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学生对于音乐的反应固然与其个体的兴趣、爱好、遗传素质有一定的相关,但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音乐能力在其中的作用。音乐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它是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长期的熏陶和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当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逐步地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一、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在音乐鉴赏课上,学生将会欣赏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体裁与形式的作品。若没有聆听音乐的习惯,学生们很难充分的感受到音乐作品之美。想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理解作品,首当其冲是培养他们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我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比较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注意播放音乐的音量不能过大。音量过大不但有损学生的听力,影响音乐作品的真实效果,还会使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一般都将播放的音乐控制在适中的音量。第二、注意用恰当的方法纠正学生不良聆听的习惯。当发现个别学生走神或说话时,我通常会走进这些学生,悄悄地用眼神或用无声的动作示意他们注意保持教室的安静,防止他们分心或干扰他人,使他们心神专注地加入到认真聆听音乐的学生中来,逐渐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二、充分地感受音乐的表现要素
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被称为音乐的表现要素。在完整的欣赏完一部音乐作品之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下面我以旋律和节奏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1、旋律。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了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不同的旋律进行方向会带给人不同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采用聆听后演唱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旋律进行方向的变化。在教学西北民歌《脚夫调》时,我先让学生聆听,再范唱上下乐句的旋律,然后带领学生演唱歌曲旋律框架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旋律的运行特点。
2、节奏。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在欣赏任何音乐作品时都应当关注旋律的节奏或者音乐作品中特殊的节奏型。在欣赏艺术歌曲《魔王》时,我用钢琴演奏歌曲的前奏,同时让学生思考歌曲的钢琴前奏是以什么样的节奏出现的。紧接着让学生整体的欣赏歌曲《魔王》,同时思考这样的节奏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通过聆听和思考学生们体会到钢琴伴奏的节奏好像马蹄疾奔,这种节奏是为了渲染一种咄咄逼人的阴森、恐怖的气氛。
三、感受作品的情绪和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地培养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体验音乐的情感。在欣赏《欢乐颂》时,我首先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学生初听全曲后会感受到此曲速度较快、表达了一种欢乐的情绪。尔后,我再告诉学生此曲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后坚持创作的,并要求学生看着歌词再次聆听《欢乐颂》,感受作曲家的心声。许多学生听完后激动地谈到他们不仅感受到了作品欢乐的情绪,更进一步地理解了贝多芬所表达出的坚强、崇高而壮美的精神。这就使学生在聆听音乐时不光停留在音乐的表面,更重要的是从更深的层次进入到作曲家的内心情感世界。这也是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通过学习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
四、培养学生的表现力,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1、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表现音乐除了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有感情地演唱外,也需要培养学生参与舞蹈、戏剧表演等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在学习拉丁美洲音乐时,为使学生感受并表现出拉丁美洲音乐的特点,我提前安排了两名探戈舞蹈比较好的学生,让他们结合着探戈舞曲《小伙伴》准备一段探戈舞蹈。上课时两名学生伴随着《小伙伴》的音乐,开始就以娴熟的舞步吸引了学生的目光,特别是跳到快速拧身转头,左顾右盼时更是引来学生们阵阵喝彩。这样视听相结合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对拉丁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使很多学生都产生了表现音乐的欲望。
2、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教学中不应当照本宣科,而应当鼓励学生积极进行音乐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完学堂乐歌《送别》后,我引导学生根据对《送别》的理解为此曲谱词。好多学生都能根据《送别》优美、略带伤感的曲调创作出与之相符合的歌词。为锻炼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我有时会以具体的内容,让学生根据命题创作出八小节的短曲。例如,以“欢乐”为题让学生通过创作表现出这一主题。学生们一般会采用密集的节奏,以上行为主的旋律表现出高兴欢乐的情绪,从而贴切地体现出“欢乐”的主题。
总之,学生良好音乐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节课可以实现的。作为音乐教师,除了要在教学中展现音乐的美与魅力之外,也要时刻关注学生音乐能力的养成,通过长期的、持续的音乐熏陶与培养,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会欣赏音乐之美,还要使其能够表现音乐之美、创造音乐之美。
一、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在音乐鉴赏课上,学生将会欣赏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体裁与形式的作品。若没有聆听音乐的习惯,学生们很难充分的感受到音乐作品之美。想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理解作品,首当其冲是培养他们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我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比较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注意播放音乐的音量不能过大。音量过大不但有损学生的听力,影响音乐作品的真实效果,还会使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一般都将播放的音乐控制在适中的音量。第二、注意用恰当的方法纠正学生不良聆听的习惯。当发现个别学生走神或说话时,我通常会走进这些学生,悄悄地用眼神或用无声的动作示意他们注意保持教室的安静,防止他们分心或干扰他人,使他们心神专注地加入到认真聆听音乐的学生中来,逐渐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二、充分地感受音乐的表现要素
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被称为音乐的表现要素。在完整的欣赏完一部音乐作品之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下面我以旋律和节奏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1、旋律。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了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不同的旋律进行方向会带给人不同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采用聆听后演唱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旋律进行方向的变化。在教学西北民歌《脚夫调》时,我先让学生聆听,再范唱上下乐句的旋律,然后带领学生演唱歌曲旋律框架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旋律的运行特点。
2、节奏。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在欣赏任何音乐作品时都应当关注旋律的节奏或者音乐作品中特殊的节奏型。在欣赏艺术歌曲《魔王》时,我用钢琴演奏歌曲的前奏,同时让学生思考歌曲的钢琴前奏是以什么样的节奏出现的。紧接着让学生整体的欣赏歌曲《魔王》,同时思考这样的节奏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通过聆听和思考学生们体会到钢琴伴奏的节奏好像马蹄疾奔,这种节奏是为了渲染一种咄咄逼人的阴森、恐怖的气氛。
三、感受作品的情绪和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地培养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体验音乐的情感。在欣赏《欢乐颂》时,我首先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学生初听全曲后会感受到此曲速度较快、表达了一种欢乐的情绪。尔后,我再告诉学生此曲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后坚持创作的,并要求学生看着歌词再次聆听《欢乐颂》,感受作曲家的心声。许多学生听完后激动地谈到他们不仅感受到了作品欢乐的情绪,更进一步地理解了贝多芬所表达出的坚强、崇高而壮美的精神。这就使学生在聆听音乐时不光停留在音乐的表面,更重要的是从更深的层次进入到作曲家的内心情感世界。这也是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通过学习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
四、培养学生的表现力,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1、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表现音乐除了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有感情地演唱外,也需要培养学生参与舞蹈、戏剧表演等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在学习拉丁美洲音乐时,为使学生感受并表现出拉丁美洲音乐的特点,我提前安排了两名探戈舞蹈比较好的学生,让他们结合着探戈舞曲《小伙伴》准备一段探戈舞蹈。上课时两名学生伴随着《小伙伴》的音乐,开始就以娴熟的舞步吸引了学生的目光,特别是跳到快速拧身转头,左顾右盼时更是引来学生们阵阵喝彩。这样视听相结合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对拉丁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使很多学生都产生了表现音乐的欲望。
2、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教学中不应当照本宣科,而应当鼓励学生积极进行音乐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完学堂乐歌《送别》后,我引导学生根据对《送别》的理解为此曲谱词。好多学生都能根据《送别》优美、略带伤感的曲调创作出与之相符合的歌词。为锻炼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我有时会以具体的内容,让学生根据命题创作出八小节的短曲。例如,以“欢乐”为题让学生通过创作表现出这一主题。学生们一般会采用密集的节奏,以上行为主的旋律表现出高兴欢乐的情绪,从而贴切地体现出“欢乐”的主题。
总之,学生良好音乐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节课可以实现的。作为音乐教师,除了要在教学中展现音乐的美与魅力之外,也要时刻关注学生音乐能力的养成,通过长期的、持续的音乐熏陶与培养,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会欣赏音乐之美,还要使其能够表现音乐之美、创造音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