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桦甸市位于吉林省中东部,地处长白山区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带上,具有丰富的矿产和旅游资源。近年来,由于矿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强,加剧了区内地质灾害的形成,地质灾害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和潜在威胁。本文对该市的地质环境作了详尽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区内的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不穩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条件作了全面的分析研究,最后结合当地经济条件与地质灾害现状,给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关键词]地质灾害 易发分区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F416.1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252―01
1 概述
桦甸市位于吉林省中东部,是我国著名的黄金产地,矿业经济发达。近年来,人类活动加剧,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2 地质灾害现状
3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
3.1 泥石流
泥石流是桦甸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长期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相对较厚的松散固体物质,地形地貌有利于降水汇集,泥石流易于发生。加上近年来开荒种植较为普遍,植被覆盖率降低,当遇有强的降雨时,极易产生泥石流。
3.2 滑坡
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区,集中发育在坡积裙(带),多为斜坡相层状土滑坡,规模较小。一般坡体上部植被稀少,多为耕地,便于降水渗入,其下为较坚硬岩石,相对隔水,且界面较陡,降水入渗极易触发滑坡的发生。
3.3 崩塌
分布在铁路及公路沿线陡坡地段。岩石经风化剥蚀和构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经差异风化形成陡坡或悬崖;降水的入渗及冻融,直接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人类工程活动是崩塌形成的外在因素。
3.4 地面塌陷
由采矿引起,分布在煤矿及金矿采矿区。受科技条件的限制以及业主短期行为影响,矿山开采造成较为严重的地面塌陷隐患。
4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4.1 避让搬迁工程
地质灾害稳定性差、危害严重、危险性大,不适合居住、生产和生活,治理工程难度大、费用高,而搬迁费用远小于治理费用的,宜选择搬迁避让工程。
4.2 工程防治措施
4.2.1 泥石流防治措施
在泥石流形成区增加地表植被;在沟谷中修建拦挡工程以削弱泥石流的下泄总量和能量;对流通区和堆积区修建防护建筑物,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淤埋等危害。
4.2.2 滑坡灾害防治措施
消除或减轻地表水、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改善斜坡、增加滑坡平衡稳定条件;加强监测预报;搬迁避让。
4.2.3 崩塌、不稳定斜坡防治措施
清除危岩;削坡减载;排水防渗;加固斜坡;修建落石平台、落石槽、挡石墙等对落石进行拦截;加强监测预报。
4.2.4 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进行采空区回填;加强监测工作;加强开采管理,对重要建筑物以下禁止开采,一般建筑物合理预留保护矿柱;严重沉陷区应进行搬迁。
4.3 生物工程防治措施
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来稳固斜坡,减少泥石流的固体物源,消减泥石流的下泄流量,起到降低泥石流规模和发生频率的作用。
5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建议
地方政府应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各级监测人员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知识培训,制定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巡回检查计划;加强矿山开采管理,对地面塌陷区进行监测与防护;加强地质灾害知识宣传,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永贵,林景胤,蔡福顺,等.吉林省桦甸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2001-2002.
[2] 吉林省桦甸市国土资源局.桦甸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R].2012.
[3]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R].2001.
[4]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R].2001.
[5]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吉林省区域地质环境调查报告(1:50万)[R].2000.
作者简介
孙秀菲(1984年9月—),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等工作。
[关键词]地质灾害 易发分区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F416.1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252―01
1 概述
桦甸市位于吉林省中东部,是我国著名的黄金产地,矿业经济发达。近年来,人类活动加剧,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2 地质灾害现状
3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
3.1 泥石流
泥石流是桦甸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长期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相对较厚的松散固体物质,地形地貌有利于降水汇集,泥石流易于发生。加上近年来开荒种植较为普遍,植被覆盖率降低,当遇有强的降雨时,极易产生泥石流。
3.2 滑坡
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区,集中发育在坡积裙(带),多为斜坡相层状土滑坡,规模较小。一般坡体上部植被稀少,多为耕地,便于降水渗入,其下为较坚硬岩石,相对隔水,且界面较陡,降水入渗极易触发滑坡的发生。
3.3 崩塌
分布在铁路及公路沿线陡坡地段。岩石经风化剥蚀和构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经差异风化形成陡坡或悬崖;降水的入渗及冻融,直接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人类工程活动是崩塌形成的外在因素。
3.4 地面塌陷
由采矿引起,分布在煤矿及金矿采矿区。受科技条件的限制以及业主短期行为影响,矿山开采造成较为严重的地面塌陷隐患。
4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4.1 避让搬迁工程
地质灾害稳定性差、危害严重、危险性大,不适合居住、生产和生活,治理工程难度大、费用高,而搬迁费用远小于治理费用的,宜选择搬迁避让工程。
4.2 工程防治措施
4.2.1 泥石流防治措施
在泥石流形成区增加地表植被;在沟谷中修建拦挡工程以削弱泥石流的下泄总量和能量;对流通区和堆积区修建防护建筑物,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淤埋等危害。
4.2.2 滑坡灾害防治措施
消除或减轻地表水、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改善斜坡、增加滑坡平衡稳定条件;加强监测预报;搬迁避让。
4.2.3 崩塌、不稳定斜坡防治措施
清除危岩;削坡减载;排水防渗;加固斜坡;修建落石平台、落石槽、挡石墙等对落石进行拦截;加强监测预报。
4.2.4 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进行采空区回填;加强监测工作;加强开采管理,对重要建筑物以下禁止开采,一般建筑物合理预留保护矿柱;严重沉陷区应进行搬迁。
4.3 生物工程防治措施
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来稳固斜坡,减少泥石流的固体物源,消减泥石流的下泄流量,起到降低泥石流规模和发生频率的作用。
5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建议
地方政府应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各级监测人员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知识培训,制定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巡回检查计划;加强矿山开采管理,对地面塌陷区进行监测与防护;加强地质灾害知识宣传,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永贵,林景胤,蔡福顺,等.吉林省桦甸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2001-2002.
[2] 吉林省桦甸市国土资源局.桦甸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R].2012.
[3]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R].2001.
[4]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R].2001.
[5]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吉林省区域地质环境调查报告(1:50万)[R].2000.
作者简介
孙秀菲(1984年9月—),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