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每至一朝末季,王朝更替总在士大夫们眼中事出有因,然而,大多数人都只是从表面看问题,却很少有人像明末大儒黄宗羲一样,痛定思痛,对明王朝灭亡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剖析,并联系到古代中国的千年古制,钩沉因果,论断是非,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发古人千年未有之宏论,断历代王朝兴亡之真理,成为明末清初著名的大家,也是中国古代知名的思想人物。面对明清鼎革的天崩地解时代,个人命运多舛悲惨、思想传承香火将尽,一代大儒黄宗羲该如何抗争振作?思想的烈焰余烬又该如何传续?后辈的我们又该有多少感喟呢?
黄宗羲生于明末之季,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党人,家庭殷实,忠厚传家,家中丰厚的藏书给酷爱读书的黄宗羲提供了上进的良好条件。但是,生逢乱世的黄氏,正赶上奄奄一息、日薄西山的明政权晚期,朝政日非,政治败坏,郁郁不得志。先是四次参加科举,均铩羽而归;黄宗羲的父亲惨遭奸臣陷害,瘐死狱中;参加反清运动,所遇非奸即贼,最终一事无成,反为通缉要犯,不得不隐居乡里,潜心著述。
黄宗羲曾师从明末大儒刘宗周,成为蕺山学派的一员。也结交了一些有识之士,组成“复社”,他们集体谋议,砥砺学术,苦思报国之策,总结朱明王朝兴亡教训。黄宗羲痛定思痛,站在了比其老师刘宗周更高的角度,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得出王朝兴替的真切原因。
黄宗羲首先从“为君”到“为民”的观念转变,发现了自秦朝以来中国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根本弊病,君主专制是国家根本祸害所在,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为民”,即使君主政权也是因为“为民”才有存在的道理,否则民众即可抛弃。黄宗羲认为,自“三代”以下,天下有乱而无治,因为天下受到君权的制约,老百姓无法正常生活,只能日复一日背着沉甸甸的农业税过着苦日子。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推崇吕不韦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的观点,首次对中国君主集权提出质疑,打破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固有的君权至上的传统观念。他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真正站在了人民的角度来审视和评判天下治乱的标准。中国历朝历代的君主只为一己之私欲而违背天下之意愿,他对这种行为给予严厉的抨击:“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此言一出,黄宗羲思想史上的高峰地位遽然矗立,光芒万丈!成为中国历史上尖锐批判君主专制的第一人!
在此基础上,黄宗羲也打破了固有的君臣观念,认为君臣不是绝对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服从关系,而是相对的工作关系,本质上都应为天下、为万民服务,而不应该是君臣利益交换、争权夺利。黄宗羲认为做官为民是本分,提出“故我所出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君臣应该“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此,黄宗羲在千年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枝独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专制政治造成君臣关系扭曲、王朝政治败坏的关键性因素。
然而,在时代的社会背景下,黄宗羲只是黑暗统治下的一个牺牲品,也只是专制中国的一颗流星。明末士大夫整日空谈孔孟,像黄宗羲这样的有识之士往往不被理解,思想也不被接受,总被皇帝批评为“佞口忠心”。在清朝,黄宗羲著作中的民族、民主思想色彩,也不被统治者采纳,其著作甚至被列入禁书,不得传播。黄宗羲成为那个时代的“丧家狗”,身世飘零,思想零落,不被统治者接纳,不被同道理解,不被底层民众同情,甚至被反噬,孤苦地独居乡村,惶惶不可终日。
道光年间,《明夷待访录》得于重见天日,它的出世,石破天惊,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政治变革耀眼的彗星、响破深沉黑夜的惊雷,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梁启超、康有为等思想家,人们首次认识到了君主集权对社会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原君》一篇,以其高远的政治眼光,尖锐而深刻的洞察力,彻底改变了人们固有的君权体制观念。
三百年以后,当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不能不对黄宗羲前卫的思想观念、厚实的文学功底表示崇敬。黄宗羲的人生大起大落,但他安之若素,坚守职志,坚韧不拔,奋斗终生,实践了宋朝理学家张载《横渠四句》的儒生标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崩地解时代的忠臣,漫漫长夜中启发人们的思想导师,虽孤独一生,悲苦一生,但其人性所散发的熠熠光辉,时隔百年见之犹觉惊心动魄,不禁肃然起敬,激励我辈奋然前行。
[北京市铁二中学高一(八)班]
黄宗羲生于明末之季,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党人,家庭殷实,忠厚传家,家中丰厚的藏书给酷爱读书的黄宗羲提供了上进的良好条件。但是,生逢乱世的黄氏,正赶上奄奄一息、日薄西山的明政权晚期,朝政日非,政治败坏,郁郁不得志。先是四次参加科举,均铩羽而归;黄宗羲的父亲惨遭奸臣陷害,瘐死狱中;参加反清运动,所遇非奸即贼,最终一事无成,反为通缉要犯,不得不隐居乡里,潜心著述。
黄宗羲曾师从明末大儒刘宗周,成为蕺山学派的一员。也结交了一些有识之士,组成“复社”,他们集体谋议,砥砺学术,苦思报国之策,总结朱明王朝兴亡教训。黄宗羲痛定思痛,站在了比其老师刘宗周更高的角度,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得出王朝兴替的真切原因。
黄宗羲首先从“为君”到“为民”的观念转变,发现了自秦朝以来中国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根本弊病,君主专制是国家根本祸害所在,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为民”,即使君主政权也是因为“为民”才有存在的道理,否则民众即可抛弃。黄宗羲认为,自“三代”以下,天下有乱而无治,因为天下受到君权的制约,老百姓无法正常生活,只能日复一日背着沉甸甸的农业税过着苦日子。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推崇吕不韦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的观点,首次对中国君主集权提出质疑,打破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固有的君权至上的传统观念。他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真正站在了人民的角度来审视和评判天下治乱的标准。中国历朝历代的君主只为一己之私欲而违背天下之意愿,他对这种行为给予严厉的抨击:“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此言一出,黄宗羲思想史上的高峰地位遽然矗立,光芒万丈!成为中国历史上尖锐批判君主专制的第一人!
在此基础上,黄宗羲也打破了固有的君臣观念,认为君臣不是绝对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服从关系,而是相对的工作关系,本质上都应为天下、为万民服务,而不应该是君臣利益交换、争权夺利。黄宗羲认为做官为民是本分,提出“故我所出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君臣应该“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此,黄宗羲在千年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枝独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专制政治造成君臣关系扭曲、王朝政治败坏的关键性因素。
然而,在时代的社会背景下,黄宗羲只是黑暗统治下的一个牺牲品,也只是专制中国的一颗流星。明末士大夫整日空谈孔孟,像黄宗羲这样的有识之士往往不被理解,思想也不被接受,总被皇帝批评为“佞口忠心”。在清朝,黄宗羲著作中的民族、民主思想色彩,也不被统治者采纳,其著作甚至被列入禁书,不得传播。黄宗羲成为那个时代的“丧家狗”,身世飘零,思想零落,不被统治者接纳,不被同道理解,不被底层民众同情,甚至被反噬,孤苦地独居乡村,惶惶不可终日。
道光年间,《明夷待访录》得于重见天日,它的出世,石破天惊,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政治变革耀眼的彗星、响破深沉黑夜的惊雷,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梁启超、康有为等思想家,人们首次认识到了君主集权对社会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原君》一篇,以其高远的政治眼光,尖锐而深刻的洞察力,彻底改变了人们固有的君权体制观念。
三百年以后,当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不能不对黄宗羲前卫的思想观念、厚实的文学功底表示崇敬。黄宗羲的人生大起大落,但他安之若素,坚守职志,坚韧不拔,奋斗终生,实践了宋朝理学家张载《横渠四句》的儒生标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崩地解时代的忠臣,漫漫长夜中启发人们的思想导师,虽孤独一生,悲苦一生,但其人性所散发的熠熠光辉,时隔百年见之犹觉惊心动魄,不禁肃然起敬,激励我辈奋然前行。
[北京市铁二中学高一(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