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初中 新课标的要求,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物理中的生活”,构建了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激发了学生学好物理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形成了较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物理 生活 高效课堂 科学素养
一、引言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确实,正在成长中的初中学生,一方面,对物理学科充满好奇和希冀;另一方面,随着物理教学内容的加深和理论、公式定理的增加变难使得不少同学由开初的好奇、兴趣变得麻木、乏味。然而,当今的科技社会却无时不刻地撞击着孩子们的心灵。若能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运用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定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其今后的科学素养的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习即生活,生活即物理”的物理课堂
我们首先要明白,课本上的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高度抽象概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千万不能照本宣科,就理论讲理论,必须循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不脱离生活“纸上谈兵”。面对知识积累还不够深厚的初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应注意感性认识的培养,在讲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能直奔主题,应先用大量的相关生活现象作铺垫,使学生有了足够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潜移默化地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迈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生活化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不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也消除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恐惧心态。例如,在教学热量这课时,我在上课开始向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这时食物为什么还会在锅内继续沸腾一会儿?对此,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我叫他们先不忙看答案,先看书后再小组讨论,最后派代表发言。教师公布参考答案: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食物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能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为100℃为止。
这样,教师再讲“热传导”等内容时,学生就感觉物理不再复杂,反而感觉有趣,现实性强。
又如,在讲有关压强知识时,我们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在雷雨之前人们常会出现胸闷、头昏和情绪烦躁等症状?为什么在外部强大的大气压下我们抬起腿走路不觉得费力,而行走自如呢?在学生认真思考、讨论之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有关压强的知识来解决上述问题。这时,学生会感觉物理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并非抽象难懂。
再如,在讲到运动惯性这一节时,提问学生:在体育比赛中,跳远的运动员选择较长的助跑距离,而跳高运动员的助跑距离则要短得多。如果选择较长的助跑距离,是否就跳不高呢?学生对此非常热烈的进行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惯性的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物理的息息相连。
因此,教师要通过物理课堂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物理就在生活中”——不难,有趣!“生活中处处是物理”——简单,刺激!这就是“学习即生活,生活即物理”。
三、如何从“生活”到“物理”——化具体为抽象
生活,多姿多彩,但实在。每时每刻我们在生活,在接触物理,在运用物理规律,可惜我们很多人却不知。如何培养初中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分析生活中的物理规律,从客观的生活中感悟、领会甚至找到抽象的物理理论?这就是从“生活”到“物理”——化具体为抽象。同学在学习电学知识时,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力学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并找出了一些相类似的规律。如水管中的水,向一定方向流动形成“水流”,相类似地,导体中的电也是朝一定方向移动,这就形成了电流。再如,对抽象的“水压”“电压”等概念可这样类比说: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的,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抽水机工作时消耗水能;类似的,电灯发光时消耗电能。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的,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等等。
通过类比,用大家熟悉的水流、水压的直观认识,使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电流、电压等知识跃然纸面,栩栩如生。
四、如何从“物理”到“生活”——化抽象为具体
物理,是一门学科,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智慧的化身,抽象的集合,思维的纽带。如何让初中生喜欢,一听就懂,一看就明,那就是化归其原始的本性:生活。如学习完运动快慢后,可布置家庭作业,课后自己3~5人一小组,各组自制一辆“小赛车”并在第三天下午活动课时在学校进行公开比赛,对获胜者将分别授予“冠军、亚军、季军”等荣誉称号。比赛要求所有参赛“小赛车”分别按抽签顺序从同一斜面冲下并经过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事先已经用卷尺测量出来,当“小赛车”通过该段距离时用秒表记录其所用的时间。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小赛车”通过该路段的平均速度,通过比较不同“小赛车”通过同一路段的不同速度大小,可知不同“小赛车”的运动快慢,从而评选出“小赛车”比赛的“冠军、亚军、季军”等。
教师利用青少年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布置、组织了这场学生喜欢又联系生活实际的“小赛车比赛”活动,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在高兴、愉快的氛围中学好了物理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探究能力以及社会竞争等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一节高效的好课不在于获得学生多少的笑声、掌声,家长的喝彩声和领导的点赞,而在于课内外的沟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高效的物理课堂不应该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巩固层面和粗浅的能力提升,要让学生从课内延伸探索到课外,从课外深挖事物的本质,返璞归真回归课本。使理论与实际密切相联系,知识与能力共发展,问题与结论互相连,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利用“生活中的物理”构建的高效初中物理课堂,恰能达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海荣.新课改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学教学参考,2013.
[2]周涛.如何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J].中学物理,2012.
[3]唐壮志.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效物理课堂[J].新课程学习,2013,(07).
[4]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2011.
[5]谢璞,胡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物理 生活 高效课堂 科学素养
一、引言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确实,正在成长中的初中学生,一方面,对物理学科充满好奇和希冀;另一方面,随着物理教学内容的加深和理论、公式定理的增加变难使得不少同学由开初的好奇、兴趣变得麻木、乏味。然而,当今的科技社会却无时不刻地撞击着孩子们的心灵。若能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运用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定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其今后的科学素养的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习即生活,生活即物理”的物理课堂
我们首先要明白,课本上的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高度抽象概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千万不能照本宣科,就理论讲理论,必须循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不脱离生活“纸上谈兵”。面对知识积累还不够深厚的初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应注意感性认识的培养,在讲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能直奔主题,应先用大量的相关生活现象作铺垫,使学生有了足够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潜移默化地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迈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生活化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不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也消除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恐惧心态。例如,在教学热量这课时,我在上课开始向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这时食物为什么还会在锅内继续沸腾一会儿?对此,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我叫他们先不忙看答案,先看书后再小组讨论,最后派代表发言。教师公布参考答案: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食物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能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为100℃为止。
这样,教师再讲“热传导”等内容时,学生就感觉物理不再复杂,反而感觉有趣,现实性强。
又如,在讲有关压强知识时,我们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在雷雨之前人们常会出现胸闷、头昏和情绪烦躁等症状?为什么在外部强大的大气压下我们抬起腿走路不觉得费力,而行走自如呢?在学生认真思考、讨论之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有关压强的知识来解决上述问题。这时,学生会感觉物理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并非抽象难懂。
再如,在讲到运动惯性这一节时,提问学生:在体育比赛中,跳远的运动员选择较长的助跑距离,而跳高运动员的助跑距离则要短得多。如果选择较长的助跑距离,是否就跳不高呢?学生对此非常热烈的进行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惯性的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物理的息息相连。
因此,教师要通过物理课堂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物理就在生活中”——不难,有趣!“生活中处处是物理”——简单,刺激!这就是“学习即生活,生活即物理”。
三、如何从“生活”到“物理”——化具体为抽象
生活,多姿多彩,但实在。每时每刻我们在生活,在接触物理,在运用物理规律,可惜我们很多人却不知。如何培养初中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分析生活中的物理规律,从客观的生活中感悟、领会甚至找到抽象的物理理论?这就是从“生活”到“物理”——化具体为抽象。同学在学习电学知识时,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力学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并找出了一些相类似的规律。如水管中的水,向一定方向流动形成“水流”,相类似地,导体中的电也是朝一定方向移动,这就形成了电流。再如,对抽象的“水压”“电压”等概念可这样类比说: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的,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抽水机工作时消耗水能;类似的,电灯发光时消耗电能。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的,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等等。
通过类比,用大家熟悉的水流、水压的直观认识,使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电流、电压等知识跃然纸面,栩栩如生。
四、如何从“物理”到“生活”——化抽象为具体
物理,是一门学科,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智慧的化身,抽象的集合,思维的纽带。如何让初中生喜欢,一听就懂,一看就明,那就是化归其原始的本性:生活。如学习完运动快慢后,可布置家庭作业,课后自己3~5人一小组,各组自制一辆“小赛车”并在第三天下午活动课时在学校进行公开比赛,对获胜者将分别授予“冠军、亚军、季军”等荣誉称号。比赛要求所有参赛“小赛车”分别按抽签顺序从同一斜面冲下并经过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事先已经用卷尺测量出来,当“小赛车”通过该段距离时用秒表记录其所用的时间。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小赛车”通过该路段的平均速度,通过比较不同“小赛车”通过同一路段的不同速度大小,可知不同“小赛车”的运动快慢,从而评选出“小赛车”比赛的“冠军、亚军、季军”等。
教师利用青少年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布置、组织了这场学生喜欢又联系生活实际的“小赛车比赛”活动,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在高兴、愉快的氛围中学好了物理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探究能力以及社会竞争等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一节高效的好课不在于获得学生多少的笑声、掌声,家长的喝彩声和领导的点赞,而在于课内外的沟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高效的物理课堂不应该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巩固层面和粗浅的能力提升,要让学生从课内延伸探索到课外,从课外深挖事物的本质,返璞归真回归课本。使理论与实际密切相联系,知识与能力共发展,问题与结论互相连,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利用“生活中的物理”构建的高效初中物理课堂,恰能达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海荣.新课改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学教学参考,2013.
[2]周涛.如何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J].中学物理,2012.
[3]唐壮志.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效物理课堂[J].新课程学习,2013,(07).
[4]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2011.
[5]谢璞,胡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