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的学理与诗意之美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4321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王彬先生相识是在中国散文学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那时知道他是鲁迅文学院的副院长,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教育家,优秀的散文作家,以研究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书写散文见长。后来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期间,听了王彬先生的专题讲座,讲北京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诗词歌赋、生活民俗,了解到了很多传说之外的历史典故,王彬先生还带领我们参观了北京的文化历史景点,特意去了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的广济寺了解宗教文化。那时,我才发现王彬先生在京城文化界的影响力之大。在鲁迅故居,因为王彬,管理人员破例打开了鲁迅书房、卧室的保护设施,让我们近距离触摸一代大师的生活起居;在广济寺,寺院的高僧专程陪同参观平日不对外开放的国宝级的宗教艺术珍品……这些话题看似和《红楼梦叙事》无关,但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重要联系。他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厚遇,说明这些文物单位的同志熟悉他、了解他、尊重他,敬佩于他对文化艺术的敬畏感和责任感以及严谨求实的治学和写作态度。正是王彬先生几十年来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和积淀,才积累了写作《红楼梦叙事》一书的必要条件之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叙事作品,是我国叙事文学的巅峰之作,它的叙事艺术独具特色改变了以往说书体通俗小说的叙事模式,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不是一部仅仅讲故事的名著,而是包罗万象,涵盖面特别广,如何利用一群人物、一条线索、几个故事而将政治、历史、文化、社会、民俗等多个方面连接串烧起来,是读者期待的,也是大多数人阅读《红楼梦》的最初的愿望。对研究者来说,把这个问题分析好、解释透,是探讨它的叙事问题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王彬先生的《红楼梦叙事》从叙事学角度研究《红楼梦》,将古今藩篱打破,以古化今,以今化古,将西方的叙事学与中国传统的考订方法相结合,对《红楼梦》中的叙事结构、叙事方法、叙事话语等进行了系統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红楼梦叙事》对困扰红学界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作者、人物年龄与创作主旨等,提出了颇有特色且言之有据的见解。不仅于此,在这个基础上,他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传统小说与西方小说的共性与特殊性,并提出“动力元”与“漫溢话语”等理念,在叙事学领域进行了崭新的探索与拓荒,这些都是可喜与庆贺的,在浮躁尘嚣的社会环境之下十分难得。
  我在读《红楼梦叙事》之前,曾读过王彬先生的另一部《无边的风月》,这也是一部解读《红楼梦》的作品。“解读被历史尘埃蒙蔽的红楼文化,用细读考订还原真实语境,烛照人物幽曲,展现社会画卷”。王彬说,“我只能就《红楼梦》的某些细部文化,略谈我的一些拙见。”比方说,宝玉和黛玉第一次见面时穿的衣服、梳的辫子,凤姐的月例、丫鬟的月例……都可以在那部作品中找到答案。这说明,王彬先生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读得透,另一方面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得深、广、博、精。这就跳出了一般的文学研究仅仅针对作品本身的框架,而站在了人类文明的高度,这样的审视和品读就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和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对文学的研究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转向于文化解析与政治批评,经典叙事学也转至读者与语境研究,进入后经典叙事阶段。在这样的转型中,研究者处于何种维度呢?王彬先生认为,研究者应该处于作者与读者之间,如果是一部历史作品,其首要任务是对语境进行探析,而这些语境往往藏潜于文本细部,即西方学者所说的“显微结构(microstructure)”之中。即因此,王彬潜心研究,从多个角度对《红楼梦》的细部文化进行了深邃的阐释与解构,从而开启了理解《红楼梦》的另一扇窗户。
  王彬先生认为,研究中国小说,传统的与当下的,不能离开对文本的分析。《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小说的经典之作,提供了最好的研究素材,王彬先生之所以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但是,叙事学作为研究小说的一门学科,也应该与时俱进,进行新探索,而这种探索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方法的探索,从某种角度说,方法就是思想,二者是难以截然划开的。
  三百年前,曹雪芹以独特的方式感悟与把握内在和外在的世界、实在和空幻的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红楼梦》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而是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三百年后,在《红楼梦叙事》中,王彬先生将西方叙事与《红楼梦》对接,用庖丁解牛的方法对《红楼梦》进行精细的学理分析,同时又以意趣盎然的语言娓娓道来,从而营造出一种诗意之美,弥散出了一种湿润的令人欣喜的韵味。这是《红楼梦叙事》一书很重要也很独特的特点,这在以枯燥难读以显示其艰深的当下学界,可谓另类而独树一帜。当然也必将在一个新的维度上引起我们对《红楼梦》本身、红楼叙事以及红楼文化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其他文献
2019年9月4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论坛第四场,邀请到了钱七虎、李保国、刘洋、付小兵、王占军五位军队的先进模范人物,可谓光芒四射,光彩照人。他们结合个人成长故事,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成就与网民互动交流。  这天上午,我紧紧盯着屏幕上的刘洋。她从三个方面谈了她的成长经历和多年来的所感所悟。听她讲到执行神舟九号任务前的某天晚上,她和丈夫“悲壮”地
期刊
庚子年的春天  經历非常  令人难忘  仿佛又进入那烽火狼烟的战场  政者兵者医者  奋勇奔向抗疫前方  各路大军不顾生死逆行共赴危难  众志成城铸就坚不可摧的防阻墙  虽然毒魔施恶乌云密布  但遮挡不住春天里那温暖的阳光  谁说我是读书人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疫情  闭户宅院  道无车辆  空寂万巷  我一时无言  舞文弄墨的心啊  上不了前方  沉重的笔杆呵  心底里涌出了悲怆  仿佛凝固了血液
期刊
跳入温柔乡  身背吴钩月,  怀揣擒虎胆,  化作流星下银河,  抖落白牡丹……  月是南美洲的月。  诗,在战机长啸声的伴奏下,从烟云缥缈的高天上吟出来,大有一股惊世骇俗的豪气,这种情景可真是浪漫异常。  吟诗者来自亚细亚,他的名字叫黎铁,带领一支特种兵小队。小队人不过十,却个顶个的身手不凡,各有各的绝技。他们经过多次跳伞、游泳、射击、体能和野戰训练,并且通过了严格的英语考核,从强手如林的军旅中
期刊
逆向飞行  大年三十,本是万家团圆之夜  因那座病毒肆虐的城市  你们却整装待发,与死神抗争  迷彩绿、浪花白、天空蓝  组成一支支强军劲旅  正从雨雾浓重的夜色中起飞  逆向飞行,目标只有一个  向着封城数日的九省通衢重灾区  蔓延的病毒正吞噬着生命  “孩子,别哭”,妈妈是去救人  150名,一个也不能少  保护好自己,战友盼你们凯旋  疫情就是命令,其实你们  也是为人父母膝下儿女  只是一
期刊
您这座大山啊,  是一座有灵性的山,  是一座有生命的山,  您有山一样的意志,  在民族风浪中挺立起中流砥柱,  您有山一样的胸怀,  在人民危难时奉献了忠肝义胆,  您有山一样的坚韧,  把崇高使命熔铸进铮铮铁骨,  您有山一样的品格,  把千钧重任扛起在自己双肩。  广大人民群众正是  从您额上的皱纹中看到了智慧,  从您自信的神态中感受到安全,  从您紧握的拳头中凝聚了力量,  从您深邃的
期刊
经受了无数风霜雷霆的土地  这个春天姗姗来迟  漫天的飞雪失去诗意  瘟神的魔爪从黄鹤起舞的地方  伸进中国的肺叶  楚天失色,江城告急  “解放军来了,子弟兵来了”  除夕夜  一队队穿军装的白衣战士从天而降  欣喜伴着镇定  在恐慌的人群中传递  这声音,曾响在  1998年的荆江大堤  2003年的小汤山  2008年的汶川  灾难中的人民,呼唤着这支队伍的乳名  涨潮的眼睛,涌起长江急促的
期刊
一  对于26岁的西热力江来说,所经历的虚惊一场的事情简直太多了。  8岁的时候,逃学窜进村子边杨树林里的西热力江,为了一个鸟窝,失足从数米高的白杨树上掉了下来,立刻被摔得昏死了过去。村里德高望重的老阿訇阿不都经过仔细查看后,无比痛惜地摇着花白的脑袋宣布:这个聪明机灵的娃娃已经没救了。  不曾想,正当西热力江的妈妈孜来汗哭得将要断气的时候,西热力江微弱地咳嗽了一声,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又缓缓地站了起
期刊
西昌的音响  我认不出那么多花,  我只见她们和美女纠缠在一起。  我辨不清那逶迤的山,  我仅在水中呼吸着它的气息。  我登上城墙,我走进古街,  琳琅满目,尽收眼底。  城影沉璧,路道交错,  红玉府的鸡血观音;  亭阁旁的醉山睡水。  云在徜徉,鸟在倦飞,  高科技从展览馆里四射而出。  我碰到了一堵高墙,我寻上了一条巨龙,  火焰从巨龙脚下燃起,  火焰凝成一星团隐入天际。  我在燃烧中化
期刊
早上醒来,窗外,已经看不到杏树梨树的身影,听不到鸟鸣,还有军号声,代之而来的,是车水马龙、人声喧闹。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所在的这个地方,已经不是马兰了!  心里,顿时有种空落落的感觉。  这一天是2019年10月9日,我离开马兰的第二天。  我清楚地记得刚到马兰报到的场景。那时的我,正值青葱岁月,也是大学刚毕业,上身穿着一件印着英文字母的白色T恤,下身是一条西装短裤,脚下,是一双拖鞋。那个夏天,
期刊
本刊訊 日前,一部记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决策到实施全部发展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飞天路》,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飞天路》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之一,由军旅作家兰宁远历时5年时间创作完成。兰宁远长期工作在航天战线并跟踪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亲历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的全部研制过程,积累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中国飞天路》是他继《飞天梦》《飞天纪》《挺进太空》之后,创作的又一部航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