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引发各级政府之间有关发展权的激烈博弈吗?
各级干部应该研读和必须把握的一个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但一些地方超强度开发,超过了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了环境污染、国土无序开发的弊病。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风景名胜区,也存在盲目开发的现象,造成生态退化、国家和地区生态屏障遭到破坏……这些对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有序适度开发的基础上。“主体功能区”基于不同环境特色、不同资源禀赋和承载能力,规定在中国未来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中,每个区域应该扮演各自的角色。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区域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整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就难以提升。按主体功能区对全国国土空间发展方向和要求进行定位,是有关发展理论的一次创新,是在区域发展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在广袤的国土建立主体功能区,对现行空间开发模式进行调整,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提出并实施了多种经济区划方案,但均没有有效解决无序开发的弊端。应该如何准确理解主体功能区的背景及深刻内涵,国土分区能否终结GDP崇拜,主体功能区如何突破“行政区划”瓶颈,等等;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予以解答。本期人民论坛《特别策划》邀请了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专家学者展开探讨。
不少专家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讲,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过程也是各种既得利益调整和再分配的过程。主体功能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复杂的利益关系,必然导致新一轮的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级地方政府都拼命地想把自己挤进重点开发区,这也引起了各级政府之间发展权的激烈博弈。必须正视按主体功能区进行区域管理所导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发挥利益、政策、机制和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如既要给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设置开发强度的“天花板”;又要使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在履行其主体功能的同时,实现“不开发的发展”、“不开发的富裕”;形成利益导向机制和精细化管理制度;等等。
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禀赋并不丰裕、环境承载能力比较有限的国家。“要使我们的家园更美好,使我们这代人的生活更幸福,也为了给我们的子孙留下更多的‘净土’,我们到了应该好好规划一下我们这片家园到底应该如何开发建设的时候了。”在采访中,有关官员、学者的铮铮之言,振聋发聩,这是我们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美好憧憬,也是我们应该对未来许下的庄严承诺。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