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既能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能改善环境质量。本文主要对我国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现状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现状;保护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使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农村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特别是环境污染严重,己成为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也制约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加快治理农村污染及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积极探讨对其进行治理的对策。
1农村环境问题根源及现状
1.1规模化养殖污染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禽畜养殖业从农户的分散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面明显扩大,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并引起城乡普遍关注。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污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养殖一只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畜禽粪便年排放量已达19万吨,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的2.4倍。畜禽养殖及水产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此带来的是集中、高密度养殖,其产生的污染往往超出了环境容量。早在1995年,我国牲畜总排污量就已达25×108t,是工业固体废物年排放总量的3.9倍,只有少量的牲畜排泄物在进入水体前被处理过。
1.2人口压力过大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需求急剧膨胀,加剧了生态环境要素的改变,加重了以水土流失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问题。维持人口增长、提高收入造成了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人们不断提高资源利用强度、扩大资源利用范围,从而导致滥垦、滥伐、过牧等现象,使环境因不断超载而遭到破坏,出现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1.3土壤污染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已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百姓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0.1亿hm2,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3万hm2,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土壤污染危害巨大。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1.4化学肥料造成的污染
我国化肥施用量居世界第一位,单位面积使用量居世界中等水平,但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50%,这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环境也造成一定污染,对土壤、水、生物、大气及人体健康也产生了严重危害。同时,由于农药的过量和不当使用,不仅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其在土壤和作物中大量残留,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有些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污染随着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严重,烈性农药成本低、效果大,厂家商家有利,农户使用方便,所以屡禁不止,使用这类农药后,暴雨冲刷,必然形成大面积污染。
1.5生活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全国约4万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没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据初步调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2.8亿t,露天堆放量超过30%,平均处理率为20%左右,绝大部分生活垃圾未经处理,不仅成为蚊蝇的孳生地,也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要的面源污染。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年产生量90多亿t,平均处理率15%左右,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1.6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乡村企业污染加剧
城市工业生产的“三废”和市民生活产生的废物,未经妥善处理排入环境,同时,许多能耗大、污染重的化工、造纸等企业,在城镇中难以立足,利用农村环境管理力量薄弱和农民致富心切,纷纷下乡进村。因此,乡村企业多为电镀、印染、造纸、化工、炼焦、炼磺和制苯等重污染行业,这些企业往往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此外,我国乡村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哄而上,没有配套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呈现“多、小、散”的格局,布局不合理,不利于污染集中治理。此外,工艺陈旧、设备简陋、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乡村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无力承担污染治理费用。目前,乡村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1.7生态环境
农村地区乱采滥挖、超载放牧、围湖造地、毁林开荒等行为依然存在,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加重,农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威胁国家生态安全。目前,全国水土流失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37.8%。土地荒漠化、沙漠化速度加快,现有荒漠化土地2.636亿hm2,占国土陆地面积的28.3%,而西部地区最为严重,其荒漠化土地占全国的比重达97.8%,沙漠化土地占全国比重达95.6%,每年因土地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近4亿人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
2.1加强农村环境政策体系创新
现行环境政策是在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治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农村和城市环境特点不同、环境问题的根源不同,其在农村的作用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对现行环境政策体系进行创新:①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用计划、立法、市场等手段促使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进行利益补偿。当前,城市产生的污染向农村转移,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对农村进行生态补偿,这对农村非常不公,应将城乡之间的生态补偿上升到区域整体之间,并介入政府行为,增加可操作性和政府的认同。②逐步建立引导性环境政策体系,我国农村生产生活单位日益细化,对大量分散的生产行为进行环境监督不切实际。所以,环境政策由管制性向引导性转变是农村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要用市场经济等手段引导农民自觉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为。 2.2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还很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环境保护缺乏迫切的要求和污染后果的危机感。因此,人为的、随意性的破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2.3加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力度
①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鼓励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通过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从根本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②推广农业生产规模制定政策,鼓励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农户经营向农庄经营转变,努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
2.4从农村环境治理上控制生活污染
当前,农村生活污染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环境治理上,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应操之过急。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及技术手段的欠缺,一味地采用城市环境处理体系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针对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发推广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较低成本的处理技术,然后共聚财力,分级实施。
2.5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己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①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沼气,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同时,加强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合理确定养殖容量和捕捞强度,并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教育。
②要有效地控制工业“三废”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加强资源与环境的监测与管理,坚决控制出现新的污染源。
③农业本身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物质,通过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办法和大量增加农家肥、种植绿肥等办法,减少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实行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进而减少对土地、水源的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6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应是农村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因而应切实有效地进行制度安排。①加快排污管网系统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的建设。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转变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多渠道利用资金,除将环保投资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外,在逐步加大环保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的同时,还应积极利用社会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③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征收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多渠道加大环保投入。
3结束语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制约农业持续发展、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扰乱农村稳定。我国环境质量的恶化与环保产业发展滞后也有一定关系。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求,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而且可以通过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有效启动市场,带动经济增长,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87.
[2]沈梅,唐嘉义.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2,(05).
[3]陈群元,宋玉祥.我国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生态环境,2007(3).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现状;保护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使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农村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特别是环境污染严重,己成为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也制约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加快治理农村污染及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积极探讨对其进行治理的对策。
1农村环境问题根源及现状
1.1规模化养殖污染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禽畜养殖业从农户的分散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面明显扩大,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并引起城乡普遍关注。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污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养殖一只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畜禽粪便年排放量已达19万吨,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的2.4倍。畜禽养殖及水产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此带来的是集中、高密度养殖,其产生的污染往往超出了环境容量。早在1995年,我国牲畜总排污量就已达25×108t,是工业固体废物年排放总量的3.9倍,只有少量的牲畜排泄物在进入水体前被处理过。
1.2人口压力过大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需求急剧膨胀,加剧了生态环境要素的改变,加重了以水土流失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问题。维持人口增长、提高收入造成了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人们不断提高资源利用强度、扩大资源利用范围,从而导致滥垦、滥伐、过牧等现象,使环境因不断超载而遭到破坏,出现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1.3土壤污染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已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百姓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0.1亿hm2,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3万hm2,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土壤污染危害巨大。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1.4化学肥料造成的污染
我国化肥施用量居世界第一位,单位面积使用量居世界中等水平,但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50%,这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环境也造成一定污染,对土壤、水、生物、大气及人体健康也产生了严重危害。同时,由于农药的过量和不当使用,不仅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其在土壤和作物中大量残留,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有些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污染随着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严重,烈性农药成本低、效果大,厂家商家有利,农户使用方便,所以屡禁不止,使用这类农药后,暴雨冲刷,必然形成大面积污染。
1.5生活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全国约4万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没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据初步调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2.8亿t,露天堆放量超过30%,平均处理率为20%左右,绝大部分生活垃圾未经处理,不仅成为蚊蝇的孳生地,也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要的面源污染。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年产生量90多亿t,平均处理率15%左右,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1.6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乡村企业污染加剧
城市工业生产的“三废”和市民生活产生的废物,未经妥善处理排入环境,同时,许多能耗大、污染重的化工、造纸等企业,在城镇中难以立足,利用农村环境管理力量薄弱和农民致富心切,纷纷下乡进村。因此,乡村企业多为电镀、印染、造纸、化工、炼焦、炼磺和制苯等重污染行业,这些企业往往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此外,我国乡村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哄而上,没有配套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呈现“多、小、散”的格局,布局不合理,不利于污染集中治理。此外,工艺陈旧、设备简陋、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乡村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无力承担污染治理费用。目前,乡村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1.7生态环境
农村地区乱采滥挖、超载放牧、围湖造地、毁林开荒等行为依然存在,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加重,农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威胁国家生态安全。目前,全国水土流失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37.8%。土地荒漠化、沙漠化速度加快,现有荒漠化土地2.636亿hm2,占国土陆地面积的28.3%,而西部地区最为严重,其荒漠化土地占全国的比重达97.8%,沙漠化土地占全国比重达95.6%,每年因土地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近4亿人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
2.1加强农村环境政策体系创新
现行环境政策是在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治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农村和城市环境特点不同、环境问题的根源不同,其在农村的作用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对现行环境政策体系进行创新:①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用计划、立法、市场等手段促使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进行利益补偿。当前,城市产生的污染向农村转移,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对农村进行生态补偿,这对农村非常不公,应将城乡之间的生态补偿上升到区域整体之间,并介入政府行为,增加可操作性和政府的认同。②逐步建立引导性环境政策体系,我国农村生产生活单位日益细化,对大量分散的生产行为进行环境监督不切实际。所以,环境政策由管制性向引导性转变是农村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要用市场经济等手段引导农民自觉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为。 2.2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还很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环境保护缺乏迫切的要求和污染后果的危机感。因此,人为的、随意性的破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2.3加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力度
①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鼓励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通过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从根本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②推广农业生产规模制定政策,鼓励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农户经营向农庄经营转变,努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
2.4从农村环境治理上控制生活污染
当前,农村生活污染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环境治理上,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应操之过急。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及技术手段的欠缺,一味地采用城市环境处理体系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针对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发推广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较低成本的处理技术,然后共聚财力,分级实施。
2.5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己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①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沼气,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同时,加强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合理确定养殖容量和捕捞强度,并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教育。
②要有效地控制工业“三废”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加强资源与环境的监测与管理,坚决控制出现新的污染源。
③农业本身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物质,通过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办法和大量增加农家肥、种植绿肥等办法,减少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实行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进而减少对土地、水源的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6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应是农村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因而应切实有效地进行制度安排。①加快排污管网系统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的建设。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转变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多渠道利用资金,除将环保投资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外,在逐步加大环保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的同时,还应积极利用社会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③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征收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多渠道加大环保投入。
3结束语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制约农业持续发展、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扰乱农村稳定。我国环境质量的恶化与环保产业发展滞后也有一定关系。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求,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而且可以通过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有效启动市场,带动经济增长,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87.
[2]沈梅,唐嘉义.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2,(05).
[3]陈群元,宋玉祥.我国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生态环境,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