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A考生自述 //
我上的是天津市的一所一本大学,校园地处远郊开发区的大学城。站在校门外,视野中只有几个小饭馆、小旅店以及远处一片尚在修建的板楼,除此之外,一片荒芜。校园里的建筑虽然很新,但是透过半人高的荒草望去,却好像一处远古遗迹。学校的交通十分不便,坐车到天津市区和北京都得一个半小时,只有周末能坐辆小巴士,去县城里转转。这里有好几所学校,都是学校扩招后在这里建的校区。
在这里,网络十分不稳定,经常断网,让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渠道时时堵塞。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让我有一种被社会遗弃的感觉。身处如此环境,我所学的却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感觉十分荒诞,没有什么实践的机会,学的东西都是从理论到理论。我觉得在这儿只适合学佛,我们在这儿就好像是和尚和尼姑。
曾经想象过无数次的场景——穿着长裙抱着书本走在學校的林荫道上落花满肩,看来是彻底实现不了了。拿起手机给在西安上大学的高中同学发短信:我这里小得憋屈死了,你在那边还好吗?
她的回信竟然是:我这边放眼都是玉米地,还有小鸡、小鸭和羊群,简直就像农家乐。
这回我心里平衡了,笑着回她:我这边的树上都长蘑菇了,改天你抓只小鸡来,咱做小鸡炖蘑菇。
随着大学急剧扩招,多数学校的教学楼、宿舍、食堂等教育资源开始超负荷运转,一些高校由于占地面积小,基础设施老化、校舍面积尤其是实验用房和学生宿舍严重不足,只好将部分学生安排在校外租住,因此,扩建校园、建设第二校区成为大多数高校的燃眉之急。
然而学校的力量毕竟有限,于是由政府出面另寻新区,在郊区或县区“跑马圈地”,动员社会力量建设大学城,让高校在大学城里“扎堆”的方式,成为解决高校扩招所带来的问题的最佳捷径和灵丹妙药。于是我们看到:北京的部分高校进驻河北廊坊的大学城;上海的重点大学搬迁到松江大学城;南京的名牌大学开进江宁县的大学城;西安的招生大户“远嫁”到距离市中心16公里的长安区……据国土资源部的一项调查表明,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在兴建或拟建大学城项目,少则一两个,多则八九个,有的城市同时在建的大学城项目就有三四个。
一些高校让大一新生住在新校区,等到大二或大三时,再让学生搬回老校区。如北京邮电大学的部分新生第一年在宏福校区上课;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新生第一、二年在河北涿州校区上课;厦门大学的大部分新生并不在公园似的校本部上课,而是在遥远的翔安校区……而更多的大学则是整体搬迁,学生四、五年的本科生活一直在大学城中度过,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等。所以考生在报考某校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究竟在何处上课,在何处住宿,因为好多大学原来的老校区,如今只有研究生以上级别的学生才有资格“享受”,对于本科生来说,古老的校门,深深的庭院,以及长着青苔的石板小路,一切与历史有关的美好画面,大概只能在招生广告的宣传画中欣赏了。
// 吕老师提醒 //
1.大学城是如何形成的
大学城的概念是由西方传进来的。国外的大学城由两种方式生成:一种是自然构成,如美国的波士顿,英国的牛津、剑桥等,都是经过百年的历史发展自然形成的;一种是主动构建,如美国的密苏里、日本的筑波等,它们是二战后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由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合作而构建。在今日之中国,大学城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基本上都是主动构建而成的,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
2.大学城的文化氛围
1936年,老舍先生在《青岛与山大》中说道:“一个大学或者正像一个人,他的特色总多少与他所在的地方有些关系。”而现在的大学城建设,几乎全是一个模样。由于远离市区,学校与它所在的城市几乎无任何瓜葛。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北京上了一年大学,还没见过天安门是什么样子的”,“在南京读了两年书了,还不知道哪条是秦淮河”。
当然了,新校区的建筑设施肯定要比老校区好几倍,但是它的文化氛围却大打折扣:看不见花花绿绿的海报,碰不见白发苍苍的教授,没有人声鼎沸的聚会,也没有摩肩接踵的喧嚣。某校的一位大一新生说:“没有师兄师姐,我在这里的生活像是高中生活的延续。”尤其是一到下午四五点钟,新校区内空空荡荡的,有同学开玩笑说:“你就是拿根长竹竿来回挥舞,也打不着人。”
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某重点大学学生家长带着孩子到新校区报到时,质问校方:“孩子考分那么高,为什么不能进正规大学?”
家长发出这样的质问,可能是出于他的误解,不知道该大学有新老校区之分,认为新校区不是正规大学。校方的解释无非是新老校区都是一样的,有的甚至赞美新校舍更豪华、漂亮,所以才安排新生入住,这体现了“学校对新生的重视”。
3.全国各地的大学城
(1)东方大学城
这是我国兴建的第一座大学城,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紧靠京津唐高速公路,距离北京40公里,天津60公里。于2000年9月交付使用。进驻此地的高校有北京服装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高职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东方信息技术学院、山西财经大学中德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北京经贸职业学院、河北体育学院等。
(2)重庆大学城
它位于重庆沙坪坝区虎溪镇和陈家桥镇,地处中梁山脉与缙云山脉之间,规划面积33平方千米,人口50万左右,是西部新城率先启动的第一个功能片区。重庆大学城共入驻高校14所,其中本科院校有重庆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后勤工程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
(3)广州大学城
它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是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规划范围约43.3平方千米,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首期建设的小谷围岛已进驻十所高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 (4)南京大学城
南京共有三个大学城,分别是江宁大学城、仙林大学城和浦口大学城。
江宁大学城位于南京市的东南面方山周围,距离市中心约35公里左右。入驻高校有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南京晓庄学院等。
仙林大学城位于风景秀丽的紫金山东麓,北抵312国道,南至沪宁高速公路,距主城核心(新街口)距离15公里,约25—30分钟车程。入驻高校有南京師范大学(含中北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新校区等。
浦口大学城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是南京最早建设的大学基地,规划面积4平方千米,在校生约10万人。入驻高校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警官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等。
(5)上海松江大学城
它位于上海西南,距市中心30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区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生活区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另有6.5万平方米的共享教学资源区,全部建成后在校生规模为4万人。上海松江大学城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园区,这不仅体现在校与校之间没有围墙,只是用绿化带或河流来划分边线,更体现在大学城内各类资源可以共享。入驻高校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
(6)深圳大学城
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湖畔,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的西校区面积1.45平方千米。2003年9月,以深圳市政府投入为主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三校的深圳研究生院正式入驻深圳大学城西校区办学。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以社会集资、联合国际名校办学的模式进驻深圳大学城,已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该院现正积极筹备入驻深圳大学城东校区。
(7)郑州大学城
郑州共有四个大学城,分别为东、南、西、北大学城。
东大学城又称“龙子湖高校园区”,位于郑东新区,占地面积约22平方千米,主要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警察学院、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河南大学龙子湖校区等15所高等院校组成。
南大学城又称“龙湖高教区”,位于龙湖镇。入驻高校有中原工学院、河南工程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检察职业学院、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等。
西大学城位于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驻高校有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
北大学城位于郑州市文化北路与英才街交叉口,规划范围约38平方千米,可容纳学生6—10万人。入驻学校有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郑州师范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郑州财经学院等。
4.各地方兴未艾的大学城
长春高教产业园区(吉林)、沈阳大学城(辽宁)、济南大学城(山东)、房山高教园区(北京)、昌平大学城(北京)、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浙江)、杭州滨江高教园区(浙江)、杭州小和山高教园区(浙江)、宁波高教园区(浙江)、温州高教园区(浙江)、珠海大学城(广东)、福州大学城(福建)、玉溪大学城(云南)、昆明大学城(云南)、岳麓山大学城(湖南)、连云港大学城(江苏)、扬州大学城(江苏)、杨浦大学城(上海)、南汇高科技园区(上海)、武汉黄家湖大学城(湖北)、荆州大学城(湖北)。
我上的是天津市的一所一本大学,校园地处远郊开发区的大学城。站在校门外,视野中只有几个小饭馆、小旅店以及远处一片尚在修建的板楼,除此之外,一片荒芜。校园里的建筑虽然很新,但是透过半人高的荒草望去,却好像一处远古遗迹。学校的交通十分不便,坐车到天津市区和北京都得一个半小时,只有周末能坐辆小巴士,去县城里转转。这里有好几所学校,都是学校扩招后在这里建的校区。
在这里,网络十分不稳定,经常断网,让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渠道时时堵塞。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让我有一种被社会遗弃的感觉。身处如此环境,我所学的却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感觉十分荒诞,没有什么实践的机会,学的东西都是从理论到理论。我觉得在这儿只适合学佛,我们在这儿就好像是和尚和尼姑。
曾经想象过无数次的场景——穿着长裙抱着书本走在學校的林荫道上落花满肩,看来是彻底实现不了了。拿起手机给在西安上大学的高中同学发短信:我这里小得憋屈死了,你在那边还好吗?
她的回信竟然是:我这边放眼都是玉米地,还有小鸡、小鸭和羊群,简直就像农家乐。
这回我心里平衡了,笑着回她:我这边的树上都长蘑菇了,改天你抓只小鸡来,咱做小鸡炖蘑菇。
随着大学急剧扩招,多数学校的教学楼、宿舍、食堂等教育资源开始超负荷运转,一些高校由于占地面积小,基础设施老化、校舍面积尤其是实验用房和学生宿舍严重不足,只好将部分学生安排在校外租住,因此,扩建校园、建设第二校区成为大多数高校的燃眉之急。
然而学校的力量毕竟有限,于是由政府出面另寻新区,在郊区或县区“跑马圈地”,动员社会力量建设大学城,让高校在大学城里“扎堆”的方式,成为解决高校扩招所带来的问题的最佳捷径和灵丹妙药。于是我们看到:北京的部分高校进驻河北廊坊的大学城;上海的重点大学搬迁到松江大学城;南京的名牌大学开进江宁县的大学城;西安的招生大户“远嫁”到距离市中心16公里的长安区……据国土资源部的一项调查表明,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在兴建或拟建大学城项目,少则一两个,多则八九个,有的城市同时在建的大学城项目就有三四个。
一些高校让大一新生住在新校区,等到大二或大三时,再让学生搬回老校区。如北京邮电大学的部分新生第一年在宏福校区上课;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新生第一、二年在河北涿州校区上课;厦门大学的大部分新生并不在公园似的校本部上课,而是在遥远的翔安校区……而更多的大学则是整体搬迁,学生四、五年的本科生活一直在大学城中度过,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等。所以考生在报考某校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究竟在何处上课,在何处住宿,因为好多大学原来的老校区,如今只有研究生以上级别的学生才有资格“享受”,对于本科生来说,古老的校门,深深的庭院,以及长着青苔的石板小路,一切与历史有关的美好画面,大概只能在招生广告的宣传画中欣赏了。
// 吕老师提醒 //
1.大学城是如何形成的
大学城的概念是由西方传进来的。国外的大学城由两种方式生成:一种是自然构成,如美国的波士顿,英国的牛津、剑桥等,都是经过百年的历史发展自然形成的;一种是主动构建,如美国的密苏里、日本的筑波等,它们是二战后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由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方合作而构建。在今日之中国,大学城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基本上都是主动构建而成的,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
2.大学城的文化氛围
1936年,老舍先生在《青岛与山大》中说道:“一个大学或者正像一个人,他的特色总多少与他所在的地方有些关系。”而现在的大学城建设,几乎全是一个模样。由于远离市区,学校与它所在的城市几乎无任何瓜葛。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北京上了一年大学,还没见过天安门是什么样子的”,“在南京读了两年书了,还不知道哪条是秦淮河”。
当然了,新校区的建筑设施肯定要比老校区好几倍,但是它的文化氛围却大打折扣:看不见花花绿绿的海报,碰不见白发苍苍的教授,没有人声鼎沸的聚会,也没有摩肩接踵的喧嚣。某校的一位大一新生说:“没有师兄师姐,我在这里的生活像是高中生活的延续。”尤其是一到下午四五点钟,新校区内空空荡荡的,有同学开玩笑说:“你就是拿根长竹竿来回挥舞,也打不着人。”
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某重点大学学生家长带着孩子到新校区报到时,质问校方:“孩子考分那么高,为什么不能进正规大学?”
家长发出这样的质问,可能是出于他的误解,不知道该大学有新老校区之分,认为新校区不是正规大学。校方的解释无非是新老校区都是一样的,有的甚至赞美新校舍更豪华、漂亮,所以才安排新生入住,这体现了“学校对新生的重视”。
3.全国各地的大学城
(1)东方大学城
这是我国兴建的第一座大学城,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紧靠京津唐高速公路,距离北京40公里,天津60公里。于2000年9月交付使用。进驻此地的高校有北京服装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高职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东方信息技术学院、山西财经大学中德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北京经贸职业学院、河北体育学院等。
(2)重庆大学城
它位于重庆沙坪坝区虎溪镇和陈家桥镇,地处中梁山脉与缙云山脉之间,规划面积33平方千米,人口50万左右,是西部新城率先启动的第一个功能片区。重庆大学城共入驻高校14所,其中本科院校有重庆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后勤工程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
(3)广州大学城
它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是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规划范围约43.3平方千米,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首期建设的小谷围岛已进驻十所高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 (4)南京大学城
南京共有三个大学城,分别是江宁大学城、仙林大学城和浦口大学城。
江宁大学城位于南京市的东南面方山周围,距离市中心约35公里左右。入驻高校有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南京晓庄学院等。
仙林大学城位于风景秀丽的紫金山东麓,北抵312国道,南至沪宁高速公路,距主城核心(新街口)距离15公里,约25—30分钟车程。入驻高校有南京師范大学(含中北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新校区等。
浦口大学城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是南京最早建设的大学基地,规划面积4平方千米,在校生约10万人。入驻高校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警官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等。
(5)上海松江大学城
它位于上海西南,距市中心30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区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生活区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另有6.5万平方米的共享教学资源区,全部建成后在校生规模为4万人。上海松江大学城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园区,这不仅体现在校与校之间没有围墙,只是用绿化带或河流来划分边线,更体现在大学城内各类资源可以共享。入驻高校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
(6)深圳大学城
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湖畔,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的西校区面积1.45平方千米。2003年9月,以深圳市政府投入为主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三校的深圳研究生院正式入驻深圳大学城西校区办学。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以社会集资、联合国际名校办学的模式进驻深圳大学城,已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该院现正积极筹备入驻深圳大学城东校区。
(7)郑州大学城
郑州共有四个大学城,分别为东、南、西、北大学城。
东大学城又称“龙子湖高校园区”,位于郑东新区,占地面积约22平方千米,主要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警察学院、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河南大学龙子湖校区等15所高等院校组成。
南大学城又称“龙湖高教区”,位于龙湖镇。入驻高校有中原工学院、河南工程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检察职业学院、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等。
西大学城位于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驻高校有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
北大学城位于郑州市文化北路与英才街交叉口,规划范围约38平方千米,可容纳学生6—10万人。入驻学校有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郑州师范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郑州财经学院等。
4.各地方兴未艾的大学城
长春高教产业园区(吉林)、沈阳大学城(辽宁)、济南大学城(山东)、房山高教园区(北京)、昌平大学城(北京)、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浙江)、杭州滨江高教园区(浙江)、杭州小和山高教园区(浙江)、宁波高教园区(浙江)、温州高教园区(浙江)、珠海大学城(广东)、福州大学城(福建)、玉溪大学城(云南)、昆明大学城(云南)、岳麓山大学城(湖南)、连云港大学城(江苏)、扬州大学城(江苏)、杨浦大学城(上海)、南汇高科技园区(上海)、武汉黄家湖大学城(湖北)、荆州大学城(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