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宣州所产砚台久负盛名,最早相关记载可见于唐代诗人李白的《草书歌行》:“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在当时宣州石砚已名声大噪,被上流文人士大夫所喜爱。其后有明代吴去尘的《墨光歌》:“宣州石砚雪洒残,翰走烟云儿卤起。”清乾隆皇帝也在《御制诗文集》提及宣州石砚:“江毫宣砚左右随,偶然弄墨有所思。”
但在明清之后宣州石砚竟逐渐淹没,不知所踪,更鲜有前人对其全面清晰的著述。断采成谜,面对谜题,有人说因战乱,或因天灾,又有人说是因开采技术受限……所有想法都没有确切考证,唯留前人笔墨,让后人浮想联翩。
为让宣州石砚重见天日,从1964年到2009年,安徽省先后几次组织地矿专家,对宣城境内可能存在的砚石矿产,开展了多次勘探调研。民间也有人不断探索尝试发现宣州石砚的踪迹,蔚友云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8月,在京沪等地创业多年的蔚友云重拾儿时搜罗奇石的爱好,加入宣城境内寻找砚石的行列。他在宣城境内每条河流边徘徊,翻越宣城的每道山岭,山涧溪流间都留着他的足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他在郎溪县姚村鸦山河中段,在一片郁郁葱葱中发现满溪或大或小墨黑色的石头。蔚友云熟练地挑出一块,用随身带着的刮刀刮磨,石块没有被刮下块状,而是如寻常砚石一般有些许细痕现于石上。他一路沿河而上,在溪岸岩石上找到疑似古人雕凿留下的痕迹。这可谓是“石破天惊逗秋雨”,传说中为唐代大诗人李白盛赞的“宣州石砚”终再现人间?带着喜悦与疑问,蔚友云到北京、到省城,多地邀请地质专家与砚界学者、藏家,反复考察论证。据地质专家和文物专家现场勘察考证,凿痕确为古人采石所为。专家们从古坑砚石表面的凿痕包浆分析,初步断定开采时代可追溯至唐朝。从事安徽省砚石矿藏项目考察的地质专家支利赓介绍,产于郎溪鸦山的宣州石砚板岩,石质细腻,绢云母含量高,金晕、玉带、眉纹等石品丰富,其莫氏硬度为3.1~3.6度之间,硬度理想。
宣州石砚一经面世,即以砚石材质优异、制作精美轰动砚林。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温寒石在试用过宣州石砚之后,盛赞其发墨下墨理想,研墨储墨功能兼具端、歙的优点和长处。他指出,目前公认的四大名砚,其中石质较好的是端砚、歙砚,前者平均莫氏硬度为2.9后者为4。端砚发墨好,歙砚下墨快;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下墨快的砚台发墨往往比较粗,而发墨好的砚台下墨比较慢,这是研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能够把发墨与下墨的优势结合得最好,就一定是品质最佳的砚台。为什么宣州石砚在唐代能成为名贵的砚品?或许古人已早知其发墨与下墨的好处所在。
目前,端、歙名坑砚石因资源枯竭,虽享有盛名却接近无石可采的地步。随着砚石资源的此消彼长,石质优良,储量丰富的宣州石砚,前景愈发被看好。这也是安徽从政府到民间,坚持不懈、多方寻找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上乘珍品宣州石砚的原因之一。
“岁月不语,惟石能言。”目前,李白诗中的“宣州石砚”具体出自宣城的哪方“息壤”?结论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企业家不会坐而论道,以致错失良机。对企业家来说,找到宣州石砚的古坑,已拥有发掘和传承宣州石砚大业的坚实基础。蔚友云表示,宣州石砚的明天在于痴绝的大国工匠精神,制砚人要能与石对话,爱惜每一块石头,纯手工制作好每一方砚台。
2014年10月,宣州石砚参加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一举夺得砚台销售标王,选送的“渔樵问答”作品荣膺金奖。2016年2月,台湾砚台收藏家主动请求将宣州石砚放置在台湾的文化展厅里展销。5月,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宣州石砚甫一亮相,就收到了北京、上海等地多家商家的定单;参评的一方作品“相约敬亭”,荣膺“中国工艺美术创新奖”。
为了制砚,蔚友云放下他投资较大的几个项目,让职业经理人去打理,而他自己却兴趣盎然地钻进制砚工作室,美其名曰:“小伙伴们加班加点赶制中,忍不住也练练手。”他认为,高投入、高起点、高质量地进行古老宣州石砚的继承和开发、弘扬和推广,应该是几代人的事。他经常带孩子去古坑口附近的沟溪捡石和辨认砚石。他说,就要从小培养他们对宣州石砚的爱好与热情,并将咱们泱泱大国的工匠精神灌注给他们。蔚友云不仅对自家儿女从小培养,其安徽郎川宣州石砚公司更通过向宣城市实验小学梅溪校区、郎溪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捐赠上百套“文房四宝”学生用文盒,来鼓励更多青少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蔚友云介绍,公司立足本地文化,博采众家之长,发掘创新宣州石砚特有的艺术风格,在广罗制砚人才的同时,已与歙砚、端砚、松花砚、贺兰砚、红丝砚等建立长期的技艺合作交流模式。宣州石砚是劳动人民的天才杰作,是历史上璀璨辉煌的砚雕文化的生动见证,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宣城市进一步拓展文化旅游业的载体。为了挽留住乡愁,又能顺应时代变迁,创新生产方式,满足人们尤其是郎川乡亲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公司计划在郎溪县姚村乡,结合宣州石砚古坑口和观天下景区,建立宣州石砚文化产业园。规模为30亩,投资1亿元。集生产、研发、宣州石砚博物馆等项目为一体,将砚文化与旅游文化相融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便人们学习交流,旅游休闲。
但在明清之后宣州石砚竟逐渐淹没,不知所踪,更鲜有前人对其全面清晰的著述。断采成谜,面对谜题,有人说因战乱,或因天灾,又有人说是因开采技术受限……所有想法都没有确切考证,唯留前人笔墨,让后人浮想联翩。
为让宣州石砚重见天日,从1964年到2009年,安徽省先后几次组织地矿专家,对宣城境内可能存在的砚石矿产,开展了多次勘探调研。民间也有人不断探索尝试发现宣州石砚的踪迹,蔚友云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8月,在京沪等地创业多年的蔚友云重拾儿时搜罗奇石的爱好,加入宣城境内寻找砚石的行列。他在宣城境内每条河流边徘徊,翻越宣城的每道山岭,山涧溪流间都留着他的足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他在郎溪县姚村鸦山河中段,在一片郁郁葱葱中发现满溪或大或小墨黑色的石头。蔚友云熟练地挑出一块,用随身带着的刮刀刮磨,石块没有被刮下块状,而是如寻常砚石一般有些许细痕现于石上。他一路沿河而上,在溪岸岩石上找到疑似古人雕凿留下的痕迹。这可谓是“石破天惊逗秋雨”,传说中为唐代大诗人李白盛赞的“宣州石砚”终再现人间?带着喜悦与疑问,蔚友云到北京、到省城,多地邀请地质专家与砚界学者、藏家,反复考察论证。据地质专家和文物专家现场勘察考证,凿痕确为古人采石所为。专家们从古坑砚石表面的凿痕包浆分析,初步断定开采时代可追溯至唐朝。从事安徽省砚石矿藏项目考察的地质专家支利赓介绍,产于郎溪鸦山的宣州石砚板岩,石质细腻,绢云母含量高,金晕、玉带、眉纹等石品丰富,其莫氏硬度为3.1~3.6度之间,硬度理想。
宣州石砚一经面世,即以砚石材质优异、制作精美轰动砚林。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温寒石在试用过宣州石砚之后,盛赞其发墨下墨理想,研墨储墨功能兼具端、歙的优点和长处。他指出,目前公认的四大名砚,其中石质较好的是端砚、歙砚,前者平均莫氏硬度为2.9后者为4。端砚发墨好,歙砚下墨快;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下墨快的砚台发墨往往比较粗,而发墨好的砚台下墨比较慢,这是研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能够把发墨与下墨的优势结合得最好,就一定是品质最佳的砚台。为什么宣州石砚在唐代能成为名贵的砚品?或许古人已早知其发墨与下墨的好处所在。
目前,端、歙名坑砚石因资源枯竭,虽享有盛名却接近无石可采的地步。随着砚石资源的此消彼长,石质优良,储量丰富的宣州石砚,前景愈发被看好。这也是安徽从政府到民间,坚持不懈、多方寻找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上乘珍品宣州石砚的原因之一。
“岁月不语,惟石能言。”目前,李白诗中的“宣州石砚”具体出自宣城的哪方“息壤”?结论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企业家不会坐而论道,以致错失良机。对企业家来说,找到宣州石砚的古坑,已拥有发掘和传承宣州石砚大业的坚实基础。蔚友云表示,宣州石砚的明天在于痴绝的大国工匠精神,制砚人要能与石对话,爱惜每一块石头,纯手工制作好每一方砚台。
2014年10月,宣州石砚参加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一举夺得砚台销售标王,选送的“渔樵问答”作品荣膺金奖。2016年2月,台湾砚台收藏家主动请求将宣州石砚放置在台湾的文化展厅里展销。5月,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宣州石砚甫一亮相,就收到了北京、上海等地多家商家的定单;参评的一方作品“相约敬亭”,荣膺“中国工艺美术创新奖”。
为了制砚,蔚友云放下他投资较大的几个项目,让职业经理人去打理,而他自己却兴趣盎然地钻进制砚工作室,美其名曰:“小伙伴们加班加点赶制中,忍不住也练练手。”他认为,高投入、高起点、高质量地进行古老宣州石砚的继承和开发、弘扬和推广,应该是几代人的事。他经常带孩子去古坑口附近的沟溪捡石和辨认砚石。他说,就要从小培养他们对宣州石砚的爱好与热情,并将咱们泱泱大国的工匠精神灌注给他们。蔚友云不仅对自家儿女从小培养,其安徽郎川宣州石砚公司更通过向宣城市实验小学梅溪校区、郎溪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捐赠上百套“文房四宝”学生用文盒,来鼓励更多青少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蔚友云介绍,公司立足本地文化,博采众家之长,发掘创新宣州石砚特有的艺术风格,在广罗制砚人才的同时,已与歙砚、端砚、松花砚、贺兰砚、红丝砚等建立长期的技艺合作交流模式。宣州石砚是劳动人民的天才杰作,是历史上璀璨辉煌的砚雕文化的生动见证,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宣城市进一步拓展文化旅游业的载体。为了挽留住乡愁,又能顺应时代变迁,创新生产方式,满足人们尤其是郎川乡亲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公司计划在郎溪县姚村乡,结合宣州石砚古坑口和观天下景区,建立宣州石砚文化产业园。规模为30亩,投资1亿元。集生产、研发、宣州石砚博物馆等项目为一体,将砚文化与旅游文化相融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便人们学习交流,旅游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