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俊:一个农民文化人的“红色坚守”

来源 :中国新农村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su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
  他打小爱听红色故事,儿时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军人。从忻府区合索高中毕业后,郝文俊如愿入伍。部队的大熔炉里,他看书、写作的爱好渐成习惯。退伍回村,担任过村干部,在一家市级粮食企业搞过宣传,后又供职某媒体,专访晋西北老区的人文历史。
  他创办了《晋绥人文》会刊和晋绥网,增容加量,着力弘扬老区全面抗战的伟大场面。他倾其所有投建的“一馆一院”,引领周边百姓追忆爱国将士。他组织专业团队、青年志愿者,走乡串村开展“延安精神、晋绥精神”的义务宣传。他开办了“晋西北老区土特产服务部”,按址为抗战老兵托运黄土坡的纯天然小米、绿豆、胡麻油、红枣、核桃、荞豆面,还为老战士代找保姆,在家乡组织纪念活动、编撰自传书籍,成了晋绥儿女的“贴心人”。
  倾尽所有儿子婚房成了展厅
  在忻府区合索乡陀罗山脚下水泉沟村的郝文俊家,这个原本为儿子娶媳妇用的二层楼房,现在除了一楼靠西以隔断辟出的两间卧房外,其他的空间里,几乎全被用作展厅。
  这些充斥泛黄书页和笔墨清香的展厅里,陈列有各地的地方志、名人传记、史略,有珍贵的晋绥边区文史资料书籍、老照片,以及千余册社科类书籍,还有抗战老兵当年的笔记本原物,更有两千多篇晋绥老战士的亲笔回忆录,免费供社会各界人士学习、参观、查阅和研究。
  清明期间,笔者一行去的时候,正有忻州师院的几个学生参观、学习,问及原因,他们说,每到周末闲暇,总想再来看看,感受当年的红色岁月。
  在二楼一间墙上张贴有忻州籍将帅图文史料的展室里,郝文俊说,《忻州将军》的书籍已经编排,初校稿也快出了。
  他向笔者展示了全套24册的《晋绥日报》影印本,开心地说,是一位老首长赠予的,是他的“金不换”。他还展示了一张军用50万分贝地图,极具史料和收藏价值。
  他在介绍时,满脸都是激动和神往,自信满满,如数家珍。
  因为感动他萌生了“红色念想”
  1998年,在《山西老区报》工作的郝文俊,在晋西北保德县古城村采访山西省监狱管理局在此扶贫的史福贵。这位“任性”的工作队长,放弃省城的繁华,带领乡亲们在千亩黄河滩围河造地,搬运石头,脱贫致富,而且一蹲点就是两年。当罹患腰腿疼病的扶贫队长挑着一担水自堤上远远走来时,那夕阳里伟岸的剪影,浑身泥泞透出的执著神情,拒绝跟随小女儿返城的坚定令他的内心深深震撼。
  再就是某年去宁武县西马坊公社席麻洼村采访,时年7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邢四娃正给村民们解释账务原委。这位晋绥边区曾经的“军火田”创造者、“民兵特等英雄”,因为给村里修了条通村路、建了所小学校,负债4万余元,正面临被村民堵路收费、个别百姓锁学校逼债的尴尬境地。但这位曾经的老战士承诺说,自己不会不管,直至还清欠款,一是从民政局补贴他的钱里扣,直到扣够为止;一是卖掉自己家的骡子抵顶急需用钱的村民债务。英雄的无奈让郝文俊感慨万千,在他的多方奔走和呼吁下,村里的债务终于得以偿清。
  这些发生在晋西北广袤大地上的故事,深深触碰到郝文俊的灵魂。抗日老战士的顽强与坚韧,又令他无比动容。自此,他开始了翻山越岭的寻访,详尽记录老区军民为抗战乃至新中国成立立下的不朽功绩,以唤起现世的红色记忆,以一己之力,延续了一段十余年的特殊情感。
  艰难细致的寻访痛并快乐着
  晋西北是革命老区,是有着光辉历史的老区,曾孕育了无数英烈。当年以八路军120师为主力创建的晋绥边区革命抗日根据地,是华北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是革命圣地延安的一道坚实屏障与交通要道,是支援全国解放的大后方。十几年的烽火岁月里,这里的党政军民用热血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在省、市有关领导的支持下,郝文俊组织成立了 “晋西北革命老区编辑部”,正式开启了他艰辛的收集、挖掘、抢救晋西北和晋绥边区创建与发展的历史资料工作。
  从浩瀚的史料中找出晋绥儿女当年的光辉过往,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经常是,约稿的信函寄出后,有的因地址不详许久后才被退回;有的信函,则根本是石沉大海。
  打电话联系,有时候一打就是几个小时。这边他在迅速记录,那边的晋绥老战士在轻轻地说,声音断断续续,遇上信号不好,听起来费劲,却仍然不舍得挂掉电话。
  有时候去登门访问,老人们虽然很是高兴,但已经不能以语言讲述,他只能通过老人子女点滴的记忆,认真听着那些珍贵的过往,一边神伤,一边记录。
  最感动的远不止这些——有的抗战老兵戴着老花镜,握笔的手不住地颤抖着,认真地撰写回忆录。有的在病榻前还想着看《晋绥人文》,嘴里念叨说这期的书怎么还不寄来,又说上期的第几个页码有个表述不太准确,云云。
  郝文俊忘不了,自己收集到的第一本县志是《忻县县志》;第一本通讯录是《忻州地区籍和曾在忻州工作过的外籍在京人员通讯录》;走访的第一人是原晋绥二中学生、忻州地区行署副专员杨占春;寻访的第一站是吕梁市兴县蔡家崖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第一位打来电话询问编辑部情况的是在京的原晋绥边区第六分区区委书记、游击战指导员牧云山;第一次复函的是在京的原 《抗战日报》记者方彦;第一位拜访的战将是原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黄新廷;还有第一位寄来资料的是内蒙古的原晋绥二中学生吕存孝;第一位在重病中仍阅读《晋绥人文》刊物的是原晋绥军区机要员薛容明;第一位在临终前仍然读着《晋绥晚讯》小报的是原《晋绥日报》编辑闫玉;第一位提议并转送编辑部申请成立研究会的是原八路军358旅警备6团参谋薛清池。
  ……
  太多的“第一”,令他感慨万千。郝文俊说,晋绥边区的称谓虽然早已不存在了,但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的晋绥儿女始终没有忘记了晋绥。
  并非孤独的坚守
  从2004年他自筹资金承包村里200余亩荒山坡为晋绥老同志营建“晋西北老战士林”,到2007年他将自家新批的宅基地腾出创办“晋西北老战士文化大院”,再到之后成立“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研究会”,郝文俊穷尽个人之力执著任性的晋绥文化坚守,足以令所有了解他的人为之感叹。   为了让更多公众了解边区历史,郝文俊还组织启动了“晋绥儿女访问老区红色摄影行”,足迹先后踏遍吕梁、忻州、朔州、太原和陕西的榆林等地区,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史料。
  刚刚过去的3月3日,由他担任秘书长的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精心组织了“以挖掘革命历史资源、传播民族精神正能量、弘扬红色文化”为活动宗旨的文化队伍,带着红色文化刊物、书籍等,利用正月农闲时段,在晋西北老区神池、岢岚、五寨、偏关、保德、朔州、平鲁等地进行红色文化弘扬、举办爱心公益活动、讲述传统革命故事,先后为岢岚宋家沟乡、五寨魏家湾村的贫困学生捐衣捐物,所到之处,好评如潮。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郝文俊和他的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又推出了 “‘挖掘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传承晋绥全民抗战精神’走基层”系列活动。
  郝文俊说,晋绥军民的抗战事迹,丰碑与天地共存,精神与山河同在。他认为,尊重历史,尊重英雄,就是尊重自己。在别人心中认为是政府的事,在他心中,则是每一位中国公民应有的素质与情操。
  16年,郝文俊从一个年轻的壮汉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年人。令他深感欣慰的是,由他主编的《晋绥人文》杂志也在不断地改版创新。无论哪本书,对于每一位新中国建立有过重大贡献与牺牲的晋绥老人来说,都是一种追忆,一脉温情,是心灵的归宿和依托。
  他说,“两寸山河一寸血,一名战士一段史”,虽然“一馆一院”不具规模、不够档次,但对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而言,“已经尽力了”。
  眼下,他最痛心的是,在世的晋绥老战士口述大都已经成了问题,甚至仍在不断离世,时日无多,他只能加快进度,得以让这些活着的丰碑精神长存。
  “相关链接”
  晋绥边区
  晋绥边区是抗战时期我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由贺龙领导的八路军120师创建,包括山西省西北部和绥远省东南部的广大地区。1937年至1945年,晋绥勇士先后同日伪军作战上万次,毙、伤日伪军10.7万余人。为此,毛泽东主席还发表过《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对边区的发展壮大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49年2月21日,边区政府撤销,所辖地区划分为晋南区、晋西北区,统一归陕甘宁边区领导。                                              (李一舟/文 范黎明 米宏亮/图)
其他文献
时一翔,2005年出生,男,现为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小学部四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热爱集体生活,担任学校少先队长和广播站播音员。  喜爱绘画,课余跟随老师研习水彩、线描、动漫、素描等,6岁起陆续参加各种绘画比赛,获中国美术学院水粉画3级、速写5级认证。作品先后荣获“第七届启明星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少儿A组美术类一等奖”、“中国梦·全国青少年艺术新星才艺选拔总决赛儿童B组儿童画专业金奖”。8岁时个人
期刊
一是充分利用新户、太平大集等人口密集场所,专门配备组织计划生育宣传车。由计生办组织到各个村庄、主要街道、集市、田间地头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巡回宣传播放计生政策、法规。  二是在政府驻地和集市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利用集市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纸等形式进行宣传,让群众更容易接受。  三是在全镇75个村庄利用早中晚的闲暇时间,播放计划生育政策的录音带,同时,计生办还印制了一批关于计生政策法规、优
期刊
20日上午10点,在烟台龙口市人民医院,一位女士来到神经内科,对该科护士王菁连连表示感谢,“要不是你帮忙,孩子可能坚持不到现在……”17日下午4点多,王菁在回家途中救助了一名车祸受伤的男子,名叫于洋,这位女士正是于洋的姨妈。现在于洋正在ICU观察,而王菁因救人义举,被网友赞为“最美天使”。  车祸现场遇“最美白衣天使”  检查情况、清理口鼻腔血液、胸外心脏按压……17日下午4点多,烟台龙口,在临近
期刊
她是安徽淮南一位盲人志愿者,她叫聂道美。近几年来,她先后为周边敬老院、孤儿院及地震灾区群众亲手缝制了1000多双爱心棉鞋、棉拖鞋。她为困难群众送去温暖,也在自己心中点亮一盏明灯。  陷入黑暗,她选择更加坚强  聂道美的家,3间平房、1个小院,坐落在一座煤矿自建铁路旁,年久失修的屋子破旧不堪,屋内1米以下的墙皮脱落,露出斑斑点点的红砖。客厅里除了用废旧木工板制成的10多个大小不一的板凳、2台缝纫机,
期刊
交通肇事以及其他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难免会遭遇保险公司的“非医保用药不予赔偿;擅自转院不能赔偿;医保报销不可重复赔偿;自行购药用药当然不赔偿”。这N种不赔偿理由对吗?法律究竟是怎样规定的?下面案例告诉我们,4大误区需提防!  误区一:非医保用药不予赔偿?  [案例]郑大爷被王某驾驶的货车撞伤后治疗18天,共支付医疗费13866.11元。保险公司认为,其与王某签订《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
期刊
为了让村规民约更好地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村民的作用,去年以来,河口区新户镇对75个行政村的《村规民约》进行了修订完善。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知晓率。镇计生协会坚持以“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指导思想,在镇村充分利用广播喇叭、宣传单、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修订村规民约的重要意义,做到了家喻户晓,稳步推进村规民约修订工作的进展。  二是集思广益求意见,开诚布公献良言。在前期宣传发动的
期刊
十年韶华,他坚守白云热线,接听电话35942个;十载春秋,他立足维护和谐,化解矛盾纠纷1280起;十度风霜,他始终心系群众,资助困难家庭17个,捐资12000元。他就是全国模范检察官,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检察院白云民生服务热线办公室主任——念以新。  热线要成为群众监督的眼睛、  合法权益的靠山  2006年8月14日,一个中年农民推开了热线的门。“我来举报一个事,俺附近有个姓李的人买了一个3
期刊
阳台种菜的领航者---武汉快乐农场园艺有限公司是响应武汉市政府2006年提出的《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 年-2020年)》而成立的专业从事城市家庭和办公室园艺休闲产品及其技术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从事阳台种植 农业10多年,于2010年7月2日正式注册成立。湖北省蔬菜协会理事会员单位,世界屋顶绿化协会会员单位。受邀参加了武汉农业博览会、浙江义乌农业博览会、中国菜博会、杨凌农业高科技博览会
期刊
春日里的一天上午,我们从营山县城出发,驱车1个多小时到达通天乡,再走了约50分钟的山路,来到金堂村。“前面那个凹型平房是郑家祠堂,村小就在这个砖木结构的平房内。”何健雄对笔者说。  “春天的雨沙沙地落到地上。雨中,一群小鸟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雨是什么颜色的?……”距村小大概还有80多米,我们在山间小路上,就听见一个中气十足的男声在朗读课文。何健雄说,这是郑勇民老师在给学生上语文课。走到教室门口,
期刊
厦门90后小伙携硅藻泥走进KID咖啡工作室,泥博士硅藻泥杜总:致那群走在实现梦想路上的人!是的,这个90后小伙就是年前还在泥博士硅藻泥总部工作的陈其飞,在公司工作时就相当的认真,硅藻泥施工、设计、市场方案都会,在泥博士总部待了一年多,对硅藻泥这个产品有足够的了解后他觉得这么好的产品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使用,于是年后他就在自己的老家厦门开设一个旗舰店,把泥博士这个造福千家万户的硅藻泥引进家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