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亮军号 铿锵人生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an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战士吹奏军号的侧影,作为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西行漫记》的封面,自1938年出版发行后,风靡世界。早在十年前,即1928年末,海丰县黄羌松林村的一户贫困家里,有个叫张帝恩的瘦削青年,个头不高,但声音洪亮,16岁就参队入伍。他在当时东江特委驻地朝面山被选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编入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四十九团,分配到四十九团司号班里学习吹号。张帝恩困惑不解:如此吹号与民间传统的吹唢呐岂不是一模一样吗?只有在战场上打仗、拼刺刀,才能杀敌解恨……
  当时,张帝恩所在的四十九团队的驻地是在紫金县炮仔圩,负责训练张帝恩等一批号兵的是一位青年麦胜标,人们称呼他为麦司号官。眼前这位20岁左右的麦胜标,小不点却有大能耐。他原籍湖北省,出身农民,参加北伐战争时是一名司号员,后来跟随叶挺参加南昌起义,南下海陆丰,在董朗部队里负责训练号兵。1928年底,红军仅存几百人。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幸存的指战员有计划撤离海陆丰,搭船前往香港。当麦胜标依恋着这块洒过青春和热血的海陆丰大地,与一些红军指战员准备奔赴香港时,他突然患病了,只能留在海惠山区掩蔽治疗,与最后留下来的30多位红军并肩作战,与海陆丰的革命群众继续打击国民党反对派。冥冥之中,也许老天爷赐缘,麦胜标与张帝恩走到一起,同在红军四十九团过着严肃紧张的生活和战斗,麦胜标自然成为张帝恩训练军号的司号官。
  号兵是一个特殊的兵种,以一个正规团1000名官兵来说,共有9个吹号兵,一个连只有一个吹号兵,当吹号兵要有足够丹田,充沛的肺活量,可以说是百里挑一。刚开始,张帝恩练习吹号,制造一些五音不全、荒腔走板的噪音,感觉到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后来,在司号官麦胜标细心的指导下,从没有上过学张帝恩,唯有笨鸟先飞,勤学苦练。只见张帝恩拿着一把铜质双管短号,天蒙蒙亮就起床,跑到没人的旷野上练习,模仿麦胜标的方式吹奏,嘴巴都吹肿,渗出血丝。日复一日,张帝恩就这样坚持学习吹军号五个月,终于学会了。其实,军号就是一部密码,多达上百种,从早上起床、训练、到上课、到晚上熄灯休息,都必须准确地吹号,战士们只要听到号令就知道要干啥,有序地忙碌起来。在战争年代里,嘹亮的军号声就是命令,以其特有的韵律、激昂的节奏,逐渐融入军人的血脉。譬如:疏散号、冲锋号、紧急集合号等等……司号官麦胜标手把手,耐心给张帝恩一边示范:冲锋号—吹出“嘀嗒嗒嘀嘀嘀—嘀嗒嗒嘀嘀嘀”;前进号—吹出“嗒哩嗒嗒嗒嗒嗒哩—嗒哩嗒嗒嗒嗒嗒嗒”;集合号—吹出“嘀嘀嗒嗒嘀—嘀嘀嗒嗒嘀”,还有收集号,即是那边吹号回答“嗒嘀嗒嘀”的声音。这些军号不仅担负着发号施令,传递出重要的信息,而且能提振军心,更能发挥震慑敌人的作用。
  当海陆丰人民听到彭湃在上海龙华遇难的消息后,党政军民都纷纷召开追掉会,纪念这位早期农民运动卓越的领导人。四十九团战士们同样义愤填膺,扼腕发誓,一定要化悲愤为力量,用实际行动为彭湃等烈士报仇雪恨。1929年10月23日,红军四十九团在海丰三、四区赤卫队的配合下,经过三天围攻,是日克复鹅埠,乘胜进攻赤石,接着攻击鲘门,击毙民团数人,乘胜占领梅陇水口。红军指战员运用游击战术,主动出击,狠狠打击陆丰河口、南塘、大安的敌人,又挺进紫金南嶺、惠阳高潭等地,把敌人打得魂飞魄散,消灭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当时,张帝恩是四十九团一营某连的吹号手。每一次战斗到了关键时刻,张帝恩总是热血沸腾,昂首挺胸,右手高举着那把号柄上系着红绿彩绸的军号,鼓腮憋气,吹奏出嘹亮的冲锋号—“嘀嗒嗒嘀嘀嘀—嘀嗒嗒嘀嘀嘀”,这振奋军心的号声久久回荡在山谷旷野的上空。特别是三打高潭,三战三捷,张帝恩伫立在在一座高岗上,迎着绚丽的朝阳,在枪林弹雨中吹响战斗的号令,吹奏出排山倒海的气势,吹奏出胜利的喜悦。后来,四十九团在彭桂团长的率领下,奉命奔赴大南山,在林招拜金山的战役中,四十九团战士配合红军四十七团,冲锋陷阵,以猛虎下山的气势,大败号称铁军—伪第四军张瑞贵师,歼灭其中一个主力团。从此,四十九团军威大振,传遍东江地区。只要在战场上听到四十九团张帝恩等军号手吹响的号角,敌人就惊慌失色,夹着尾巴逃跑了。
  除了战斗行军、军事训练外,闲暇时,张帝恩喜欢拿出那把形影不离的军号,端坐在绿茵草地上,将铜质双管短号揽在胸口,撩起衣摆,擦了擦铜质号嘴,像爱护心肝宝贝一样,又轻抚着那把光滑的号身,这便成为他的一种精神的慰籍。有一天,司号官麦胜标朝着树底下纳凉的张帝恩走过来,肩并肩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竹筒倒豆子一样,跟张帝恩讲述“一把军号退敌兵”的传奇故事
  那是1931年秋,四十九团接受东江特委命令,准备攻打陆丰大安、惠来隆江和普宁流沙,牵制蒋介石对中英苏区的围剿。当时,司号官麦胜标突然高烧不退,无法随军队挺进,只能跟着医院转移到赤石大安峒。是年十二月底,海丰蔡腾辉守备队、梅陇归丰林地主武装,纠集赤石、鹅埠等地民团,共千余人,兵分三路围攻大安峒,闯入村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大安峒的瞭哨发现敌情,赤卫队和苏区工作人员立刻组织群众,有序撤往到山上。麦胜标爬上海拔几百米的凉伞艳,找到据守在山顶的赤卫队。不一会儿,麦胜标昂首挺胸,吹奏起嘹亮的军号,嘟……嘟嘟的冲锋号响起了,山顶上的赤卫队员瞄准含头岭的两面白旗,密集开枪,山上的群众都齐声呐喊,仿佛刮起了一场暴风骤雨,激荡在大安峒的上空。前面之敌惊慌失措,不停地放枪壮胆,后面敌人以为前头中了埋伏,吓得他们屁滚尿流,拼命往回逃跑。麦胜标的一把军号吓退一千多敌人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
  在战火纷飞,烽烟连天的年代,张帝恩步履铿锵,不仅吹响了自己前进的号角,而且吹出人生一串串美丽的音符。1933年4月,张帝恩曾经跟随彭桂团长,奉命到潮、普、惠支援群众暴动,途径普宁三河坝时,与国民党军队狭路相逢,展开激烈的战斗。张帝恩和战士们英勇冲锋,浴血奋战,曾经吹奏起好几次冲锋号,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但是,敌我力量太悬殊,张帝恩配有160发子弹全都打光了。突然,一枚手榴弹在不远处炸开了花,无情的弹片击中张帝恩的左脚,鲜血淋漓,导致以后留下行走不便的后遗症。在《关于海陆惠紫红军情况的报告》一文中找到这次战役的记载:“及与敌人搜山时,总共有几十次恶战,都是与敌人短兵相接。在普、惠一战甚至打到没有子弹,将石头掷去,把他的弹药抢来再打。”
  张帝恩是一位幸运的红军战士,他的好多战友血溅阵地,长眠他乡。张帝恩更是一位幸运的军号手。在残酷的战场上,一旦军号响起,敌人的炮火就会聚焦到吹号者身上,红军四十九团的不少号手就这样壮烈牺牲了。跟着命令走,跟着号声行,张帝恩等几十人幸存者,跟着团长彭桂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返回海丰,驻扎在朝面山,躲避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剿。1949年,海陆丰全境解放,张帝恩毅然回到老家黄羌松林村,二十年如一日当村长,竭诚为村民服务。期间,张帝恩村长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当选为广东省劳模。
  随着战火硝烟的消散了,鼓角争鸣的远去了,战争的脚步渐行渐远,军号退出人们的视野,逐渐变成了凝聚历史的展览产物。军号嘹亮,步履铿锵,201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司号制度恢复与完善工作全面展开,阔别了33年的军号再次在全军奏响。这号声,是一往无前长征精神的延续,是闻号而动纪律意识的载体,更是不忘初心红色基因的传承。
其他文献
8月份以来,云浮市云城区河口街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医务人员进入到13个村(社区),对60岁以上人群进行排查摸底。并根据排查摸底的结果,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送医送药进乡村”活动。  活动内容包括上门健康问診、为老年人检查身体、量血压、测血糖等,并根据检查结果免费发放常用药物。同时,回答老年人提出的问题,耐心讲解健康保健知识,宣传引导老年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至8月15日,已为280多户300多名老
期刊
近日,梅州市妇联和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在梅城联合举行2021年梅州市“葉剑英基金助学金”发放仪式。市妇联主席曾碧玉、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和8个县(市、区)妇联业务部室负责人等参加。  此次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通过梅州市妇联发放助学金45万元,共资助450名在梅州市中小学就读的困难学子。据介绍,自2014年以来,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会持续支持梅州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累计支持市妇联各类项目资金
期刊
去冬今春以来,纵横革命老区五华县城的琴江河河水枯缺,河床裸露,连接五华县城南北的河口大桥桥下残存桥墩随之浮出水面。这些残存桥墩,历经数十年河水的冲刷,仍静静地矗立河水之中,娓娓地向世人诉说大桥曾经的沧桑往事。  河口大桥,横跨五华河,由民国五华县政府投资承建,于1935年建成通车。桥长125.5米,桥面宽5.5米,是民国时期五华县兴建的第二座钢筋混凝土平板大桥。旧时国人称水泥为红毛泥,故河口大桥又
期刊
湛江“菜篮子”工程是全省地级市体量最大的“菜篮子”,各类种养业“菜篮子”基地数量达到1120多个,面积260多万亩,其中92%分布在老区。近期,经省农业农村厅考核部门定量评分、考核配合部门定性评分、第三方评估、实地考核、省联席会议评议等5各环节综合考评,湛江“菜篮子”工程2019-2020年建设获得优秀等次。  此次考核表明,湛江老区“菜篮子”工程正在蓄势腾飞。  陆海统筹提升生产能力  湛江三面
期刊
英德市九龙镇金造村有着500多年的历史,保留了罗氏家庙、琳琅家塾、文昌塔、古围墙等大量明清建筑群,金造村更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49年1月曾发生红色革命“金造起义”,拥有粤桂湘边司令部旧址、中共小北江特委党员干部训练班旧址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金造村军民团结一致、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为党和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共和国成立后,金造村人民继续秉承红色精神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建设发展家乡,使
期刊
近日,笔者在新丰县马头镇石角村走访发现,该村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积极组织乡贤群众挖掘石角片区红色革命历史、传说故事等史料資源,修缮利用该村一栋曾为革命活动旧址的客家围屋作为陈展室和村史馆,陈展所挖掘的红色历史文化文物等,着力打造红色历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擦亮村级“云髻红枫”党建品牌。该村以此激发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以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据
期刊
桃源镇是大埔的陶瓷主产区,有着700多年的产瓷历史;该镇旅居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达5000多人,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陶瓷之乡”的美誉,并有“小香港”之称。  近年来,大埔县桃源镇党委政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建设项目,充分发挥乡贤情系桑梓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建设及其瓷乡“老家底”的厚实优势,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好成绩。  来到桃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新建的桃源镇牌坊、亭台
期刊
摘 要:地处云贵高原西段的云南省在清代至民国年间,除了北回归线以南的滇南地区外,其余地方均种植豆类作物,尤其是滇中和滇西地区,是为豆类的主要产地,构成当地的大宗农产品之一,远销外省乃至东南亚诸国。究其原因,除了作为粮食和蔬菜作物的重要补充以及供给牲畜饲料外,与政府的积极鼓励、通商口岸促成的经济刺激,以及各族居民在豆类种植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土知识密切相关。故深入其探讨,对丰富农业经济史和农业科技史的研
期刊
从福建流来的漳溪河,纵贯西河镇。漳溪河又称西门河,西河由此而得名。漳溪河连起一个个美丽的小村庄,这一连串的小山村,呈现一派田园农耕生生不息的景象。漳溪河千百年来浇灌的西河沃土,山青水广。在碧绿的青天下,溪涧清流,山意悠闲,花草幽香,民居古朴,村景俨然,眼中所见皆为诗化了的田园美景。  风光宽阔苍苍翠,村口新桥丽日妍。走过镇墟,驱车数里,一座崭新的大桥连起了一个美丽山村。这座大桥叫漳北大桥,这个小山
期刊
刘胡兰牺牲时年仅15岁,她的英勇事迹感天动地,彪炳史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而在南雄,一位年轻的女英烈,同样不惧敌人严刑拷打,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18岁。  她,就是南雄的“刘胡兰”—张长莲英烈。  父女一同参加革命  1948年4月15日,天气阴沉,不时下起霏霏细雨,一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肠”的凝重氛围。  这天中午时分,在南雄县城东门外五里山脚下,一阵枪声响起,几名共产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