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享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美誉。在历史上,南京扮演过战争之城、政治中枢、文献之邦、商业都会、交流中心、时尚之都等多重角色,其中,文化是南京这座城市的底色和灵魂。
美国社会学家、城市规划师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书中写道:“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古往今来,在这个“容器”里,南京完美地承载了贮存文化、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文化是文学生长的精神土壤,制约着作家的精神状态;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兴衰的晴雨表。南京文脈悠长,绵延不绝,是文学之城、创作之城、传播之城、阅读之城,在我国历史上,南京几乎一直处在中国文学高原的地位,高峰迭起,因而成为今天得到国际公认的我国唯一的“文学之都”,也是全球第39个入选“文学之都”的城市。
“文学之都”是南京的一张靓丽名片,从南京成功“申都”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学之都”展现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标准。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了众多的“第一”,制订了一系列的文学创作的国家标准。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院——六朝的“文学馆”、第一篇文学理论文章《文赋》、第一部文学评论著作《文心雕龙》、第一部文学作品集《昭明文选》、第一部《玉台新咏》、第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第一部两宋词集大成之作《全宋词》等,都是在南京诞生的。光是南京诞生的文学作品,成为一名独立学问的就有四部——“世说学”“选学”“龙学”“红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四声八病”学术理论就是源于南京,南朝音韵学家周颙创立的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与文史学家沈约提出的“八病”必须避免之说,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创新形式。南京贡献给中国的还有宋词。宋词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南唐江宁(南京)、一个是后蜀成都。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大臣冯延巳等开创了一代词风。明代胡应麟《诗薮》云:“后主……乐府(笔者按:指词)为宋人一代开山。”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称李后主为“一代词宗”。
三是树立典范。明代冯梦龙在南京出版的《警世通言》,是明代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领域。清初孔尚任以南京为背景创作的《桃花扇》,结局打破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借男女之情,写兴亡之感”。清代中期吴敬梓在南京秦淮水亭创作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之作。而从小在南京长大的曹雪芹,他所创作的《红楼梦》中,有很多南京的原型,该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巅峰。
诚如清初文人余怀《板桥杂记》所称:“金陵古称佳丽地,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南京文学成就,体现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南京作为古都,五方杂处,人文荟萃,南京的包容开放吸引了各方面的人士纷至沓来,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丰沃的土壤。南京在为世人提供创作舞台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美名。
法国人加勒利、伊凡原著,英国人约·鄂克森佛译补的《太平天国初期纪事》(1961年出版)写道:“南京居住着文人、学士、舞蹈家、画家、考古家、魔术家、医生、诗人和名妓。这个美妙的城市中有各流派的学术、艺术和娱乐……在这里,人生的大事就是作诗和恋爱。”
千百年来,南京钟灵毓秀,俊彦辈出。我们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如王献之、谢灵运、刘义庆、谢朓、刘勰、萧统、钟嵘、沈约、徐陵、周兴嗣、李白、刘禹锡、崔致远、李璟、李煜、冯延巳、王安石、李清照、高启、阮大铖、汤显祖、孔尚任、吴敬梓、曹雪芹、姚鼐、郑板桥、袁枚、唐圭璋、巴金、张恨水、赛珍珠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南京诞生的文学作品,作者基本上都是外来“移民”。他们或在南京搜集创作的素材,或在南京寻找创作的灵感,或在南京创作出传世名作。
外国的使节、留学生、传教士、学者等来到南京,往往触景生情,也为这座城市贡献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留学生崔致远担任溧水县尉,创作了《双女坟》(又名《仙女红袋》)。回国后,成为朝鲜半岛的文坛领袖。民国年间,美国作家赛珍珠在南京写出了她的处女作《放逐》(1923年出版)。1928年前后,她为纪念去世的母亲在南京写就了《异邦客》。不久,她又在南京创作出《东风·西风》。此后,她在南京完成了她的成名作——《大地》(《The Good Earth》,1931年出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后,她在南京又创作出《儿子们》(《Sons》,1932年出版)等多部重要作品,从而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1932年,她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在南京,赛珍珠还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翻译成英文,以“ALL MEN ARE BROTHERS”(意思是《四海之内皆兄弟》,1933年出版)为名出版,这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
所谓“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质朴情感,是对家庭、国家的全面认同、衷心维护和深沉热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在南京诞生的革命文学作品,包括雨花英烈留下的诗词、日记等,是“文学之都”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真理的光芒。
1925年5月30日,英、日帝国主义国家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南京,南京人民群情激愤,抵制英国风潮勃发。在中共南京党、团组织的发动下,6月5日,和记洋行工人宣布:“自今日起,全体罢工,为被害同胞后援。”一场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就此拉开序幕。大罢工前后历时42天,终于获得胜利。和记洋行工人的罢工斗争,在南京人民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当年亲自参加了对和记洋行工人的发动、募捐活动,他于1927年,以和记洋行工人的罢工斗争为主题,撰写了《死去的太阳》一书,再现了无产阶级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家国情怀。 1930年,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恽代英(1895—1931)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写下了荡气回肠、催人奋进的《狱中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1948年,中共北平地下情报系统负责人谢士炎(1910—1948)为了理想,不幸身陷囹圄,他的《獄中诗》表达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人生自古谁无死,况复男儿失意时。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综上,“文学之都”不仅是南京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对南京的一次重新定位,它将南京的文化成就和贡献提升到国家层面、全球高度,对于推动南京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南京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附录:关于文学之都建设的一些建议
一、成立“文学之都”促进中心
固定编制和人员,推广中华文化、开展国际化交流。
二、建立“文学之都”研究会
围绕“世说学”“选学”“龙学”“红学”等进行学术研究。
三、设立“文学之都”专项基金
政府、民间资本形成合力。
四、创立“文学之都”主题公园
玄武湖可作为首选之地。郭璞、萧统、王安石。(“南京学”可供参考)。绿博园(上新河——文学之河)也可以。
五、举办“十大文学名人·十大文学名著”评选活动
六、为文学名人和名著树碑立像
在与文学作品与文学名人的相关地点树碑立像。如,在随园旧址为袁枚《随园食单》《随园诗话》树碑立像,在五台山游泳馆附近袁枚墓旧址,恢复袁枚墓。
七、创立“文学之都”名人馆
可依托南京名人馆,以“文学之都”人物和作品为主线展陈。
八、举办“文学之都”历代文学名人名著展
依托江宁织造府展陈南京的文学名人和名著,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十朝文化园“十朝文化馆”也是一个很好的选项。
九、出版“文学之都”系列作品
“文学之都”经典丛刊、《全金陵诗》《全金陵词》《南京文学通史》、“文学之都”普及读本、“文学之都面面观”丛书、《文学之都(南京)作家作品年选》等。
十、开发“文学之都”系列文创作品
通过上述活动,营造人、地、史三位一体的“文学之都”格局,定格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推动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建立昭明太子萧统陵墓文化园
“文选烂,秀才半。”利用狮子冲萧统墓,仿照马鞍山李白墓,建立萧统陵墓文化园。
十二、重修鸡笼山“四学馆”
可在人防办一带建筑南京文学馆。
卢海鸣,南京大学史学博士,编审,南京出版社社长。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会长。著有《六朝都城》《南京的六朝石刻》《南京民国建筑》《南京民国官府史话》《南京民国建筑的故事》《南京历代名号》《南京历代运河》等。
美国社会学家、城市规划师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书中写道:“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古往今来,在这个“容器”里,南京完美地承载了贮存文化、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文化是文学生长的精神土壤,制约着作家的精神状态;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兴衰的晴雨表。南京文脈悠长,绵延不绝,是文学之城、创作之城、传播之城、阅读之城,在我国历史上,南京几乎一直处在中国文学高原的地位,高峰迭起,因而成为今天得到国际公认的我国唯一的“文学之都”,也是全球第39个入选“文学之都”的城市。
“文学之都”是南京的一张靓丽名片,从南京成功“申都”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一、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学之都”展现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标准。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了众多的“第一”,制订了一系列的文学创作的国家标准。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院——六朝的“文学馆”、第一篇文学理论文章《文赋》、第一部文学评论著作《文心雕龙》、第一部文学作品集《昭明文选》、第一部《玉台新咏》、第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第一部两宋词集大成之作《全宋词》等,都是在南京诞生的。光是南京诞生的文学作品,成为一名独立学问的就有四部——“世说学”“选学”“龙学”“红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四声八病”学术理论就是源于南京,南朝音韵学家周颙创立的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与文史学家沈约提出的“八病”必须避免之说,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创新形式。南京贡献给中国的还有宋词。宋词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南唐江宁(南京)、一个是后蜀成都。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大臣冯延巳等开创了一代词风。明代胡应麟《诗薮》云:“后主……乐府(笔者按:指词)为宋人一代开山。”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称李后主为“一代词宗”。
三是树立典范。明代冯梦龙在南京出版的《警世通言》,是明代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领域。清初孔尚任以南京为背景创作的《桃花扇》,结局打破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借男女之情,写兴亡之感”。清代中期吴敬梓在南京秦淮水亭创作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之作。而从小在南京长大的曹雪芹,他所创作的《红楼梦》中,有很多南京的原型,该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巅峰。
诚如清初文人余怀《板桥杂记》所称:“金陵古称佳丽地,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南京文学成就,体现了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
南京作为古都,五方杂处,人文荟萃,南京的包容开放吸引了各方面的人士纷至沓来,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丰沃的土壤。南京在为世人提供创作舞台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美名。
法国人加勒利、伊凡原著,英国人约·鄂克森佛译补的《太平天国初期纪事》(1961年出版)写道:“南京居住着文人、学士、舞蹈家、画家、考古家、魔术家、医生、诗人和名妓。这个美妙的城市中有各流派的学术、艺术和娱乐……在这里,人生的大事就是作诗和恋爱。”
千百年来,南京钟灵毓秀,俊彦辈出。我们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如王献之、谢灵运、刘义庆、谢朓、刘勰、萧统、钟嵘、沈约、徐陵、周兴嗣、李白、刘禹锡、崔致远、李璟、李煜、冯延巳、王安石、李清照、高启、阮大铖、汤显祖、孔尚任、吴敬梓、曹雪芹、姚鼐、郑板桥、袁枚、唐圭璋、巴金、张恨水、赛珍珠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南京诞生的文学作品,作者基本上都是外来“移民”。他们或在南京搜集创作的素材,或在南京寻找创作的灵感,或在南京创作出传世名作。
外国的使节、留学生、传教士、学者等来到南京,往往触景生情,也为这座城市贡献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留学生崔致远担任溧水县尉,创作了《双女坟》(又名《仙女红袋》)。回国后,成为朝鲜半岛的文坛领袖。民国年间,美国作家赛珍珠在南京写出了她的处女作《放逐》(1923年出版)。1928年前后,她为纪念去世的母亲在南京写就了《异邦客》。不久,她又在南京创作出《东风·西风》。此后,她在南京完成了她的成名作——《大地》(《The Good Earth》,1931年出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后,她在南京又创作出《儿子们》(《Sons》,1932年出版)等多部重要作品,从而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1932年,她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在南京,赛珍珠还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翻译成英文,以“ALL MEN ARE BROTHERS”(意思是《四海之内皆兄弟》,1933年出版)为名出版,这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
三、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
所谓“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质朴情感,是对家庭、国家的全面认同、衷心维护和深沉热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在南京诞生的革命文学作品,包括雨花英烈留下的诗词、日记等,是“文学之都”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真理的光芒。
1925年5月30日,英、日帝国主义国家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南京,南京人民群情激愤,抵制英国风潮勃发。在中共南京党、团组织的发动下,6月5日,和记洋行工人宣布:“自今日起,全体罢工,为被害同胞后援。”一场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就此拉开序幕。大罢工前后历时42天,终于获得胜利。和记洋行工人的罢工斗争,在南京人民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当年亲自参加了对和记洋行工人的发动、募捐活动,他于1927年,以和记洋行工人的罢工斗争为主题,撰写了《死去的太阳》一书,再现了无产阶级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家国情怀。 1930年,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恽代英(1895—1931)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写下了荡气回肠、催人奋进的《狱中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1948年,中共北平地下情报系统负责人谢士炎(1910—1948)为了理想,不幸身陷囹圄,他的《獄中诗》表达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人生自古谁无死,况复男儿失意时。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综上,“文学之都”不仅是南京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对南京的一次重新定位,它将南京的文化成就和贡献提升到国家层面、全球高度,对于推动南京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南京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附录:关于文学之都建设的一些建议
一、成立“文学之都”促进中心
固定编制和人员,推广中华文化、开展国际化交流。
二、建立“文学之都”研究会
围绕“世说学”“选学”“龙学”“红学”等进行学术研究。
三、设立“文学之都”专项基金
政府、民间资本形成合力。
四、创立“文学之都”主题公园
玄武湖可作为首选之地。郭璞、萧统、王安石。(“南京学”可供参考)。绿博园(上新河——文学之河)也可以。
五、举办“十大文学名人·十大文学名著”评选活动
六、为文学名人和名著树碑立像
在与文学作品与文学名人的相关地点树碑立像。如,在随园旧址为袁枚《随园食单》《随园诗话》树碑立像,在五台山游泳馆附近袁枚墓旧址,恢复袁枚墓。
七、创立“文学之都”名人馆
可依托南京名人馆,以“文学之都”人物和作品为主线展陈。
八、举办“文学之都”历代文学名人名著展
依托江宁织造府展陈南京的文学名人和名著,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十朝文化园“十朝文化馆”也是一个很好的选项。
九、出版“文学之都”系列作品
“文学之都”经典丛刊、《全金陵诗》《全金陵词》《南京文学通史》、“文学之都”普及读本、“文学之都面面观”丛书、《文学之都(南京)作家作品年选》等。
十、开发“文学之都”系列文创作品
通过上述活动,营造人、地、史三位一体的“文学之都”格局,定格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推动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建立昭明太子萧统陵墓文化园
“文选烂,秀才半。”利用狮子冲萧统墓,仿照马鞍山李白墓,建立萧统陵墓文化园。
十二、重修鸡笼山“四学馆”
可在人防办一带建筑南京文学馆。
卢海鸣,南京大学史学博士,编审,南京出版社社长。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会长。著有《六朝都城》《南京的六朝石刻》《南京民国建筑》《南京民国官府史话》《南京民国建筑的故事》《南京历代名号》《南京历代运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