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的误区,来有效的改进教师的提问,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 有效提问 提高 教学效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于是,课堂提问成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生物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作为生物学教师应该讲究提问的艺术,以灵活多变、循循善诱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渐入学习佳境。那么,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在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存在一些误区:①忽视课堂提问的重要地位,将其看作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和“零头”,教师讲课时顾得上则问,顾不上就一讲到底,以讲代问。②课堂提问简单化,形式化,教师往往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等类似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学生也只能简单附和,没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提问失去了根本的意义。③提问不看对象,不讲求变通。一个问题能毫无变化地问遍全班,全班必须毫无保留地遵循一个固定格式的答案。或者干脆让几个优秀生承包。针对以上误区,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 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比较繁重的智力操作的任务
例如,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研读和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发现过鼠妇的影子?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从日常观察入手,并记在自己的观察日记本上。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理有据的进行综合分析,这时候的学生,一方面进行着从分析到归纳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又从客观事实上看到鼠妇的生活场景。当学生完成了解答这第一个问题的任务以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题:如何设置一个合理的实验来证实你生活中所看到的情景?教师这样提出问题之后,又让学生自行研读教材、探索思路、设计实验,并要求把自己设计的结果写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当教师观察到学生基本完成这个问题的解答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在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在设计实验时,为提高设计实验的成功率,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经过师生共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各小组的不同情况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实验设计失败的小组,可以很快找出失败的原因,及时的总结失败的教训,在各组交换意见的同时,同学们也就掌握了实验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很明显,教师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学生实地观察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直接找答案;第二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理解、设计能力;在第三个问题提出时,可以说教师是使前两个问题有了一个升华:让同学们既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同时为以后解决相关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和思路。不但让学生学到了一点,更让学生看到了一个面。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在感受教师所提问题的魅力的同时,充分感受到知识带给他们的无穷魅力。
同样是这一教学内容,有的老师却是这样提问的:鼠妇是不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呀?……如此等等,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齐声叫喊作出同一回答。这样的提问,问题本身不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从而使问题本身没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客观的事实对比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科学设计。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必须有一个弹性限度,不能高到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智力操作任务那样一种程度。问题性水平的高,应高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程度,这就足够了。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来说,问题性水平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智力操作难以启动,到头来是徒劳无益。
2 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
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分析,思考,讨论。生物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生物教学中,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我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
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条规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这条学习规律的提出,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于生物教学确实是很有指导价值的,但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
实践表明,引导学生作对比,不失为培养学生生疑解疑的重要手段。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会形成一种学习的心理定势──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 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敢不敢提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似乎有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都敢提,所以人们说,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另一方面,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在初中的生物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特别要使他们懂得,能提出问题意味着自己已经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
另外,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事实上,当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形成之初,提问质量不高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等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碰到上述情况从不指责,而是用和蔼的笑容,亲切的话语因势利导,及时指出毛病并恰当引导,对提问提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另一方面,对凡是提问的学生,都给于记分鼓励,用打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华裔美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国外教育家有一种说法: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
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一定要多鼓励多引导,经过这样的长期培养,我们的孩子们才能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来。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课堂提问的处理,要结合具体实际,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氛围进行灵活的处理。教学过程离不开提问,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实践、多探索、多总结,我们的课堂就会少些枯燥,多些精彩,课堂教学也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 有效提问 提高 教学效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于是,课堂提问成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生物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作为生物学教师应该讲究提问的艺术,以灵活多变、循循善诱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渐入学习佳境。那么,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在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存在一些误区:①忽视课堂提问的重要地位,将其看作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和“零头”,教师讲课时顾得上则问,顾不上就一讲到底,以讲代问。②课堂提问简单化,形式化,教师往往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等类似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学生也只能简单附和,没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提问失去了根本的意义。③提问不看对象,不讲求变通。一个问题能毫无变化地问遍全班,全班必须毫无保留地遵循一个固定格式的答案。或者干脆让几个优秀生承包。针对以上误区,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 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比较繁重的智力操作的任务
例如,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研读和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发现过鼠妇的影子?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从日常观察入手,并记在自己的观察日记本上。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理有据的进行综合分析,这时候的学生,一方面进行着从分析到归纳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又从客观事实上看到鼠妇的生活场景。当学生完成了解答这第一个问题的任务以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题:如何设置一个合理的实验来证实你生活中所看到的情景?教师这样提出问题之后,又让学生自行研读教材、探索思路、设计实验,并要求把自己设计的结果写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当教师观察到学生基本完成这个问题的解答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在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在设计实验时,为提高设计实验的成功率,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经过师生共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各小组的不同情况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实验设计失败的小组,可以很快找出失败的原因,及时的总结失败的教训,在各组交换意见的同时,同学们也就掌握了实验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很明显,教师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学生实地观察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直接找答案;第二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理解、设计能力;在第三个问题提出时,可以说教师是使前两个问题有了一个升华:让同学们既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同时为以后解决相关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和思路。不但让学生学到了一点,更让学生看到了一个面。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在感受教师所提问题的魅力的同时,充分感受到知识带给他们的无穷魅力。
同样是这一教学内容,有的老师却是这样提问的:鼠妇是不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呀?……如此等等,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齐声叫喊作出同一回答。这样的提问,问题本身不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从而使问题本身没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客观的事实对比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科学设计。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必须有一个弹性限度,不能高到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智力操作任务那样一种程度。问题性水平的高,应高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程度,这就足够了。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来说,问题性水平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智力操作难以启动,到头来是徒劳无益。
2 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
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分析,思考,讨论。生物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生物教学中,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我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
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条规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这条学习规律的提出,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于生物教学确实是很有指导价值的,但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
实践表明,引导学生作对比,不失为培养学生生疑解疑的重要手段。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会形成一种学习的心理定势──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 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敢不敢提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似乎有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都敢提,所以人们说,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另一方面,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在初中的生物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特别要使他们懂得,能提出问题意味着自己已经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
另外,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事实上,当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形成之初,提问质量不高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等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碰到上述情况从不指责,而是用和蔼的笑容,亲切的话语因势利导,及时指出毛病并恰当引导,对提问提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另一方面,对凡是提问的学生,都给于记分鼓励,用打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华裔美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国外教育家有一种说法: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
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一定要多鼓励多引导,经过这样的长期培养,我们的孩子们才能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来。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课堂提问的处理,要结合具体实际,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氛围进行灵活的处理。教学过程离不开提问,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实践、多探索、多总结,我们的课堂就会少些枯燥,多些精彩,课堂教学也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