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时代,催生了开放的、多元的经济结构。当“政策扶持”在大型国企与中小型外贸企业之间出现了所谓的“倾斜”,当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自身的发展,抑或“走出去”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难题或困惑,当开采“油井”的机遇遗憾且又无奈地错失,中小企业的老总们,所思所想的究竟是什么?
主持人:近年来.我国中小型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寻找融入全球经济的途径,已被业界达成共识的“走出去”战略,便是企业家们津津乐道的一种韬略。君不见,艳阳天下,“走出去”大道上,来自外贸行业的大小企业.有的筚路蓝缕,志在开拓,有的百尺竿头,意在更上一层楼,这样的景观,借用一句名句,叫作“洪波涌起,江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让人想起了“大江东去”的豪迈,想起了企业家们不甘人后的进取精神。然而,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不少企业或多或少地遇到了这样那样的一些困难,显然,如何为志在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创设条件,帮助它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已成这些企业的迫切需要。我国的中小企业,各有各的情况,老总们所思考的问题也各各不同,因此,要解读中小企业的“心声”,还得请老总们先介绍一下自己企业的情况。
中小企业都有自己的个性
李文学:我们企业规模不大,影响也比较小,可以说是中小型企业的典型代表,主要从事机电产品、电器电缆业务。公司现在的业务经营比以前有所增加,家用电器配件做得比较多。回望历史,我们公司还很年轻,成立于进出口经营权放开以后。具体时间是在2004年.到今天不过才两年多一些时间。公司成立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从专业角度说,业务经营还是比较早的,况且.我在国外呆了很多年.回来后又一直在和很多单位进行合作。所以,如果从这层意义上说开去.我对于国际市场的开拓,以及在开拓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感受是很深的,不仅如此.对于诸如有关国际市场背景之类的问题,也是我思考的一叶很重要的方面。
陈培义:我也简单地说说我们公司的情况。上海超拨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流通型的外贸企业,专以出口综合性乐器为主,出口的产品主要有钢琴、吉他、电吉他等乐器,还有音箱设备等。从地域看,公司涉足的地区比较广,产品出口遍及欧美,南非,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从企业形象看.公司拥有许多客户,深受客户青睐.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从外贸业绩看,公司的经营状况亦可从中见之一斑:目前,我们公司年实际出口额为4000~5000万美元。
江平峰:外贸企业“走出去”,正逢其时,正当其时.但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或者说是遇到了一些问题。作为企业老总,要引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不仅要靠自身的积累和“修炼”,而且还需要各方努力。我们企业主要从事机械产品代理和自营出口业务。任何一家企业,总是要发展的,我们公司同样如此,至于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除了继续经营外贸,我们还想要建立一个平台,向实体型企业转变。就公司目前的情况看,很多客户的单子可能是不敢给我们做的。因为他们在下订单前,往往要到企业来进行考察。今后,我们如果有了自己的“实体”,可以从贸易服务型逐渐转轨,那时的情况也许就大不一样了。
刘威力:我们上海万祥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汽车零件外销,为国外著名汽车配套商开发新产品为主的实体公司,有着多年的OEM零件生产管理经验。在新产品开发中,公司坚持科学创新精神,突破了生产上的一些“瓶颈”问题,确保了产品质量,同时降低了产品成本.如公司研发生产的精密机械加工零件等产品。在市场开发方面,我们公司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产品得到了国外客户的广泛认可,业务迅速开展。
说来说去仍然是个市场环境问题
主持人:身为外贸企业的老总, 所思所想,无不与企业的发展有关。我国有句古话:“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恬恬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意思是说,无志者无识见,不经过努力的人不可能建功立业。市场经济是一门学问。要深入“研读”,不仅要有“志”,还要在市场中摔打,磨练。即便如此,竞争异常激烈的大市场仍然存在许多风险,企业家要炼就洞察事物。驾驭“企业之舟”的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中小型企业的老总们,想的是什么?
陈培义:我也引用一句古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此话,是否游离了现实,姑且不去评说.作为企业老总,却必须“在其位,谋其职”。坦率些说,没有一个企业老总不希望将自己的企业盘大、做强、要不,世界上哪来那么多大企业,“500强”恐怕也成了虚无缥缈的“幻影”!若问我在思考什么.我当然不可能“免俗”,心里想的当然是如何才能将企业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更鲜美。我考虑最多的,不外乎如何抓住有利的地域优势和相关政策,打好专业出口产品品牌战略这张牌,迅速扩大业务经营规模。就目前的情况看,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如何使公司与广阔的国际市场迅速对接,这些问题乃是我们公司必须加以考虑的现实问题。
李文学:从表象上看,中小型外贸企业老总所思所想,不尽相同,有的企业认为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大问题,有的企业认为人才短缺是企业“走出去”的“瓶颈”问题,我认为这些都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我从来不认为资金是大问题。我最想解决的是政策的问题。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出口太快了。过去做出口,市场环境特别好,而现在呢,排斥你,不重视你。我们这些老外贸心理反差特别大。中国现在的出口对国际市场的冲击确实比较大.国家从政策上调控,不让企业盲目发展,这就必然会造成政策方面的一些“打压”。其实,这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打压”,只是因为企业在很多方面不被重视了,企业出口降低了,感觉市场运作很累。但像我们这样的行业,不能与纺织品行业相提并论,并没有对国际市场造成很大冲击。应该说,国家对我们这个行业其实还是相当鼓励的,因为出口多的话,对国家还是有好处的。
刘威力:要挖掘下一个油井,就必须抓住现在的时机。如果在自家后院挖到了一口油井,每天24小时不停地往上冒油,来装油的卡车在门口络绎不绝地排成了一条长龙,那么这也是一种幸福,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可说是个超级美梦。向地下深挖,不见得会有“石油”,但是在实践中努力挖掘,却很有可能挖着“石油”。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我思考的问题是.“石油”在哪里?一个工作多年的人,很容易闻到“石油味”,尤其是当“石油”接近你时.或者当你接近“石油”的时候。全球五百强,每个大客户几乎都是个小小的“石油”矿藏.资源丰富,积蓄深厚,取之不尽.挖之不竭。但是有些客户可以带来“石油”,有些客户却没有,有的不但挖不动,还会挖出不少麻烦。有些客户产品对路,需求殷切,订单量也大,挖掘起来不太费劲,这就是挖到一条“石油”大矿脉了,值得全力以赴,努力深挖。
江平峰:我们都是由国有企业转型过来的,从国家 整体转制的思路来讲,外贸企业在不断增长,以前一提进出口公司大家都会肃然起敬,而现在外贸企业可谓多如牛毛。我们公司是民营企业,由于社会环境等因素,令我们有一种自卑感。在相关的服务待遇方面,民营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的差距虽然在逐渐缩小,但政府关心的还是一些国有企业,国家在政策和经济上对国有大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相当大。像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要向银行融资只能做抵押贷款,这是一个问题。我们是服务型行业.即使有了信用评估体系,没有资产就无法进行信用评估。国家建立诚信体系,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信息无法共享,这也是我们将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国家对中小企业相当支持.但这种支持有点走极端,原来进出口行业是严格控制的.现在一下子放得太开,只要申报,5天就能取得进出口权。难怪现在每天有100家外贸公司成立,但同时又有100家外贸公司倒闭。所以,应该要有一定的审核制度。我认为政府应该少批,也应该少关,要保证质量,两头都要堵.批准后就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使企业能够生存下去,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机遇丢失”留下遗憾,也留下无奈
主持人:江总所说,涉及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下,国营外贸企业与民营外贸企业能不能同处一条起跑线?但事实上,在政策的扶持力度上.两者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中小外贸企业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可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许多困惑,诸如外贸经营权放开了,有的企业一如骏马扬蹄,奔腾不息,有的企业却成了外贸舞台上的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们不妨结合实际,对这样的现象发表一些看法。
李文学:过去进出口经营权没有放开,束缚了中国外贸的发展,对此,我们这些外贸企业体会都很深。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一方面,进出口经营权放开了,从经贸部、商务部角度来说,是对企业的一种尊重,给了企业的发展权。但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方面的因素,我们丢失了好多机遇,像前两年,我们公司有好多客户,而且都是一些大客户,一直在等进出口经营权放开,好不容易盼到进出口经营权放开了,但在税务方面又被卡住了,很多客户不理解,本来谈得好好的,为什么你们又不配合了?这就是好多外国人与我们在沟通上碰到的一个难题。当时,我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将业务停下来,去努力应对诸如此类的难题。无形中,我们丢失了客户,损失了商机,感到特别遗憾,同时又感到特别的无奈。
江平峰:有关中小企业的遗憾和无奈.事实上是并不鲜见的。在退税问题上.企业经常会碰到单证不齐的情况.例如缺少退单、海关单子有差错等。而90天的期限非常紧迫,这是由于很多单证(如核销单、报关单、增值税发票等)的办理要涉及各相关政府部门,例如海关的单据若有错,企业就需办理改单。企业将单子从窗口递交进去,不要说哪一天可以改好单,连人都碰不到,不知从何催办。假如超过90天期限,单据不全就不好退税了。以往退税时间长,是因为不能申报.最早是中央财政退税,由中央划块,由于出口量大而且有些企业骗税,造成退税资金不够,无法及时退税。后来由于出口额年年增加,企业碰到过一年退税不能上报,对企业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因为每出口1万美金.不可退税部分就达1万多人民币。出口额越大,由于无法退税.资金被压越多。这次改革.由中央和地方分担退税,速度确实是加快了,确实为外贸企业做了一件好事,使企业比以前轻松多了。但却又多了一个附加条件——90天内必须上报。设置90天期限并没有什么依据,我觉得没有必要,企业总是希望越早退越好,因为资金可以周转。所以,在时间上企业会拼命赶,但一旦在某个环节上出了差错.超过了90天期限,对于企业是个很大损失。
李文学:大型国有企业有国家的扶持,有特殊的优惠政策,而我们这些中小企业没有,得靠自己实实在在地去争取市场,赢得市场的认可。但是往往受到政策的影响,很多业务不得不停下来。许多大客户丢了,再要建立关系很累,因为丢失了对我们的信任。他们也知道我们国家的审批过程,时间很长.等审批通过了,市场机会可能也错失了。举个例子,就像办护照,护照应当同身份证一样,有资格去申请,用不着去批,我们经常出国,在这方面要花大量时间,每次都要审批,不够人性化。在国外,一到18岁.只要有权利领身份证就有权利领护照。只有一种情况不能领,就是刑事犯罪或是曾经有过刑事犯罪。我觉得这是值得引起思考的一个问题。有一次招投标,外商告诉我,最后只剩下我们公司和韩国一家公司了,要我马上去现场,可我,根本就办不到.真的很感慨。企业允许申领执照,给税务登记证.其实给税务登记证就应该给一般当事人,而我们国家现在需要审批,我认为这不太合理。如果使用不当或违规违法,可以限制甚至收回,但不应当每次都审批,否则会影响企业发展。
开采下一个“油井”就要趁现在
主持人:对于像“政策扶持”这样的问题,见解因人而异,无须强求一致,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与所谓的“政策歧视”偏见相去甚远。应该说,政策对于市场竞争是一视同仁的。形象些说,世界上可以有许多绿叶同时存在.但同时存在的绿叶,绝不可能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从这个角度说,反映在大型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政策扶持上的“差异”,并非坏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固然离不开外部条件,但更重要的是,打铁需要自身硬。适当的温度,可以使鸡蛋蜕变为鸡仔,但绝不可能将石块孵化成鸡。中小企业有自身优势,面对竞争.许多企业家自有从容应对的招数,各位请谈谈应对市场竞争的举措。
陈培义:我想结合我们公司的情况谈一点设想。第一,我们打算将原来分散代理出口的产品全部转为自营出口,以此体现企业应有的经营业绩,形成一定的业务规模,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按照每一类产品出口规模的不同,逐渐形成出口品牌战略,更好地占领国际市场。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我们已决定将公司的地址迁往上海金融和外贸中心——浦东新区。第二,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尽快完善公司的办公条件,树立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更好地完善办公设施和网络系统,采用先进的业务操作方法。以最快的速度体现和掌握业务动态,业务跟踪,信息收集和汇总。以及市场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建立有序的外贸业务操作流程。按照国际贸易的规范要求做到循序渐进.纵向链接,横向协调.信息反馈等。不断地协调企业经营业绩,提高企业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同时,积极取得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保持与各有关部门的良好合作关系,提高对外办事人员的素质和公关能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好内外结合,内外统一,使企业有的放矢地开展业务工作。第三,广泛吸纳人才,建立精明能干的外贸专业队伍。作为一个企业来说,员工素质的整体水平,团队的精神都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公司的经营规模扩大和经济效益增长,要充实业务能 力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现代企业观念的人才,尤其是能够开拓自营业务的人才。第四,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把每一名员工自身利益和工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五,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形象,增强企业活力,让员工以一种自豪的主人翁姿态,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市场运作.真正地体现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整体形象。
李文学:外贸企业经常接触工商、税务、外管、商检等部门,从整体上说,我们感觉到这些部门的效率与工作作风都在转变,尤其是海关转变最大,这可能是与他们接触外界比较多有关。外贸企业也在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努力适应。我们毕竟扮演着很多角色,在国内做进出口生意的外贸企业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去与人家谈判,去努力适应国际市场,让客户觉得我们是完全可以与国际市场合拍的。而在国内,对于不同的部门,我们完全可以用国内的方式与他们打交道。身份的不断地转变,尽管有时候真的感觉挺累,但整体上,我们都在向更加开明、更加好的方面转变。希望政策要保持连续性.不要时断时续,更不要前后矛盾,要保持一致。我是抱着感激的心情来看待这些问题的,虽然我在上海做外贸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感觉上海的总体素质还是蛮高的,有问题并不可怕,前进中的问题不可避免,我们这些敢于在市场中闯荡的人.蛮看得开。我一直在想,国家政策调整的本身.就是为了放慢出口的速度.我很理解.从国际大环境看不得不这么做。只是希望政策应该更加开明.让企业感到轻松。
江平峰:现在的市场环境,从诚信角度讲是越来越好了。我们公司结汇是不隔夜的,从服务上给予客户绝对的保证。好的服务也体现在出口畅通和资金畅通上。去年我们就碰到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当时有一批汽配产品出口,并且是通过信用证验货的,我们将单据交到农业银行,农业银行把单子寄到泰国盘古银行,泰国盘古银行发现少了提单。两个银行开始扯皮,中国的银行说提单已经寄出,泰国的银行咬定没有收到提单。工厂、代理商和客户都非常着急.最后通过沟通,我们先把货款付给工厂,再由农行总行与泰国盘古银行交涉,终于妥善解决了问题,客户也比较满意。通过这件事我们吸取了教训,做任何事情要尽一切可能完备手续。以前进出口公司都是外经贸委直属企业,人力、财力等都由外经贸委统一调配,现在政府职能转型,外经贸委的功能转向服务,而我们这些外贸企业觉得外经贸委离我们还比较远,反而是外贸企业协会很亲切。我们希望外经贸委也能成为企业的依托,虽然通过上网等方式,能看到比较透明的政府信息,但企业还是希望与外经贸委有更直接的接触,更好地进行沟通。很多时候商机总是存在于偶然的发现中,沟通一下子也许看不出明显的效果,可是事后经过不断回味,有时会从中发现新思路及新想法。当前由于汇率原因,进口已提上日程,我们公司现在做出口还行,对做进口就有一些心有余悸。由于对国外情况还不太了解,如果通过自己出国考察,商务成本比较高,因此很希望有政府部门出面指导,发布一些有价值、可靠的信息。同时公司拓展要打开思路,也希望有人来引导,我们期待政府通过职能转换,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服务。
刘威力:我们公司今后的运作,我有三点想法。首先是出口客户的遴选和维护。有些客户初谈投缘,推展顺利,取得一些小订单后,却时不时有些变化。产品开发“小雨”不断,规格要求改来改去,订单数量逐渐缩水,原材料成本一直上涨。原先以为可以看好的一只鸡腿,拿到手后却萎缩在了一只鸡翅,想啃一口时竟然变成了一根骨头。毫无利润可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多日辛苦耕耘,努力奋战的结果,却有一种很不值得的感觉。偶尔,挖到了一个好客户,争取到了一笔大订单,推动起来很顺利。那种开心的感觉,就真的很像在自家后院里挖到了一口油井,一想起自己没有估算错误,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石油”正在呼呼地往外冒,那种开心的感觉就是工作中的最大快乐。我相信每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开采“石油”的高手,所经历过的酸甜苦辣,所付出的血汗,都是大同小异的,而且大家都会乐此不疲地继续干下去。开采“石油”不能光靠力气,得依靠团队,分工合作。作为企业老总,不仅要心有目标,还要将心中的目标告诉企业的员工,让每个员工相信这是真的,执行下去是会成功的。要让员工相信,大家努力开采,不久的将来就会开采到“石油”,等到开采到了“石油”,大家就能过上好日子啦。员工都是聪明人,他们会判断,你的方案是不是可行,跟着你冒险值不值得。你得不断地激励员工,鼓励大家勇往直前。最后就是企业要开采的下一个油井在哪里?下一步应该如何走?要审时度势地计划好。良好的企业在执行全年的经营计划中,还要有个半年的开发计划,虽然开发新产品新客户会有风险,做下去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你不去做,就一定没机会成功。换言之,开采下一个油井,就是要趁现在。
主持人:近年来.我国中小型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寻找融入全球经济的途径,已被业界达成共识的“走出去”战略,便是企业家们津津乐道的一种韬略。君不见,艳阳天下,“走出去”大道上,来自外贸行业的大小企业.有的筚路蓝缕,志在开拓,有的百尺竿头,意在更上一层楼,这样的景观,借用一句名句,叫作“洪波涌起,江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让人想起了“大江东去”的豪迈,想起了企业家们不甘人后的进取精神。然而,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不少企业或多或少地遇到了这样那样的一些困难,显然,如何为志在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创设条件,帮助它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已成这些企业的迫切需要。我国的中小企业,各有各的情况,老总们所思考的问题也各各不同,因此,要解读中小企业的“心声”,还得请老总们先介绍一下自己企业的情况。
中小企业都有自己的个性
李文学:我们企业规模不大,影响也比较小,可以说是中小型企业的典型代表,主要从事机电产品、电器电缆业务。公司现在的业务经营比以前有所增加,家用电器配件做得比较多。回望历史,我们公司还很年轻,成立于进出口经营权放开以后。具体时间是在2004年.到今天不过才两年多一些时间。公司成立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从专业角度说,业务经营还是比较早的,况且.我在国外呆了很多年.回来后又一直在和很多单位进行合作。所以,如果从这层意义上说开去.我对于国际市场的开拓,以及在开拓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感受是很深的,不仅如此.对于诸如有关国际市场背景之类的问题,也是我思考的一叶很重要的方面。
陈培义:我也简单地说说我们公司的情况。上海超拨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流通型的外贸企业,专以出口综合性乐器为主,出口的产品主要有钢琴、吉他、电吉他等乐器,还有音箱设备等。从地域看,公司涉足的地区比较广,产品出口遍及欧美,南非,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从企业形象看.公司拥有许多客户,深受客户青睐.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从外贸业绩看,公司的经营状况亦可从中见之一斑:目前,我们公司年实际出口额为4000~5000万美元。
江平峰:外贸企业“走出去”,正逢其时,正当其时.但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或者说是遇到了一些问题。作为企业老总,要引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不仅要靠自身的积累和“修炼”,而且还需要各方努力。我们企业主要从事机械产品代理和自营出口业务。任何一家企业,总是要发展的,我们公司同样如此,至于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除了继续经营外贸,我们还想要建立一个平台,向实体型企业转变。就公司目前的情况看,很多客户的单子可能是不敢给我们做的。因为他们在下订单前,往往要到企业来进行考察。今后,我们如果有了自己的“实体”,可以从贸易服务型逐渐转轨,那时的情况也许就大不一样了。
刘威力:我们上海万祥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汽车零件外销,为国外著名汽车配套商开发新产品为主的实体公司,有着多年的OEM零件生产管理经验。在新产品开发中,公司坚持科学创新精神,突破了生产上的一些“瓶颈”问题,确保了产品质量,同时降低了产品成本.如公司研发生产的精密机械加工零件等产品。在市场开发方面,我们公司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产品得到了国外客户的广泛认可,业务迅速开展。
说来说去仍然是个市场环境问题
主持人:身为外贸企业的老总, 所思所想,无不与企业的发展有关。我国有句古话:“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恬恬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意思是说,无志者无识见,不经过努力的人不可能建功立业。市场经济是一门学问。要深入“研读”,不仅要有“志”,还要在市场中摔打,磨练。即便如此,竞争异常激烈的大市场仍然存在许多风险,企业家要炼就洞察事物。驾驭“企业之舟”的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中小型企业的老总们,想的是什么?
陈培义:我也引用一句古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此话,是否游离了现实,姑且不去评说.作为企业老总,却必须“在其位,谋其职”。坦率些说,没有一个企业老总不希望将自己的企业盘大、做强、要不,世界上哪来那么多大企业,“500强”恐怕也成了虚无缥缈的“幻影”!若问我在思考什么.我当然不可能“免俗”,心里想的当然是如何才能将企业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更鲜美。我考虑最多的,不外乎如何抓住有利的地域优势和相关政策,打好专业出口产品品牌战略这张牌,迅速扩大业务经营规模。就目前的情况看,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如何使公司与广阔的国际市场迅速对接,这些问题乃是我们公司必须加以考虑的现实问题。
李文学:从表象上看,中小型外贸企业老总所思所想,不尽相同,有的企业认为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大问题,有的企业认为人才短缺是企业“走出去”的“瓶颈”问题,我认为这些都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我从来不认为资金是大问题。我最想解决的是政策的问题。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出口太快了。过去做出口,市场环境特别好,而现在呢,排斥你,不重视你。我们这些老外贸心理反差特别大。中国现在的出口对国际市场的冲击确实比较大.国家从政策上调控,不让企业盲目发展,这就必然会造成政策方面的一些“打压”。其实,这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打压”,只是因为企业在很多方面不被重视了,企业出口降低了,感觉市场运作很累。但像我们这样的行业,不能与纺织品行业相提并论,并没有对国际市场造成很大冲击。应该说,国家对我们这个行业其实还是相当鼓励的,因为出口多的话,对国家还是有好处的。
刘威力:要挖掘下一个油井,就必须抓住现在的时机。如果在自家后院挖到了一口油井,每天24小时不停地往上冒油,来装油的卡车在门口络绎不绝地排成了一条长龙,那么这也是一种幸福,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可说是个超级美梦。向地下深挖,不见得会有“石油”,但是在实践中努力挖掘,却很有可能挖着“石油”。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我思考的问题是.“石油”在哪里?一个工作多年的人,很容易闻到“石油味”,尤其是当“石油”接近你时.或者当你接近“石油”的时候。全球五百强,每个大客户几乎都是个小小的“石油”矿藏.资源丰富,积蓄深厚,取之不尽.挖之不竭。但是有些客户可以带来“石油”,有些客户却没有,有的不但挖不动,还会挖出不少麻烦。有些客户产品对路,需求殷切,订单量也大,挖掘起来不太费劲,这就是挖到一条“石油”大矿脉了,值得全力以赴,努力深挖。
江平峰:我们都是由国有企业转型过来的,从国家 整体转制的思路来讲,外贸企业在不断增长,以前一提进出口公司大家都会肃然起敬,而现在外贸企业可谓多如牛毛。我们公司是民营企业,由于社会环境等因素,令我们有一种自卑感。在相关的服务待遇方面,民营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的差距虽然在逐渐缩小,但政府关心的还是一些国有企业,国家在政策和经济上对国有大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相当大。像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要向银行融资只能做抵押贷款,这是一个问题。我们是服务型行业.即使有了信用评估体系,没有资产就无法进行信用评估。国家建立诚信体系,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信息无法共享,这也是我们将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国家对中小企业相当支持.但这种支持有点走极端,原来进出口行业是严格控制的.现在一下子放得太开,只要申报,5天就能取得进出口权。难怪现在每天有100家外贸公司成立,但同时又有100家外贸公司倒闭。所以,应该要有一定的审核制度。我认为政府应该少批,也应该少关,要保证质量,两头都要堵.批准后就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使企业能够生存下去,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机遇丢失”留下遗憾,也留下无奈
主持人:江总所说,涉及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下,国营外贸企业与民营外贸企业能不能同处一条起跑线?但事实上,在政策的扶持力度上.两者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中小外贸企业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可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许多困惑,诸如外贸经营权放开了,有的企业一如骏马扬蹄,奔腾不息,有的企业却成了外贸舞台上的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们不妨结合实际,对这样的现象发表一些看法。
李文学:过去进出口经营权没有放开,束缚了中国外贸的发展,对此,我们这些外贸企业体会都很深。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一方面,进出口经营权放开了,从经贸部、商务部角度来说,是对企业的一种尊重,给了企业的发展权。但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方面的因素,我们丢失了好多机遇,像前两年,我们公司有好多客户,而且都是一些大客户,一直在等进出口经营权放开,好不容易盼到进出口经营权放开了,但在税务方面又被卡住了,很多客户不理解,本来谈得好好的,为什么你们又不配合了?这就是好多外国人与我们在沟通上碰到的一个难题。当时,我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将业务停下来,去努力应对诸如此类的难题。无形中,我们丢失了客户,损失了商机,感到特别遗憾,同时又感到特别的无奈。
江平峰:有关中小企业的遗憾和无奈.事实上是并不鲜见的。在退税问题上.企业经常会碰到单证不齐的情况.例如缺少退单、海关单子有差错等。而90天的期限非常紧迫,这是由于很多单证(如核销单、报关单、增值税发票等)的办理要涉及各相关政府部门,例如海关的单据若有错,企业就需办理改单。企业将单子从窗口递交进去,不要说哪一天可以改好单,连人都碰不到,不知从何催办。假如超过90天期限,单据不全就不好退税了。以往退税时间长,是因为不能申报.最早是中央财政退税,由中央划块,由于出口量大而且有些企业骗税,造成退税资金不够,无法及时退税。后来由于出口额年年增加,企业碰到过一年退税不能上报,对企业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因为每出口1万美金.不可退税部分就达1万多人民币。出口额越大,由于无法退税.资金被压越多。这次改革.由中央和地方分担退税,速度确实是加快了,确实为外贸企业做了一件好事,使企业比以前轻松多了。但却又多了一个附加条件——90天内必须上报。设置90天期限并没有什么依据,我觉得没有必要,企业总是希望越早退越好,因为资金可以周转。所以,在时间上企业会拼命赶,但一旦在某个环节上出了差错.超过了90天期限,对于企业是个很大损失。
李文学:大型国有企业有国家的扶持,有特殊的优惠政策,而我们这些中小企业没有,得靠自己实实在在地去争取市场,赢得市场的认可。但是往往受到政策的影响,很多业务不得不停下来。许多大客户丢了,再要建立关系很累,因为丢失了对我们的信任。他们也知道我们国家的审批过程,时间很长.等审批通过了,市场机会可能也错失了。举个例子,就像办护照,护照应当同身份证一样,有资格去申请,用不着去批,我们经常出国,在这方面要花大量时间,每次都要审批,不够人性化。在国外,一到18岁.只要有权利领身份证就有权利领护照。只有一种情况不能领,就是刑事犯罪或是曾经有过刑事犯罪。我觉得这是值得引起思考的一个问题。有一次招投标,外商告诉我,最后只剩下我们公司和韩国一家公司了,要我马上去现场,可我,根本就办不到.真的很感慨。企业允许申领执照,给税务登记证.其实给税务登记证就应该给一般当事人,而我们国家现在需要审批,我认为这不太合理。如果使用不当或违规违法,可以限制甚至收回,但不应当每次都审批,否则会影响企业发展。
开采下一个“油井”就要趁现在
主持人:对于像“政策扶持”这样的问题,见解因人而异,无须强求一致,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与所谓的“政策歧视”偏见相去甚远。应该说,政策对于市场竞争是一视同仁的。形象些说,世界上可以有许多绿叶同时存在.但同时存在的绿叶,绝不可能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从这个角度说,反映在大型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政策扶持上的“差异”,并非坏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固然离不开外部条件,但更重要的是,打铁需要自身硬。适当的温度,可以使鸡蛋蜕变为鸡仔,但绝不可能将石块孵化成鸡。中小企业有自身优势,面对竞争.许多企业家自有从容应对的招数,各位请谈谈应对市场竞争的举措。
陈培义:我想结合我们公司的情况谈一点设想。第一,我们打算将原来分散代理出口的产品全部转为自营出口,以此体现企业应有的经营业绩,形成一定的业务规模,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按照每一类产品出口规模的不同,逐渐形成出口品牌战略,更好地占领国际市场。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我们已决定将公司的地址迁往上海金融和外贸中心——浦东新区。第二,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尽快完善公司的办公条件,树立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更好地完善办公设施和网络系统,采用先进的业务操作方法。以最快的速度体现和掌握业务动态,业务跟踪,信息收集和汇总。以及市场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建立有序的外贸业务操作流程。按照国际贸易的规范要求做到循序渐进.纵向链接,横向协调.信息反馈等。不断地协调企业经营业绩,提高企业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同时,积极取得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保持与各有关部门的良好合作关系,提高对外办事人员的素质和公关能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好内外结合,内外统一,使企业有的放矢地开展业务工作。第三,广泛吸纳人才,建立精明能干的外贸专业队伍。作为一个企业来说,员工素质的整体水平,团队的精神都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公司的经营规模扩大和经济效益增长,要充实业务能 力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现代企业观念的人才,尤其是能够开拓自营业务的人才。第四,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把每一名员工自身利益和工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五,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形象,增强企业活力,让员工以一种自豪的主人翁姿态,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市场运作.真正地体现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整体形象。
李文学:外贸企业经常接触工商、税务、外管、商检等部门,从整体上说,我们感觉到这些部门的效率与工作作风都在转变,尤其是海关转变最大,这可能是与他们接触外界比较多有关。外贸企业也在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努力适应。我们毕竟扮演着很多角色,在国内做进出口生意的外贸企业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去与人家谈判,去努力适应国际市场,让客户觉得我们是完全可以与国际市场合拍的。而在国内,对于不同的部门,我们完全可以用国内的方式与他们打交道。身份的不断地转变,尽管有时候真的感觉挺累,但整体上,我们都在向更加开明、更加好的方面转变。希望政策要保持连续性.不要时断时续,更不要前后矛盾,要保持一致。我是抱着感激的心情来看待这些问题的,虽然我在上海做外贸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感觉上海的总体素质还是蛮高的,有问题并不可怕,前进中的问题不可避免,我们这些敢于在市场中闯荡的人.蛮看得开。我一直在想,国家政策调整的本身.就是为了放慢出口的速度.我很理解.从国际大环境看不得不这么做。只是希望政策应该更加开明.让企业感到轻松。
江平峰:现在的市场环境,从诚信角度讲是越来越好了。我们公司结汇是不隔夜的,从服务上给予客户绝对的保证。好的服务也体现在出口畅通和资金畅通上。去年我们就碰到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当时有一批汽配产品出口,并且是通过信用证验货的,我们将单据交到农业银行,农业银行把单子寄到泰国盘古银行,泰国盘古银行发现少了提单。两个银行开始扯皮,中国的银行说提单已经寄出,泰国的银行咬定没有收到提单。工厂、代理商和客户都非常着急.最后通过沟通,我们先把货款付给工厂,再由农行总行与泰国盘古银行交涉,终于妥善解决了问题,客户也比较满意。通过这件事我们吸取了教训,做任何事情要尽一切可能完备手续。以前进出口公司都是外经贸委直属企业,人力、财力等都由外经贸委统一调配,现在政府职能转型,外经贸委的功能转向服务,而我们这些外贸企业觉得外经贸委离我们还比较远,反而是外贸企业协会很亲切。我们希望外经贸委也能成为企业的依托,虽然通过上网等方式,能看到比较透明的政府信息,但企业还是希望与外经贸委有更直接的接触,更好地进行沟通。很多时候商机总是存在于偶然的发现中,沟通一下子也许看不出明显的效果,可是事后经过不断回味,有时会从中发现新思路及新想法。当前由于汇率原因,进口已提上日程,我们公司现在做出口还行,对做进口就有一些心有余悸。由于对国外情况还不太了解,如果通过自己出国考察,商务成本比较高,因此很希望有政府部门出面指导,发布一些有价值、可靠的信息。同时公司拓展要打开思路,也希望有人来引导,我们期待政府通过职能转换,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服务。
刘威力:我们公司今后的运作,我有三点想法。首先是出口客户的遴选和维护。有些客户初谈投缘,推展顺利,取得一些小订单后,却时不时有些变化。产品开发“小雨”不断,规格要求改来改去,订单数量逐渐缩水,原材料成本一直上涨。原先以为可以看好的一只鸡腿,拿到手后却萎缩在了一只鸡翅,想啃一口时竟然变成了一根骨头。毫无利润可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多日辛苦耕耘,努力奋战的结果,却有一种很不值得的感觉。偶尔,挖到了一个好客户,争取到了一笔大订单,推动起来很顺利。那种开心的感觉,就真的很像在自家后院里挖到了一口油井,一想起自己没有估算错误,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石油”正在呼呼地往外冒,那种开心的感觉就是工作中的最大快乐。我相信每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开采“石油”的高手,所经历过的酸甜苦辣,所付出的血汗,都是大同小异的,而且大家都会乐此不疲地继续干下去。开采“石油”不能光靠力气,得依靠团队,分工合作。作为企业老总,不仅要心有目标,还要将心中的目标告诉企业的员工,让每个员工相信这是真的,执行下去是会成功的。要让员工相信,大家努力开采,不久的将来就会开采到“石油”,等到开采到了“石油”,大家就能过上好日子啦。员工都是聪明人,他们会判断,你的方案是不是可行,跟着你冒险值不值得。你得不断地激励员工,鼓励大家勇往直前。最后就是企业要开采的下一个油井在哪里?下一步应该如何走?要审时度势地计划好。良好的企业在执行全年的经营计划中,还要有个半年的开发计划,虽然开发新产品新客户会有风险,做下去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你不去做,就一定没机会成功。换言之,开采下一个油井,就是要趁现在。