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探讨心内科患者的安全管理策略。论文对患者采取的护理管理措施包括:意外事故的防范、躯体合并症处理、院内感染的防控、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通过对重点人员、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特殊药物的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订护理安全应急预案,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思想教育和专科技能培训,增强护理安全意识,掌握心内科患者的疾病特点和生活习惯。有效规避了心内科护理安全的风险,降低了护理差错,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 心内科;患者;安全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57-01
患者的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的过程中避免由于意外而导致的不必要伤害,主要强调降低医疗护理过程中不安全的设计、操作及其行为。心内科患者大多为年老、多病、心肺功能差、听力视力弱、生活自理能力差、易发生摔倒、坠床、烫伤、体位性低血压等意外。采取切实的措施监控医疗差错和患者的安全问题,加以相关研究,以切实保障患者的安全。为保障患者的安全,我科多次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讨论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使护理工作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的安全得到大大提高。
1 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1 患者因素 由于我科患者多属年老多病、行动不便、心肺功能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冷热感觉不灵敏,部分患者治疗效果较差,易发生跌倒、坠床、冻伤、烫伤。环境因素:如摇床的摇手使用后未及时归位、地面不干燥、床旁椅放置不妥、光线过强、过暗等均易使患者受到伤害。药物因素:我科病员常使用强心、扩血管、镇静等特殊药物,如使用不当或宣教不到位易使患者受到伤害。护理人员因素:心内科急危重患者多,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2 安全管理对策
2.1 做好入院评估 心内科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将病员安置在监护室还是普通病室,普通病室又分离护士站相对近和远的,要求护理人员将急重症患者安置在监护室,除此之外相对较重的尽量安在靠近护士站的病室,以便于及时观察病情和抢救。患者入院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护理过程准确无误。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使用床头卡,危重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的标示制度。做好重点环节的管理:心内科患者病情重、变化快、部分患者疗效相对较差、病员年老体弱,加上用药特殊,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加强以下重点环节的管理。①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的管理:重点区域包括门窗、厕所、用水房、病室床单元设施等,这些是病员容易发生安全隐患的地方,应设专人管理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重点时段包括节假日、中午、夜间、患者起床、就餐等时段,这些时间工作人员相对较少或比较繁忙,对病员的关注相对较少,易发生意外,我科通过在特殊时段增加护理人员来协助工作,中午派2-3名护理人员上班,夜间采取双班或吊班,节假日必需排够上班人员加强防范,避免患者发生意外。②做好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心内科患者年老多病,机体抵抗力较低,易发生院内感染,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严格做好手卫生工作和无菌技术操作,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2.2 加强重点患者的监护与管理 ①病情危重的患者:心内科常见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左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等危重患者,护士必需将这些病员安置在监护室,便于及时观察和抢救,强调工作中的预见性,要求准确、全面、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密切观察其心理变化、治疗效果,协助生活护理。抢救物资必需保持完好、成备用状态,以利于抢救急需,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对易发生压疮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执行压疮的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防止压疮的发生。②年老、多病、行动不便的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多见于老年人,他们常伴有其他疾病,行动不便,易发生摔倒、坠床等意外,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应加强入院宣教,做好应有的防护设施,密切巡视病房,必要时留陪伴,防止意外的发生。
2.3 心理康复指导 多数心血管疾病均不易治愈,常反复发作或需长期治疗,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精神负担,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工作情绪,关心、体贴、鼓励患者,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理平衡,身心早日康复。我们应积极让患者参与护理过程,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运用语言或案例给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从心理层面上帮助患者准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药物治疗中的护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除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药物治疗是减轻或缓解症状的重要措施。我科常用的一些降血压药、扩血管药、镇静药、洋地黄类制剂等不良反应较大,因而必须详细向患者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严格控制用药速度和量,要求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加强巡视、随时倾听病员主诉、以免发生低血压或体位性低血压、跌倒、摔伤、洋地黄中毒、诱发或加重心衰及心律失常等意外。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科室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建立由护士长、科室安全管理员、护理组长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制订《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差错事故上报制度》,《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要求护理人员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查,护士长每日进行晨间提示,对重点环节、重点护理人员、重点时间、重点病员进行安全提示及检查,防止差错事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每月召开两次全科护士工作会,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安全隐患,对护理安全实现前瞻性和全动态管理。要求严重差错事故必须马上上报护士长,护士长在2小时内将护理事故上报护理部,严重差错在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同时科室及时对差错事故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修改不合理流程。加强护士专业培训: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医疗护理技术是护理安全的基础。科室除按护理部要求的相关培训外,还积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同时不断培训护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护士的沟通能力,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使护理人员能较好的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和满足病员的需求,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和护患纠纷的发生。加强对护生的管理:加强对护生的管理也是护理安全管理的一方面,对新进的护生到科时必须进行入科培训,详细交代专科的特殊要求,比如一些特殊药物,特殊操作,特殊疾病等,同时必须进行一些法律法规培训,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要求带教老师严格带教,认真执行放手不放眼,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3 小 结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要条件,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做为医院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安全管理尤其重要,我科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从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入手,通过对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员以及病房设施的管理,构建起了安全的气氛,也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防范了差错事故的发生,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但护理安全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和患者及患者家属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所以,要着力改变护理工作是护理人员的事的错误认识,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正确参与安全护理,充分体现患者及其家属的权利和义务。
【关键词】 心内科;患者;安全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57-01
患者的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的过程中避免由于意外而导致的不必要伤害,主要强调降低医疗护理过程中不安全的设计、操作及其行为。心内科患者大多为年老、多病、心肺功能差、听力视力弱、生活自理能力差、易发生摔倒、坠床、烫伤、体位性低血压等意外。采取切实的措施监控医疗差错和患者的安全问题,加以相关研究,以切实保障患者的安全。为保障患者的安全,我科多次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讨论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使护理工作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的安全得到大大提高。
1 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1 患者因素 由于我科患者多属年老多病、行动不便、心肺功能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冷热感觉不灵敏,部分患者治疗效果较差,易发生跌倒、坠床、冻伤、烫伤。环境因素:如摇床的摇手使用后未及时归位、地面不干燥、床旁椅放置不妥、光线过强、过暗等均易使患者受到伤害。药物因素:我科病员常使用强心、扩血管、镇静等特殊药物,如使用不当或宣教不到位易使患者受到伤害。护理人员因素:心内科急危重患者多,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2 安全管理对策
2.1 做好入院评估 心内科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将病员安置在监护室还是普通病室,普通病室又分离护士站相对近和远的,要求护理人员将急重症患者安置在监护室,除此之外相对较重的尽量安在靠近护士站的病室,以便于及时观察病情和抢救。患者入院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护理过程准确无误。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使用床头卡,危重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的标示制度。做好重点环节的管理:心内科患者病情重、变化快、部分患者疗效相对较差、病员年老体弱,加上用药特殊,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加强以下重点环节的管理。①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的管理:重点区域包括门窗、厕所、用水房、病室床单元设施等,这些是病员容易发生安全隐患的地方,应设专人管理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重点时段包括节假日、中午、夜间、患者起床、就餐等时段,这些时间工作人员相对较少或比较繁忙,对病员的关注相对较少,易发生意外,我科通过在特殊时段增加护理人员来协助工作,中午派2-3名护理人员上班,夜间采取双班或吊班,节假日必需排够上班人员加强防范,避免患者发生意外。②做好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心内科患者年老多病,机体抵抗力较低,易发生院内感染,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严格做好手卫生工作和无菌技术操作,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2.2 加强重点患者的监护与管理 ①病情危重的患者:心内科常见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左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等危重患者,护士必需将这些病员安置在监护室,便于及时观察和抢救,强调工作中的预见性,要求准确、全面、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密切观察其心理变化、治疗效果,协助生活护理。抢救物资必需保持完好、成备用状态,以利于抢救急需,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对易发生压疮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执行压疮的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防止压疮的发生。②年老、多病、行动不便的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多见于老年人,他们常伴有其他疾病,行动不便,易发生摔倒、坠床等意外,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应加强入院宣教,做好应有的防护设施,密切巡视病房,必要时留陪伴,防止意外的发生。
2.3 心理康复指导 多数心血管疾病均不易治愈,常反复发作或需长期治疗,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精神负担,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工作情绪,关心、体贴、鼓励患者,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理平衡,身心早日康复。我们应积极让患者参与护理过程,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运用语言或案例给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从心理层面上帮助患者准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药物治疗中的护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除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药物治疗是减轻或缓解症状的重要措施。我科常用的一些降血压药、扩血管药、镇静药、洋地黄类制剂等不良反应较大,因而必须详细向患者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严格控制用药速度和量,要求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加强巡视、随时倾听病员主诉、以免发生低血压或体位性低血压、跌倒、摔伤、洋地黄中毒、诱发或加重心衰及心律失常等意外。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科室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建立由护士长、科室安全管理员、护理组长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制订《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差错事故上报制度》,《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要求护理人员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查,护士长每日进行晨间提示,对重点环节、重点护理人员、重点时间、重点病员进行安全提示及检查,防止差错事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每月召开两次全科护士工作会,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安全隐患,对护理安全实现前瞻性和全动态管理。要求严重差错事故必须马上上报护士长,护士长在2小时内将护理事故上报护理部,严重差错在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同时科室及时对差错事故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修改不合理流程。加强护士专业培训: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医疗护理技术是护理安全的基础。科室除按护理部要求的相关培训外,还积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同时不断培训护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护士的沟通能力,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使护理人员能较好的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和满足病员的需求,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和护患纠纷的发生。加强对护生的管理:加强对护生的管理也是护理安全管理的一方面,对新进的护生到科时必须进行入科培训,详细交代专科的特殊要求,比如一些特殊药物,特殊操作,特殊疾病等,同时必须进行一些法律法规培训,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要求带教老师严格带教,认真执行放手不放眼,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3 小 结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要条件,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做为医院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安全管理尤其重要,我科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从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入手,通过对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员以及病房设施的管理,构建起了安全的气氛,也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防范了差错事故的发生,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但护理安全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和患者及患者家属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所以,要着力改变护理工作是护理人员的事的错误认识,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正确参与安全护理,充分体现患者及其家属的权利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