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取得这样不凡的经济表现,我认为与中国特殊的国情,特殊的动力相联:这种特殊动力,首先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充分的利用了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同时又有自己的自主创新,包括经济特区;其次是渐进的市场化和有限的私有化,使资源配置跟利益刺激有一个持续改善的动力,同时又避免了大规模的社会的对抗,避免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落到少数的私人手上;其三是与二元经济结构相关联,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在这30年当中避免了土地的兼并,同时又给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最广大的效益;其四是中央集权下的地方竞争,财政“分灶吃饭”,使得地方政府在利益上是“有限责任公司”。
接下来的30年,中国道路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的问题暴露得更加鲜明和突出。中国的问题,实际上不是短期问题,也不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解决的。审视今后的30年,我认为这个危机也是一个机遇。现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四个主要动力都已经开始急剧衰减,这是中国道路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
中国渐进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下一步每走一步都是利益的调整。
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
接下来的改革,中国在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方面的挑战相当尖锐。过去,城乡二元结构为中国发展经济提供了最丰富而廉价的劳动资源,但是现在这已经从动力转变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桎梏和阻力。
面对这些挑战,如何解决?现在大家普遍的观点是扩大内需。但是中国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大家并没有讨论清楚。
这些年,中国有将近两亿多农民工加入了工业化浪潮,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非常的贡献。但是,他们没有进入,或者没有充分的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财富分享体系,或者分享很少。所以供给和需求产生一个巨大的缺口,这个内需缺口最主要的就是已经进入工业化的这两亿农民工(这还不包括他们要赡养的人口),没有进入内需的领域,所以造成了内需的巨大缺口。
中国最大的失衡是城乡结构的失衡,是城市化比例的失衡。现在全球的城市化比率是50%,中国相关统计数字是45%,但是真实的城市化比率不足28%,与全球平均水平差距相当大。中国有城镇户口,享受城镇户口福利保障、就业保障相应的人口不足总人口的28%,这才是中国经济结构最大的失衡。在这样的失衡下,中国经济的内需不足是必然的。大家知道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贫富差距,在改革开放以来有了相当发展,因为中国城市本身或者乡村本身在基尼系数是0.35左右。所以中国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中国经济失衡的所在最主要的都在城乡差距上。
面对中国经济这样的一些挑战,解决路径选择,我认为是要改变两亿多农民工没有真正的进入城市,并没有享有相应的福利保障的状况。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是积极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因此,今后30年中国面临最主要的挑战来自城市化,从现在实际城市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足28%,在今后三十年上升到实际城市化人口占60%~70%,这是中国面临真正的难题。
城乡统筹的主线应该是什么?我觉得不是在农村土地流转,而是在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市民化。
从中长期来看,实现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今后30年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农民工的城市化问题。因为这也是中国内需最大的来源。解决农民工的城市化问题。首先解除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当前的核心工作应该是农民工市民化,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启动农民工市民化的国家行动计划,或者国家行动纲要,当然这件事情需要循序渐进,但是必须开始。
中国道路的未来
中国道路的第一个三十年是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全面改革。那么我认为在新开启的三十年应该以社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这是它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完成会进入中国下一个阶段,即以政治改革带动全面改革。
目前阶段主要是社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而其核心除了教育、医疗卫生改革,还应该是农民工的市民化,这会改变中国现在整个经济发展的路径,以及改变整个城市的生态。这样的思路应该要做重大调整,政府要大规模兴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但是不是专门为城市人修建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而是逐渐把农民工纳入这一体系,大幅度的降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标准;大规模启动农民工的培训、教育。对于中国而言不缺内需,问题是把内需重要对象排除在外,内需当然就不足了。
看一看日本和韩国。韩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人均土地资源与中国差不多。在过去40年韩国做得非常成功,通过立法形式,随着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农民逐渐进入城市。
应对接下来的挑战,需要中国人凝聚智慧,进行一系列自主创新。中国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初级,中国完全可以支撑今后三十年的发展。
(作者为燕京华侨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