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琴启蒙教学在整个钢琴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正确读谱和基本的三个奏法,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位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孩子们少走弯路、不走弯路。让我们认真对待钢琴启蒙教学。
【关键词】:启蒙教学;基本奏法;适用教材;教师素质
一、钢琴启蒙教学特点
钢琴启蒙教学作为钢琴教学的“入门阶段”具有如下特点:
1、钢琴启蒙教学是“从零开始得教学”。接受教育者都是从未接触过钢琴的人,对音乐知识基乎不了解。因此,这种启蒙教学是一种“开启教学”。
2、从教学对象来讲,虽然有青年人和少部分离退休的老人,但是大多数是学龄前儿童。这些儿童从生理、心里、智力等方面具有完全有别于成年人的特点。
3、教学内容上以三种基本奏法,读谱五不错(音不错、指法不错、节奏不错、奏法不错、表情不错)为基础,培养独立练琴的能力。而至始至终要贯穿的是音乐想象力的培养和音乐听觉的训练。
4、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启蒙教学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一些特殊的教学原则,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下面有专门论述)。
但凡学过钢琴的人在初学阶段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诸如:手型松垮、手指站立不住、双手动作不协调、手指落键松软、速度不均衡、全身用力僵硬、对乐曲处理缺乏情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技能的提高阻碍很大。而一个好的钢琴教师在学生学习钢琴的启蒙阶段就应对学生明确: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必须重视提高基本技能训练的方法。
二、重视手指弹奏能力的提高
手指弹奏能力提高的前提是确保正确的手型。手型松垮、手指僵硬、五指伸展困难或过度放松散贴在键上,是学生在初学钢琴时表现出的一方面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其实与不明确手型感和手指不具备独立运作能力有直接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总会让学生反复体会双臂自然下垂時的松弛状态及双手放松的感受。并且要求将这种感受一直保持到双手置于键面之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寻找弹琴前手型的放松感觉。然后再体会手心空、圆(似握球感)、腕平(手腕与键面平行偏低一点)、手指站立(保持各指关节部位突出、方向与键面平行)的感觉。做到做好以上的几点要求,就为各手指的能力提高做好了准备工作。接着从根关节(从指尖算起,手指的第三个关节是手指与手掌连接的部位)入手。要求学生采用慢弹的方式,带动各指高抬下落从而提高手指的独立性。例如:各指在做上下交替练习时,运作要做的主动,过程要明确,一起一落在要瞬间完成,不拖泥带水。对应练习的内容以左、右手独立练习和五度音阶练习为主(拜厄P6—7有相关内容)。另外,还需强调的一点,双手中四指(独立性最差)、五指(最细弱)在练习中要加大训练的强度(哈农练习2—7是对应练习内容),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这两个手指的能力,五指才会得到均衡的发展。实践证明,坚持上述内容训练的学习,手指的弹奏能力都达到了目的要求。
三、提高手腕与手臂的协调性
手腕与手臂的协调运作使手指的运动变得更为灵活。手腕是保证手指能有效自如的去适应弹奏中千变万化的关键部位。由于手腕是从手臂到手指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枢纽。因此很多以手腕为主导的动作也需要手臂的协调和参与。初期教学中如发现学生手腕僵硬、上下抖动的现象,问题一定出在手指、手腕和手臂三方面没有做到协调运作。在琴法练习中有被称之为“滚落”式练习法(选自《钢琴考级钢琴教学》周铭孙著P86),要点是把握弹奏时,手腕要结合手臂先提起,把手指带动起来,然后指尖冲着键盘落下去,一发出声音后,手就立刻放松,保持住手型,在琴键上站一会儿,再根据音符的时值弹出第二个音,在两个音中间停顿时,手腕要安静不动。弹完第二音后,手腕结合手臂提起来,使手指柔和的离开键盘。如此类推,这种弹法的练习就解决了手腕僵硬和上下抖动的现象,同时也自然强化了单指弹奏的独立性、支撑性。
四、身体的协调作用
身体的协调作用使音乐的表达更具柔和力,身体的协调直接牵涉到钢琴弹奏的基本坐姿和体位。个人状态的对错也会直接影响到音乐的表达。学生的不足主要有四点:1、弹琴时身体离键较远,双臂处于基本伸直的状态。用不上力从而造成声单力薄。2、全身懈怠,满坐在琴凳上,致使手腕位置低于键面以上。3、演奏时身体较板,不善调节,弹出来的音也不分强弱主次,从而丧失了旋律的流动性。4、还有的学生弹琴时人在琴凳上挪来挪去,晃动不停。这四个方面的存在,就体现出学生不会正确地运用身体的协调作用。教师要想使出现的问题得到好的改观,就得从最基本的坐姿和体位训练开始。要求:保持上身的自然直立感,臀部以稳定而固定地坐在琴凳中部靠前的位置,保持下臂与键面基本持平为准。整个身体要处在较积极的、利于运动的状态。绝对不允许出现驼背、耸肩、缩脖。身体的左右协调则主要依据音的高低作适度的重心调整(身体的左右移动不指臀部在琴凳上挪动)。而上身的前后位置变化,一般按弹较弱的力度时,身体处在较正的位置。力度较强时,身体可越向前倾一些。身体后倾在初级阶段应避免出现。
五、注重音乐感觉的培养
音乐感觉的培养是音乐表现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日常教学中不注重音乐感觉培养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对作品的处理也一定是死板而生硬的。
所谓的音乐感觉实质上就是我们平常所指的乐感。从先天素质上看,个体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学中就有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对谱子的理解(节奏、节拍、附点、休止等)都非常正确,但在表现时音乐感觉却过于平直、干涩,给别人的感觉就像在做一件于己无关的事情。而有的学生在弹奏时却异常投入,让欣赏者伴随音乐的进行表现出或快乐、忧伤,或兴奋、平静等不同的情绪变化,由此可见,具备好的乐感对音乐的表达起到多么大的推动作用。
训练的方法有两步:1、先从感性培养入手,采用多听、多看、多体会的形式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作品的范围可涵盖声乐类、器乐类、交响乐等。目的是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方式来进行音乐熏陶,达到由感官到直观的质的变化。另一方面要多创造给别人表演的机会,使自己克服羞怯、恐惧的心理。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表现欲。这一方面的论述主要突出教师的主體地位。通过教师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确音乐的主体现象、情绪变化,并运用怎样的弹奏方法来达到最美的视听效果。做到这两方面的同步练习,学生的乐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指导教师:李涛
结论:
纵观钢琴教学的发展历程,这一项高雅的乐器训练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大脑思维、意识理解、心理感应、技能技巧等方面的高难度综合性的训练。以上四个方面的阐述,没有哪一方面可以脱离其他内容而独立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唯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地给予指正,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稳步提高。指导老师:李涛
参考文献:
[1]计世欢著《实例分析钢琴的三大奏法》,《钢琴艺术》2010年第二期
[2]王振军著《浅谈儿童钢琴教学的要点与对策》,《小演奏家》2010第二期
[3]周勇著《钢琴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读谱》,《湘江歌声》2010年
【关键词】:启蒙教学;基本奏法;适用教材;教师素质
一、钢琴启蒙教学特点
钢琴启蒙教学作为钢琴教学的“入门阶段”具有如下特点:
1、钢琴启蒙教学是“从零开始得教学”。接受教育者都是从未接触过钢琴的人,对音乐知识基乎不了解。因此,这种启蒙教学是一种“开启教学”。
2、从教学对象来讲,虽然有青年人和少部分离退休的老人,但是大多数是学龄前儿童。这些儿童从生理、心里、智力等方面具有完全有别于成年人的特点。
3、教学内容上以三种基本奏法,读谱五不错(音不错、指法不错、节奏不错、奏法不错、表情不错)为基础,培养独立练琴的能力。而至始至终要贯穿的是音乐想象力的培养和音乐听觉的训练。
4、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启蒙教学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一些特殊的教学原则,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下面有专门论述)。
但凡学过钢琴的人在初学阶段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诸如:手型松垮、手指站立不住、双手动作不协调、手指落键松软、速度不均衡、全身用力僵硬、对乐曲处理缺乏情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技能的提高阻碍很大。而一个好的钢琴教师在学生学习钢琴的启蒙阶段就应对学生明确: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必须重视提高基本技能训练的方法。
二、重视手指弹奏能力的提高
手指弹奏能力提高的前提是确保正确的手型。手型松垮、手指僵硬、五指伸展困难或过度放松散贴在键上,是学生在初学钢琴时表现出的一方面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其实与不明确手型感和手指不具备独立运作能力有直接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总会让学生反复体会双臂自然下垂時的松弛状态及双手放松的感受。并且要求将这种感受一直保持到双手置于键面之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寻找弹琴前手型的放松感觉。然后再体会手心空、圆(似握球感)、腕平(手腕与键面平行偏低一点)、手指站立(保持各指关节部位突出、方向与键面平行)的感觉。做到做好以上的几点要求,就为各手指的能力提高做好了准备工作。接着从根关节(从指尖算起,手指的第三个关节是手指与手掌连接的部位)入手。要求学生采用慢弹的方式,带动各指高抬下落从而提高手指的独立性。例如:各指在做上下交替练习时,运作要做的主动,过程要明确,一起一落在要瞬间完成,不拖泥带水。对应练习的内容以左、右手独立练习和五度音阶练习为主(拜厄P6—7有相关内容)。另外,还需强调的一点,双手中四指(独立性最差)、五指(最细弱)在练习中要加大训练的强度(哈农练习2—7是对应练习内容),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这两个手指的能力,五指才会得到均衡的发展。实践证明,坚持上述内容训练的学习,手指的弹奏能力都达到了目的要求。
三、提高手腕与手臂的协调性
手腕与手臂的协调运作使手指的运动变得更为灵活。手腕是保证手指能有效自如的去适应弹奏中千变万化的关键部位。由于手腕是从手臂到手指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枢纽。因此很多以手腕为主导的动作也需要手臂的协调和参与。初期教学中如发现学生手腕僵硬、上下抖动的现象,问题一定出在手指、手腕和手臂三方面没有做到协调运作。在琴法练习中有被称之为“滚落”式练习法(选自《钢琴考级钢琴教学》周铭孙著P86),要点是把握弹奏时,手腕要结合手臂先提起,把手指带动起来,然后指尖冲着键盘落下去,一发出声音后,手就立刻放松,保持住手型,在琴键上站一会儿,再根据音符的时值弹出第二个音,在两个音中间停顿时,手腕要安静不动。弹完第二音后,手腕结合手臂提起来,使手指柔和的离开键盘。如此类推,这种弹法的练习就解决了手腕僵硬和上下抖动的现象,同时也自然强化了单指弹奏的独立性、支撑性。
四、身体的协调作用
身体的协调作用使音乐的表达更具柔和力,身体的协调直接牵涉到钢琴弹奏的基本坐姿和体位。个人状态的对错也会直接影响到音乐的表达。学生的不足主要有四点:1、弹琴时身体离键较远,双臂处于基本伸直的状态。用不上力从而造成声单力薄。2、全身懈怠,满坐在琴凳上,致使手腕位置低于键面以上。3、演奏时身体较板,不善调节,弹出来的音也不分强弱主次,从而丧失了旋律的流动性。4、还有的学生弹琴时人在琴凳上挪来挪去,晃动不停。这四个方面的存在,就体现出学生不会正确地运用身体的协调作用。教师要想使出现的问题得到好的改观,就得从最基本的坐姿和体位训练开始。要求:保持上身的自然直立感,臀部以稳定而固定地坐在琴凳中部靠前的位置,保持下臂与键面基本持平为准。整个身体要处在较积极的、利于运动的状态。绝对不允许出现驼背、耸肩、缩脖。身体的左右协调则主要依据音的高低作适度的重心调整(身体的左右移动不指臀部在琴凳上挪动)。而上身的前后位置变化,一般按弹较弱的力度时,身体处在较正的位置。力度较强时,身体可越向前倾一些。身体后倾在初级阶段应避免出现。
五、注重音乐感觉的培养
音乐感觉的培养是音乐表现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日常教学中不注重音乐感觉培养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对作品的处理也一定是死板而生硬的。
所谓的音乐感觉实质上就是我们平常所指的乐感。从先天素质上看,个体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学中就有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对谱子的理解(节奏、节拍、附点、休止等)都非常正确,但在表现时音乐感觉却过于平直、干涩,给别人的感觉就像在做一件于己无关的事情。而有的学生在弹奏时却异常投入,让欣赏者伴随音乐的进行表现出或快乐、忧伤,或兴奋、平静等不同的情绪变化,由此可见,具备好的乐感对音乐的表达起到多么大的推动作用。
训练的方法有两步:1、先从感性培养入手,采用多听、多看、多体会的形式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作品的范围可涵盖声乐类、器乐类、交响乐等。目的是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方式来进行音乐熏陶,达到由感官到直观的质的变化。另一方面要多创造给别人表演的机会,使自己克服羞怯、恐惧的心理。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表现欲。这一方面的论述主要突出教师的主體地位。通过教师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确音乐的主体现象、情绪变化,并运用怎样的弹奏方法来达到最美的视听效果。做到这两方面的同步练习,学生的乐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指导教师:李涛
结论:
纵观钢琴教学的发展历程,这一项高雅的乐器训练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大脑思维、意识理解、心理感应、技能技巧等方面的高难度综合性的训练。以上四个方面的阐述,没有哪一方面可以脱离其他内容而独立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唯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地给予指正,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稳步提高。指导老师:李涛
参考文献:
[1]计世欢著《实例分析钢琴的三大奏法》,《钢琴艺术》2010年第二期
[2]王振军著《浅谈儿童钢琴教学的要点与对策》,《小演奏家》2010第二期
[3]周勇著《钢琴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读谱》,《湘江歌声》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