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要以生活为基础,必须贴近生活,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 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 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策略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重要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经常坚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与生活接轨,走近生活,体验生活,把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融入课堂,将抽象的、难于理解的数学事物及时转化为有兴趣的、生动的、学生易于接受的事物。故而,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需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结合生活经验,在情境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教师节快到了,丁丁想给老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4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丁丁就找妈妈商量,妈妈收了丁丁的40个1角硬币,又给了丁丁4张1元的纸币,丁丁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丁丁拿40个1角硬币换4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4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4个10个1角就是4元,所以40个1角和4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与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关注生活材料,捕捉兴趣点
新课标明确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 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 其 应用价值。我们应让小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数学,处处有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生活体验,通过生活问题解决,达到解决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从生活中寻求数学问题,揣摩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拓展数学认识,发现数学空间,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积累。所以,教师课前的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的数学热身运动,往往能在课堂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全方位捕捉到生活中学生极感兴趣的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应用生活现实,体现价值——学有用的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在他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中阐明: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应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小学数学中,数学应用于现实的例子很多,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学生计算粉刷自己所在教室的总面积;学习《圆》《圆锥》后,引导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截面的面积、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比和比例》后,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平面图、家庭所在居委的示意图等等。这些活动大多可以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上进行。需要提及的是,平时的数学课能否体现,又该怎样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呢?笔者认为,对课本例(习)题进行“生活化”处理,不失为既“经济”又“实用”的好办法,以“工程问题”为例,在例题的教学并进行了适量的巩固练习后,我设计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李军星期天进城买文具,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笔记本,可以买10本,如果全部买铅笔,可以买15支,现在他先买了4本笔记本,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支铅笔?通过对该题的解答,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构建良好的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数学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还原生活的本源,才能使数学教学扎根于深厚的生活沃土中,才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让学生遨游在数学迷宫里,去摘下数学皇冠上那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策略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重要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经常坚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与生活接轨,走近生活,体验生活,把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融入课堂,将抽象的、难于理解的数学事物及时转化为有兴趣的、生动的、学生易于接受的事物。故而,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需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结合生活经验,在情境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教师节快到了,丁丁想给老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4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丁丁就找妈妈商量,妈妈收了丁丁的40个1角硬币,又给了丁丁4张1元的纸币,丁丁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丁丁拿40个1角硬币换4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4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4个10个1角就是4元,所以40个1角和4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与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关注生活材料,捕捉兴趣点
新课标明确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 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 其 应用价值。我们应让小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数学,处处有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生活体验,通过生活问题解决,达到解决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从生活中寻求数学问题,揣摩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拓展数学认识,发现数学空间,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积累。所以,教师课前的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的数学热身运动,往往能在课堂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全方位捕捉到生活中学生极感兴趣的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应用生活现实,体现价值——学有用的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在他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中阐明: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应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小学数学中,数学应用于现实的例子很多,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学生计算粉刷自己所在教室的总面积;学习《圆》《圆锥》后,引导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截面的面积、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比和比例》后,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平面图、家庭所在居委的示意图等等。这些活动大多可以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上进行。需要提及的是,平时的数学课能否体现,又该怎样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呢?笔者认为,对课本例(习)题进行“生活化”处理,不失为既“经济”又“实用”的好办法,以“工程问题”为例,在例题的教学并进行了适量的巩固练习后,我设计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李军星期天进城买文具,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笔记本,可以买10本,如果全部买铅笔,可以买15支,现在他先买了4本笔记本,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支铅笔?通过对该题的解答,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构建良好的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数学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还原生活的本源,才能使数学教学扎根于深厚的生活沃土中,才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让学生遨游在数学迷宫里,去摘下数学皇冠上那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