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哆来咪”是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里的插曲,人们首次玩弄乐器,首先自觉不自觉地寻找“哆来眯”的位置;在中国民族音乐里首先得弄懂“五音”——宫、商、角、徵、羽。足可见这第一步是何等重要。我在此借这个大家熟悉的面孔说说音乐课中的“哆来眯”,为何并不“哆来咪”?
说起音乐课,人人都说音乐课很好上,太简单了;在许多人的眼里不屑一顾,不就唱两首歌吗,谁不会;不行再找个录音机放放音乐让学生跟着学,不就完了吗。再者说考试又不算成绩,何必那么认真,真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样观念的人不止一个层面,有学生家长,有学生,更又胜者还有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恰恰这样的念头害了多少音乐爱好者、音乐家、歌唱家和词曲家,不是吗?如我面对的七、八年纪学生,不识简谱,不知道音乐最基本的力度记号、速度记号和记谱法,更不用说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了。可出口会唱《老鼠爱大米》、《双节棍》、《该死的温柔》、《做你的爱人很难》和《你到底爱不爱我》等等,崇拜“超女”、“快男”。兴许还有几个会唱《上学歌》、《卖报歌》、《两只老虎》和《娃哈哈》等几首童年时的儿歌。当你问他们以前音乐课怎么上,异口同声的回答不是自习就是唱歌。
这样的现状让我目瞪口呆。我记得我在上小学就能上唱歌课,学些儿童歌曲,如《北风吹》、《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唱二小放牛郎》和《我们的田野》等。到初中没有唱歌课,音乐课变成自习课了。到高中没有音乐课,自己爱好音乐就专门拜师学艺。到大学音乐学院当然是步入音乐的殿堂,很系统又很专业的学习和训练;那期间由于《音乐教学法》课的安排,在西北师大附小和附中(一、二)去观摩听课,附中就不用说了。附小三年级去听课,上的是《月亮船》,学一首新的歌曲只有四遍就会唱了,第一遍老师范唱,学生唱谱,第二遍老师弹琴学生哼唱;第三遍填词,第四遍表演唱,一共也就需要十二分钟左右的时间,剩下的二十八分钟时间学生用来表演,讲一些简单的乐理,大家一同协作:有的弹琴,有的随即跳舞,有的用手拍节拍,有的拍节奏,老师参与到学生中;再讲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故事和天文知识。这样的课堂,我们都被深深地吸引和陶醉了,学生更不用说有多快乐,老师内心感到多成功,体现了音乐的本质,更不用说学生的素质提高。可是我现在天天面对的现实,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对玩耍最感兴趣,我对比了多次领悟到现状差别的原因很多。
对于音乐“一穷二白”的学生如一张白纸,且上面有几个污点。原因是专业教师缺乏;多层次人的思想观念跟不上;音乐教具匮乏至极;各个层次的升学率、合格率的评比;考试科目的奖罚制度;学生自小的基础等,致使音乐教育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甚至有的学生觉得上音乐课就是耽误和浪费时间,因为别的科目的作业没有时间做。学教材上的歌曲“太土”,“老掉牙”,就头痛没意思;我又不当音乐家,学歌曲还要学“哆来咪”,看到就烦;更不用说望而生畏的“豆芽菜”,因为我不是那块料。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随处随时可见。
这样的现实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专业教师少,学校只是谁会唱两首歌曲就可以充当角色;教具简陋单一且稀有,不得不落后于时代发展;老的教法死板,把音乐课等于唱歌课来上,这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加上升学率这一座大山,还有各种奖罚制度的枷锁,就如“指挥棒”一样统领着教育教学阵地,为了评优选贤、职称的晋升,不得不抓“教学成绩是硬道理”。在这样的气候中,就是有几个富有音乐天赋的小苗也早被摧残地夭折了。因为我们的高中招生没有特长生招生,学生的文化课是“敲门砖”,文化课成绩不上录取线,再有特长,再有艺术天赋也只能是“望校兴叹”,学生不愿意这样的奋斗结果,家长也不赞成,班主任和其他课任教师更不乐意,就是音乐教师也得三思而后行,不然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反而“害”了学生的前程。
我们承认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甚至我们以后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的教育是经不起等待的,时代的发展也不容我们畏首畏尾。写到这里,我感到基调反了,“哆来咪”是一个大三度音程,是大三和弦的骨架,应该是明亮、和协、向上,具有阳刚之美;由大三和弦形成的大调音阶,应该表现阳光灿烂、高亢激昂、奋力拼搏的时代旋律。对于“哆来咪”并不“哆来咪”,我们必须冷静的分析,勇敢的前行,在这里让“乐圣”贝多芬说一句话,“我将音乐比作花朵,把它铺满在人生道路上,让它散发着无尽的芬芳,让世人去慢慢享受。”
说起音乐课,人人都说音乐课很好上,太简单了;在许多人的眼里不屑一顾,不就唱两首歌吗,谁不会;不行再找个录音机放放音乐让学生跟着学,不就完了吗。再者说考试又不算成绩,何必那么认真,真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样观念的人不止一个层面,有学生家长,有学生,更又胜者还有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恰恰这样的念头害了多少音乐爱好者、音乐家、歌唱家和词曲家,不是吗?如我面对的七、八年纪学生,不识简谱,不知道音乐最基本的力度记号、速度记号和记谱法,更不用说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了。可出口会唱《老鼠爱大米》、《双节棍》、《该死的温柔》、《做你的爱人很难》和《你到底爱不爱我》等等,崇拜“超女”、“快男”。兴许还有几个会唱《上学歌》、《卖报歌》、《两只老虎》和《娃哈哈》等几首童年时的儿歌。当你问他们以前音乐课怎么上,异口同声的回答不是自习就是唱歌。
这样的现状让我目瞪口呆。我记得我在上小学就能上唱歌课,学些儿童歌曲,如《北风吹》、《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唱二小放牛郎》和《我们的田野》等。到初中没有唱歌课,音乐课变成自习课了。到高中没有音乐课,自己爱好音乐就专门拜师学艺。到大学音乐学院当然是步入音乐的殿堂,很系统又很专业的学习和训练;那期间由于《音乐教学法》课的安排,在西北师大附小和附中(一、二)去观摩听课,附中就不用说了。附小三年级去听课,上的是《月亮船》,学一首新的歌曲只有四遍就会唱了,第一遍老师范唱,学生唱谱,第二遍老师弹琴学生哼唱;第三遍填词,第四遍表演唱,一共也就需要十二分钟左右的时间,剩下的二十八分钟时间学生用来表演,讲一些简单的乐理,大家一同协作:有的弹琴,有的随即跳舞,有的用手拍节拍,有的拍节奏,老师参与到学生中;再讲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故事和天文知识。这样的课堂,我们都被深深地吸引和陶醉了,学生更不用说有多快乐,老师内心感到多成功,体现了音乐的本质,更不用说学生的素质提高。可是我现在天天面对的现实,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对玩耍最感兴趣,我对比了多次领悟到现状差别的原因很多。
对于音乐“一穷二白”的学生如一张白纸,且上面有几个污点。原因是专业教师缺乏;多层次人的思想观念跟不上;音乐教具匮乏至极;各个层次的升学率、合格率的评比;考试科目的奖罚制度;学生自小的基础等,致使音乐教育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甚至有的学生觉得上音乐课就是耽误和浪费时间,因为别的科目的作业没有时间做。学教材上的歌曲“太土”,“老掉牙”,就头痛没意思;我又不当音乐家,学歌曲还要学“哆来咪”,看到就烦;更不用说望而生畏的“豆芽菜”,因为我不是那块料。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随处随时可见。
这样的现实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专业教师少,学校只是谁会唱两首歌曲就可以充当角色;教具简陋单一且稀有,不得不落后于时代发展;老的教法死板,把音乐课等于唱歌课来上,这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加上升学率这一座大山,还有各种奖罚制度的枷锁,就如“指挥棒”一样统领着教育教学阵地,为了评优选贤、职称的晋升,不得不抓“教学成绩是硬道理”。在这样的气候中,就是有几个富有音乐天赋的小苗也早被摧残地夭折了。因为我们的高中招生没有特长生招生,学生的文化课是“敲门砖”,文化课成绩不上录取线,再有特长,再有艺术天赋也只能是“望校兴叹”,学生不愿意这样的奋斗结果,家长也不赞成,班主任和其他课任教师更不乐意,就是音乐教师也得三思而后行,不然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反而“害”了学生的前程。
我们承认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甚至我们以后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的教育是经不起等待的,时代的发展也不容我们畏首畏尾。写到这里,我感到基调反了,“哆来咪”是一个大三度音程,是大三和弦的骨架,应该是明亮、和协、向上,具有阳刚之美;由大三和弦形成的大调音阶,应该表现阳光灿烂、高亢激昂、奋力拼搏的时代旋律。对于“哆来咪”并不“哆来咪”,我们必须冷静的分析,勇敢的前行,在这里让“乐圣”贝多芬说一句话,“我将音乐比作花朵,把它铺满在人生道路上,让它散发着无尽的芬芳,让世人去慢慢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