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加快转型和采用国际会计准则。G20领导人峰会也多次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为了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我国有必要结合我国和国际会计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经验启示,对我国未来会计制度和准则的设计和改革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使财务会计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关键词:趋同;会计制度;中国企业
一、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是与经济体制改革总体同步进行的。新中国成立以來, 1992年的以“两则、两制”为特征的会计改革具有突出意义。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大变革、大发展的二十多年。
1.“双轨制”格局形成
我国财政部于1992年11月30日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从1993年7月1月起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正式诞生。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由19章共66条组成,主要定位于基本会计准则,总体表述不包含对具体会计事项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具体要求。《企业会计准则》在借鉴和参考国际会计经验和总结我国会计核算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了规定,如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计量和确认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但没有对具体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作出具体规定,因此,财政部还同时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此后又陆续发布了13个具体行业会计核算制度及10个具体行业财务制度,即我们所说的“两则、两制”,目的就是通过具体的规定来指导和规范企业实际会计核算工作。
2. 系统性与IFRS趋同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也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对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有利,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也十分有利。从2005年开始,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开始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对外宣布,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两大准则体系的建设工作已经大功告成。从此我国会计准则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趋同是IASB与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持续为之努力的目标。中国会计准则与IFRS尽管在某些领域(如减值损失的转回、关联方关系和交易的披露以及某些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但这些差异对于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近年来在国际趋同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步来说,是微不足道的。2012年4月11日,欧盟委员会承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欧盟认可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最终等效,相关系列文件自2012年1月1日起追溯生效。
二、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验与启示
1992年会计改革仅有20年的时间,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制度仍还属于新生事物,我国也在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我国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与会计核算需要。我国的会计制度变迁与改革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1.会计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我国会计改革的实践证明,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对会计制度变迁的需求。与此同时,只有在一种良好的会计制度环境和有效的会计制度的作用下,经济体制才能够形成有序结构并髙效率地运行。
2.会计制度变迁具有广泛的國际性。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都是相互学习借鉴并根据各国自身情况进行自我完善和创新的结果,现代财务会计发展到今天,许多国家都为此做出了贡献。我国会计制度只有不断吸收世界各国会计制度和国际会计制度的精华,才会更有生命力,才能更加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会计制度变迁必须适应本国环境。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必须结合我国社会制度特征、经济发展阶段特征、民族特征和文化特征等,既要对历史经验进行继承,也要对某些传统进行扬弃,这是自然选择和理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必须在利益和成本的权衡下,作出趋利避害的路径选择,使改革后的制度更加适合国内的经济环境,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三、我国未来会计制度变迁的政策建议
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会计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国际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幵放的目标,我国会计制度就必须立足国情和国际发展大势,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水平,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1. 明确准则制定的基础导向模式
建议中国未来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向在充分考虑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会计准则的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实际,根据各自经济环境的具体特点和财务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的总体水平,融合两者的优点,对可能出现的缺陷进行扬弃。从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现实条件和环境来看,遵循“目标为基础,规则为导向”制定模式,可能更适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
2. 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分层次执行机制
制度执行中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因此,我们要严格按照《会计法》以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做好会计制度执行、监管机制的建设:强化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的会计监督体系,发挥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整体功效。合理界定财政、审计、证券、金融、税务等监督的职能和范围,合理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合力。
3. 以国际化为导向加强会计能力建设
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直接决定了会计制度变迁的深度和广度。要加快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进程,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会计队伍。不断培养出具有全球意识、发展眼光、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曲晓辉,丁庭选,肖虹,后趋同时期会计确认与计量的理论发展——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1年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6年
2.常勋,解读国际会计协调化【J】会计研究,2013年
3.郭道扬,论中国会计改革三十年【J】会计研究,2008年
4.杨辉霞,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J】财会学习,2019年
关键词:趋同;会计制度;中国企业
一、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是与经济体制改革总体同步进行的。新中国成立以來, 1992年的以“两则、两制”为特征的会计改革具有突出意义。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大变革、大发展的二十多年。
1.“双轨制”格局形成
我国财政部于1992年11月30日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从1993年7月1月起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正式诞生。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由19章共66条组成,主要定位于基本会计准则,总体表述不包含对具体会计事项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具体要求。《企业会计准则》在借鉴和参考国际会计经验和总结我国会计核算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了规定,如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计量和确认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但没有对具体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作出具体规定,因此,财政部还同时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此后又陆续发布了13个具体行业会计核算制度及10个具体行业财务制度,即我们所说的“两则、两制”,目的就是通过具体的规定来指导和规范企业实际会计核算工作。
2. 系统性与IFRS趋同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也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对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有利,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也十分有利。从2005年开始,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开始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对外宣布,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两大准则体系的建设工作已经大功告成。从此我国会计准则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趋同是IASB与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持续为之努力的目标。中国会计准则与IFRS尽管在某些领域(如减值损失的转回、关联方关系和交易的披露以及某些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但这些差异对于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近年来在国际趋同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步来说,是微不足道的。2012年4月11日,欧盟委员会承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欧盟认可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最终等效,相关系列文件自2012年1月1日起追溯生效。
二、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验与启示
1992年会计改革仅有20年的时间,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制度仍还属于新生事物,我国也在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我国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与会计核算需要。我国的会计制度变迁与改革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1.会计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我国会计改革的实践证明,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对会计制度变迁的需求。与此同时,只有在一种良好的会计制度环境和有效的会计制度的作用下,经济体制才能够形成有序结构并髙效率地运行。
2.会计制度变迁具有广泛的國际性。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都是相互学习借鉴并根据各国自身情况进行自我完善和创新的结果,现代财务会计发展到今天,许多国家都为此做出了贡献。我国会计制度只有不断吸收世界各国会计制度和国际会计制度的精华,才会更有生命力,才能更加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会计制度变迁必须适应本国环境。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必须结合我国社会制度特征、经济发展阶段特征、民族特征和文化特征等,既要对历史经验进行继承,也要对某些传统进行扬弃,这是自然选择和理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必须在利益和成本的权衡下,作出趋利避害的路径选择,使改革后的制度更加适合国内的经济环境,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三、我国未来会计制度变迁的政策建议
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会计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国际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幵放的目标,我国会计制度就必须立足国情和国际发展大势,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水平,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1. 明确准则制定的基础导向模式
建议中国未来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向在充分考虑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会计准则的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实际,根据各自经济环境的具体特点和财务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的总体水平,融合两者的优点,对可能出现的缺陷进行扬弃。从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现实条件和环境来看,遵循“目标为基础,规则为导向”制定模式,可能更适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
2. 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分层次执行机制
制度执行中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因此,我们要严格按照《会计法》以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做好会计制度执行、监管机制的建设:强化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的会计监督体系,发挥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整体功效。合理界定财政、审计、证券、金融、税务等监督的职能和范围,合理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合力。
3. 以国际化为导向加强会计能力建设
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直接决定了会计制度变迁的深度和广度。要加快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进程,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会计队伍。不断培养出具有全球意识、发展眼光、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曲晓辉,丁庭选,肖虹,后趋同时期会计确认与计量的理论发展——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1年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6年
2.常勋,解读国际会计协调化【J】会计研究,2013年
3.郭道扬,论中国会计改革三十年【J】会计研究,2008年
4.杨辉霞,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J】财会学习,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