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考场作文的正确打开方式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ie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除了在立意、构思、表达上吸引阅卷老师外,开篇艺术也是不容小觑,如清代李渔言,开篇“当以奇句夺目”,方能引人入胜,“不敢弃去”.纵观近几年的高分考场作文,无一例外在开篇运用素材上,活学活用,单一反三,做到了先声夺人,耳目一新。
  梳理·考场作文开篇特点
  优秀考场作文的开篇,一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意”,二是“颜值”。立意精准,言辞精美,文质兼具,方为可观。也就是说,开篇就要做到先声夺人,辞晓、气畅、理明,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
  我们先来看两组优秀考场作文的开篇:
  [第一组]
  多年前,一句“视吾家之所寡有”,震荡了历史烟尘,令人心动,接着便是焚券市义的美谈不胫而走,似乎冥冥之间道出了不证自明的真理,即我们尚未拥有之物决定了个体生命的富有程度。
  ——上海一考生《视吾家之所寡有》
  克尔凯郭尔曾言:“夜莺不要求任何人听她歌唱,这是她的谦逊;她也不在乎是否有人听她歌唱,又是她的骄傲。”夜莺许是知晓听众口味殊异,不强求听众也是一种倾听听众的呼声;而不在乎听众听之与否,背后又是一种可贵的自许与坚守。从作家写作到众人生活,我们都应有一点夜莺的逊与傲。
  ——浙江一考生《夜莺的逊与傲》
  [第二组]
  缓缓回顾历史车辙,我们见过黄宗羲发出“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呼唤,我们望见了徐志摩投在康河上的一汪柔情,亦体会到“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木心先生的达观与悲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江钟灵毓秀,才辈迭出。作为新时代的浙江学子,亦需细细体味这浙江文化,创新传承,行浙江精神!
  ——浙江一考生《品浙江文化,行浙江精神》
  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过于诚。曾子杀猪为一“信”字,孔明接受“托孤”为一“诚”字,因有“诚信”,百年老店得以顾客盈门,刘邦的约法三章得以千年传为美谈。
  ——江苏一考生《誠信归去来》
  第一组单用素材中,上海考生和浙江考生都不约而同运用了引文开篇入题,凸显考生的文学底蕴。“视吾家之所寡有”出自教材《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此句道出了未有之物决定个体生命的富有程度,打破了大部分考生精神富有论的一般写作思路,立意新颖,言辞老成;浙江考生则运用克尔凯郭尔的名言,以夜莺歌唱作比,总领全文,化抽象为具象,引出精神内核“逊与傲”,意境高远,起笔不俗。
  第二组繁用素材中,浙江考生连用黄宗羲、徐志摩、木心三个人物素材,从古至今,语意隽奇,将浙江名人、文学成就、文化气韵融合为一,迅速凸显出其极强的文字功底;江苏考生则连用三则历史典故:曾子杀彘、刘备托孤、刘邦约法,开篇旁征博引,在丰富的历史素材中表达观点,使文气磅礴之外更显蕴藉深沉。
  可以说,名人名言、经典诗句、历史典故等多种素材,往往会成为优秀考场作文开篇的首选,一来可以弥补考生语言平淡的不足,二来可以避免考生开篇雷同的现象,三来运用精准还可以“释题入篇”,针对性地总领全文主旨。比如考生在高三适应性考题中阐释何为“美”时写到,“事实上美无处不在:他在梵高的《向日葵》里,在舒伯特的乐章里,在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诗篇里,还在《肖申克的救赎》里,也在芭蕾舞者美妙的舞姿里……美无处不在,只等人俯首拾珍。”一串信手拈来的素材铺陈,以“释题”方式入篇,直击主题,绝无雷同。
  所以,优秀考场作文的开篇,定是素材新颖有亮点,言辞简约有文采,立意明确有深度。
  点拨·课内课外素材积累
  成为一个熟练掌握开篇写作手法的“巧妇”尚需时日,但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获取素材这粒写作之“米”,也是我们考生不易克服的难关。
  为了能博阅卷老师“回眸一笑”,考生常常挖空心思雕琢开篇,所用素材求新求异,但要想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获取精准嵌入考场作文的素材,其难度不免让许多考生望而生怯。事实上,立足课本,将教材作为开篇素材的第一手资源,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笔者以一篇江苏考生的范文《稳中求胜》(有删减)为例:
  粱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
  沉稳从志而来。……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
  沉稳从难而来。……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正所谓熟读教材“三百篇”,素材下笔如有神。文中所用的例证素材(下划线部分)均采自高中语文课本,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古典诗文如《出塞》《报任安书》《过秦论》《阿房宫赋》《蜀相》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名句信手拈来,且运用得十分熨帖。尤其是开篇,从两个称颂的历史人物起笔,把宋江的为人沉稳、刘备的做事敦厚与戍土的谦稳厚实做类比,运用三个工整的排比句式,亮明“为人沉稳,稳中求胜”的观点,言辞简洁有气势,立意鲜明有视角。
  当然,除了活用课本教材之外,高三每次做真题、模拟试卷时,现代文阅读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积累渠道。各大省份在阅读考查时都会有一题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这一题中的选文均出自出题者的精心挑选,往往具有某种深刻的见解或是精彩运用了某些写作方法,文章篇幅不长,非常适合考生作为写作积累的范本。比如:   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也就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过是居于被支配的和被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部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上海卷《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从上海卷现代文的开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双方不同观点其实无所谓对错,而在于你想如何表达、证实你的观点,这在辩论中非常常见。这样的开篇,立足不同观点的解读,不仅提出悬念,开阔眼界,而且引发思考,加深立论深度。所以,活用手头这些“文质兼美”的现代文阅读文本,不失为考生“一举两得”的备考资源。
  走進·热身训练高考考场
  一般而言,写作提升主要靠的是“悟知”。缺乏悟性,既不可能“读知”,也不可能“积知”,更不可能“授知”,这是许多考生写作一直不见效的原由。所以,写好考场作文的战略还是以“练”为主,边练边悟,学以致用。
  今年来势凶猛的新型冠状病毒,无疑是2020年最丰富的作文素材之一,考生既可以从高中生角度思考如何“不负韶华,践行青春使命”,也可以从公民角度思考如何看待“湖北人,是同胞也是同袍”,还可以从国家角度思考如何给战胜疫情增加砝码,因为“这绝不是武汉一座城的‘战争’”……
  笔者在此以一道原创文题,并评点开篇,与广大考生共勉。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如今,在未经筛选的无法判断真伪的信息洪流中,我们是离真相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呢?
  [范文示例]
  拉近与真相的距离
  能被思考的东西必定是虚构的东西。
  ——尼采
  法国作家加缪在《鼠疫》一文中说:“这一切里面并不存在英雄主义,这只是诚实的问题……唯一方式只能是诚实。”诚然,真相本身并不造成恐慌,真相的缺席才令人恐慌。
  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全民发声时代,每件事都有可能出现无数个“真相”。有人说,“一个新闻事件出来,不反转三次都不能表态。”2018年有个在泳池打孩子的视频颇受关注,舆论一边倒地谴责打孩子一方时,当事人安医生受不了压力选择自杀。此时才有人关注起事件整个过程,孩子被打是因为做了不当行为,打孩子视频只是整个事件一部分,然而大众却片面猜想原因,致使原本无辜的人成了众矢之的的谩骂对象。面对随时切换的热点,如果不注意事件叙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就发表偏激观点造成信息误传,那么拿起这把杀人不见血的刀的人,有可能就是身边的你和我。所以,在对待“真相”时,我们再也不能简单地选择接受或相信。
  细思现在众多社会热点,在事实真相浮出水面之前,发现大众舆论的情绪已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我们往往更容易接受与我们现有思维模式相符的“真相”,而抗拒那些与我们内心观点相冲突的“真相”。罗一笑事件中,舆论主流从同情到谴责,李文亮去世后,从散布谣言到致敬英雄,无疑都是给迟到的真相一记口向亮的耳光。美国新闻评论家李普曼说:“人们总是按照既有的成见解释世界并采取行动。”也就是说,我们在对待一件事时,往往是用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知识、思维去“分析”这件事情。与其说我们是在解读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倒不如说我们是在寻求大众情绪上的共鸣。而某些既得利益者正是利用大众的偏见思想隐藏或歪曲事情“真相”,引导事情向着他们认为有利的方向发展。故而,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面对热点新闻“真相”时,是不是应该多点理智、少些起哄,多点等待、少些激愤,让“新闻飞一会儿”,不要轻意妄下定论以至掀起“网络暴力”的狂欢。
  其实,很多事情的真相我们往往很难得知,即便得知真相我们也无力改变什么。作为年轻吾辈,应在情绪占上风时能够不忘理性面对,在观点形成时能够不忘对真相探索,做一个理性讨论的传播者,而不是一个情绪无处安放的发泄者。
  我想,只要内心葆有理性的价值标杆,你想“看见”的真相就不会太远。
  [教师评点]考生的开篇,运用了一个小众的尼采题记和一句精准的加缪名言,除了本身的阅读积累外,也能感受到考生的思考深度。尤其是开篇悬念“真相的缺席令人恐慌”,直击命题——焦虑的现代人,渴望尽可能的探寻、拉近事情真相的心理。起笔有深意,读来启深思。
  [结语]最后想提醒一点的是,对于素材的选用。学者金开诚在《国学要对现实有用》的短文中,举过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例,说欧阳修的“反对天命论的彻底性不仅比不上后世的唯物论,甚至还比不上某些先秦思想家;文中所讲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也很一般化,近似‘老生常谈’。但欧阳修在论证这些道理的时候,却用了生动的事例,并以富有感悟色彩的笔墨表述了他的深刻体会,于是这篇文章便也能打动人心。”金先生的评论颇为精辟到位,说出了我们写作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有些文章内容上往往是重复真理,并无新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并不是见解的独特、思想的创新,而是作为论证的素材生动新颖。所以,在选用素材作为开篇时,若能运用新鲜、典型,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素材自然是好,但若是在考场中,只能想到教材、经典、熟识人或事时,不妨在“颜值”上下功夫,大胆运用修辞这瓶“魔水”,也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其他文献
袁隆平荣获“共和国勋章”的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这再次把这位科学家“网红”顶上热搜。  开篇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袁隆平在获奖当天还在试验田里,说明即使他满载荣誉、年届九旬,仍心系超级稻。用一个事件引出论证的中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42位模范人物被首次集中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在这份名单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像袁隆平一样的老科学家、老文艺家。他们是立
1.每个人都睁着眼睛,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人们在人云亦云中视而不见,世界就成了一个雷同的模式。一个人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就会看见那些不能用模式概括的东西,看见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周国平说“要用自己的眼睛看”  2.作家薛峰说:“社会的文明进步不是等来的,它需要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勇于担当。放弃表达自己意见
2019年的支付宝年度账单出炉了,微博、朋友圈一片欢腾。  说“欢”,是因为正如能够说出来的委屈不叫委屈,能够晒出来的“心疼”,背后其实是幸福与兴奋。  至于“我哪来的這么多钱”的灵魂拷问,除了猛一看到账单有点“震撼”外,更带有傲娇属性。因为花得多,说明有能力消费,也就说明有能力挣钱来支撑这种消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然可以晒出来。  前不久,“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的辩题,引发热议;2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  2019年11月1日,一场引人关注的纪念活动一一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向长期致力于传承弘扬甲骨文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患伤寒请太医诊治,太医给他开的处方中有一味药叫“龙骨”。王懿荣惊奇地发现“龙骨”上有一些奇怪的划痕……“一片甲骨惊天下”,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古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  材料二: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宋代诗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这两则材料引起了你什么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1: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喜欢站在田埂上唱豫剧的7岁小男孩,在白洋淀麦田旁练芭蕾的12岁姑娘,总拿着父亲的旧手机录歌的初二学生……2019年年初,这些农村孩子因艺术而结缘,一起登上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舞台。  材料2: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
【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试题】  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潮流是社会变动或发展的趋势。服饰打扮、言语行为、思想观念……处处都有潮流。面对潮流,有人顺势而行,有人独持己见。  【名师解读】  这则材料以潮流为原点发散开来,首先呈现了“潮流”存在的广泛性,并通过“服饰打扮、言语行为、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提示启示考生进行头脑风暴,紧接着材料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对待潮
现在每当提起学习,最先想到与学习相关的无非就是书籍、教师、学生、教室等类似的词汇。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确实,书籍对学习来说不可缺少,可是,学习不仅限于书。  通过书籍学习固然重要,但仅限于书本的学习,是狭义的。  首先,可从他人身上学习。人的成长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孟母三迁”中的孟母便是为了让儿子与良好学习风气的孩子交往而三次搬迁,从而使儿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好的影响。正所谓“近
那些孩子在玩耍,他们变换着石子的阵势,说“这是在行军,那是牛群和羊群”。但是,过路人只看到石子,不明白孩子心中的财富。  同样,享受黎明的人会在初现的晨曦中温暖身子。那个走向井边的人,因为口渴,把沉重的桶提上井沿。口渴,使他的步伐、他的双臂、他的眼睛都充满了意义,就像一首诗。有些人若不在辛苦中获得信仰,欢乐也不会找上他们。  我也注意到了那个人,他听音乐却不用心。他叫人用轿子抬他去听,而不是自己走
真题回放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考题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题面为观点罗列,三小句即为三个观点。  审题要点:审题时,应理清三个观点之间的关系,很显然,三个观点各不相同,而且是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