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张楚廷先生从教60周年笔谈我心目中的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nb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19年6月23日,张楚廷先生从教6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长沙召开,全国各地近200名学者和教师与会。张楚廷先生一生著述颇丰,已出版学术著作140部(其中110部为独著),发表论文1 500余篇,诗作1 500首,写作总字数达3 600万字。与会专家学者对张楚廷先生的办学理念、学术思想等进行了总结,从不同角度对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解读,并给予高度评价。本刊将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整理成一组笔谈,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中图分类号:G40-0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9)06-0110-08
  我心目中的张楚廷先生
  我和楚廷先生在年龄上相差几近20岁,属于忘年交。自1999年我专程前往湖南师范大学访谈时任校长的楚廷先生,到今年正好是20年。20年来,楚廷先生与我一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于我而言受益甚多。我对先生的认识可以表达为以下三方面。
  一、大智若愚校长
  大概1997年或1998年,记不得具体哪年了,但可以肯定是湖南师范大学逢5或逢10年的校庆期间,我作为江西师范大学的校领导应邀出席那次校庆活动。楚廷先生在庆典大会前专门看望前来为湖南师范大学“庆生”的湖南省内外大学校领导,并发表了一个简短的致辞,大意是感谢和欢迎之类,但其中说了一段向湖南师范大学周边一些大学领导表示歉意的话,大意如下:“这些年我做了一些错事,把你们的博士学位老师吸引到我们学校来了,在这里我向各位表示道歉。”楚廷先生时任校长还是党委书记我也记不得了,其实这无关紧要,因为当时看着他不紧不慢貌似道歉而内心还是颇多得意的讲话,我脑海里立即涌出的一个词便是“大智若愚”。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楚廷先生留给我的极具他个人魅力的印象。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到,那个时段我国的博士研究生还很少,湖南师范大学以“兔子也吃窝边草”的霸气把周边高校的不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吸引到该校工作,使一所地方师范大学在那个时代就拥有了100多位各学科的博士学位教师,可以说也是一时无二。如果说时任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的朱九思先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开了高校尊重人才之风气,楚廷校长治下的湖南师范大学则使大学把尊重人才作为了必然的选择并蔚然成风。
  二、出类拔萃教育家
  为了完成我的《大学校长教育理念与治校》这篇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我专程赴湖南师范大学访谈楚廷先生数天。我与楚廷先生的忘年交亦始于此行。在这篇学位论文中,我以角色对应的原则遴选了民国时期的蔡元培、梅贻琦、竺可桢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朱九思、张楚廷、曲钦岳六位大学校长进行研究。当我完成对后三位德高望重的校长的访谈之后,我作出了如下结论:朱九思为政治家、张楚廷为学问家、曲钦岳为科学家,同样成为当代中国最杰出、最有治校成就的大学校长教育家。教育家之所以根本不同于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学家,在于前者不仅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怀、教育思想及教育理论,更在于其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思想付诸于教育实践并取得被社会赞颂和推崇的教育成就。因此,我以为,在《关于举办张楚廷先生从教6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的邀请函》中,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对楚廷先生“对湖南师范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史诗般的贡献,在中国教育史和思想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的评价是名副其实的。
  称楚廷先生为教育家,不仅止于他担任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几十年理性办学、治校有方且有大成,而且他尊师爱生堪为大学校长之楷模。这亦是那次的几天访谈中给我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有一天,他陪我在校园里边看边谈,告诉我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虽然有别,但在人格上彼此是平等的。所以他要求,无论是行政干部还是教师,每当在办公室会见学生都要起身相迎并站立与学生对话。他说:只有受到人格尊重的学生才能培养出自信,教育的最大失败是把学生的自信给扼杀了。随后,在听到一阵悦耳鸟鸣后,他又颇为自豪地告诉我,他知道校园里有多少种类的鸟、多少种类的花和树,以及多少棵树木,他说校园里美丽的自然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是治校者所不能忽视的。在他的这一教育理念影响下,湖南师范大学校园种植了三种不同高度的绿色植物,即铺地而长的花草、齐腰而生的灌木,以及仰之弥高的大树。他特别告诉我,齐腰的灌木与赏心悦目的花草一样重要,它有利于与学生对话和感情交流。此等小事乎?非也!凡大教育家,如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谁无视了自然的教育影响?
  三、勤奋睿智理论家
  楚廷先生著述甚丰,已写出了学术著作140部,其中独著110部,涉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数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尤其让我敬佩的是,在楚廷先生的诸多著作中不少堪为经典并成为传世之作。如《人论》《高等教育哲学通论》《高等教育学导论》《教育基本理论——一种基于公理的教育学》《课程与教学哲学》等。其中,《高等教育哲学通论》不仅提出了高等教育理論和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命题,如大学的特性、大学的使命、大学的文化、大学的哲学自觉,以及大学运行中的权威主义和大学治理中的法律主义等众多问题,而且围绕这些基本命题作了一系列富有其独特学术思想及行文风格的深刻讨论。记得早年我有次到湖南师范大学参加学术活动,楚廷先生见到我就说:你问问你博士后指导老师顾明远先生,湖南师范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为什么没有获批。于是,我遵命很快就把楚廷先生的话带给了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的顾先生。顾先生非常平和地告诉我说:主要是学科带头人张校长没有一部与该学科相关的理论著作。楚廷先生获悉原因后,次年就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课程与教学哲学》专著,并使湖南师范大学在下一次博士点的申报中顺利获批了该校第一个教育学科的博士点。作为我向顾先生“打探情报”有功的“回报”,很多年以后,楚廷先生请我去担任过一次该博士点及高等教育学博士点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主席。
  有人对楚廷先生著作等身的成就颇感惊讶,而我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作为学富五车的大学者,我以为楚廷先生的学问,其一源于他在长期办学治校育人实践中学习和思考而获得的睿智,其二源于他笔耕不止的勤奋。前者的积累使他“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大事”并厚积薄发。我开玩笑说他是意识流写作风格的学者,其实他就是以意识流方式表达思想的哲学家。而后者是凡熟悉楚廷先生的人无不知晓的事实,他每天除了雷打不动地定时打乒乓球,其余的业余时间唯一的嗜好就是在自己的书斋沉醉于用笔一字一字地著述。如前面提及的《课程与教学哲学》之所以如此快地写就并获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青睐,就在于楚廷先生在获批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之前就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一门教学哲学课程,这是积累;然后他又在业余时间集中精力把这个讲稿整理出来,从而成就了为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立下汗马功劳的《课程与教学哲学》专著,此为勤奋。很多人均懂天道酬勤的道理,但能够像他一样几十年如一日沉醉于学问的人则寥寥无几。
  楚廷先生是德高望重、品行高洁、学术精深的学问家和教育家。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他儒雅博学、勤奋笃学的执着与坚定毅力,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一腔热血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谦恭平和的心态、不断超越自我的学者风范和气度,堪为我等学者、学人的楷模。
其他文献
摘要: 大学教学创新要求观照以智能创造为标识的新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在智造社会,创造性适应力将成为个体获得生存发展权的关键能力,而这需要以卓越的学习能力为基础,因而基于学习能力的创造性适应力就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导向。为此,大学教学改革应改变过度依赖外部资源的取向,重视内向型改革导向,即把教学创新的落脚点置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上,构建“基于学生自主合作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模式下,
期刊
摘要: 新公共管理运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凸显了博士生就业多元化中的能力缺陷,以可迁移能力培养应对相关社会问责成为博士生“供给侧”改革的国际趋势。但可迁移能力培养源于需求的现实指向性与博士生教育对知识创新的理想化追求之间的矛盾,既赋予了其“修补”博士生认知能力、跨学科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交能力的价值使命,又使其陷入了逻辑悖论、预设质疑、效果存疑与功能异化的“能力陷阱”。剖析可迁移能力
期刊
摘要: 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建立区域层面的质量保障机构,从制度层面提升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是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保证。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并不是粤港澳三地的统一发展或无差异发展,而是粤港澳三地基于各自的发展特点,通过错位发展和互利共赢的教育合作实践,形成大湾区内部多元包容、整体有序、和而不同的马赛克式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根据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政治、组织和
期刊
摘要: 相较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性突出地表现在其“三性三化”特征,即专业性、应用性、真实性和职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为保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符合市场需求,培养单位就必须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和强调实践性,从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培养等四个维度,建立起完善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在培养目标上,要注重“实践
期刊
摘要: 近年来,三线城市普通高校的青年博士引进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通过对S学院近年引进的青年人才进入该校前后的经历作为逻辑线索,使用叙事探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青年博士之所以能被引进,主要因其流出地的待遇、家庭、晋升与人脉四大推力与S学院待遇、晋升、门槛、城市、制度等五大拉力相互作用。同时,S学院也存在结构封闭、配套教育医疗设施薄弱、科研学习环境单一、教学任务繁重等反推力,与人才流出地教育医疗
期刊
摘要: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实施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标志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业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更需从高等职业教育内生性发展的结构要素出发,以政策为导向,转变治理思维,探究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有效策略。其中,专业群建设是重中之重。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需
期刊
摘要: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道路,具有由大学运行与发展的共同逻辑和基本规律决定的共性,也具有由大学运行与发展的生活环境和影响因素决定的个性,呈现出以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为基础的多样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走中国道路,既有理论层面的可能性,又有现实层面的必要性,还有实践层面的现实性,即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必然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设走中国道路,既离不开作为战略规划、制度供给、资源配置、考核评
期刊
摘要: 良好的考核评价政策有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显著影响。目前,绩效评价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主流,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深远。探究当前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如何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对S大学的实地调研发现,教师评价制度有赖于建立“层级管理-量化的相对指标-外部裁决”的管理技术,施予青年教师结构性压力,使其产生“适应顺从”的惯习,
期刊
摘要: 近年来全球创业教育正在超越传统模式,强调创意的“可转化性”和创新的“可实践性”。在此理念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创业教育开始建立“课程—创业—孵化”的接续发展过程。牛津大学商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共生式”创业教育模式,即将其视为“精英与团队联盟共生的过程”,涵盖以学科集群为基础的教学共生模式,以精英团队为联盟的商业共生实践,以服务人才为核心的校域共生互动,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在创业教育中的前瞻性、
期刊
摘要: 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变迁70年,大致经历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建立(1949~1977年)、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1978~2011年)以及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为旨归(2012至今)三个阶段。从70年的治理变迁中不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征,主要体现为: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政府政策始终发挥主导作用、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始终是党委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