd、1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