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推进城市经济理论研究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回顾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自成立以来21年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推进城市经济理论研究,始终贯穿于学会的各项理论研究和学术活动之中;也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越来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学会在推动中国城市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成为中国城市经济领域的全国性权威学术团体。
  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热潮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由于城市在改革开放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国十几个重要城市领导人和城市经济学界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应该有一个专门研究城市经济的全国性学术社团。1986年5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在上海举行成立大会,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任重给成立大会发来贺信。
  “正当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时候,成立全国城市经济学会,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对城市经济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城市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心,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也是我们体制改革的重点。
  当前,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多具体问题和一些理论问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从宏观上看,大城市作为一定区域的经济中心,如何协调“条块”关系,如何以大城市为中心,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城镇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组织不同层次的城市专业化、协作化、集中化和联合化,加强城际间的横向经济联系,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建立科学的市场体系,形成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等,都是当前急待研究的现实经济问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我们社会主义城市化的方针、道路,城市分布体系如何更加科学,这些问题也需要进行探讨。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差别很大,我们究竟应采取怎样的方针使其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共同繁荣。所有这些问题,又都遇到了条条与块块,计划与市场,宏观与微观等关系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宏观城市经济的研究。
  


  城市经济不仅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必然涉及宏观方面的问题,同时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还有很多自身的内部问题。各类不同城市有共性的问题,也有各城市自己的特殊问题,需要分别加以研究,找出解决办法。比如不少城市都存在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不高,自然经济影响很深的问题。这些工作是否可以通过扩大城市功能,发展城市第三产业加以解决?目前,大城市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交通问题,住宅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当然有技术性问题,但是最根本的还是个经济问题,是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问题。
  总之,城市经济的发展,不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看,都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都与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不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城市问题的解决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城市经济学会成立以后,要注重研究城市体制改革的问题。要结合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从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出合乎实际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改革的方案和建议。”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贺信的字里行间中体会到,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冲破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各种制约因素,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实践在不断发展,理论研究也必须随之与时俱进。我们面对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在新的实践中寻找新的答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992年5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召开。这次会议以全面深入领会、切实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为主题,就我国城市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共商良策。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王茂林同志的讲话中反映出学会在城市理论研究指导思想上的推进——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经济起飞、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富裕程度的强大动力,是全面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成为世界经济大市场的强劲生力军的必由之路。
  “最近,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反复强调了加快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加快城市改革开放发表了十分重要的意见,通篇谈话几乎全都涉及到城市经济发展问题。这次年会以小平同志谈话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为指导,就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紧迫性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指出,城市作为经济社会活动中心,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经济现代化的带动力量,在突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将扮演主要角色。城市经济必须大大加快发展速度,否则难以带动全国经济的起飞。现在国际国内的环境为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城市经济在严峻的挑战和机遇面前,只有按照小平同志的要求,大大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城市生产力,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强大城市经济体系,才能为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提供前提条件。
  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最近的谈话,已经为我们阐明了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战略,当然也描绘出了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战略。根据小平同志的理论和谈话精神,我认为随着改革开放新高潮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城市经济将出现一个新发展的黄金时代,将形成比较发达的现代城市经济体系,充当未来中国经济起飞、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富裕程度的主导经济力量,并全面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成为世界经济大市场的强劲生力军,从而把中国经济全面推向世界经济体系。
  实现上述总战略是中国人民跨世纪的伟大社会经济工程。总的来讲,我们应当按照小平同志的讲话要求,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在近年内实行中国大陆城市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尽快形成沿海-沿边-沿江-内陆城市的大开放新格局。这是中国城市特别是大陆城市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前提。中国的城市经济最终也只有走向世界市场才有希望,这是一个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问题。
  


  在上述构想中还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一个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特定的经济中心,对周围农村和小集镇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是很明确的。还要加快小城市的建设,在有条件的集镇通过建设加快发展为小城市,适应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防止大中城市人口过分集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
  从1992年5月第二届理事会到1999年12月的7年间,是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伴随着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多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方面的专家提出的建议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方式问题;城市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问题;城市财政体制改革问题;城市内在体系的合理化问题;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化问题;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作用问题;城市土地使用和住房制度改革问题等,都很有价值和意义。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于1999年12月举行。第三届理事会产生之时正是世纪之交的时刻,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同志向大会发表的书面讲话中指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放在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城市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是国家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主要载体。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首先发生在城市,科学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城市来推动,因为城市集中了国家极大部分,而且是最精华部分的科技机构、人员、设备、手段和信息,同时科技革命所产生的影响也集中地反映在城市,必然引起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城市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包括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历史、法律、生态、基础设施等。过去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各方面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我国城市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的研究还很不够,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同经济发达国家的城市研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在纯理论研究较多,市政研究较少,单向问题研究较多,综合性研究较少,浅层次问题研究较多,深层次问题研究较少。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我们获取和掌握的资料有限,因此得出的结论往往缺乏充分的、可靠的数据支持。下一世纪,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世纪,是城市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世纪,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制定全国及各城市发展的道路、目标、战略、途径和措施。同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新的情况,出现新的问题,也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去解决,以推进城市经济和各项建设的发展。由此可见,城市研究任重而道远,我们的研究工作者大有可为。
  最后还需要指出一点,就是我们的研究是为实践服务的,是为城市服务的。城市研究的领域很宽,而城市的实践范围更宽,既可以为全国或地区的城市发展服务,也可以具体为某个城市服务,既可以为城市政府服务,也可以为城市的企业服务,通过研究产生效益,促进经济高涨,有利于城市发展。这样,研究就有了应用价值,就转化为生产力,就是成功的研究,就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了力量。”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王茂林同志在《总结50年研究 21世纪全面推进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主题报告中着重分析了中国城市50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
  “中国城市及城市经济在50年的发展中,有哪些基本经验、基本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城市及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50年走过的道路,非常明显的证明了这一条。什么时候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市就发展,城市经济就增长。反之,什么时候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城市经济就停滞、倒退。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始终不渝的坚持和捍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我国经济包括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第二,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带动经济发展,这是国民经济包括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是现代经济的增长和运行中心,只有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才能带动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如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等一批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华南沿海的经济发展,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了整个华东地区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发挥了城市经济中心的作用,经济就能迅速发展;什么时候限制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经济发展就比较缓慢。
  第三,坚持改革,扩大开放,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制度保证。事实雄辩的说明,僵化的经济体制和单一的经济模式束缚了生产力发展。为了使城市经济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对僵化的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模式进行改革。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企业制度改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城市生产力。
  第四,不失时机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市化是一切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一般规律。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采取促进城市化的战略决策,城乡经济以至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反之,不能及时的推进城市化,采取不利于城市化的政策,就会使经济发展遭受挫折。
  第五,按城市经济规律来组织和管理城市,是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经济虽然结构复杂因素多样,但有可观规律可循。城市经济规律是重要的经济科学规律,我们必须学会科学运用。50年发展的实践,反复告诫我们这一点。
  第六,坚持正确的建设方针和规划,是城市及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首要环节。如发展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关系,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关系,城市发展与保持特色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都需要根据城市实际,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制定正确的方针、规划,加以认真处理。这是实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关键一环。特别是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起城市中人-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以保证城市健康发展。”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具体要求,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革改革创新步伐,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世界和国内局势的变化,我们的城市,我国的城市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如何去应对,我们需要研究什么问题,以及如何去研究,都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9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了。
  三届学会会长汪道涵同志十分关心和支持此次盛会,连任三届的会长汪老17年来为学会的创立和发展所做出了重大贡献。大会邀请汪老与李铁映同志一同担任学会名誉会长,汪老欣然接受。汪道涵会长亲自撰写书面致辞给大会。
  “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中,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而我们这次盛会,选择的主题是城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使命和任务。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又十分及时的研究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人民伟大的事业,城市不仅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担负着历史性的任务,发挥着基础和中心的作用。从国家的城市体系和发展战略,到每一个城市的结构和体制,都要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市的发展要带动农村的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城市要善待进城的农民,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以及为新进入城市的居民和子女提供学习机会,提高其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和城市现代化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对因城市化和城市建设而失去土地的农民,更要妥善的处理和安排。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实现中国城市化也好,推进城市现代化也好,都建立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础上。城市要把发展农业,发展农村,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作为自己的使命和任务。这里可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很多,也很重要。通过我们的深入研究,提出优秀成果,就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新一届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周道炯同志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城市经济研究的新课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人民伟大的事业,世人瞩目的崭新的事业。城市不仅担负着历史性的任务,发挥着基础和中心的作用,而且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曲折,提出一系列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此时,理论就会显示特殊的作用和无穷的魅力,为实践的发展做出贡献。当前实践提出的主要问题是:
  城市化是各国家的共同的、普遍的规律。每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都要实现城市化。但是要在一个13亿人口,而农民人口8亿多占70%的国家实现城市化却是史无前例和绝无仅有的,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虽然我们已经进行了很长时期的研究,但是还有许多问题并没有解决,在理论和认识上也存在分歧。为了更好地推进实践的前进,加速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对以下问题需要集中进行研究:
  一是城市化的地区战略和空间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具有不同特点和发展水平的经济区正在形成,并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城市化的水平和推进必须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一致和协调,显示出城市化的地区特色,形成不同地区城市化模式。所以城市化不是概念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以实践的。
  二是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和规模结构。未来占全国人口总数50%-60%的城市人口分布到什么样的城市,国家的城市体系结构怎样,由什么样的城市来吸纳进城的农民,是必须解决的城市化道路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大城市”城市化与“小城镇”城镇化之争仍在延续。这几年,一方面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率,而另一方面城市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这是很不正常的。城市化率的提高必然带来城市数量的增加,并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并在空间得到合理的布局。
  三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形态问题。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空间表现。我们必须依靠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来推进城市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的发展来促进城市化。所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的实现,不是靠政府的规划和指标,做出硬性的规定,而必须依靠切切实实的经济发展,城市化要给农民带来利益和好处,更不能通过掠夺农民的土地,剥夺农民的利益来实现城市化。简单的非农化也不是城市化。
  城市化的形态因地而异,因时而变。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化等都因国度和地区,发展水平和时期而采取的形态。城市化并不是所有进城农民都必须进入大中城市,也可以进入小城镇,或者实现就地城市化,农村城市化。我们追求的不是形式,而是实质。是让农民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现代的城市文明。农民居住地的改变不是实质的内容。
  四是城市化的与时俱进和特色问题。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既然是一个过程,就必然是动态的,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与信息时代的城市化就会存在差别。前者是以集中型的城市化为主,而后者是集中型城市化与一定程度的分散型的城市化的混合。所以,中国的城市化是时间的差异和空间的差异的统一。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与西部城市化既反映地区的差别,又反映时代的差别,所以,不能要求同一个模式和进程。要承认差别和特点,要赋城市化以特色。”
  一个举世公认的事实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格局的调整,一些相应配套措施比较滞后等,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涉及到认识论与方法论。我们要全面地、辩证地、科学地、历史地看待改革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认清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不是改革本身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则必须要深化改革,而绝不能走回头路。
  2003年10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和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对“科学发展观”做出了论述。
  学会副会长龙永枢同志在2004年第六期《中国城市经济》杂志上撰写的一篇《确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的文章中指出,“二十一世纪,中国城市化进入一个高峰期。2000年初,我国城市人口为3.7亿。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6.4亿,设市的城市增加到1000个,有45%人口居住在城镇;到205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9亿至9.5亿,也就是说有60%人口生活在城镇。这样多的城市,这样多的人口住进城市,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如何建设?这是当前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胡锦涛主席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就是我国今后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道路和建设目标。这是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总结过去城市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完整的中国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目标。
  要实现这一建设目标,关键是要建立起科学的城市发展观。胡锦涛主席的讲话,为建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指出了明确而具体的科学的内涵。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必须使这一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今后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去,确立起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构筑起一个综合的科学的发展体系,使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居民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发展,把城市现代化建设全面、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地推向前进。
  在城市发展上,要纠正一个误区,就是有人认为,发展就是要高速度,就是要多上项目,搞大工程,而不认为发展是一个全面提高的概念。其实,发展并不等于速度,经济发展必须把增长速度与结构合理、质量先进、效益显著相统一,才会有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只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进步,才会有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和健康的发展。这是对发展深层次理解。
  党中央提出以科学的发展观这一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精神的指导思想,引领正在蓬勃开展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的迅速崛起。中国的城市建设,也必须具体落实这一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以迎接即将来临的中国城市化的新高潮。”
  发展的实践呼唤发展的理论,新的理论必将更好地指导新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坚持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成果,又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了发展和创新;紧密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又注意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立足于当前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有利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面对新课题新矛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必须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来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要认真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积极推进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迎接中国城市化的新高潮。
其他文献
2009年8月2日15时30分,长春亚泰坐镇主场迎击长沙金德,就此拉开了中超联赛下半年的赛程。同一天,安凯客车与长春亚泰足球俱乐部在长春举行新车交接仪式,这辆车将跟随亚泰一起征战
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无水洗车利用环保优势提供洗车“外卖”,为不少创业者开辟了财富新路。    汽车也可以干洗(无水洗车)?这着实令许多人感到新鲜。日前,记者探访了位于广州莲坂转盘麦当劳店后的“春雨”汽车保洁服务点。到底什么叫无水洗车?广州市无水洗车系列产品的主力生产者——广州南辉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兴向记者演示了无水洗车的全过程。  这是一辆满是灰尘的车,先用柔软的掸子掸去车表面的灰尘,喷上无水洗
从公安系统调查结果显示:汽车行驶的安全事故10%是由路况问题引起的,25%是由驾驶员驾驶技术引起的,而65%的安全事故则完全与汽车故障有关。由此可见,汽车企业必须按照检测产品要求配
8月18日,由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全国工商联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业商会联合举办的2009年“金山之夏”中国汽车零部件品牌产品交易会暨金山车市开业
目的着重于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联合运用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0例本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
目的观察高频胸壁振荡排痰系统在部分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高频胸壁振荡排痰系统对30例分泌物阻塞气道的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护理,使用前后收集呼气最大流速、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重点,是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力争实现突破性进展。不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方式、方法、途径和模式均有所不同。近年来,十堰市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入手,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初步成效。    立足比较优势  确立十堰产业发展思路    
舍弗勒汽车售后事业部中国网站www.schaeffler—aftermarket.com.cn上,您可找到关于舍弗勒集团汽车售后事业部的近期新闻、产品资讯、促销信息,相关授权经销商等信息资料及舍弗勒
“2009汽车底盘电子化、集成化应用技术研讨会暨底盘及部件专场采购配对会”将于8月28日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举行。据悉,包括奇瑞、华晨、北汽、通用中国、泛亚、华普、福特、
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就是让多少年来国内外众多高科技成果,通过社会有效管理,集聚起来,经过吸收,消化,融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