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激增的时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时代教育的强烈要求,培养自学能力也是中学教学的当务之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呢?
一、教给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
自学能力是指通过自己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独立钻研,自觉地探索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现代科技发达,知识更新快,课堂传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学生走上社会还须说话、读书、作文。所以老师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他,而且首先要把学习方法教给他,这样学生不仅得益一时,而且终身受益。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掌握由已知到未知,由此及彼地进行推断。这样,学生就能迅速认识和理解新事物,解决新问题。例如,我在执教九年级下册《石缝间的生命》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结构:本文通过对石缝间三种有代表性的生命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存的描述,表达了对那些艰苦环境中拼搏奋斗,适应环境的顽强生存者的崇高敬意,同时也鼓励人们向恶劣的生存条件挑战,能胜自己,实现人生的升华。这样学生不仅把握了托物言志的结构,而且也掌握了“由物及人”的象征手法。在执教九年级上册《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我就稍作提示,让学生根据“由物及人”的方法——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与抗日军民及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联系起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但突出“象征手法”这个重点,而且学生也不是抽象掌握“象征”这个概念,而是具体实在的联系了。然后再通过作文训练巩固这种手法的运用,我相信学生以后再碰上类似的文章,一定能够拿着老师教给的钥匙去打开一个个知识的大门。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如果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仅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也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这就需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其学习兴趣。语文课中小说、戏剧比较好上,其原因在于小说、戏剧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浓厚。说明文就不同了,不管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文都比较枯燥。如何引导他们乐意去学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来巧设情境了。例如,在执教七年级下册《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1、本文是如何采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2、本文是如何运用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概括出苏州园林的特点的?然后分小组研讨、质疑问难、逐一解决问题,使同学们明确本文写作的重点,进一步明确本文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它是一篇介绍园林艺术的说明文。
三、启发思维,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保证
要启发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善于提出问题激起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问题不难也不易,就象树上的果子,必须跳起来才能摘到手,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如执教九年级上册《孔乙己》一课时,可设计的问题很多,这里略举几个:①咸亨酒店的顾客有什么不同?这样描写说明了什么问题?(阶级对立);②掌柜对不同的人持不同的态度。试说说掌柜是怎样一个人?③文章怎样描写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和语言?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以上举的几个问题都是学生动脑筋后可得出答案的,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启迪了思维获得了知识。
四、严格训练是主要手段
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听出来的,它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真正获得。教师讲授毕竟是从外部传递信息,而学生接受的效果如何,都必须通过主观能动性,经过思维、消化,再进一步练习,所学的知识才能巩固,才能转化为能力。教学大纲提出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为教师的严格训练提供了前提。每个单元都有一至二篇基本阅读课和扩展阅读课,教师应该通过基本阅读课教学,让学生掌握学习这一单元的方法,扩展阅读课时教师只要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独立阅读课文。经过初中三年严格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一定大大加强,即使毕业走上社会,也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
目前,这方面的严格要求还令人感到忧虑。笔者不久前去听了一位老师上的扩展阅读课。那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老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但却没有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而是老师把设计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解答出来,结果一节语文课只讲了一半问题,剩下的一半问题,还需要一节课才能解答完毕。此外,还有课外练习没时间完成。问及平时上扩展阅读课所需时间,答曰:“二至三课时不等”。如此看来,还有些老师根本就不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能否养成自学能力,主要责任在教师身上。教师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能力才不会流于空谈。
一、教给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
自学能力是指通过自己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独立钻研,自觉地探索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现代科技发达,知识更新快,课堂传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学生走上社会还须说话、读书、作文。所以老师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他,而且首先要把学习方法教给他,这样学生不仅得益一时,而且终身受益。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掌握由已知到未知,由此及彼地进行推断。这样,学生就能迅速认识和理解新事物,解决新问题。例如,我在执教九年级下册《石缝间的生命》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结构:本文通过对石缝间三种有代表性的生命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存的描述,表达了对那些艰苦环境中拼搏奋斗,适应环境的顽强生存者的崇高敬意,同时也鼓励人们向恶劣的生存条件挑战,能胜自己,实现人生的升华。这样学生不仅把握了托物言志的结构,而且也掌握了“由物及人”的象征手法。在执教九年级上册《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我就稍作提示,让学生根据“由物及人”的方法——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与抗日军民及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联系起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但突出“象征手法”这个重点,而且学生也不是抽象掌握“象征”这个概念,而是具体实在的联系了。然后再通过作文训练巩固这种手法的运用,我相信学生以后再碰上类似的文章,一定能够拿着老师教给的钥匙去打开一个个知识的大门。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如果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仅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也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这就需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其学习兴趣。语文课中小说、戏剧比较好上,其原因在于小说、戏剧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浓厚。说明文就不同了,不管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文都比较枯燥。如何引导他们乐意去学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来巧设情境了。例如,在执教七年级下册《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1、本文是如何采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2、本文是如何运用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概括出苏州园林的特点的?然后分小组研讨、质疑问难、逐一解决问题,使同学们明确本文写作的重点,进一步明确本文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它是一篇介绍园林艺术的说明文。
三、启发思维,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保证
要启发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善于提出问题激起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问题不难也不易,就象树上的果子,必须跳起来才能摘到手,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如执教九年级上册《孔乙己》一课时,可设计的问题很多,这里略举几个:①咸亨酒店的顾客有什么不同?这样描写说明了什么问题?(阶级对立);②掌柜对不同的人持不同的态度。试说说掌柜是怎样一个人?③文章怎样描写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和语言?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以上举的几个问题都是学生动脑筋后可得出答案的,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启迪了思维获得了知识。
四、严格训练是主要手段
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听出来的,它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真正获得。教师讲授毕竟是从外部传递信息,而学生接受的效果如何,都必须通过主观能动性,经过思维、消化,再进一步练习,所学的知识才能巩固,才能转化为能力。教学大纲提出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为教师的严格训练提供了前提。每个单元都有一至二篇基本阅读课和扩展阅读课,教师应该通过基本阅读课教学,让学生掌握学习这一单元的方法,扩展阅读课时教师只要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独立阅读课文。经过初中三年严格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一定大大加强,即使毕业走上社会,也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
目前,这方面的严格要求还令人感到忧虑。笔者不久前去听了一位老师上的扩展阅读课。那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老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但却没有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而是老师把设计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解答出来,结果一节语文课只讲了一半问题,剩下的一半问题,还需要一节课才能解答完毕。此外,还有课外练习没时间完成。问及平时上扩展阅读课所需时间,答曰:“二至三课时不等”。如此看来,还有些老师根本就不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能否养成自学能力,主要责任在教师身上。教师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能力才不会流于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