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汉的需求:宁静夜色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ming15898575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夜幕降临时,在德国城市汉诺威主要的几条街道上的商店、超市的走廊里都会睡着一些流浪汉。夏天还可以,但冬天一到,流浪汉们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
  为此,从2005年起,每年冬季一到,汉诺威的警察局便会出动一小部分警察,晚上到街头巡逻,试图劝服流浪汉住到由政府提供的救济站里去,因为那里相对要暖和些,但是流浪汉对此却并不领情,他们似乎早就习惯了冬季的寒冷,把破旧的毯子朝身上一盖,在地铺上就睡下了。
  流浪汉不愿意挪窝,警察也只好作罢,为了体现人文关怀,警察还会经常来到他们面前,询问他们需要些什么,政府好全力解决。但奇怪的是,流浪汉似乎个个都很有骨气,他们对政府没有任何要求。
  在2011年新年前几天的一个晚上,在警察局长和众多媒体记者的陪同下,汉诺威市长亲自来到流浪汉的面前,向他们派发新年红包以示慰问。
  市长来到一位年纪较大的流浪汉的地铺前,嘘寒问暖了好一阵子,但这个流浪汉显得有些懒得搭理市长,市长急了,最后问道:“你最需要什么?我们一定尽力满足你。”该流浪汉估计是被问烦了,有些愤懑地回答道:“你们每年都问同样的问题,但是我们最需要的不是红包、食物、棉被和关心,而是安宁!夜晚睡觉时,不会被没完没了大大小小的汽车喇叭声吵得难以入眠,以及只有星光在头顶上的宁静夜色。”
  最需要的竟然是夜晚的安宁,这大大出乎包括市长在内的所有在场人士的预料。
  第二天,这条新闻被传播出来,极大地震撼了所有汉诺威市民。市长说:“我们以为他们最缺少的是温暖和食物,却忘记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尊重,对他们好梦的尊重!”
  市长发出呼吁:希望每个晚上,汉诺威的所有车辆,不管是公共服务车还是私家车都尽量不要驶入流浪汉常睡的那几条街,如果实在绕不开道,也一定要尽可能地保持安静行驶,不要随意按喇叭。那些原本整晚亮灯的橱窗,以及商场、超市门前的灯,在晚上十点后都必须熄灭,以便流浪汉不受干扰地进入梦乡。
  市长的呼吁得到了汉诺威市民的积极响应,几乎没有一个车主或商店、超市的老板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都非常自觉地遵守这项不成文的规定。如今,每到夜晚,汉诺威那几条流浪汉集中的街道都显得格外安宁寂静,即便偶尔有几下响声,也是极小极短暂的。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普遍懂得去尊重比自己状况差的弱势群体,那么这个国家离真正的文明一定不会太远。
  (摘自《杂文选刊·职场版》)
其他文献
41岁的她又披上了婚纱。女儿亲昵地依偎在她身旁,说:“妈,你是天底下最美丽的妈妈,也是天底下最美丽的新娘。”她笑了,笑得百感交集。曾经的苦难都如云烟飘散,今天,才是真正的苦尽甘来。  未婚的养母变丑母  汪可丽出生于黑龙江七台河市一个煤矿工人家庭。1988年春天,正是临近高考的关键时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汪可丽,却突然辍学了。  原来,汪可丽的表姐患癌症去世了,留下一个不满8个月的女儿小爽。表
期刊
苏轼一生好游,也在旅游中识人辨友。  有一次,苏轼与章悖结伴出游,路经黑水谷时碰到一条深涧,涧上搭有一块很窄的木板,下临翻滚湍流,两侧是巨石壁立。章悖提议从木板上过去,在对面的岩石上题字,表示“到此一游”。苏轼一看险地,表示自己不愿去冒险。章悖微微一笑,坦然走过那极窄的木板,又把长袍塞在腰间,抓住一条悬垂的青藤,荡到巨石上,写下“苏轼章悖游此”六字。章悖又攀藤走上木板回来,一脸得意,等待苏轼对他的
期刊
向小英雄雨来学習
期刊
世界上有一群奇怪的人:他们不能让你放心说心事,偏偏又是你最信任的人;他们总是互相攀比,却坚持互相扶持;他们会因年夜饭谁埋单而钩心斗角,但在彼此生病时却守候床边;他们即便用一生时间相互诋毁,在葬礼上也会为对方号啕大哭……他们是欢喜冤家,是麻烦制造者,是衰人也是贵人,是你人生肥皂剧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他们是你的亲戚,是按照习俗逢年过节必须相见的人。  尽管学界流传着中国是熟人社会、半熟人社会、步入陌生
期刊
开疆守土重大决策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新疆。但是,解放初期的新疆却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农业落后,人均占有粮食不足两百公斤。而驻疆部队年需粮食近四百万公斤。从关内运输,仅兰州到哈密,运价即等于粮价的七倍,如再运到伊犁、阿尔泰、喀什、和田等地,价格还得翻番。从苏联进口,每吨粮价为三百卢布,所需费用要数亿人民币,这对解放初期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负担。新疆军区
期刊
这是一对没有血缘关系却形同母女的两个人。一位是孙中山的夫人,一位是极为普通的女子。24年里,隋永清依偎着宋庆龄长大,伴随她走到生命的终点。30年后,2011年5月29日,“遗爱长留——隋永清藏宋庆龄文物展”在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开幕。在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原副秘书长沈海平女士的帮助下,我们得以完成对隋永清女士的访谈,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宋庆龄。  “妈妈太太”是孩子们对宋庆龄的专有称呼 
期刊
那是在公司工作半年以后,她第一次走进他的办公室,之前所有的时间,她见他,都是在公司的全体会议上,他在前台,她在最不起眼儿的角落。她和她的老板之间,位置相隔太远,以至于如她所想,他压根儿就不认识她,只是略有疑惑地问:“你是……”  她微微红了红脸,表明了身份,作为公司一个小小的制单员,她知道自己在公司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  他点点头,说:“对,是你,我想起来了——”她知道他撒谎了,并且如此不动声色。
期刊
走进学校,无意中看到教学楼前长方形的大屏幕上正投映一段话: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思绪陡然拐进了方方正正的20世纪80年代,那时教室是长方形的,黑板也是,教我们的老师脸是国字型的。我们坐在方形的凳子上,挺直胸膛,收紧因饥饿而干瘪的肚子,很努力地把自己坐成直角的形状。老师用平板的语调告诉我们,字迹潦草,做人就不会端正。于是我们端端正正地坐着,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那时吹进教室的
期刊
1.儿时,最爱看战争电影。看《闪闪的红星》时,以为潘冬子那枚五角星真的会发光。心想,要是我有这样一枚红星就好了,晚上出来戴着它,就不用手电了。  2.那时在乡下,特爱吃一种叫“马榴弹”的野果,但它籽特别多,狼吞虎咽时不小心就吞了一两颗籽到肚里去了。邻家哥哥说:“这籽这么大,大便是拉不出来的,等到春天时,它会在肚子里生根发芽,根会从肚脐眼伸出来,芽会从鼻孔嘴巴冒出来。”那年我特害怕春节,因为还算有点
期刊
从前,有个部落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人人衣食无着,很多人饿死了。部落里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气,人们沉浸在悲痛之中。有位智者在部落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在他的带领下,人们团结起来,互帮互助,渐渐地在生活上渡过了难关。但是,经历灾难后的心理阴影犹如阴霾般始终笼罩着整个部落的居民。  于是,一天晚上,智者把大家都聚到了一起。说要给大家讲故事。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来了,他们静静地坐在一边,守着暖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