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看诗中的物象、景象、形象时,要透过这些“象”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理解、把握、鉴赏诗歌的目的。我们可以借助常见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主题思想,意境,人物品格、观点、态度、倾向,诗歌哲理、意蕴等。
关键词:意象 意境 主题思想 观点 哲理 意蕴
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物象的组合,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古诗词讲究含蓄、凝练,常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使“像”与“意”完美结合。我们看诗中的物象、景象、形象时,要透过这些“象”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理解、把握、鉴赏诗歌的目的。
一、借助常见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主题思想
有些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象的载体。鉴赏诗歌若能掌握一些常见意象的内蕴,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们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又如杨柳,“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沿,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而柳枝柔软,纤细修长,迷人的意态,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心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二、借助诗歌意象,可以把握诗歌意境
袁行霈教授说:“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情和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就是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所以分析意象有助于把握意境,把握了意境也就容易领悟到诗歌的言外诗情了。
例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开头四句写景,即为“景”象,景中含情。秋风乍起,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这里秋月、秋声、秋风是有机的画面,又是浑然的意境。再有“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抒情,可以说本诗先景语,后情语,情景交融,营造了孤寂、悲凉、凄苦的意境,读来回肠荡气,又激动人心。再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二三联借景抒情。海上朝霞灿烂,江边梅开柳绿,云金和暖,黄鸟欢鸣,阳光明媚,浮萍泛绿。诗人自己却要宦游他乡,以乐景衬哀情,表现出看见满地生机却不能归省的伤情。
三、借助诗歌意象,把握人物品格、观点、态度、倾向
《诗经》曰:“诗言志”。古诗歌,有许多作家作品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往往通过诗歌中的某个意象作为象征物来寄托作者的品格观点、倾向、态度。因此在分析意象的时候,要挖掘意象的本质内涵,找到“物人合一”的契合点,从而发现诗歌意象所要表达的人物品格,既然诗是作者言志的重要途径,那么作品主人公所具备的品格,也应是诗人观点、倾向、态度的集中体现。
例如刘羽的《一鹭图》“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诗人“芳草”、“垂杨”、“碧流”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烘托出白鹭美好的形象。“雪衣公子”以比喻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写出了其孤独,寂寞的形象。第三句直抒胸臆,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由此可见,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而诗人的品格、观点、倾向、态度也由此而现。
四、借助诗歌意象,可以把握诗歌哲理、意蕴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词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而是通过写景或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现实的情绪和理解。还有一部分说理诗,往往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理。因此,在鉴赏时,要透过意象,发掘出诗歌包含的哲理和意蕴,以达到鉴赏的目的。
例如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的意象,向我们昭示出这样的哲理:一个人要保持思维的敏捷,思想的鲜活,就必须大量的吸取知识,否则,就会思维呆滞,思想枯竭。再如唐朝刘禹锡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以晴空为背景,以“一鹤”振翅冲破云层,这一意象来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 摆脱羁绊的欣喜,折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的志气情操。
这首诗中意象蕴含的哲理即为: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者说: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
由上觀之,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意境、哲理、意蕴及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深刻的理解,才会对诗歌有全面而深入的把握,我们才能有深挚的审美情感。
(河北省东光职教中心)
关键词:意象 意境 主题思想 观点 哲理 意蕴
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物象的组合,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古诗词讲究含蓄、凝练,常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使“像”与“意”完美结合。我们看诗中的物象、景象、形象时,要透过这些“象”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理解、把握、鉴赏诗歌的目的。
一、借助常见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主题思想
有些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象的载体。鉴赏诗歌若能掌握一些常见意象的内蕴,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们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又如杨柳,“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沿,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而柳枝柔软,纤细修长,迷人的意态,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心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二、借助诗歌意象,可以把握诗歌意境
袁行霈教授说:“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情和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就是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所以分析意象有助于把握意境,把握了意境也就容易领悟到诗歌的言外诗情了。
例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开头四句写景,即为“景”象,景中含情。秋风乍起,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这里秋月、秋声、秋风是有机的画面,又是浑然的意境。再有“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抒情,可以说本诗先景语,后情语,情景交融,营造了孤寂、悲凉、凄苦的意境,读来回肠荡气,又激动人心。再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二三联借景抒情。海上朝霞灿烂,江边梅开柳绿,云金和暖,黄鸟欢鸣,阳光明媚,浮萍泛绿。诗人自己却要宦游他乡,以乐景衬哀情,表现出看见满地生机却不能归省的伤情。
三、借助诗歌意象,把握人物品格、观点、态度、倾向
《诗经》曰:“诗言志”。古诗歌,有许多作家作品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往往通过诗歌中的某个意象作为象征物来寄托作者的品格观点、倾向、态度。因此在分析意象的时候,要挖掘意象的本质内涵,找到“物人合一”的契合点,从而发现诗歌意象所要表达的人物品格,既然诗是作者言志的重要途径,那么作品主人公所具备的品格,也应是诗人观点、倾向、态度的集中体现。
例如刘羽的《一鹭图》“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诗人“芳草”、“垂杨”、“碧流”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烘托出白鹭美好的形象。“雪衣公子”以比喻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写出了其孤独,寂寞的形象。第三句直抒胸臆,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由此可见,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而诗人的品格、观点、倾向、态度也由此而现。
四、借助诗歌意象,可以把握诗歌哲理、意蕴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词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而是通过写景或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现实的情绪和理解。还有一部分说理诗,往往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理。因此,在鉴赏时,要透过意象,发掘出诗歌包含的哲理和意蕴,以达到鉴赏的目的。
例如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的意象,向我们昭示出这样的哲理:一个人要保持思维的敏捷,思想的鲜活,就必须大量的吸取知识,否则,就会思维呆滞,思想枯竭。再如唐朝刘禹锡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以晴空为背景,以“一鹤”振翅冲破云层,这一意象来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 摆脱羁绊的欣喜,折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的志气情操。
这首诗中意象蕴含的哲理即为: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者说: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
由上觀之,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意境、哲理、意蕴及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深刻的理解,才会对诗歌有全面而深入的把握,我们才能有深挚的审美情感。
(河北省东光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