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日炎炎,何以消暑?这是古人们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经常可以在一些古典小说中看到这样的描写:三伏大热天,太阳毒辣辣晒着,一个富贵人家的侍女从冰窖里端出了一碗冰镇酸梅汤送给“千金”或“万金”小姐喝,小姐一喝,暑气全解,凉意直沁心脾,仿佛整个人都徜徉在了冰凉中……
一段读下来,只觉得羡慕嫉妒恨,只觉得冰凉爽快,只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其实在古代,人们不仅食用冰,还使用冰。这在我国“消暑界”可算是传统项目了。
最早它被称为采冰法,上古时期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还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条件下,此部门的编制还很奢侈,一共配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职工便开始四处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名叫“凌阴”的冰窖中储存。既然皇家费了这么大的气力去弄冰,那么冰块也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周朝天子除了赏钱赏地,还喜欢赏冰,但门阶比较高,《左传·昭公四年》记载:“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意思是说没有资格吃肉的官,也没有资格在夏天使用冰块。越到后来,采冰的规模也就越大,清朝的紫禁城里便有大冰窖五座,藏有冰块近三万块,用上几个夏天都不成问题。
随着发展,藏冰不再是皇家专利,考古学家在发掘河南永城县境内的芒砀山汉朝梁孝王墓时,便发现墓中还有冰窖。估计梁孝王比较肥壮,害怕炎热,所以死后还得弄个专门的冰窖来用。普通老百姓当然很少人建得起冰窖,但他们有的是聪明才智,所以发明了比冰窖更实用,更经济,更好的藏冰工具——鉴。所谓鉴,最开始的所指便是盛水的盆子,最开始的鉴是用陶土制作的,也就是陶盆。到了春秋中后期时,开始出现了用青铜制作出来的鉴,古代的鉴,其实就是我们现代冰箱和冰柜的雏形。老百姓怎么使用鉴呢?鉴的四周一般都有冰槽,只要将冰覆盖在周围,然后将食物或饮料或其他想冷冻的东西放到鉴中,最后合上盖子,等待上一会儿,便大功告成了。我们有个词语叫作“冰鉴”,即是来源于此。
到了隋唐,卖冰已经开始变成了一种职业,这个现象记入到了史籍中,比如一个很有寓意的记载,五代时期,有一个人以卖冰为生。有年夏天异常的热,这人便认为是发财的时候到了,某天正午,有个赶路的客人热得受不了,便找这人买冰,卖冰人见这客人脸都晒红了,满头大汗的,便把冰的价格提高了两倍,客人见卖冰人乘机涨价,非常恼火,与卖冰人争执了起来,卖冰人也坚持不肯降价。两人对骂了一会儿,卖冰人手中的冰却早已经被晒融化了,客人见了,哈哈大笑而去,剩下亏了本的卖冰人后悔不迭。记载这个故事的人最后点评,提出了一个“失时”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虽然偶逞时机会有增长,但也不能违背其规律,便如卖冰人虽然看准了时机,但违背了规律,导致冰融亏本。这直到今天读来,仍是很有意义的。
商业最为活跃的宋朝,街头卖冰,绝对是必需的一景了。古代写诗最有幽默感的杨万里便在一首诗里详细地描写了卖冰人的情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元朝是中西方互相融合、渗透的大时代,最早的冰激凌,便是出现在元朝,蒙古人会用牛奶、羊奶先制作成奶酪,再把奶酪和冰块互相调和,形成冰酪。当当当当,没错,这就是古代的冰激凌了,纯天然的绿色冰饮啊,想来都让人垂涎欲滴。
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没有多少值得留意的记载。但到了大约同治年问,汽水开始从西方传入我国,即“荷兰水”,冰镇汽水,就更是消暑的利器了。最后提一下古代最常用的井水冷藏法,有的是在井中放一口大瓮或者一个大罐子还或者是一个大篮子,把东西或食物放在里里面冷藏,尤其是西瓜进入我国后,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这样制作成冰镇西瓜,在炎热的夏日,能吃上这么一块又凉又甜的西瓜,怕是最为快意的事情了吧。
编辑/杨明珠
经常可以在一些古典小说中看到这样的描写:三伏大热天,太阳毒辣辣晒着,一个富贵人家的侍女从冰窖里端出了一碗冰镇酸梅汤送给“千金”或“万金”小姐喝,小姐一喝,暑气全解,凉意直沁心脾,仿佛整个人都徜徉在了冰凉中……
一段读下来,只觉得羡慕嫉妒恨,只觉得冰凉爽快,只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其实在古代,人们不仅食用冰,还使用冰。这在我国“消暑界”可算是传统项目了。
最早它被称为采冰法,上古时期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还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条件下,此部门的编制还很奢侈,一共配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职工便开始四处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名叫“凌阴”的冰窖中储存。既然皇家费了这么大的气力去弄冰,那么冰块也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周朝天子除了赏钱赏地,还喜欢赏冰,但门阶比较高,《左传·昭公四年》记载:“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意思是说没有资格吃肉的官,也没有资格在夏天使用冰块。越到后来,采冰的规模也就越大,清朝的紫禁城里便有大冰窖五座,藏有冰块近三万块,用上几个夏天都不成问题。
随着发展,藏冰不再是皇家专利,考古学家在发掘河南永城县境内的芒砀山汉朝梁孝王墓时,便发现墓中还有冰窖。估计梁孝王比较肥壮,害怕炎热,所以死后还得弄个专门的冰窖来用。普通老百姓当然很少人建得起冰窖,但他们有的是聪明才智,所以发明了比冰窖更实用,更经济,更好的藏冰工具——鉴。所谓鉴,最开始的所指便是盛水的盆子,最开始的鉴是用陶土制作的,也就是陶盆。到了春秋中后期时,开始出现了用青铜制作出来的鉴,古代的鉴,其实就是我们现代冰箱和冰柜的雏形。老百姓怎么使用鉴呢?鉴的四周一般都有冰槽,只要将冰覆盖在周围,然后将食物或饮料或其他想冷冻的东西放到鉴中,最后合上盖子,等待上一会儿,便大功告成了。我们有个词语叫作“冰鉴”,即是来源于此。
到了隋唐,卖冰已经开始变成了一种职业,这个现象记入到了史籍中,比如一个很有寓意的记载,五代时期,有一个人以卖冰为生。有年夏天异常的热,这人便认为是发财的时候到了,某天正午,有个赶路的客人热得受不了,便找这人买冰,卖冰人见这客人脸都晒红了,满头大汗的,便把冰的价格提高了两倍,客人见卖冰人乘机涨价,非常恼火,与卖冰人争执了起来,卖冰人也坚持不肯降价。两人对骂了一会儿,卖冰人手中的冰却早已经被晒融化了,客人见了,哈哈大笑而去,剩下亏了本的卖冰人后悔不迭。记载这个故事的人最后点评,提出了一个“失时”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虽然偶逞时机会有增长,但也不能违背其规律,便如卖冰人虽然看准了时机,但违背了规律,导致冰融亏本。这直到今天读来,仍是很有意义的。
商业最为活跃的宋朝,街头卖冰,绝对是必需的一景了。古代写诗最有幽默感的杨万里便在一首诗里详细地描写了卖冰人的情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元朝是中西方互相融合、渗透的大时代,最早的冰激凌,便是出现在元朝,蒙古人会用牛奶、羊奶先制作成奶酪,再把奶酪和冰块互相调和,形成冰酪。当当当当,没错,这就是古代的冰激凌了,纯天然的绿色冰饮啊,想来都让人垂涎欲滴。
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没有多少值得留意的记载。但到了大约同治年问,汽水开始从西方传入我国,即“荷兰水”,冰镇汽水,就更是消暑的利器了。最后提一下古代最常用的井水冷藏法,有的是在井中放一口大瓮或者一个大罐子还或者是一个大篮子,把东西或食物放在里里面冷藏,尤其是西瓜进入我国后,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这样制作成冰镇西瓜,在炎热的夏日,能吃上这么一块又凉又甜的西瓜,怕是最为快意的事情了吧。
编辑/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