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很多幼儿从小就被家长逼着学外语,考星级。传统文化的“水土流失”,让我们这些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很痛心,传统文化教育是个严重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未来的前途。
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精神是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石,也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它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服饰、传统美食、茶文化、酒文化、古典文学、书法字画以及我们中国的民间传统游戏(斗蟋蟀、斗鸡)等。
中国古籍中保存着多种“幼仪”“童子礼”之类的文献。总的精神是教幼儿守礼,坐、立、行、跪、拜、起居、饮食等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例如:坐应齐脚,敛手,定身端坐,不得靠椅背、伸腿、翘腿、支颐(手托腮),欠伸及广占坐席;站立时应垂手正身,双足相并;不得挑食、撒饭剩饭,不得说话,左颐右盼,手足乱动,发声嚼啜,等等。
尊老敬长是幼儿道德教育的重点。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提到:“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必当疾走面前,不可舒缓。”至长辈面前,“立必正方,不倾听”(不能侧着身、歪着头)。长辈有所教诲,必须低头听受,不可妄发议论。回答长辈问话时,要站立,语言要详缓,不可打断长辈的话,声音不过大或嬉笑不肃,更不得顶嘴抗辩。
培养幼儿分辨善恶是非、端正志向、向善背恶、行善积德,倍受重视。东汉学者王充曾说:“子初生意于善,终以善;初生意于恶,终以恶。”南宋吕祖谦在《少仪外传》中说:“幼学之士,先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之事,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当先也。”所以,必须自幼“教告率勉,使之为善”(王充:《论衡·率性》)。
在幼儿品德教育中特别强调培养诚实、礼让的美德。万全在{育婴家秘》中提出对儿童“言语问答,教以诚实,勿使欺妄”。东汉孔融四岁让梨;南北朝时傅亮四岁时能解衣与人;徐湛幼时与弟弟共坐牛车,车坏倾倒,徐湛让先救弟弟脱离危险。这些故事都成为历代幼儿教育的生动教材。
重视培养勤劳节俭、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也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批评“贵游子弟,多无学术”,却“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提出:“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清净整齐”,“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并进一步要求“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清代的《朱柏庐先生冶家格言》(俗称《朱子冶家格言》)流传甚广,不少嘉言名句从生活起居,为人处世入手,通过正反对比,教育子女勤劳节俭、正直、谨慎,成为许多人(特别是士大夫)治家教子的典范。
在幼儿园二期课改教材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了解一些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感受简单的茶文化,认识传统的服饰(唐装、旗袍等)、美食,开展“我是中国人”“过新年”等主题活动。但是,仔细研究后发现,涉及的内容还是不够丰富、不够全面。我认为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还可以多加入一些关于古典文学学习的内容,如中国的经典故事、成语故事、唐诗宋词等。另外,中国的传统民间游戏已经面临严重的断层。那么,在幼儿园中大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幼儿来说到底有哪些意义呢?
首先,可以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萌发民族自豪感。如设计教学活动“有趣的汉字”,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象形字,知道汉字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也可以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另外,通过对古典文学、经典故事、成语故事、传统节日以及民间游戏活动的接触和学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增强了。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非常愿意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唐诗等古典文学,对中国的一些经典动画片也逐渐地喜欢了。他们开始对中国的民间游戏和活动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并由此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萌发民族自豪感。
其次,在活动中可以很自然地扩大幼儿的识字量。幼儿早期识字有利于右脑开发,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开发幼儿的潜能,培育和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再次,可以培养幼儿的成功感。经历过早期阅读的幼儿比同龄幼儿有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也有更多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精神。我在班级内教授千字文,幼儿学习以后,经常在家人、教师和小伙伴面前背诵,由此获得成功感,变得非常有自信。
最后,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力。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在6-13岁时是黄金时期。利用幼儿时期的记忆力去记下这些永恒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对一个人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巨大的记忆潜能正是大脑快速发育的特征,背诵记忆是幼儿最自然的学习方式,错过这一时期就会错过人生的最佳记忆期。
另外,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早识字就能早阅读。阅读能带来更多的知识、思考和更广阔的视野,能促使幼儿智力、思维、认知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培养一个人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为以后系统学习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精神是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石,也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它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服饰、传统美食、茶文化、酒文化、古典文学、书法字画以及我们中国的民间传统游戏(斗蟋蟀、斗鸡)等。
中国古籍中保存着多种“幼仪”“童子礼”之类的文献。总的精神是教幼儿守礼,坐、立、行、跪、拜、起居、饮食等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例如:坐应齐脚,敛手,定身端坐,不得靠椅背、伸腿、翘腿、支颐(手托腮),欠伸及广占坐席;站立时应垂手正身,双足相并;不得挑食、撒饭剩饭,不得说话,左颐右盼,手足乱动,发声嚼啜,等等。
尊老敬长是幼儿道德教育的重点。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提到:“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必当疾走面前,不可舒缓。”至长辈面前,“立必正方,不倾听”(不能侧着身、歪着头)。长辈有所教诲,必须低头听受,不可妄发议论。回答长辈问话时,要站立,语言要详缓,不可打断长辈的话,声音不过大或嬉笑不肃,更不得顶嘴抗辩。
培养幼儿分辨善恶是非、端正志向、向善背恶、行善积德,倍受重视。东汉学者王充曾说:“子初生意于善,终以善;初生意于恶,终以恶。”南宋吕祖谦在《少仪外传》中说:“幼学之士,先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之事,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当先也。”所以,必须自幼“教告率勉,使之为善”(王充:《论衡·率性》)。
在幼儿品德教育中特别强调培养诚实、礼让的美德。万全在{育婴家秘》中提出对儿童“言语问答,教以诚实,勿使欺妄”。东汉孔融四岁让梨;南北朝时傅亮四岁时能解衣与人;徐湛幼时与弟弟共坐牛车,车坏倾倒,徐湛让先救弟弟脱离危险。这些故事都成为历代幼儿教育的生动教材。
重视培养勤劳节俭、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也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批评“贵游子弟,多无学术”,却“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提出:“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清净整齐”,“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并进一步要求“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清代的《朱柏庐先生冶家格言》(俗称《朱子冶家格言》)流传甚广,不少嘉言名句从生活起居,为人处世入手,通过正反对比,教育子女勤劳节俭、正直、谨慎,成为许多人(特别是士大夫)治家教子的典范。
在幼儿园二期课改教材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了解一些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感受简单的茶文化,认识传统的服饰(唐装、旗袍等)、美食,开展“我是中国人”“过新年”等主题活动。但是,仔细研究后发现,涉及的内容还是不够丰富、不够全面。我认为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还可以多加入一些关于古典文学学习的内容,如中国的经典故事、成语故事、唐诗宋词等。另外,中国的传统民间游戏已经面临严重的断层。那么,在幼儿园中大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幼儿来说到底有哪些意义呢?
首先,可以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萌发民族自豪感。如设计教学活动“有趣的汉字”,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象形字,知道汉字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也可以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另外,通过对古典文学、经典故事、成语故事、传统节日以及民间游戏活动的接触和学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增强了。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非常愿意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唐诗等古典文学,对中国的一些经典动画片也逐渐地喜欢了。他们开始对中国的民间游戏和活动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并由此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萌发民族自豪感。
其次,在活动中可以很自然地扩大幼儿的识字量。幼儿早期识字有利于右脑开发,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开发幼儿的潜能,培育和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再次,可以培养幼儿的成功感。经历过早期阅读的幼儿比同龄幼儿有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也有更多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精神。我在班级内教授千字文,幼儿学习以后,经常在家人、教师和小伙伴面前背诵,由此获得成功感,变得非常有自信。
最后,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力。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在6-13岁时是黄金时期。利用幼儿时期的记忆力去记下这些永恒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对一个人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巨大的记忆潜能正是大脑快速发育的特征,背诵记忆是幼儿最自然的学习方式,错过这一时期就会错过人生的最佳记忆期。
另外,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早识字就能早阅读。阅读能带来更多的知识、思考和更广阔的视野,能促使幼儿智力、思维、认知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培养一个人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为以后系统学习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